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精選12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18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精選12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一、引導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學習革命前輩為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英勇奮斗的精神。

  二、掌握消息的特點,學習課文簡明生動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學習消息的體裁特點和課文簡明生動的語言。

  二、按照“理解·分析——揣摩·運用——一積累·聯想”的順序組織安排教學活動,使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統一起來。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介紹消息這種文體。 理清課文結構,領會課文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

  教學步驟

  一、介紹文體。 

  二、課內預習。

  要求學生根據“預習提示”預習課文。

  提出預習要求:①從“預習提示”中了解這篇消息發表的歷史背景。②找出課文的標題、導語和主體,分清主體部分的層次。③注意讀準“預習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三、朗讀課文。

  朗讀后教師作必要的指導,并正音正字:獲(di2)港獲(huo4)得銳不可當(dang1)當(ddng4)真要塞(sai4)阻塞(se4)堵塞(se4)殲(jian1)滅阡(qian1)陌纖(xian1)維潰(kui4)退匾(kui4)乏饋(kui4)贈四、理解·分析。

  提問:這篇消息的標題有什么特點?

  明確:本文的標題只有正題,沒有引題、副題。這個標題明確、簡練、突出,傳遞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萬大軍”“橫渡”的用語,表現了磅礴的氣勢,充滿了勝利的豪情。

  提問:找出本文的導語,并具體說說它在文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明確: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是導語部分,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①本文主體部分分哪幾個層次?②這幾個層次是怎樣緊密銜接在一起的?③這幾層意思為什么按現在這樣的順序來安排?為什么不先說西路軍、后說中路軍?。

  討論后明確:①主體部分分三個層次:從“20日夜起”至“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為第1層,寫中路軍渡江情況;從“21日下午五時起”至“不起絲毫作用”為第2層,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從“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到最后為第3層,寫東路軍渡江情況。②這三個層次具體敘述了我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情況,并分析我軍克敵制勝的原因。每個層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組成了這篇消息的主體部分。三個層次按時間先后的順序銜接起來,“20日夜起”“對日下午五時起”和“正是楊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時間的詞語,顯示了三個層次所敘事實在時間上的先后相承、緊密銜接。在內容和寫法上,三個層次寫得有同有異,有詳有略:中路軍寫得簡略(因為4月22日2時,新華社播發的《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已作過報道),另外兩路軍隊寫得詳細;中路軍、西路軍所遇之敵“紛紛清退,毫無斗志”,在敘述這一情況時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東路軍所遇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文中敘述了我軍在“整天激戰”中“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可見這三個層次在內容和寫法上也是在統一中有變化,避免重復雷同,力求相互配合。③課文主體部分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然后寫東路軍,這樣的順序反映了三路大軍開始渡江的時間先后,也體現了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中先從中間突破、再以三路并進的戰略部署。如果先說西路軍、后說中路軍,就不符合時間先后的順序,而且也不能同新華社同日2時已發的關于中路軍渡江作戰的那條消息很好地銜接了。

  五,板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寫出) 

  導語: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 

  主體.詳述三路大軍戰斗經過

  20日夜起中路軍(30萬)已渡過

  21日下午五時起西路軍(35萬)已渡過2/3

  同日同時起東路軍(35萬)已大部渡過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課文簡明扼要、準確鮮明的語言。

  通過比較閱讀來開闊視野。

  教學步驟

  一、學習《語言的實際運用:簡明》。

  要求學生自學《語言的實際運用:簡明》,在學習筆記上寫出在語言運用中做到簡明的幾個要點。

  討論:在語言運用中做到簡明要注意哪些問題?

  明確:①善于利用背景。②適當運用概括性強的語句。③善于使用省略句和刪去可有可無的字、詞、句、段。

  練習:完成這篇知識短文后面的“練習”一至四(如果 時間較緊,三、四題可在課外完成)。

  二、揣摩課文語言。

  1.關于中路軍渡江作戰情況的敘述 比較閱讀:比較一下課文的敘述與另一則消息中的敘述

  有哪些異同。

  教師朗讀另一則消息(也可以事先印發):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長江前線22月2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

  21日已有大約30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20日午夜 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

  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 取對岸,不到 24小時, 30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 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在向繁昌、銅陵、青陽、獲港、魯 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 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討論后明確:兩則消息關于中路軍渡江作戰情況的敘述,時、地、人、事等基本內容是相同的,而寫法上有詳略之別。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用了四個句子,其中有的是包含多個分句的長句。課文中對同一內容的敘述只有一個句子(含三個分句)。課文重述前~篇消息的主要內容,體現了新華社對于渡江作戰戰況報道的連續性,也是課文作為一則全面報道渡江戰役的消息所不可缺少的。但既然前一篇消息已作了報道,后一篇消息在作必要重述時就應該善于利用背景,盡可能講得簡明扼要,作者只用三個分句就概括敘述了中路軍渡江作戰的時間、地域和主要戰果,語言極其精練,值得我們學習。

  2.關于敵軍毫無斗志的原因的議論。

  討論:課文中插入了幾句簡要的議論,分析敵人毫無斗志的兩個方面的原因。這兩方面議論為什么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兩方面的議論一略一詳,是因為“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這一方面,在當時已是眾所周知,廣大讀者已經形成共識,可以一筆帶過;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使敵軍官兵“都很泄氣”這一方面,在當時還是一個新出現的情況,有較大的新聞價值,也充分反映了國民黨反動陣營內部分崩離析、士氣低落的虛弱本質,值得較為詳細地寫出來。這兩方面的順序不宜顛倒,這是因為作為一篇正面報道我軍渡江戰役戰況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氣后分析敵方士氣,完全合情合理;也因為這樣的順序比較能夠突出作者議論的重點,即作者較為詳細地寫出來的那個方面。 

  3.幾組語句的比較。

  根據提示議論一下“揣摩·運用”的第四題。

  明確:_ 第1組——-“突破”“渡至”突出了我軍以凌厲攻勢攻破敵軍防線、橫渡長江這個具體情況.比“越過”“到達”更加確切;“24小時內即已”,準確地表述了具體時間,突出了30萬大軍渡江的迅速,如果換成一個“共”字,時間不能表達清楚,也不能突出渡江的迅速。

  第2組——“至發電時止”比“現在”表達得更加準確,從語體色彩看,這也是新聞報道的習用語,非常得體;“余部”與“剩下的”意義基本相同,但“余部”具有書面語的色彩,并且是軍事術語,用在報道戰況的消息中顯得更加得體。

  第3組——第②句比第①句更能表達出嘲諷敵人的感情色彩。

  第4組——第①句比較簡略籠統,第②句顯得確鑿具體。

  “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等詞語突出表現了戰斗的激烈和我軍摧枯拉朽的氣勢,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占領……諸縣的廣大地區”比“占領……諸縣”表達得更加確切,“控制江陰要塞”加在“封鎖長江”之前,寫出了“封鎖長江”的具體方式。可見,確鑿具體的語言表達能夠傳遞更豐富、更準確的信息。

  三、擴展閱讀。

  學生自讀課文后面所附《我軍橫渡長江情景》,試比較這則消息與課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議論后明確:這則消息與課文都是報道渡江戰役,而在內容和寫法上有同有異。相同的是:寫了同一次戰役,同樣反映了我軍的英勇善戰、敵軍的被動挨打,語言都是簡明扼要、準確鮮明。不同的是:課文是全面報道戰況,而這則消息是從一個特定角度、特定地點(安慶、蕪湖之間某地)去作報道;課文展現了整個戰線上敵我雙方的戰略態勢,展示了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戰役概貌,而這則消息力求通過我軍一支部隊橫渡長江的情景來反映這一偉大歷史事件,作者較多地描寫了親眼目睹的生動場面和渡江作戰的某些細節;課文在記敘中插入簡要議論,分析敵軍毫無斗志的原因,而這則消息中沒有插入議論,較少寫到敵軍的情況,在生動地描 寫我軍戰況的同時,還生動地描寫了廣大居民、民工對渡江 戰役的大力支援,揭示了渡江戰役勝利成功的一個極為重要 的條件。

  四、布置寫作練習。

  請同學們按“積累·聯想”第六題的要求在課外進行采 訪,搜集材料,寫一則新聞。

  五、板書設計。

  我軍: 沖破橫渡一突破 敵軍: 紛紛潰退 

  占領擴展英勇善戰 毫無斗志

  銳不可當激戰 殲滅泄氣

  擊潰控制封鎖 不起絲毫作用

  切斷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通過預習,使學生了解閱讀中預習的重要性,并學會預習的方法,了解應從哪些方面著手預習;

  2、了解新聞體裁的有關知識;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新聞體裁的有關知識;

  難點:學會預習。

  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

  四、教具:教科書、預習題卷、投影、報紙(當天買的)

  五、教學方案設計:

  在教學中,我體會最深的一點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不懂得預習的方法,往往老師布置下預習的作業,總是流于形式,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對教學來說,不啻于是一個缺陷。因此,用一節課的時間來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培養學生從整體把握單元教學的重點,明白自己學什么,怎樣學。使學生能夠運用知識來閱讀、分析課文,將課文作為閱讀、分析的對象,來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六、教學具體過程及步驟:

  (一)、導語設計:

  創設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環境氣氛,用直接導入法,向學生說明本節課的目的及具體做法,以及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二)、了解新聞有關知識:

  關于消息

  1、新聞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個不同的概念。

  (1)廣義:泛指報刊、廣播和電視中關于現實情況的報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訊、特寫、社論、典型報告等。

  (2)狹義:指簡要和迅速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新聞文體,又稱“消息”。

  2、理解新聞定義要注意三點: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和正在發生、或者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道。

  注意三點:

  (1)新聞必須是新近發生和新近發現的事實。

  例如:美國總統競選,總會抖摟幾十年前的事。

  例如:1970年中國云南發生了地震,20__年初仍載文報道詳情。

  雖時過境遷,但仍有很強的報道價值。

  (2)新聞報道的事實必須是有價值的。

  教育作用:對讀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觀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認識作用:可以使讀者獲得有關社會、人生、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

  怡情作用:不包括低級趣味在內,那些對影視明星的私家事情不厭其煩地加以報道的所謂新聞,實在是把肉麻當有趣,我們所說的“情”指積極的樂觀的健康向上的情趣。

  (3)新聞必須是對事件的“報道”。

  事件本身不是新聞,一件有價值的事件,還必須通過“報道”才能成為新聞。

  報道,指記者或其他新聞工作者,愛好者對有價值的事件進行采集、處理之后,再通過相應的新聞傳播途徑公之于世的手段和過程。

  3、通訊社:

  中國——新華社

  美國——美聯社、合眾社

  英國——路透社

  法國——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

  俄羅斯——俄通社、塔斯社

  4、了解消息的知識:(結合“寫作”第四單元進行教學)

  (1)消息的概念

  (2)消息一般有3個特點:

  1、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真實性)

  2、報道迅速及時(時效性強)

  3、語言簡明扼要

  (3)消息的寫法:

  “倒金字塔”式:結果—過程(重要—次要—再次要)

  金字塔式、懸念式、并列式

  (4)消息的結構:

  電頭:可有可無

  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

  (5)消息的表達方式:多用記敘手法,因此寫作必須注意記敘的六要素的使用。

  (6)消息格結構部分具體內容及特點:見書P165—167頁

  關于評論:

  1、概念

  2、閱讀評論注意三點:

  (1)弄清它是針對什么事件或問題而發的;

  (2)要看評論對該事件或問題的觀點和態度:贊揚什么,反對什么;

  (3)注意評論是從哪些方面或通過怎樣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3、評論是新聞文體,但它不是記敘文,而是議論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相關知識。

  (2).了解新聞的歷史背景。

  (3).把握新聞的及結構特點。

  (4). 體味新聞語言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

  (2).培養速讀課文,迅速篩選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正義感、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二)、教學重點

  1.理解新聞,把握本則新聞的語言特色。

  2.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了解導語的作用。

  3.理解新聞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領悟新聞語言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取得勝利后,毛澤東主席親自寫的一篇新聞稿。根據教材特點和七年級學生首次接觸新聞這種體裁的實際,以及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律等,我將 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的特點; 掌握新聞的結構,進行創作實踐作為教學重點,將新聞語言特點的領悟作為全文的難點進行突破。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欣賞上海世博會圖片,請學生介紹自己了解的世博會情況。師問:你們是如何了解到這些信息的?生答:通過新聞。師:新聞是我們了解時代生活的一個窗口,也是社會變化的一個晴雨表。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新聞,了解新聞,共同學習出自一代偉人毛澤東之手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二)聽新聞,初步感知新聞

  1、學生聽錄音新聞,思考:

  (1)、請你用簡潔的語言說說這則新聞報道的。

  (2)、你從中聽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介紹新聞背景(投影)

  明確: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三)知新聞,了解新聞相關知識

  1、學生默讀新聞,用筆圈畫這則新聞記敘的六要素。

  教師點撥: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從20日夜);地點( 1000余華里的戰線);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軍要橫渡長江,進而解放全中國);事情的經過(分三路大軍橫渡長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結果(人民解放軍全線告捷)

  (過渡語)新聞和記敘文的六要素相同,但它的結構卻和一般文章有所不同,讓我們一同了解。

  2、教師簡介新聞特點(出示投影),請學生大聲朗讀。

  (1)、新聞的特點:新聞這種文體從廣義上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上來講,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報道及時的消息。(2)、新聞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3)、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結構有五部分,即(分為:主標、引標、副標)、導語、主體、背景、結語。用一段話在 開頭介紹新聞的叫導語。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叫主體。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

  (四)讀新聞,把握新聞要點

  1、請學生模仿播音員放聲朗讀新聞。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語速、語調

  荻港 要塞 潰退 銳不可當 泄氣 殲滅

  2、請學生根據新聞的結構特點,依次找出新聞的要素。

  明確: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主體:20日夜起,———課文最后。

  第一層:(20日夜起——已度過三十萬大軍):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

  第二層:(21日下午五時起——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的情況,并加以評價。

  第三層;(湯恩伯認為——結束):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3、教師出示行軍地圖,請一位同學上臺進行講解,學生研討:為什么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的,為什么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

  教師點撥: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后說東路激戰,文勢也涌起高潮。主體,三路三個層次,看三個層次的銜接,一氣呵成。中路和西路,都從時間說起,這樣并列,層次分明,又緊相銜接。說了西路戰況之后,又合起來有所議論,議論最后一句是“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話題從“西面”轉向“東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轉到了下一層。可見,作者是很注意一層與一層之間的銜接的,所以全文流轉順暢,一氣呵成。

  (五)品新聞,體會語言特色

  1、(過渡)同學們看看,作者除了條理清晰的介紹渡江情況以外,又是怎樣把渡江的全過程報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準確的動詞?請同學們圈一圈。(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避免了歧義。又如“我東路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精確到日到時。

  ② “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準確表現了我軍指揮部運籌帷幄,指戰員胸有成竹的狀況。

  ③全文最后,分別用了“殲滅”及“擊潰”(不是籠統地說“消滅”或說“打垮”)“占領”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進了一步,江陰要塞已為我所用),對長江是“封鎖”(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則用“切斷”(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準確,這就有助于“真實”地反映戰況,又能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④ “突破”準確表現了戰斗過程;(“越過”的對象是靜態的,) “渡至”,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到達”,泛,) “24小時內”,時限明確,(“共”,時限不明,一般化,)“即已”,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現在”,時界相對模糊,)“至發電時止”,時界更為確切; “余部”,軍事術語,準確得體,(“剩下的”,表達模糊。)

  ⑤用詞準確還表現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說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而能恰到好處地表現(或正面或反面)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2、除此之外,文中還有很多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請你用“從……我聽出了……”的句式說話。

  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①從“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我聽出了人民軍隊所向披靡的輝煌戰績。

  例如:②從“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盡管時間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我聽到了作者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正是……那一天”既對“督戰”“認為很鞏固”構成強烈諷刺,又證實了的確“不起絲毫作用”。敵人“不料”,我軍“突破”,“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對比鮮明,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

  3、教師小結:

  本文語言的特色是: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語言準確、簡明

  (六)寫新聞,小試牛刀

  閱讀下面一則新聞,分析其結構,并為這則新聞擬一個。

  新華社上海4月30日電(記者孫承斌 李斌 厲正宏) 舉世矚目的中國XX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開幕式30日晚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舉行。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后我國舉辦的又一國際盛會,也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注冊類世界博覽會。本屆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方將通過展示、論壇、表演等形式,共同探討城市未來發展理念,盡情暢想人類進步美好前景。

  明確:——中國XX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隆重開幕

  (七)教師小結:新聞就像我們的眼睛和耳朵,它是我們了解社會、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看書讀報習慣,不斷增長知識、開拓眼界吧!

  (八)布置作業

  運用所學有關新聞知識,以我校開展特色課外活動為題材,寫一篇新聞報道。(注意:要符合新聞的結構和要素)

  板書設計:

  新聞:、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真實、準確、及時

  四、本課的亮點與教師個人的教學專長

  學生雖然經常接觸新聞,但對新聞的相關文體知識并不了解,所以本節課我設置了聽新聞、知新聞、讀新聞、品新聞、寫新聞等五個教學環節,有條不紊的層層展開,并在導入中以上海世博會作為新聞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尾處再次以上海世博會為題材要求學生給這則新聞擬,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活用。最后放手讓學生自寫新聞,整個教學過程扎實有效的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利用文本學習,感受新聞的文體知識和結構特點。

  2、把握文章內容,準確概括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

  3、欣賞文章主體部分結構安排的匠心所在。

  過程與方法:

  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領悟和欣賞文本語言“在準確簡潔的基礎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導學生領悟文章強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語言的品味和鑒賞。

  教學難點:

  文章主體部分結構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學策略

  通過任務性的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通過巧妙設問,引導學生把握文本核心問題,充分領會文本的主旨及語言特色。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把握文本內容,了解新聞結構特點

  組織學生初次朗讀課文,提示學生想象模仿播音員的感覺,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的方式來說出新聞的內容。

  【設計意圖】把握文本內容、了解新聞結構特點。

  (二)再次朗讀,概括要素,體會情感

  組織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軍新華社長江前線播音員”的感覺,結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聞的六要素,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設計意圖】把握文本內容,了解新聞文體知識。

  (三)深入探究

  引導學生領會主體部分報道三路大軍渡江情況順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課堂提問:為什么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的,為什么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分述三路戰況,為什么又能一氣呵成?

  【設計意圖】把握文本內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語言品味和鑒賞

  1、先看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重點品鑒“百萬”一詞。

  (1)設問:這是“號稱百萬”,還是“確實百萬”?

  【明確】用加法計算,中路軍30萬,西路軍35萬,東路軍35萬,一共100萬。這是準確數字。

  引導學生想象:在“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大江之上,(可隨手畫出九江到江陰的戰線示意圖)我百萬大軍“舳艫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這是怎樣的氣勢和威武壯觀的景象!

  (2)設問:“百萬”是唯一的修飾語嗎?可以換一種修飾嗎?比如,用“威武”大軍?

  【明確】新聞的語言準確,是指給讀者提供“真實的、明確的、具體的”信息。

  “威武大軍”不像“百萬大軍”交代具體的人數,用“真實、明確、具體”的數字來突出我人民解放軍兵力多,作戰規模大,從而自然而然地顯示出一種磅礴的氣勢,顯示出作者豪邁的胸懷和氣度,有一種王者霸氣。

  還可以引導學生換用其他修飾語,比如用“東西中三路大軍”,合理與不恰當的地方分別是什么?

  【明確】“三路大軍”,是“明確、具體、真實”的數字;“東西中”,交代了作戰部署,說明我軍全線展開攻勢的作戰情況。這是“合理之處”。但是這種表達“不簡潔”,新聞語言要求用語“儉省”,要高效地表達信息。(能用一個字說清楚就不用兩個字,能用兩個字就不用五個字。)還有,“百萬”說明的是人數,它背后是鮮活的生命,意味著那么多年輕戰士的身影,他們匯入到集體行陣的洪流之中,根本沒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們,用青春的熱血和年輕的生命書寫了歷史,創造了歷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容易被忽略的語言形式,并通過“作比較”的方式,品味語言,作出合理解釋。

  2、接下來,再看我先頭部隊“中路軍”的作戰情況,重點品鑒“突破”一詞。

  這段文字很短,語言非常簡潔,一共是54個漢字,9個標點,交代了明確的渡江時間(20日夜,24小時),渡江人數(30萬人),這么儉省的文字卻交代了中路軍30萬大軍的輝煌戰果。

  (1)設問:從哪個字眼特別能讓人感覺自豪呢?

  【明確】“即已”。借用同學預習的說法──這是兩個文言文的副詞,意思是“就已經”,特驕傲地展示了我軍的輝煌戰果,用現代網絡詞語叫“曬一曬”。

  (2)設問:不過,不能光顧著“自豪”而忽略了這輝煌背后的艱難!從哪個詞看出“艱難”?

  【明確】“突破”。

  (3)設問引導:為方便理解,換用其他說法進行比較,能否把“突破”換為“越過”或者“沖破”呢?

  總結規律:辨析詞句,可以嘗試換用另一種表達方式與之比較。換言之,作比較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甚至可以說學習策略。

  引導學生做動作區別“突破”和“越過”,即在座位上比劃比劃這兩個動詞的不同。

  【明確】原來,這二者有難度上的差異。突破:很難。“夜”,晚上,月黑風高,風急浪高,自然條件的險惡,自古以來就是“長江天險”;更何況敵人在此苦心經營,嚴密布防,司令官親自督戰,人員、武器、裝備充足;而我方,從背景介紹中我們了解到當時我軍渡江的裝備之簡陋,沒有空軍部隊的配合,沒有輪船,更沒有軍艦、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條件何其差也!要想“越過”敵陣,那是須經過艱苦卓絕的激烈戰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軀,冒槍林彈雨,流血犧牲,死傷無數,才能“突破”敵人這道嚴密的相當鞏固的防線的。不可能像是“越過”這么簡單和輕松!

  總結:“越過”,僅僅是“結果”;“突破”,背后還有激烈、慘烈、殘酷的戰斗過程。

  總結規律:當某個詞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時候,我們有時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具體的形象,這樣,文字背后豐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蘊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4)設問引導:“越過”之后,就該換“沖破”了。這個更難辨析。“突破”“沖破”的區別是什么,在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嗎?

  【明確】鑒賞和評價,形成解釋,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態度和能力。把這兩個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突破”,說的是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是“突破”一段區域;“沖破”,是三路大軍,全線進攻。“突破”是點、段,“沖破”是線、面,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用語準確的問題。

  【設計意圖】用近義詞之間的比較,檢測學生能否真正做到對語言形式形成準確全面的解說。

  3、“東路軍”的作戰情況:重點品鑒“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

  設問:能刪掉“殲滅”“擊潰”“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個詞嗎?

  【明確】“殲滅”“擊潰”,刪掉其一就與實際情況不符,即所謂“不準確”;“一切”,表范圍;“抵抗”,誰敢不投降,就拍死你!──這是“霸氣”!刪掉了,“情感不足”。所以,為了表達“準確”和“情感”需要,有時甚至可以犧牲“簡潔”。

  【設計意圖】除了對語言形式的“形成解釋”,閱讀新聞作品還應包含對“思想感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說”。

  4、布置作業:編題、做答案。

  語言的體味和推敲,讓我們發現了那么豐富的意蘊,我們也來嘗試做發現者:

  在本則新聞中再找一處(有余力的同學多多益善)你覺得值得品味和鑒賞的語句,仿照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二題,編成練習,并給出參考答案,下節課用你的題考考同學們。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5

  1、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層次,體會文章準確、簡潔的語言。3、體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情感,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重點:目標2、3。難點:能根據新聞的特征理清內容、結構和體會語言的真實準確。

  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文體知識新聞:從廣義上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狹義來講指消息; 

  新聞六要素(記敘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的特征:1.真實性: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

  2.時效性:報道迅速及時。3.簡明性:簡明扼要。

  消息——是簡明概括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生的重大事實的一種新聞體裁。

  消息的結構: 標題: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

  導語: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體: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

  背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結語:新聞結尾。(背景和結語常常暗含在主體中)。

  電頭就是在報道開頭用括號或黑體字表示,交代槁子的來源和發稿的時間

  時代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范圍內轉入戰略進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軍連續發起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給國民黨反動派以致命的打擊。為了獲得喘息的機會,以便卷土重來,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總統,支撐殘局,并大搞和平談判的陰謀。在這歷史的緊要關頭,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為新華社寫了一篇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已經是確實無疑了,國民黨反動派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范圍的勝利,已不能用單純的軍事斗爭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陰謀。我們不能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卷土重來,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國共雙方談判,我方提出8條21款,限蔣介石20日前表態。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談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人民,保衛中國人民領土主權的獨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軍即執行最高統帥的進軍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一千華里的戰線上,發動了渡江戰役,國民黨反動派慘淡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一觸即潰。23日晚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派政權的覆滅。

  作者簡介:毛澤東。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一、 導入新課:上課前先請同學們讀下面這首詩,讀完后談一談你的感受。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  澤  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首七律鋪開了攻占南京的戰場,展示了革命勝利的景象,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詩中流露出的豪壯的情懷真是前無古人,獨步當代。可以說,作為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毛澤東不愧為一位杰出的領袖,運籌帷幄,絕勝千里,同樣作為文學家,他寫的文章也是氣勢不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則新聞。

  1、檢查預習: 銳不可當(   )     區域(   )   蕪湖(   ) 殲滅(   )

  要塞(   )    潰退(   )   荻港(   )

  銳不可當——                               業已——

  二、快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

  ①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教師組織討論,認為: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容;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③課文中關于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教師順勢講析: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主體。)

  (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為不行。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教師組織討論: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后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同學位 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2、找出這則新聞的六要素?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長江戰線   人物: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發生的原因: 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與結果: 中路軍 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占領長江南岸     西路軍 三十萬渡過三分之二,已占領廣大南岸陣地   東路軍  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

  3、本文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結合詞句舉例說明)

  三、再讀課文,質疑探究: 1、導語從哪幾方面總領全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人數之多(兵力)

  “從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 (戰線)之長

  “沖破敵陣”—— 攻勢之利

  “橫渡長江”—— 地點和事件結果(戰況)

  2、主體部分寫了什么?各用一個四字短語概括各路軍的作戰情況。

  *具體敘述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軍克敵制勝的原因。 

  時間

  隊伍

  地點

  渡過兵力

  戰況  

  20日夜——21日夜

  中l路軍

  安慶——蕪湖

  30萬

  首戰告捷略

  21日下午5時起——22日22時

  西路軍

  九江——蕪湖

  2/3

  所向無敵詳

  21日下午5時起——22日22時

  東路軍

  南京——江陰

  大部

  戰績輝煌較詳

  3、三路軍的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結構順序決定于時間和事件本身的特點) 。

  中路軍和西路軍都從時間說起,層次分明而又緊相銜接。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后說東路激戰,文勢也涌起高潮

  4、找出本文的議論句,看看它屬新聞結構的哪個部分,有什么表達效果?

  “此種情況……都很泄氣”。屬“背景”部分。分析了敵潰我勝的原因,指出國民黨違背 歷史潮流,有力證明我軍發起渡江戰役是正義的戰爭,使文章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突出了文章中心。

  1、議論句為什么把國民黨反動派與廣大官兵區分開?

  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

  2、為什么用“南京拒絕和平”而不用“蔣介石政府拒絕和平”?

  因為當時蔣介石已下野,李宗仁出任代總統。

  四、品味詞語

  這篇課文既然是一篇新聞,那用詞就會相對的簡潔明了,不能有太多的描寫,可是文章用詞的簡潔明了并沒有影響文章的生動性,下面我們來看這篇新聞是怎們簡明又不失生動的進行報道的:1、請看研討與練習二

  第一組:“越過”只寫出了“經過”,“突破”表現了戰斗所取得的進展;“到達”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達”之意,“渡至”則表現的是“從水路進軍,來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總結性的統計,“24小時內即已”強調了時間之短、進軍之神速;

  第二組:句(1)只是交代了時間。句(2)則充滿了嘲諷,湯恩伯本是來“督戰”的,結果不但無“戰”可“督”,且全軍覆滅,狼狽不堪。敵軍的“不料”正顯出我軍的神勇。

  2、還有哪些語句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

  用“整天激戰”概述了戰斗的艱巨,表現我軍的英勇無畏;“殲滅及擊潰”表現敵軍已無力抵抗,“殲滅”指“全部被消滅”,“擊潰”指“敵軍已完全喪失戰斗力”;“占領……廣大地區”,所指并非全部,但大勢已成定局,“控制江陰要塞”,指關鍵的軍事設施已在我掌握之中,語言具體詳明,事實確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課外拓展            泰坦尼克號遇難

  [合眾國際社倫敦19xx年4月20日電]北大西洋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件:“不會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在船身破了一道大裂口后載著一千多人沉入大海。

  午夜時分,該船與一座冰山正面相撞,享有盛譽的防水船卻無濟于事。事故發生時,泰坦尼克號正在以21海里的時速在有冰海域快速前進——有人也許會說是在大搖大擺、威風凜凜地前進著。數小時后,這艘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客船在樂隊若無其事的伴奏聲中從海面上消失了。

  五天前,當這艘船駛離英格蘭的南安普敦開始它開往紐約的處女航時,船上大約有2340名乘客和船員。在事故中大約有1595人遇難。只有745人得救,其中很多是婦女和兒童。如果船上的救生船不是只夠一半的人使用的話,得救的人會更多。有兩只滿載從泰坦尼克號逃下來的人的救生船被泰坦尼克號下沉時形成的漩渦卷進海底。

  顯然,大多數乘客沒有意識到出事。船與冰山相撞時,輪船只是稍稍顫動了一下,沒有激烈的顛簸。一開始,乘客們對此并沒在意,他們仍在艙內穿衣服,準備去吃飯。

  阿奇博爾德·格雷西上校可能是在泰坦號上等到最后而又幸存下來的惟一的人。“我費勁地抓到銅欄桿,”他說道,“抓住后我就拼命不放。船下沉時,我在水中旋轉起來,好像轉個沒完。后來我露出水面,看見海面上一大片亂七八糟的殘骸。”

  約翰·雅各布·阿斯特上校就不如他幸運了。一位幸存者看見他勇敢地幫助他的新婚妻子上了救生船,點支煙后,他又幫助其他婦女上救生船,而他自己卻隨船沉沒了。船長也沉沒了。船上大多數的工作人員和他們的妻子拒絕援救,她們在船上與丈夫手拉著手,隨著泰坦尼克號沉入大海。

  (1)       找出消息的六要素。(2)找出消息的導語、主體。

  詩詞集累2.   卜算子  ·詠梅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寫梅花的美麗、積極、堅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毛主席的確出手不凡,一首詠梅詩力掃過去文人那種哀怨、頹唐、隱逸之氣,創出一種新的景觀與新的氣象,令人嘆為觀止,心服口服。3、 沁園春 長沙  4、沁園春 雪   

  六、小結并布置作業

  寫一則消息,報道當前社會或校園中的發生的事件,向校刊投稿。

  本文是一篇消息(狹義新聞),它真實、及時、簡要地報道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情況。語言準確簡潔,氣勢磅礴,實在是大手筆。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標題                     導語                                  主體

  人民解放軍                      兵力             中路軍  首戰告捷   略

  百萬大軍       渡江概況  戰線             西路軍  所向無敵   詳     

  橫渡長江                       戰況             東路軍  戰績輝煌  較詳

  特點           及時、   準確、   真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6

  教案示例 2   教學設計

  全課的教學大致分為兩塊。

  第一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①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3.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組織討論,認為: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容;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③課文中關于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主體。

  第二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為不行。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2.教師組織討論: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后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同學位 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評析:

  這個教例簡潔生動、樸實無華而又令人回味,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設計藝術。

  這種巧妙的藝術就是:課堂活動既有表象,也有深層次的含義。

  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生動而熱烈。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暢所欲言,紛紛說出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除了教師講析,點示有關新聞的知識之外,學生同樣也占有大量的課堂時間,正是由于這樣的安排和處理,從學生角度來說,這一節課可以說是“活動充分,積累豐富”。

  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課堂活動有著含蓄而又明確的目的性。第一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其深層含義呢,則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關于新聞結構的知識。第二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于字詞和內容的理解,而教師的意圖則時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關于新聞的兩個特點。

  教者這樣的教學藝術設計真有點兒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為了醞釀第二步棋有力搏殺的良機。

  實際上這就是教學設計中的立意問題。從教師的主導作用看,正是因為教者“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有了這樣立意高遠的好課。這也告訴我們:在教材相同的情況下,教師的素質是多么的重要。

  (寧鴻彬設計,余映潮評析)   教案點評:   教例簡潔生動、樸實無華而又令人回味,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設計藝術,即:課堂活動既有表象,也有深層次的含義。   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生動而熱烈。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暢所欲言,紛紛說出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除了教師講析,點示有關新聞的知識之外,學生同樣也占有大量的課堂時間,正是由于這樣的安排和處理,從學生角度來說,這一節課可以說是“活動充分,積累豐富”。   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課堂活動有著含蓄而又明確的目的性。第一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其深層含義呢,則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關于新聞結構的知識。第二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于字詞和內容的理解,而教師的意圖則時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關于新聞的兩個特點。   教者這樣的教學藝術設計真有點兒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為了醞釀第二步棋有力搏殺的良機。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7

  1、《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橫街中學  許鵬浩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特點及結構。

  2、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品味遣詞造句,感受人民解放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教學重點  

  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詩歌導入  

  1、學生齊讀這首詩: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0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鐘山:莽莽南京中山門外紫金山。  

  虎踞龍盤:《三國志》諸葛亮與孫權論金陵說,“鐘阜龍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追窮寇:《孫子兵法·軍爭篇》有“圍師必闕(網開一面之意),窮寇勿迫”。  

  霸王:指西楚霸王項羽。鴻門宴上,他聽了項伯的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沒有殺劉邦。后來劉邦項羽血戰連年,終于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雙方士兵為和平連呼萬歲。項羽守約退兵,劉邦卻立即背信棄義地圍攻項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為五。事跡見《史記·項羽本紀》。  

  天若有情天亦老:這是李賀的詩句,見《采桑子·重陽》注釋。  

  滄桑:滄海桑田的略語。葛洪《神仙傳·麻姑》里,麻姑對王方平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2、教師介紹這首詩的時代背景。

  這首詩是在渡江勝利后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時寫的。當時在三大戰役結束后,國民黨反動派依然負隅頑抗,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半月苦心經營之后,于 4月20日 ,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 4月21日 ,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于該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22日夜,毛澤東還寫了一則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讀了這則新聞,我們相信同學們一定仿佛看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摧枯拉朽、風卷殘云般的勝利進軍,能夠領略毛澤東作為人民領袖大智大勇和革命軍事家指揮若定的風姿。  

  二、感知情節  

  1、學生聽課文錄音,并思考: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文中哪一句話也能概括這些內容?請找一找。(教師明確新聞的三大結構:標題、導語、主體)

  2、學生齊讀標題,討論:你從標題中讀到了什么內容?

  (人、地、事——聲勢浩大、氣勢磅礴)

  3、那么人民解放軍是如何橫渡的呢?請結合文中內容加以介紹。

  (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

  4、這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三層次是不能互換的,按時間先后順序進行報道,并且是由易到難順序。)

  三、品味語言  

  1、再讀標題,請你想象一下,人民解放軍在橫渡時情景如何?從哪個詞語中可以看出?

  2、默讀課文,討論:民解放軍在橫渡時的氣勢你在文中哪些詞句中還能感受到這點嗎?

  (1)“二十四小時內即已”能否改為“共”?——課后練習二。

  (從加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體會)

  (2)“不料”能否改為“結果”?——課后練習二。

  (從語句的感情色彩上體會)  

  (3)“占領、控制、切斷”這三個動詞能否與相交換?為什么?  

  (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并介紹及時性  

  教師小結:從新聞中我們感受到這場戰爭的浩大聲勢、磅礴氣勢,感受到了人民解放軍無堅不摧、勢如破竹、所向披靡、英勇善戰的氣勢,也感受到了毛澤東的強烈自豪感。  

  3、討論:請問人民解放軍為何能取得如此的勝利?  

  (解放軍的英勇善戰、人民的人心所向)  

  教師明確:中國共產黨就是因為順應民心,才會激發解放軍的斗志,才會使國民黨的廣大官兵無心戀戰!這也充分說明了:一切事業都應順從民意!  

  4、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預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8

  呂叔湘先生在全國中語會第五次年會閉幕式上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關鍵在于一個‘活’字”。“如果不會活用,任何教學法都會變成一堆公式。”(《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集》開明出版社95年9月第一版)。可見“活”是語文教學的生命,如果教師能夠根據教材和學生特點進行教學,那么課堂教學就會煥發出勃勃生機。反之,如果離開教材、學生空追靈活,就會走向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

  為使課堂教學展現出靈活性,實用性,在教授《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時,采用了靈活的教學方式。首先讓學生模仿廣播員朗讀這條新聞。“如果你是當時的廣播員,你將以怎樣的情感和語調向全國人民播放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請大家準備播音”。此令一出,學生的熱情立刻高漲起來,讀得格外投入。此后又讓學生當講解員,到講臺上指著地圖向全班介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情況。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新聞的內容,而且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兩得。緊接著又鼓勵大家,看誰能用更精練的語言概括這一消息。概括之后,又引導大家看書,找出文章中概括性很強的語段,并順勢告訴學生,這就是導語。其后通過分析第一句與第二句的關系,進一步了解導語的特點。接著又鼓勵大家概括得更精練些,結果大家發現:標題,是最有概括性的。于是教師便順勢講明標題的特點。至此,新聞的基本結構知識已教授完畢。整個知識傳授,都是在學生有所領悟后,教師才點明的,絲毫沒有強加、硬灌的意思。

  接下去,又讓學生體會新聞的另一特點,真實性。請學生看題目《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的數字,是實數還是虛數?同學們通過讀書,發現是實數。教師順勢告訴學生,新聞的另一特點,真實性。通過尋找三個數字,實際已經將教學的重點移到了主體部分,并接觸到了課文的分段任務。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分層,結果在分層時,學生發生分歧,“……不料……突破……”有的歸上,有的歸下。“誰不料?”,“不料什么?”這一引導學生豁然開朗。至此便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本段的指導上。“不料”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能表達情感的詞語還有那些,請找出來讀一讀,體會一下新聞的語言特點,準確性。在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同時,讓學生把握新聞的另一特點,及時性。最后,讓學生學寫一篇消息,結果他們欣然同意,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務。這節課,學生學得輕松、投入,真正實現了高效減負。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教學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1、依據教材特點,設計教學主線,突出一“點”(知識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一篇較為典型的新聞(消息)。消息具有三大特點: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結構也比較固定:標題,導語和主體。根據教材這一特點,我用較為靈活的方法,把知識點融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實現了以知識點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延伸的“活”的教學。

  2、注重學生特點,設計多維訓練,突出一“著”(藝術性)。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其主要特色就在于它的靈活性、趣味性。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落實,要千方百計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的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充分參與,而且各個環節的參與形式都各有特點,決不雷同。尤其注意到了,實踐性和活動性,使學生的參與有趣,有用。每一個環節的進程,都按照學生的學習進度,教師決不自做主張。

  3、抓住教學重點,注重因勢利導,突出一“段”(拓展性)。《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的教學重點應該是主體部分,但我并沒有硬性進入,而是在學生分段出現問題時,相機引導,通過朗讀和找關鍵詞,完成了主體部分的學習。在這一部分分析時,注意把新聞的其他特征納入分析的范疇,起到了舉綱帶目的作用。

  總之,語文課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課堂教學的應變性。因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突出一個“活”字。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9

  一 說教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蘇教版初一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取得勝利后,毛澤東主席親自寫的一篇新聞稿。它真實地報道了我軍渡江情況,宣告了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國民黨反動派政府已面臨徹底崩潰。報道強調了我軍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這一戰役勝利的重大意義,揭示了“沖破敵陣,橫渡長江”的深刻含義。

  根據教材特點和初一學生首次接觸新聞這種體裁的實際,以及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律等,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分清課文層次,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朗讀課文;

  2. 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等特點;

  3. 掌握新聞的結構,進行創作實踐。

  教學中,我將新聞的結構與本文具體層次的對接作為本文教學重點,將新聞語言特點的領悟作為全文的難點進行突破。

  二 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講課時,教者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真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學

  生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準備采用“媒體互動,圖表演示”幫助學生分析當時形式;通過“指導分層,填充表格”引導學生理請課文脈絡;通過“模擬播音”,在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學生在本課中,通過“看看﹑讀讀﹑想想﹑說說﹑寫寫”主動參與課堂,完成學習任務。

  三 教時安排:一課時。

  四 教具準備:電視機,《百萬雄師過大江》碟片,投影儀,地圖。

  五 教學過程:

  (一) 內容呈現

  放映《百萬雄師過大江》選段,了解時代背景。接著自由朗讀課文。這一過程目的

  在于明確學習內容,集中注意方向,喚醒求知渴望,調撥動力機制,順勢進入學習情境。

  (二) 師生互動

  1. 在學生自由朗讀的基礎上,請學生用一兩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意在使學生

  加深對導語的內容及其在新聞全文中的位置與作用的了解。并對主體部分的重要內容嘗試進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學生自主閱讀主體部分并完成填空。

  軍隊 渡江區域 渡江時間 兵 力 敵軍抵抗程度

  主體參與,精講多練,及時反饋。這樣學生只要仔細閱讀,就能成功完成任務。接

  著,順水推舟,劃分主體部分層次,理請文章脈絡。

  (三) 交流對話

  1. 教師與學生對話

  課文為什么依“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報道,可以顛倒嗎?讓學生領悟文章不僅結構合理,而且重點突出;文中“至發電時止”的語句,體現消息這一文體的什么特點?從而提醒學生明確消息準確及時的特點。

  2.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學生之間提出問題互相探討,如找出文中語言準確表現我軍英勇善戰的詞語,或在文中找出我軍和敵軍形成鮮明對比的連兩組詞,并說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學生與教師對話

  在學生與學生對話的基礎上,如有問題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學生與教師對話,教師給予指導,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師生與作品對話

  課文中多處涉及地名,比較抽象。此時可利用地圖中相關地理位置,用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圈點,找出各路軍沿線經過的地名,并作標記,直觀感知課文內容。

  (四)鏈接生活

  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賴于主體的親身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感知﹑領悟﹑內化﹑積淀。根據文體特征,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假如你是新華社記者,你接到這份稿件心情如何?請將你的心情體現在你的播音中。學生分組準備后對照地圖模擬播音員進行朗讀比賽。

  (五)回歸課本,練習延伸

  1. 掌握本課生字詞,鞏固有關新聞知識;

  2. 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開展“校園采訪”活動,每人寫一篇新聞稿,報道校園新人新事。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10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毛澤東寫的一篇新聞,這篇新聞高屋建瓴,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精簡,感情色彩鮮明。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這篇作品閱讀訓練試題及其部分參考答案,僅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希望對你有幫助。一起來看看吧!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8分)

  ①(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渡江區域。

  ②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________(A、攻破 B、突破 C、沖破 D、打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30萬人。21日下午5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這一路現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西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閱讀題一

  小題1:文中的第①段是這篇消息的__________部分,括號內的字是新聞的電頭,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間精確到“時”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題2:文中兩次出現“至發電時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題3:新聞一般以記敘為主,要求“用事實說話”,但也可以適當地穿插一點議論。選文即從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兩方面議論了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2分)

  小題4:給文中橫線上選填一個恰當的詞語___________。(1分)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閱讀題答案

  小題1:導語;表明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戰役在迅速發展之中(3分)

  試題分析:回顧老師講的“新聞”的要素和結構組成,依據語句中的提示詞判斷填寫。

  點評:本題不難,新聞知識老師在講授時會重點講解。新聞的第一段或第一句有概括性的文字,叫新聞的“導語”,有的導語前有黑字的“電頭”,表達消息來源和時間,表明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

  小題2:說明消息既快又準(2分)

  試題分析:本新聞是報道的是戰況,事件變化快,而新聞又要求真實性,所以新聞中出現此類文字。同時也照應了“電頭”。

  點評:本題不難,文字信息明確。新聞是快速報道最新發生真實事件的一種文章,所以語言上非常準確性,學習新聞體裁的文章,要注意理解新聞的語言特色:簡要,干練,準確。

  小題3:①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②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2分)

  試題分析:注意空后的提示“兩個方面”“議論了”“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一是角度,二是表達方式,三是內容。

  點評:本題不難,這個問題是本課教學中的重點問題,老師會重點講解。新聞以敘述為主,但適當的議論能夠深化新聞所報道事件的意義,能讓新聞吸引人,鼓動人,感染人。

  小題4:B

  試題分析:這幾個詞是同義詞,但在詞義表達的輕重程度上有所不同,一方面要考慮詞義表達的輕重程度,一方面還要注意與后面的“地區”搭配。

  點評:本題不難,老師在講課是要重點講解本新聞中這些關鍵性動詞的作用。新聞的語言簡練而有力,一個詞往往有豐富的內涵,有獨特的表達作用,閱讀新聞要多加體會。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閱讀題二

  1. 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2. 本文的主體部分,著重報道人民解放軍渡江的戰斗情況,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中路軍和西路軍放在一起寫?為什么最后才寫東路軍?

  3. 中路、西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是詳寫的?哪是略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4. 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評論可分為兩方面,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

  5. 本文的語言特點是什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閱讀題答案

  1. 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2. 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為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后寫。而中路軍渡長江行動在前,西路軍在后,因此,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

  3. 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

  4. 評論中對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議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動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役的記敘。

  5. 本文的語言有以下幾個特點:

  (1)準確:如“一千余華里”“二十四小時內”“至發電時止”“余部”等。

  (2)簡潔而具有氣勢。如導語中“百萬大軍”“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再比如“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敵軍則“紛紛潰退,毫無斗志”。

  (3)字里行間洋溢著勝利的豪情。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的結構和特點。標題通常是新聞內容的提要;導語是事件的概述;主體是具體事件的介紹。能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分別指出相關部分,劃出主體部分層次,并進行有表情的朗讀。新聞報道要遵循真實、及時、準確的原則。

  2.學會閱讀新聞。讀標題,能迅速抓住主要內容;讀導語,能較詳細了解新聞要素(內容概述);讀主體,能細致全面了解新聞內容。

  3.嘗試新聞的寫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礎上,結合文章的內容,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新聞的結構和特點。

  2.學習閱讀新聞的方法。

  3.主體部分材料的組織和結構的安排(難點)。

  【教學方法】

  綜合運用聽讀、默讀、朗讀等多種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

  【課前準備】

  1.自我解決生字詞,查閱有關渡江戰役的背景材料。

  2.學生每人準備一份報紙。

  3.開展“校園采訪”活動,收集校園內新近發生的重要的、有意義的事。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國繁榮富強,在改革開放的的年代里,流水發出了歡笑,山崗也變得年輕,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可是,我們怎能忘記那過去的一頁,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情景。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你從朗讀中聽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聞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長江戰線。事件發生的原因:*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占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2.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三、自讀課文,體會情感

  1.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怎樣處理才能讀好這則新聞?(討論、交流)

  明確:

  朗讀時應莊重,平穩,略帶喜色,標題要讀出氣勢;語速不宜過快,也不宜過慢;要注意標題、導語、主體部分之間及主體部分三個層次之間的停頓。關鍵在于把握節奏,并作好如下處理。

  ①“沖破”“橫渡”“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勝利的豪情。

  ②“封鎖”“控制”“切斷”“殲滅”“擊潰”應干脆利落的重讀,讀出自豪和勝利的喜悅。

  ③“不料”“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2.學生兩兩之間對讀與互評。要求讀準字音,并努力讀出文章的情感和氣勢。

  3.推薦2名學生代表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就這兩位同學的儀態、表情及朗讀質量進行評析,提出建設性意見。

  四、默讀,了解新聞的結構

  1.請學生用三種方式表述課文內容。

  ①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②用一小段(幾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③用一大段(幾小段)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2.畫出標題、導語、主體三者之間關系示意圖,并指導學習新聞的方法。

  板書:

  標題——提要(迅速了解)

  (主標一般是主謂短語。如“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導語——概述(較詳細了解)(新聞要素)

  主體——擴展(更細致了解)

  標題是對導語的概括,導語是對主體的概括。

  3.從準備的報紙中挑選一則新聞,運用課內學到的新聞知識,進行瀏覽、粗讀和精讀,進一步辨別新聞的結構,了解新聞的特點。

  五、咬文嚼字,體會新聞特點

  1.思考:

  ①把標題改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勝利渡長江”或“人民解放軍幾路大軍橫渡長江”行不行?(真實)(準確)

  ②這則新聞寫完了,先不發表,等渡江線役勝利了之后再發表不就可以用“勝利”二字了嗎?(及時)

  2.找語言因素進一步體會新聞的特點。

  ①電頭(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②時間(及時、準確)

  ③數字與地名的組合(準確)

  ……

  板書:新聞的特點------真實、及時、準確

  六、合作探究,質疑釋疑

  1.預設

  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可能有:

  課文主體部分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哪個層次寫得最詳?那個層次寫得最簡略?這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的?(可結合渡江戰役示意圖指出三路大軍渡江的起訖點及進軍情況)

  2.在探究釋疑的基礎上,適時揭示背景。

  (1)明確

  文章依次報道了中、西、東三路大軍的戰況,其中東線寫得最詳。首先敵人投入兵力多,“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其次,“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直接關系到包圍敵軍,解放南京。

  對中路軍所遇敵情寫得簡略。因為重大的國內外新聞,往往具有連續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讀。在毛親自寫的這條消息之前,還有多條消息報道大軍渡江的。其中有一條主要報道了中路軍戰況,所以寫得簡略。

  三路大軍之間有時間上的銜接,渡江部隊的銜接,內容上的銜接(在寫到西路軍時,中間又插上一句“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將二者銜接起來)

  (2)背景新聞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二十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獲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七、回顧小結,暢談學習感受

  1.關于新聞知識的

  2.關于對戰爭認識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結束語

  毛親自撰寫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40年代炮火連天的日子。學習這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了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這對于我們生活在和平環境中,成長在和平環境中的新一代人,無疑是一次戰爭的洗禮。此外,這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簡明準確,感*彩鮮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學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九、課外校園新聞寫作

  根據“校園采訪”活動收集的材料,寫一篇新聞報道。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篇12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學生講述有關解放南陽的歷史背景,教師作適當補充。

  二、整體感知

  范讀課文,出示下列問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a.在文中圈點標記出新聞的六要素。

  b.找出本則新聞的導語和主體。

  a.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潰敗,*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和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后進軍,大量殲敵,擴大并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大意正確即可)

  b.導語為“在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下,南陽守敵王凌云于四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其余部分為主體。

  三、重點研討

  1、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并標記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a.題目為“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文章為什么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還概述了一年多來南線解放軍的戰績?

  b.文章可分為哪幾個部分?試概括出各層大意。

  小組討論,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提問,教師總結。

  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績,也可以說明守敵為什么棄城南逃。

  第一層為第一句話,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南陽為古宛縣……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的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在過去一年中……已全部為我解放”,回顧過去一年中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棄城南逃的變化。

  第四層:“去年七月……不得不棄城逃竄”,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南陽守敵王凌云統率的軍隊是第二軍……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預言南陽逃敵王凌云前途黑暗。

  對于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在小組內討論解決。若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完成。

  四、拓展延伸

  1、兩則新聞均出自毛主席之手,學完兩篇文章后,你認為它們在語言風格等方面有何異同?

  2、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新聞資料,并分析它的要素和結構。

  五、布置作業

  運用所學有關新聞的知識,寫一則新聞,報道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新鮮事,300字左右。

  【教學總結】

  1、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

  ⑴語文體驗式教學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向指路,創設語文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共同收集,處理語言信息,通過多向互動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生個人的品德修養和語文素養。

  ⑵把表演引入了課堂,給予學生更多的心靈自由。一方面滿足了他們的“游戲沖動”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體驗,體驗文章所表現的情景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學生情緒高昂,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表演得生動形象,并進行對比分析,不但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審美能力也提高了,參與意識也加強了。

  ⑶課前準備用生動的實例,深入淺出的完成了對新聞的文體知識的學習。學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聞的結構及要素。

  ⑷小組合作學習,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任務,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學習的主角,又是小組學習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團隊協作精神。

  ⑸學生通過繪制地圖、寫作導播詞、解說詞、新聞播音、節目主持等,動腦動手動口,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促進了語文綜合素質的形成。

  ⑹學生對新老師、新課堂產生了興趣,為今后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本課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有:

  課文的深度挖掘、細致品味不夠,由于時代背景及學生的閱歷所限,對文中的議論理解不是很透徹,老師要做一定的補充與講解。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7 | 成人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国产免费专区 | 亂倫近親相姦中文字幕视频 | 少妇奶水亚洲一区二区观看 | 日本成年人免费网站 | 夜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 黄色大片一区 | 亚洲伊人中文字幕 | 日韩中文字幕综合 | 亚洲制服丝无码中文在线 | 国产a大片 |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BL原神 | 一区一区 | 国产寡妇树林野战在线播放 | 亚洲无人区码一二三码区别图片 | 久久第一区 | 毛片aaaa|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久久亚洲精品大全 |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性欧美亚洲xxxx乳在线观看 | 日产a一a区二区www | 亚洲成AV人在线视达达兔 | 色综合久久网 | 老中医吮她的花蒂和奶水视频播放 | 一级女人片 | 亚洲人视频 |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 | 女人一级一片30分 |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视频100禁 | 99精品热播| 和岳每晚弄的高潮嗷嗷叫视频 | 日本wwww视频 | 潜行者40集在线播放免费观看国语 | 日本黄色站 | 国产区91| 亚洲aⅴ影视 | 国产一级免费看视频欧美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