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語言活動教案《烏龜怪脾氣》(精選4篇)
中班語言活動教案《烏龜怪脾氣》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歌中烏龜不愿意說話,給自己造成的窘境。
2.通過角色表演,知道并開始喜歡與他人交流。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5.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烏龜不愿意說話,給自己造成的窘境。
難點:通過角色表演,知道并開始喜歡與他人交流。
活動準備
詩歌圖片,詩歌磁帶,烏龜、青蛙和蝸牛的角色指偶。
活動過程
一、烏龜不理我
(1)小朋友你們看,這是誰呀?(教師出示烏龜指偶)。告訴你們,這只小烏龜呀有個不愛說話的怪脾氣,你們試試看!你想對他說什么?我們看看他的反應。
(2)教師操作烏龜玩偶,幼兒對烏龜說話或提問,烏龜始終不說話,表現出不理睬的狀態。
(3)你們覺得烏龜的怪脾氣好不好?為什么?
(4)烏龜這個不愛說話的怪脾氣給他帶來了什么樣的麻煩呢?!..教案網!我們一起來聽詩歌《烏龜怪脾氣》。
二、烏龜怪脾氣
(1)幼兒邊看兒歌圖片,邊完整欣賞詩歌。
(2)烏龜爬山時,誰來勸過他?(蝸牛和青蛙都勸過他)
(3)蝸牛和青蛙怎么說?烏龜是怎樣做的?(蝸牛說:“山路陡”,青蛙說“山路滑“,可烏龜誰的話也不聽)
(4)烏龜不聽朋友的話,爬到半山腰時,突然發生了什么事情?(一滑滑到山谷底,摔得頭昏眼又花)
(5)烏龜摔到山谷底,有沒有朋友來救他?為什么?(沒有人來救他,因為烏龜還是不說話)
(6)如果烏龜沒有這個怪脾氣會怎樣?
三、表演詩歌
下面我們一起來分角色表演一下這首詩歌。(三排小朋友分別扮演三個角色,然后互換)
重點表現出小烏龜孤僻、不愛說話的個性特征。
四、結束
小朋友們,最后,你們想和這只小烏龜說什么話呢?你們覺得他以后應該怎樣做才能有更多的好朋友呢?
活動反思
《烏龜怪脾氣》是《我對你說》這個主題活動中的一個語言活動,這個語言活動主要是描述烏龜由于不愛說話而造成的麻煩。詩歌略帶幽默風格。詩歌中烏龜不愛說話的怪脾氣在我們中五班也有,有個別性格比較內向,不愿開口或不善交流的孩子,當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會主動地與他人訴說,不會主動尋找老師或同伴的幫助,使問題不能及時、很好地得到解決,這個語言活動蘊涵的教育價值高,借這個詩歌幫助孩子們認識交流和自我表達的重要性。
中班語言活動教案《烏龜怪脾氣》 篇2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愿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能和老師一起講述故事。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烏龜、蝸牛、請問的木偶各一個,3組圖畫
活動重點:
愿意表達自己的感受,能和老師一起講述故事。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 律動引入,邀請幼兒觀看木偶表演。
2. 情景導入:
(1)通過木偶劇的名字“怪脾氣的小烏龜”引起幼兒觀看的興趣。 老師有表情的提出問題:小烏龜為什么是怪脾氣?
(2)通過入場須知,讓幼兒了解看木偶劇的時候應該怎樣做。
二、基本部分:
1. 請幼兒觀看木偶劇的表演。
2. 問題導入:
(1) 木偶劇的名字叫什么呀?
(2) 小烏龜有個什么樣的怪脾氣呀?
(3) 小烏龜要干什么去?他碰到了誰?(引導幼兒說出小蝸牛和小青蛙對小烏龜說的話)
(4) 小烏龜發生了什么事情?
(5) 小烏龜的這個怪脾氣好不好?為什么?
3.分組:將幼兒分成3組,由班上3位教師帶領一起講述故事。
(1) 出示掛圖,請幼兒根據圖畫內容進行講述。
(2) 請幼兒嘗試自己講述。
三、結束部分:
請幼兒將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活動反思:
《綱要》中明確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文學作品的體驗和理解。”這一要求淡化了文學教育的工具色彩,而突出了藝術欣賞要求。兒童文學作品形象性強,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淺顯,非常適合幼兒的欣賞水平。其突出的功能就是培養兒童的美感和審美能力,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
中班語言活動教案《烏龜怪脾氣》 篇3
語言活動最重要的是把說的主動權交給孩子,教師這點做得不錯,同時與孩子的互動也很好。活動內容也能圍繞目標開展,畫面觀察較細致。但活動中也發現幾處不足:
問題一:教師未完全吃透教材,此活動主要呈現出的是烏龜詼諧幽默的形象,要孩子感受到這一特點,就要求教師將詩歌念得有節奏,語氣能夠隨著情節的變化而變化。而活動中,教師并未念出詩歌的節奏感,反而淡化了幼兒對內容的理解,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也沒有幫助。
調整:教師應學會挖掘教材中的價值點,將真正有用的交給孩子,此次活動是培養孩子朗誦能力的好機會,幫助幼兒深刻地感受朗誦中節奏語調的變化。因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朗誦詩歌的能力,注意把握好節奏,將詩歌的趣味性呈現給孩子。活動中,教師也可以讓孩子表演表演詩歌中的角色,幫助他們更深刻地了解詩歌傳遞的情感。
問題二:在細致閱讀后圖片不需要再呈現,因為孩子頭腦中已經有了這一表象,再呈現出來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傾聽。如幼兒自主閱讀這一環節就顯得多余了。
調整:第三張圖片應在教師朗誦詩歌后半部分后再出示,這樣有利于幼兒更專注地傾聽;教師完整朗誦時不需要指著圖片,這樣只會分散孩子注意力;之后的自主閱讀環節也可以刪掉,因為圖片都一樣,孩子也已有了圖片的印象。
問題三:教學中不應出現太濃重的說教成份,最后一環節的說教太過明顯。
調整:經過一堂課下來,孩子們都了解了不愛說話的危害,教師再跟孩子說就顯得啰嗦,所以這部分可以刪掉。
問題四:教具應保持衛生,教師不應將書本放在地上。
調整:教師可將書本放在桌上,待到閱讀環節再引導幼兒搬椅子在桌上翻看。
總之,作為新教師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但發展空間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多,認真鉆研、學習是少不了的,同時還應秉持一個信念:一切為了孩子。
中班語言活動教案《烏龜怪脾氣》 篇4
1、 理解詩歌中烏龜由于不愿意說話而帶來的麻煩。
2、 借助課件、游戲理解詩歌。
3、 在操作指偶的過程中學習詩歌。
教學重點: 借助課件、游戲讓幼兒理解詩歌、學習詩歌。
教學難點:
了解烏龜由于不愿意說話而帶來的麻煩。
活動準備:
1、《烏龜怪脾氣》課件、詩歌錄音帶。
2、烏龜、青蛙、蝸牛的角色指偶人手一份。
3、《烏龜爬山坡》音樂磁帶,假山數座。
教學思路: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利用猜謎語的手段引出烏龜,并引出“烏龜怪脾氣”。接著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幼兒欣賞并理解詩歌,知道烏龜不愛說話的怪脾氣不好,聯系實際,教育幼兒應樂于與人交往。 其次借助指偶表演游戲手段,在幼兒自己操作指偶的過程中,學習詩歌并感受詩歌的美然后拓展幼兒思維,啟發幼兒創編詩歌《烏龜好脾氣》最后,師生、生生互動,借助游戲的手段培養幼兒一種好的心理,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步驟:
(一)導入部分:
以猜謎語的形式引出烏龜;并通過讓幼兒自己表演情景劇引出“烏龜怪脾氣”。
(二)、理解部分:
1、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幼兒完整的欣賞一邊詩歌,并感受詩歌的美。
2、借助課件,讓幼兒分段欣賞詩歌,并提問:
(1)、師:“瞧!天氣這么好,小烏龜去趕什么呀?”
(2)、師:“烏龜爬山的時候首先遇到了誰?它對小烏龜說了什么?烏龜聽了它的話嗎?”
(3)、師:“接著小烏龜又遇到了誰?它又對小烏龜說了什么?烏龜聽了它的話嗎?”
(4)、師:“烏龜不聽小伙伴的話,爬到半山腰的時候,突然遇到了一個什么麻煩?”
(5)、師:“烏龜摔倒之后有沒有小伙伴來幫助它?為什么?“
3、聯系實際,讓幼兒說一說自己有沒有因為不說話而惹過麻煩!
(三)、操作部分:
讓幼兒自己通過操作指偶,并在操作指偶的過程中自然習得詩歌。
(四)、討論,創編部分:
拓展幼兒思維,啟發幼兒創編詩歌《烏龜好脾氣》培養幼兒一種好的心理,積極的人生態度。
(五)、表演部分:
師幼互動,生生互動表演詩歌〈烏龜好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