小學項鏈教案(精選2篇)
小學項鏈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透過小說描繪的環境,了解造成其悲劇的根源。
2.理解曲折的情節、巧妙的布局對表現主題的作用。
3.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對主人公瑪蒂爾德作出自己的評價;通過交流,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
1.學習鑒賞瑪蒂爾德這樣一個性格復雜的人物。
2.體會本篇小說藝術構思的精巧。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寫作意圖。
【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要求】
1.通讀全文,查字典,給生字生詞注音釋義。
2.朗讀全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思考并填空(試簡述理由)。
(1)根據我個人的閱讀和理解,這是一篇關于的小說。
(2)我覺得瑪蒂爾德是一個的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示例同學們,你們剛才看到的項鏈漂亮嗎?它可以襯托出一個人的美麗高貴,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現在就有這么一個女人因為一條只值500法郎的假鉆石項鏈,經歷了十年的磨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讓我們一同走進19世紀法國“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的《項鏈》去探個究竟。
二、作者簡介莫泊桑(1850-1893),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身在一個沒落貴族的家庭。他在農村長大,在大學里學習法律,后又入伍,戰后,做了九年小職員,這些經歷使他對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有了深刻的認識。1880年,《羊脂球》的發表使莫泊桑一鳴驚人。除了《羊脂球》外,代表作還有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項鏈》(《首飾》)《一家人》等,長篇小說《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
三、檢查預習由學生提出預習中遇到的生字及注音,生詞及釋義;其他學生有不同看法可提出交流。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結合語境加以判斷。
四、概括內容,熟悉情節出示四幅插圖,請同學用一句話簡要地概括內容。(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是讓同學對課文內容有個整體的感受,并能抓住主要情節。)主要情節: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識項鏈。
五、分析人物形象
1.經過這樣的周折之后,我們的主人公瑪蒂爾德,她的外貌是否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情預測:這個問題不難。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具體的語句加以說明,不要憑印象泛泛而談。)示例:“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因為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
2.一個原先非常美麗的女人,她的外貌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那么,她的性格發生變化沒有?(學情預測:這個問題,學生恐怕有不同回答,有的認為有變化,有的認為沒有。教師不必要求學生一次就給出明確回答。先讓學生討論前一天布置的預習題。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后,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注意要根據文本來推斷。)
3.先請同學來回答昨天布置的預習題:我覺得瑪蒂爾德是一個的人。(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應讓學生見仁見智,多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充分體現審美主體的獨特個性。學生闡述意見的時候,注意依據文本。)
4.教師小結,回到第二個問題的探討:瑪蒂爾德性格是否發生變化。
小結:從同學們的發言和文本的解讀中我們發現,瑪蒂爾德這個人物形象不是單一的、片面的,她有著愛慕虛榮的一面,但也有誠實守信、勤勞堅強、純潔善良的一面。并且隨著自己命運的改變、生活的波折和磨難,性格中美好的一面越來越凸顯出來。正如我們在文章的結尾所看到的,較之先前,她由注重自己外表轉向更注重自己內心,能夠比較坦然面對自身的現狀。
六、布置作業
1.閱讀課文,深入思考本文主題,也就是課前布置的“預習1”。
2.查閱有關《項鏈》的評論。(課后收齊同學的預習作業1,部分同學的觀點納入課件。)
第二課時
一、討論作品主題(該環節要鼓勵學生自由闡述自己見解。)
1.請同學交流預習作業,分小組討論作品主題
2.請小組派代表闡述自己組的觀點:
二、體會情節設計的巧妙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1.由于一串假項鏈,而改變了整個人生。十年之后,當瑪蒂爾德在公園里遇見佛來思節夫人的時候,當年十分親密的朋友已經認不得她了,對此,瑪蒂爾德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請同學來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結尾部分,從“有一個星期天”至結尾。(讓同學稍微準備再請同學分角色朗讀,要注意語氣語調的變化,把握人物的心理。提醒學生注意一些語句,如“依舊年輕,依舊美麗動人”這里有怎樣的一種感受;佛來思節夫人“感動極了”,對瑪蒂爾德說那番話時會怎么說等等。)
2.請同學想象當瑪蒂爾德聽到那掛項鏈是假的時,接下去的情節會怎樣呢?(這是一個開放性題目,同學的設想可能有多種多樣,要注意依據人物的性格來設想。)
3.小說為什么到此戛然而止?為什么不寫下去,例如,寫瑪蒂爾德把真項鏈要回來,歡天喜地地換回幾萬法郎?明確:假項鏈與十年青春的代價之間的反差太大,此結局給予人們思想情感上的沖擊是很大的,對于其小說主題的思考,是強有力的啟動。如果繼續寫下去,寫她歡天喜地換回幾萬法郎,反差就小了,對于讀者的情感思想的刺激力度就比較小了。另外,戛然而止的結局給予人們充分想像的空間,而把最后結果寫出,就限制了人們的想像。
4.大家想一想,這個故事的結局在前頭有無征兆?明確:此結局在前頭有伏筆。一是佛來思節夫人無所謂的態度,如瑪蒂爾德向她借時,她二話不說,毫不猶豫地答應道:“當然可以”,特別是借去后許久才還,而且已經知道項鏈的搭鉤曾被弄壞,但卻沒有打開盒子查看,她的不高興是因為借去太久而不是這項鏈有什么異樣。二是珠寶店老板告知,他只賣出了那個盒子,可見這項鏈不是原裝的。三是瑪蒂爾德興奮狂熱地大跳其舞,陶醉、沉迷在成功的歡樂里,什么都不想了,散會的時候又因怕自己寒磣的外套遭人恥笑而一心只想趕快逃走,如此忘乎所以,如此舉動過大,慌里慌張,注意力又如此絲毫未顧及到項鏈上,不出事才怪呢。
三、品味語言(這一環節視上課情況而定。可隨堂講解,也可單獨進行。)
1.“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中“也”有什么含義?明確:這個“也”字告訴我們,當時很多像她這樣的美麗動人的姑娘憑借自己的美貌躋身上流社會,而她未能憑借自己的美貌躋身于上層社會的無可奈何的處境。
2.“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陶醉于成功的光榮,陶醉在人們對她的贊美和羨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霧里,陶醉在婦女們所認為最美滿最甜密的勝利里。”反復品讀這句話,能讀出哪些意味?
明確:(1)這里運用反復、排比等手法,突出表現了瑪蒂爾德的虛榮心。(2)小說反復用“陶醉”一詞,正是強調她的忘乎所以可能帶來的危險,強調她沉迷在這不切實際的虛榮里的可悲的一面,與后來的十年辛酸形成照應,構成強烈的諷刺。
3.結尾說,佛來思節夫人“依舊年輕,依舊美麗動人”。這句話的重要性在哪里?明確:這句話的重要性,對于上段話即人生無常那段話而言,是照應,印證;對下述的對話內容而言有雙重的反襯作用:一是反襯出因虛榮的追求和意外的變故使自己喪失了青春,所以瑪蒂爾德生出了無限的感慨。二是反襯了瑪蒂爾德并未因此后悔,并未自慚形穢的可貴,因而有了后面那段不無自豪的對話。
四、布置作業:
1.預習《詩兩首》,朗讀、背誦那兩首詩。
2.完成《伴你學語文》相關練習。
小學項鏈教案 篇2
《愛心項鏈》課文原文
美國東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推銷(xiāo)員克雷斯從小鎮駕駛著汽車往家趕。他的家離小鎮有幾十公里的路程(chéng),中間是一大段崎(qí)嶇(qū)的林間沙路。
一路上冷冷清清,狂風翻卷著雪花肆(sì)虐(nüè)地狂舞著,天開始黑下來了。“老天保佑(yòu),汽車千萬別出什么故障。”克雷斯心里想著,不由得踩緊了油門。
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車子在駛過一個高坡時,由于劇(jù)烈的顛(diān)簸(bǒ),機器發生了故障,無法再前進了。“修(xiū)車的工具都放在家里了,怎么辦?”野地里四處無人,這條路白天也很少有人走。就在克雷斯焦急萬分的時候,遠處隱(yǐn)約傳來了馬蹄(tí)聲。一會兒,一個中年人騎著馬過來了。“先生,我的車子壞了,您能幫幫我嗎?”克雷斯近乎哀求地說。中年人二話沒說,縱(zòng)身從馬上躍下,解下韁(jiāng)繩,系在了汽車的保險杠(gàng)上。“沒問題,這家伙很有勁兒的。”這個人拍了拍馬背笑著說。就這樣,走了很長時間,終于把克雷斯的汽車拉出了樹林,并把他一直送到了家。克雷斯拿出了錢,“先生,真是太感謝您了!我該付您多少錢呢?”中年人說:“不用了,我不要求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你也盡力去幫助他。”
在以后的日子里,克雷斯幫助了許許多多的人。每當人們要對他表示感謝時,他總是把那中年人要他承諾的話告訴給他們。
六年后,在一次山洪暴發中,克雷斯被圍困在一個小島上。四周是望不到盡頭的洪(hóng)水,克雷斯又餓又冷,渾身沒有一點力氣,他幾乎絕望了。就在這時,一個十七八歲的青年撐著一只小木筏(fá)出現了。克雷斯使盡了渾身的力氣拼命地呼喊……那個青年終于聽到了,他把小木筏劃到了克雷斯的跟前,克雷斯得救了!當他們到了安全的地方后,克雷斯要對這個青年表示感謝,青年竟說出了克雷斯曾經聽過的那句話:“我不要回報,但你要給我一個承諾……”克雷斯的心里頓時涌起一股暖流。
愛心是無價的,它不需要回報,但卻可以心心相印。如果說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顆珍珠的話,那么我們的愛心就是一根金線。用金線把顆顆珍珠穿在一起,就成了世界上最珍貴的愛心項鏈。
《愛心項鏈》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能根據課文中的句子展開想象,弄懂愛心項鏈的含義。
2、教育學生要樂于幫助有困難的人,做富有愛心的人。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愛心項鏈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學情分析: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充分對話,進行情感的交流,心靈的碰撞,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根據文前提示引導學生自主獨立閱讀。
教法與學法:
通過讀去領悟、揣摩、發現、體驗課文的真諦,陶冶情操,掌握略讀的方法。以課文為依托,回歸生活,說一說身邊善良的人和助人為樂的事,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拓展延伸。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1、示一條項鏈問:老師手中拿的是一條什么樣的項鏈?說一說你對項鏈的了解。
2、你聽說過用愛心串成的項鏈嗎?(板書課題)
3、看到課題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感知愛心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讀準字,讀通句子,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要認的字,并多讀幾遍生字說在的詞語和句子。個性補白
2、同坐合作度課文,一人讀一人聽,互相檢查生字的識記情況。
3、默讀課文,是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4、指名回答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幫助別人不要酬謝,只求一句。)
三、品讀課文,感悟愛心
1、小組合作合作學習。要求:畫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反復誦讀,互相交流讀后感受。
2、全班交流,感悟重點詞句。
★他的家離小鎮有幾十公里的路程,中間是一大段崎嶇的林間沙路。
①結合圖片理解崎嶇一詞。
②抓住幾十公里和崎嶇體會路長且難走。
★一路上冷冷清清,狂風翻卷著雪花肆虐地狂舞著,天開始黑線來了。
①理解肆虐一詞的含義。 ②抓住這句話體會當時和環境惡劣,克雷斯處境困難。
③指導朗讀1、2自然段,抓住重點詞句讀出環境的惡劣。
④指名讀,師生評議。
★先生我的車子壞了,您能幫幫我嗎?克雷斯近乎哀求的說。
①理解哀求一詞的意思。
②克雷斯為什么用哀求的語氣?假如這個中年人不幫助克雷斯結果會怎樣?(如果沒有青年人的幫助,克雷斯可能整晚都會困在這個偏僻的鄉間小路上。)
③指名讀這句話,把這種哀求的語氣表現出來。
★中年人說:‘不用了,我不要求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你也盡力幫助他。
①抓住體會中年人真誠助人、不求回報并希望把這種品德傳播開來的優秀品質。
②指導朗讀第三自然段。(指名讀、分角色讀、小組賽讀。)
★在以后的日子里,克雷斯幫助了許許多多的人。每當人們要對他表示感謝時,他總是把那中年人要他的話告訴給他們。引導學生體會每當總是,恰當概括了克雷斯忠實于自己的諾言、真心助人、不求回報、一直將愛心傳遞下去優秀品質。
★青年竟說出了克雷斯曾經聽過的那句話:‘我不要回報,但你要給我一個克雷斯的心里頓時涌起一股暖流。
①通過理解竟字的意思,體會中年人的話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千千萬萬個像克雷斯一樣的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將這樸實卻寓意深刻的話傳播下去,傳向全世界。
②指導朗讀,讀出意想不到的語氣。
★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理解課題的含義。有一種項鏈可以亙古不變,直到永遠,那就是愛心項鏈。愛心項鏈穿起了顆顆真誠的心,讓我們拾起這根金線,也做一個串項鏈的人吧!
四、回歸生活,暢談愛心
1、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談一談曾經做過的、聽過的、看過的或是自己接受過的有關愛心的事。
2、展示感動中國人物,師生共同講述有關故事。
3、引導學生將自己讀文后的感受提煉成一句話寫下來,并寫上自己的名字教師巡視,學生交流。
五、擴展閱讀傳遞愛心
1、讀《小學語文閱讀資源》中的文章《一盒蛋糕》。
讀后同坐說一說窮苦老人和商店老板各是怎樣的人?
2、課外閱讀《小學語文閱讀資源》第十五課《快樂》。
(1)把這個故事讀給家人聽。
(2)和家人說一說小松鼠會用快樂造一個怎么的句子呢?
板書設計:
愛心項鏈
愛心善事
愛心項鏈
金錢(串)珍珠
《愛心項鏈》教學反思
《愛心項鏈》是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快樂讀書屋的一篇文章。這一單元主要是以“愛心無價”為主題,課文講述了在美國東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遇到困難的推銷員克雷萁斯,在幾近絕望時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并把“我不要求回報,但你要給我一個承諾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你也盡力去幫助他”一直向下傳承的故事,高度贊揚了既有愛心又有善舉的品質是無私而高尚的。
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略讀課文的特點,讓學生根據課題大膽質疑,然后結合文前提示走進課文,給學生自主尋求答案的空間。
首先,從文中的二個愛心故事入手,細心品讀。接著,抓住重點句“我不要求回報,但你要給我一個承諾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你也盡力去幫助他”這句話讓學生深入讀課文,同時想想克雷斯先后聽到這句話分別是什么感受?并讓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感受然后全班匯報。匯報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真的用心讀課文了,并能結合當時克雷斯的經歷談出了他聽后的感受。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我又發問:克雷斯居然在六年后聽到了這句相同的話,你相信會有這么巧的事嗎?這一問激起了孩子深入的思考,孩子們都說相信,并談了自己的看法,從而明白了,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人在傳遞愛心,傳遞著這句話,才組成了最珍貴的愛心項鏈。同時也升華了文章的主題。你認為什么是愛心項鏈?既讓學生深刻地明白了愛心項鏈的真正含義,又不失時機地解決了課前的疑問。
短短的一節語文課,讓學生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品德的'熏陶。但反思自己的教學,本節課中仍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在學生自由匯報克雷斯先后兩次聽到相同的話時有什么感受這一環節時,老師有些過于放任自流,沒有做到及時的引導與點撥,尤其在匯報第二次聽到這句話有什么感受時,學生答不到高度的時候,缺乏教學機智,沒有對這次感受進行深入挖掘,使得這一環節草草了事,略顯缺憾。另外,教師缺乏駕馭課堂的能力,評價語言不夠適時、適度,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去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