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精選13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發布時間:2023-08-31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精選13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1

  全課的教學大致分為兩塊。 

  第一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①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3、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組織討論,認為: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容;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③課文中關于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主體。 

  第二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為不行。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2、教師組織討論: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后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同學位 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評析] 

  這個教例簡潔生動、樸實無華而又令人回味,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設計藝術。 

  這種巧妙的藝術就是:課堂活動既有表象,也有深層次的含義。 

  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生動而熱烈。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暢所欲言,紛紛說出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除了教師講析,點示有關新聞的知識之外,學生同樣也占有大量的課堂時間,正是由于這樣的安排和處理,從學生角度來說,這一節課可以說是”活動充公,積累豐富”。 

  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課堂活動有著含蓄而又明確的目的性。第一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其深層含義呢,則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關于新聞結構的知識。第二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于字詞和內容的理解,而教師的意圖則時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關于新聞的兩個特點。 

  教者這樣的教學藝術設計真有點兒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為了醞釀第二步棋有力搏殺的良機。 

  實際上這就是教學設計中的立意問題。從教師的主導作用看,正是因為教者“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有了這樣立意高遠的好課。這也告訴我們:在教材相同的情況下,教師的素質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2

  [教例簡述]

  這是寧鴻彬老師的一個教例(見《中學語文》1997年第9期)。

  全課的教學大致分為兩塊。

  第一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①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3、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組織討論,認為: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容;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③課文中關于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 、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 ;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 、主體。

  第二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為不行。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2、教師組織討論: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后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同學位 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評析]

  這個教例簡潔生動、樸實無華而又令人回味,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設計藝術。

  這種巧妙的藝術就是:課堂活動既有表象,也有深層次的含義。

  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生動而熱烈。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暢所欲言,紛紛說出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除了教師講析,點示有關新聞的知識之外,學生同樣也占有大量的課堂時間,正是由于這樣的安排和處理,從學生角度來說,這一節課可以說是”活動充公,積累豐富”。

  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課堂活動有著含蓄而又明確的目的性。第一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其深層含義呢,則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關于新聞結構的知識。第二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于字詞和內容的理解,而教師的意圖則時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關于新聞的兩個特點。

  教者這樣的教學藝術設計真有點兒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為了醞釀第二步棋有力搏殺的良機。

  實際上這就是教學設計中的立意問題。從教師的主導作用看,正是因為教者“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有了這樣立意高遠的好課。這也告訴我們:在教材相同的情況下,教師的素質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3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儲備點:

 、拧≌莆招侣劤WR。

 、啤×私饨夥艖馉幐艣r。

  2、能力培養點:

 、拧∧軐懽骱唵蔚男侣。

 、啤◇w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3、情感體驗點:

  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

  【教學設想】

  1、重點:掌握新聞知識。

  2、難點: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3、教學思路:既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又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教具學具準備】

  掛圖、投影儀、dvd 機;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本課目標〗

  1、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掌握新聞常識,感受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英勇氣勢,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介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的背境導入。

  二、課前熱身

  1、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

  潰退(  ) 要塞(  ) 阻遏( 。′J不可當( 。

  2、解釋下列詞語:

  業已 銳不可當

  三、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介紹本課內容梗概。

  2、四邊互動:

  互動1:閱讀新聞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確閱讀新聞要的“三五六”(即三個特點,結構的五個部分,記敘的六個要素)。

  互動2:朗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動3:再讀課文,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互動4: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互動5: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互動6:主體部分是按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要按這樣的順序來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進攻作戰的,為什么先說東路軍,再說路軍?

  互動7:文中寫西路軍所遇到的敵情時說“和中所遇敵情一樣”,請你用課文中的話說說中路軍所遇的敵情。

  互動8:作者對西路軍的渡江情況作了哪兩面方面的評論?詳略是如何安排的,兩方面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互動9: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請找出文中的詞加以說明。

  四、達標反饋

  討論課后練習三。

  五、學習小結

  內容總結;方法歸納。

  六、延伸拓展

  到圖書館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閱當年報道解放戰爭的新聞史料,摘錄其中的導語部分,并注明出處。

  第二課時

  〖本課目標〗

  學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教學過程〗

  一、新聞復習,激趣引讀

  電視,以其五彩繽紛的視頻、極富渲染力的音響、精彩的制作、豐富的內容吸引著我們,而新聞,又是電視節目中的重頭戲,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二、朗讀積累,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朗讀課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內容。

  三、比較閱讀,理解提升

  1、找“同”:

  文體相同:都屬于新聞(借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處于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

  2、找“不同”:

  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四、新聞朗讀,語言品味

  1、新聞朗讀(看誰讀得好):

  活動過程:主持人一名,評委3~5名,(其它同學可模擬電臺播音員,按新聞播音的要求,開展朗讀比賽。)既很激動又很莊重地來朗讀全文。

  2、語言品味:

  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拧≌Z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⑵ 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課時

  五、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互動釋疑:

  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2、課外延伸:

 、拧〗裉煳覀儗W習了一種新的體裁──新聞,請聯系本課的學習談談你對新聞的認識。(200字左右)

 、啤【同F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結構的三要素  中路軍:紛紛潰退 毫無斗志

  新聞的三個特點   西路軍:與中路軍一樣

  記敘的六要素    東路軍:較為頑強 但一舉擊潰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導語

  第二層:背景 我軍主動

  第三層:回顧 敵軍必敗

  第四層:預言

  【教學后記】學生讀書開不了腔,須加強指導;學生對戰爭的殘酷性認識不足。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4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云南省瀘水縣第四中學 張開芳

  一、 導入  :

  介紹從1946—1949年的歷史背景而入題。(具體內容此略)

  二、 整體感知:

  1、 閱讀課文,然后按照課文中的渡江圖形來復述課文內容。

  (注:分組討論復述)

  2、 教師出示一張擴大的渡江示意圖,請一為表述能力好的同學來講述。

  學生復述的過程中,教師板書:

  中路軍、20日夜、30萬;西路軍、21日下午5時、35萬;東路軍、21日下午5時、35萬。橫渡長江——主體

  3、 提問:文中哪幾句話能夠概括剛才所復述的內容?

  注:第1、2兩句——導語 

  4、 提問:最能概括全文的內容的一句話是哪一句?

  注:標題

  5、板書設計 :

  中路軍 20日夜 30萬 安慶等

  人民解放軍百 西起九江東至江陰 西路軍 21日下午5時 35萬 九江安慶 渡江

  萬大軍橫渡長江 百萬大軍沖破敵陣 |

  | 橫渡長江 東路軍 21日下午5時 35萬 南京九江 |

  | | | | | |

  | | | | | |

  | | 人物 時間 地點 事件

  | |

  | |

  標題 導語  主 體

  總結:(1)、新聞的結構: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尾。

  (2)、新聞的寫作方法:“倒金字塔”。

  (3)、仿寫一則新聞,題目自擬。

  三、 局部品味:

  1、 舉例說明新聞的特點:及時性、準確性、真實性。

  2、 舉例說明的主要表達方式。

  3、 找一張的報紙,自己用這樣的方法來閱讀分析一則新聞。并拿到小組中交流。

  四、 教學反饋:

  注:由學生提出問題并當堂作答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5

  特級教師 劉福增

 。ㄒ唬┙處煟罕疚氖敲珴蓶|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為新華社寫的一篇新聞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有時還有結語。這則消息的標題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內容,而且非常有氣勢。括號中的文字是電頭,說明電文是什么時間從哪里發來的。消息的1、2兩句是導語 ,從第3句到結尾是主體部分。導語 一般是對消息內容進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ǘ┘w朗讀全文,讀后給句子標序號,全文共17個句子。第1、2句是導語 。主體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的情況分為三個層次。請同學畫出三個層次的界限。

  (三)教師將課本中的地圖放大,掛在黑板前,然后請1、2組的同學閱讀并記住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第3、4組同學閱讀并記住西路軍渡江的地點、人數、簡要情況及評論;第5、6組同學閱讀并記住東路軍渡江的時間、人數、地點和簡要情況。然后,1、3、5組選各一位代表按順序到臺前,邊指著圖邊講解,像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一樣,講得清楚、明白,指圖要準確,適當。講解后再請2、4、6組各選一位代表按順序到臺前講解。

 。ㄋ模┙處熜〗Y,評議同學講解的情況。進一步指出這則消息的發表在當時對中國人民的巨大鼓舞。

 。ㄎ澹┱埻瑢W們每人寫一則消息,要求有標題、導語 和主體三個要素。內容不限。字數在200—300之間。

  (《多媒體教學支持系統·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三冊》人教社)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6

  [教例簡述]

  這是寧鴻彬老師的一個教例(見《中學語文》1997年第9期)。

  全課的教學大致分為兩塊。

  第一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①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3、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組織討論,認為: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容;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③課文中關于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 、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 ;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 、主體。

  第二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為不行。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2、教師組織討論: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役勝利之后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同學位 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評析]

  這個教例簡潔生動、樸實無華而又令人回味,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設計藝術。

  這種巧妙的藝術就是:課堂活動既有表象,也有深層次的含義。

  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生動而熱烈。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暢所欲言,紛紛說出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除了教師講析,點示有關新聞的知識之外,學生同樣也占有大量的課堂時間,正是由于這樣的安排和處理,從學生角度來說,這一節課可以說是”活動充公,積累豐富”。

  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課堂活動有著含蓄而又明確的目的性。第一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其深層含義呢,則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關于新聞結構的知識。第二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于字詞和內容的理解,而教師的意圖則時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關于新聞的兩個特點。

  教者這樣的教學藝術設計真有點兒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為了醞釀第二步棋有力搏殺的良機。

  實際上這就是教學設計中的立意問題。從教師的主導作用看,正是因為教者“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有了這樣立意高遠的好課。這也告訴我們:在教材相同的情況下,教師的素質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的結構和特點。標題通常是新聞內容的提要;導語是事件的概述;主體是具體事件的介紹。能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分別指出相關部分,劃出主體部分層次,并進行有表情的朗讀。新聞報道要遵循真實、及時、準確的原則。

  2.學會閱讀新聞。讀標題,能迅速抓住主要內容;讀導語,能較詳細了解新聞要素(內容概述);讀主體,能細致全面了解新聞內容。

  3.嘗試新聞的寫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礎上,結合文章的內容,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新聞的結構和特點。

  2.學習閱讀新聞的方法。

  3.主體部分材料的組織和結構的安排(難點)。

  【教學方法】

  綜合運用聽讀、默讀、朗讀等多種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

  【課前準備】

  1.自我解決生字詞,查閱有關渡江戰役的背景材料。

  2.學生每人準備一份報紙。

  3.開展“校園采訪”活動,收集校園內新近發生的重要的、有意義的事。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國繁榮富強,在改革開放的的年代里,流水發出了歡笑,山崗也變得年輕,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墒牵覀冊跄芡浤沁^去的一頁,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情景。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你從朗讀中聽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聞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余華里長江戰線。事件發生的原因:*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占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2.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三、自讀課文,體會情感

  1.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怎樣處理才能讀好這則新聞?(討論、交流)

  明確:

  朗讀時應莊重,平穩,略帶喜色,標題要讀出氣勢;語速不宜過快,也不宜過慢;要注意標題、導語、主體部分之間及主體部分三個層次之間的停頓。關鍵在于把握節奏,并作好如下處理。

  ①“沖破”“橫渡”“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等應重讀,讀出勝利的豪情。

  ②“封鎖”“控制”“切斷”“殲滅”“擊潰”應干脆利落的重讀,讀出自豪和勝利的喜悅。

 、邸安涣稀薄凹娂姖⑼恕薄昂翢o斗志”應讀出奚落,嘲諷的語氣。

  2.學生兩兩之間對讀與互評。要求讀準字音,并努力讀出文章的情感和氣勢。

  3.推薦2名學生代表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就這兩位同學的儀態、表情及朗讀質量進行評析,提出建設性意見。

  四、默讀,了解新聞的結構

  1.請學生用三種方式表述課文內容。

  ①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谟靡恍《危◣拙湓挘┱f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塾靡淮蠖危◣仔《危┱f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2.畫出標題、導語、主體三者之間關系示意圖,并指導學習新聞的方法。

  板書:

  標題——提要(迅速了解)

  (主標一般是主謂短語。如“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導語——概述(較詳細了解)(新聞要素)

  主體——擴展(更細致了解)

  標題是對導語的概括,導語是對主體的概括。

  3.從準備的報紙中挑選一則新聞,運用課內學到的新聞知識,進行瀏覽、粗讀和精讀,進一步辨別新聞的結構,了解新聞的特點。

  五、咬文嚼字,體會新聞特點

  1.思考:

  ①把標題改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勝利渡長江”或“人民解放軍幾路大軍橫渡長江”行不行?(真實)(準確)

  ②這則新聞寫完了,先不發表,等渡江線役勝利了之后再發表不就可以用“勝利”二字了嗎?(及時)

  2.找語言因素進一步體會新聞的特點。

  ①電頭(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跁r間(及時、準確)

  ③數字與地名的組合(準確)

  ……

  板書:新聞的特點------真實、及時、準確

  六、合作探究,質疑釋疑

  1.預設

  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可能有:

  課文主體部分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哪個層次寫得最詳?那個層次寫得最簡略?這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的?(可結合渡江戰役示意圖指出三路大軍渡江的起訖點及進軍情況)

  2.在探究釋疑的基礎上,適時揭示背景。

  (1)明確

  文章依次報道了中、西、東三路大軍的戰況,其中東線寫得最詳。首先敵人投入兵力多,“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其次,“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直接關系到包圍敵軍,解放南京。

  對中路軍所遇敵情寫得簡略。因為重大的國內外新聞,往往具有連續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讀。在毛親自寫的這條消息之前,還有多條消息報道大軍渡江的。其中有一條主要報道了中路軍戰況,所以寫得簡略。

  三路大軍之間有時間上的銜接,渡江部隊的銜接,內容上的銜接(在寫到西路軍時,中間又插上一句“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將二者銜接起來)

 。2)背景新聞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二十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獲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七、回顧小結,暢談學習感受

  1.關于新聞知識的

  2.關于對戰爭認識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結束語

  毛親自撰寫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40年代炮火連天的日子。學習這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了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這對于我們生活在和平環境中,成長在和平環境中的新一代人,無疑是一次戰爭的洗禮。此外,這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簡明準確,感*彩鮮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學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九、課外校園新聞寫作

  根據“校園采訪”活動收集的材料,寫一篇新聞報道。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8

  教學目的:

  一 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二 體會本文語言簡明、準確的特點。

  三 了解渡江戰役的經過,接受革命教育。

  教學設想:

  一 學生初學新聞這種體裁,有必要弄清楚新聞的基本特點和結構。

  二 為了便于學生盡快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在教學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這樣的認識規律,不從知識概念切入,而從對課文內容的復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三 本文語言簡潔、準確,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教材,因此,語言的學習與訓練列為教學重點之一。

  四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學生自讀課文(包括讀“預習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識)。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查字典解決)。

  [說明]熟悉歷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內容。

  二朗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對照書上的示意圖,進一步了解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經過。提出要求:對照示意圖,能夠復述渡江戰役的大致過程。

  三兩位學生一組,彼此照著示意圖復述渡江戰役的經過。教師巡視,注意發現復述較好的同學,準備請他(她)上黑板前面復述。

  四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照教材繪制即可),請剛才發現的復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復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后,指出其復述的不確之處。

 。壅f明]利用復述這一方法,引導學生理清三路大軍渡江的情況,從而認清本則新聞主體部分的內容。學生指圖復述時,教師可隨之板書如下:

  中路軍

  西路軍

  東路軍

  增強學生認識本文內容的條理性。

  五借助問題,傳授新聞結構的知識。

  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復述的內容?

 。蹍⒖即鸢福

 。ǖ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蹍⒖即鸢福

 。祟}: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師講知識:

  1.這則新聞的前兩句是“導語 ”(板書),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導語 在新聞的開頭,一般不長,往往是一兩句話,有時也用一段話。

  2.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稱為“主體”,剛才同學們復述內容就是這則新聞的“主體”。評述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經過,指出我軍勝利渡江的重大意義。

  3.新聞還要有“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就是本文標題。標題以凝煉的語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標題、導語 、主體是一則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部分(如有條件,教師可適當增加些知識給學生,如副標題、結語等)。一則新聞,往往由這三部分構成。

 。壅f明]教師隨著講解,板書:標題、導語 、主體。這是傳授知識的環節。作為學生新接觸的一種體裁,講些必要的知識是有用的,不能忽視。在學生對本文內容和構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傳授有關知識,顯得自然,學生接受起來也不太困難。

  六通過比較,傳授新聞特點的知識。

  1.這則新聞起始,括號里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參考答案]

 。ɡㄌ柤捌渲械膬热輰儆谛侣劦摹半婎^”──學生答題后教師再講,這些內容表明所報道的材料的真實性,報道的及時!邦A習提示”介紹“22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證明了報道的及時。)

  2.從這里我們能看出“新聞”具有怎樣的一個特點?

 。蹍⒖即鸢福

  (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3.主體部分中,有兩處寫到“至發電時止”。這樣寫說明了什么?

 。蹍⒖即鸢福

 。▓蟮罍蚀_)

  教師板書:真實、及時、準確

  這是新聞的三個特點。此外,簡明也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簡明”)。渡江戰役頭緒多,戰線廣,但這則新聞卻寫得簡明扼要,并及時報道,使廣大人民群眾盡快了解到戰役的進展。關于簡明扼要問題,課后有短文專門講解,課下閱讀。

  [說明]以上完成了教學的第一個內容,即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七體會本文語言表達的一些特點。

  1.題目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參考答案]

 。ㄊ菍崝。中路軍30萬人;西路軍35萬人;東路軍35萬人)

  人數的確切,更體現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嚴密。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參考答案]

  (“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里,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則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渡江戰役的經過,但是,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請你找出一兩處帶有較強感情色彩的語句,讀一讀。

 。壅f明]以上是體會本文語言上的一些特點。鑒于學生實際情況,條件好的,教師還可以將練習四的部分練習題在課上討論。

  八正音、正字。

  教師出示已制好的字詞卡片(或寫好詞語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銳不可當殲滅要塞

 。壅f明]可同時進行字音、字形的比較。如:荻獲殲阡纖(要)塞(阻)塞(堵)塞

  九聽毛澤東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朗讀或歌曲的錄音。條件不具備的,由教師朗讀,力圖感染學生,加深對本文內容的理解。

  布置作業 

  一課后練習二、三?陬^完成。

  二課后練習六。書面完成。

  【總體說明】

  新聞文體知識教學,如何能與新聞的內容結合起來,是本文教案設計時思考的一個問題。結果是:先引導啟發學生找出能夠概括全文內容的語句,而后講授有關“導語 ”的知識,因為“導語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夠概括表述全文內容。學生既練習了辨析關鍵語句的能力,又對“導語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較為清晰的印象,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自然結合在一起。實踐證明教學效果較好。

  《中國特級教師教案精選》初中三年級語文分冊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9

  一、教學目的:

  1、通過預習,使學生了解閱讀中預習的重要性,并學會預習的方法,了解應從哪些方面著手預習;

  2、了解新聞體裁的有關知識;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新聞體裁的有關知識;

  難點:學會預習。

  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

  四、教具:教科書、預習題卷、投影、報紙(當天買的)

  五、教學方案設計:

  在教學中,我體會最深的一點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不懂得預習的方法,往往老師布置下預習的作業,總是流于形式,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對教學來說,不啻于是一個缺陷。因此,用一節課的時間來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培養學生從整體把握單元教學的重點,明白自己學什么,怎樣學。使學生能夠運用知識來閱讀、分析課文,將課文作為閱讀、分析的對象,來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六、教學具體過程及步驟:

  (一)、導語設計:

  創設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環境氣氛,用直接導入法,向學生說明本節課的目的及具體做法,以及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二)、了解新聞有關知識:

  關于消息

  1、新聞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個不同的概念。

  (1)廣義:泛指報刊、廣播和電視中關于現實情況的報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訊、特寫、社論、典型報告等。

  (2)狹義:指簡要和迅速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新聞文體,又稱“消息”。

  2、理解新聞定義要注意三點: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和正在發生、或者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道。

  注意三點:

  (1)新聞必須是新近發生和新近發現的事實。

  例如:美國總統競選,總會抖摟幾十年前的事。

  例如:1970年中國云南發生了地震,20__年初仍載文報道詳情。

  雖時過境遷,但仍有很強的報道價值。

  (2)新聞報道的事實必須是有價值的。

  教育作用:對讀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觀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認識作用:可以使讀者獲得有關社會、人生、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

  怡情作用:不包括低級趣味在內,那些對影視明星的私家事情不厭其煩地加以報道的所謂新聞,實在是把肉麻當有趣,我們所說的“情”指積極的樂觀的健康向上的情趣。

  (3)新聞必須是對事件的“報道”。

  事件本身不是新聞,一件有價值的事件,還必須通過“報道”才能成為新聞。

  報道,指記者或其他新聞工作者,愛好者對有價值的事件進行采集、處理之后,再通過相應的新聞傳播途徑公之于世的手段和過程。

  3、通訊社:

  中國——新華社

  美國——美聯社、合眾社

  英國——路透社

  法國——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

  俄羅斯——俄通社、塔斯社

  4、了解消息的知識:(結合“寫作”第四單元進行教學)

  (1)消息的概念

  (2)消息一般有3個特點:

  1、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真實性)

  2、報道迅速及時(時效性強)

  3、語言簡明扼要

  (3)消息的寫法:

  “倒金字塔”式:結果—過程(重要—次要—再次要)

  金字塔式、懸念式、并列式

  (4)消息的結構:

  電頭:可有可無

  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

  (5)消息的表達方式:多用記敘手法,因此寫作必須注意記敘的六要素的使用。

  (6)消息格結構部分具體內容及特點:見書P165—167頁

  關于評論:

  1、概念

  2、閱讀評論注意三點:

  (1)弄清它是針對什么事件或問題而發的;

  (2)要看評論對該事件或問題的觀點和態度:贊揚什么,反對什么;

  (3)注意評論是從哪些方面或通過怎樣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3、評論是新聞文體,但它不是記敘文,而是議論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10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學生初次接觸\'消息\'這種文體,應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內容要真實,要用事實說話,來不得半點虛假;二是報道要迅速及時;三是要簡明扼要。

  消息報道主要是用事實說話,但也可以插入簡單的議論。主要文體部分的第二層寫完戰況后,插入了簡要的議論,應引導學生反復思考、細細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語言極富特色:準確、簡明、概括性強;用詞又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應引導學生欣賞、學習。

  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由時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涨暗娜娲筮M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二、初步感知課文,理出文章的脈絡。

  一條新聞,通常包括標題(有的還有副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個部分,有的可根據情況省略導語或背景或結語:a.請同學朗讀課文,老師注意正音反饋。b.給文章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明確:

  1.正音:根據學生朗讀情況,要求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荻港 銳不可當 潰退 殲滅 要塞

  2.文章分為兩個部分。

  a.從\'新華社\'到\'渡江區域\'為第一部分,即\'導語\'部分,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

  b.從\'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體\'部分,詳述三路大軍戰斗的經過,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主體部分又分為三層。從\'20日夜起\'到\'已渡過30萬人\'是第一層,寫出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從\'21日下午五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是第二層,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并加以評論。從\'湯恩伯認為\'到篇未是第三層,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三、整體感知課文,揣摩、把握關鍵詞語。

  1.思考:文章是抓住\'橫渡長江\'來寫的,與\'橫渡\'的\'渡\'有關的詞語有哪些?與敵我雙方交戰情況有關的詞語有哪些?

  明確:與\'渡\'有關的詞語:\'沖破\'\'渡至\'\'渡過\'\'渡完\'等均是。

  與\'敵我雙方交戰情況\'有關的詞語:寫我方的有\'殲滅\'\'擊潰\'\'控制\'\'封鎖\'\'切斷\'等;寫敵方的有\'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抵抗\'\'微弱\'\'泄氣\'\'毫無作用\'等。通過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本文導語部分,語言簡明扼要,概括性強,只用了兩句話就及時、準確地對事情進行了報道,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可就關鍵詞語作一下分析。

  明確:第~句話,既報道了我軍之強大(\'百萬大軍\'),又點出了戰線之長(\'1000余華里\'),\'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八個字寫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戰績輝煌。第二句話中的\'均是\'兩個字概括了戰線之廣大,又洋溢著勝利的豪情,同時又是對\'1000余華里\'戰線的具體說明。

  3.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明確: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4.本文的主體部分,著重報道人民解放軍渡江的戰斗情況,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中路軍和西路軍放在一起寫?為什么最后才寫東路軍?

  明確: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為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后寫。而中路軍渡長江行動在前,西路軍在后,因此,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

  5.中路、西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是詳寫的?哪是略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明確: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見《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

  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

  6.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評論可分為兩方面,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評論中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議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動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役的記敘。

  7.引導學生揣摩語言的準確鮮明。采用討論的形式,由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加以分析。(結合課后練習第三大題引導學生從①詞語含義的差異②語句的感情色彩③簡略和確鑿說法的不同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區別分析。)

  8.小結。消息是簡明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生的事實的~種新聞體裁。

 。1)消息的基本要求: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報道迅速及時;簡明扼要。

 。2)結構的五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3)消息的六要素: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這幾個知識點要求學生了解,以便更好地閱讀和寫作消息。

  9.比較閱讀

  閱讀\'課后練習四\'《我軍橫渡長江情景》。這篇消息同樣報道渡江戰役,比較這則消息同課文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相同:都是新聞報道(消息),都具有報道及時、語言簡潔的特點;都報道了渡江戰役情況,歌頌了渡江戰役的勝利。

  不同:課文從全局上對三路軍分別作介紹:本文只介紹了西路軍某部渡江的情況。課文介紹渡江情況簡略概括,只交待了時間、地點、渡江人數、戰役進展情況;本文作者以親身經歷對渡江作了詳細具體的描繪。課文有對敵軍的分析及政策性極強的分化、瓦解、爭取敵軍等內容;本文對敵軍情況幾乎未作報道。

  渡江戰役開始后,新華社連續發表了兩則新聞(《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間、內容都有連續性,可介紹給學生,便于學生了解渡江戰役的全貌和理解課文詳略的處理。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21日已有大約30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20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到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清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24小時,30萬人民解放軍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獲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教學設計(b)

  教學設想:教師先把新聞這種文章體裁向學生作一個簡要的知識性的介紹。應對 時代背景做點介紹,或布置學生在課外找有關解放戰爭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這樣也有助于理解課文。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維難度,又不是無所適從。

  本文學習的重點是消息的特點和文章的語言,不要求學生死記數字、地名、時間、事件等。看插圖、幻燈片,增強感官認識;蚵犱浺魩В磸屠首x,以體會語言特色。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獲得信息一般通過什么途徑?我們要知曉國內外的大事,一般得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但是,廣播、電視、報紙都只是傳播媒介,而報導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們被稱為\'新聞\'。

  二、介紹新聞。

  新聞這種文體從廣義上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上來講,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報道及時的消息。消息有三個特點:1.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2.報道迅速及時。3.簡明扼要,一條新聞包含標題(有時有副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個部分,有時可根據需要省略導語或背景或結語。新聞多采用記敘手法,因此新聞寫作需注意記敘的六要素。

  三、分析課文。

  1.聽錄音帶,看幻燈片,增強直觀感受。

  2.叫學生上黑板給加點的字注音(書上標記)。

  分析課文:

  1.消息通常由標題、導語、主體構成,導語指開頭的一兩句話,它用簡明的文字,報道消息最主要最鮮明的事實,或者同時揭示主題思想,主體是對事實的敘述和展開,是消息的中心部分,努力避免和導語語言重復。

  思考:這則消息的導語是什么?

  明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2.導語部分告訴了我們哪些情況?

  明確:渡江人數(百萬),渡江區域(1000余華里),渡江結果(沖破敵陣,橫渡長江),這些都體現了渡江氣勢的雄壯和戰線之長。

  電頭:電頭指說明發電者、發電地點、發電時間的文字,本文開頭括號里的字就是電頭,電頭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3.指明學生朗讀主體部分,了解各路軍渡江時間和人數,體會解放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俳o課文主體部分分層次。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

  第二層:從\'21日下午\'到\'不到絲毫作用\'。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到\'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段\'。

 、谥赋龈髀奋姸山藬、時間、進展,了解整篇新聞的具體內容。

  (見下文的板書設計)

  4.主體部分的三個層次安排有什么特點?

  明確:三個層次,從中路軍到西路軍再到東路軍,這種順序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一是與發動進攻的時間有關: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時--22日下午;二是與所遇敵情有關,西路軍與東路軍雖同時發動進攻,但西路軍與中路軍又有相同之處,所遇敵軍抵抗較小,而東路軍所遇敵軍之抵抗則較為頑固;三是各后之間有明顯銜接,有時間上的銜接,渡江部隊的銜接和內容上的銜接。

  5.新聞的表達方式一般是以記敘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議論,這段新聞中的議論部分是哪幾句?

  明確:此種情況,一方面……不起絲毫作用。

  這段議論,主要闡述了什么?對敵我雙方的議論,哪一方寫得詳細?哪一方寫得簡略?

  明確:從敵人雙方闡述了渡江戰役迅速取得勝利的原因,我方的\'英勇善戰,錢不可當\'與敵方的\'希望和平,都很泄氣\'形成鮮明的對比。

  討論時我略敵詳,一是因為我軍的英勇善戰是人盡皆知的,同時也是告訴讀者,國民黨反動派違背歷史潮流,而人民解放軍才是正義之師。這段議論,使文章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從寫作角度來看,新聞中插入適當的議論,闡明問題,是允許的,也是必要的。

  6.本文的語言特點。

  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例子來進行分析,自由討論,概括出本文語言方面的特點。(討論過程略。)

  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以下幾個特點:

  (1)準確:

  如\'1000余華里\'\'24小時內\'\'至發電時止\'\'余部\'等。

 。2)簡潔而具有氣勢。

  如導語中\'百萬大軍\'\'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再比如\'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敵軍則紛紛潰退, 毫無斗志\'。

 。3)字里行間洋溢著勝利的豪情。

  7.完成課后統習

  8.布置課外寫一篇新聞一

  學生開始練習寫消息,往往掌握不住這種文章體裁的寫法,會把它寫成一般記敘文。為此,在布正作文時,最好先作辨析練習--把同一題材寫成消息和記敘文,讓學生進行比較;再強調新聞的要素,然后,取當天或近日的報紙上典型的新聞作為范例進行比較,以增強他們寫作的興趣。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渡長江

  毛澤東

  標題:單行概括事件

  導語:人數區域事件

  主體:各路軍渡江情況

  軍別時間地段人數遇敵

  中路軍20日夜安慶--蕪湖30萬甚微

  西路軍21日下午五時安慶--九江(不含)35萬甚微

  東路軍對日下午五時南京--江陰35萬較強

  進展:

  渡至繁昌,魯港等地已占領廣大南岸地區,正向南擴展中_

  摧毀抵抗,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11

  一 說教材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蘇教版初一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取得勝利后,毛澤東主席親自寫的一篇新聞稿。它真實地報道了我軍渡江情況,宣告了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國民黨反動派政府已面臨徹底崩潰。報道強調了我軍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這一戰役勝利的重大意義,揭示了“沖破敵陣,橫渡長江”的深刻含義。 

  根據教材特點和初一學生首次接觸新聞這種體裁的實際,以及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律等,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 

  1. 分清課文層次,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朗讀課文; 

  2. 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等特點; 

  3. 掌握新聞的結構,進行創作實踐。 

  教學中,我將新聞的結構與本文具體層次的對接作為本文教學重點,將新聞語言特點的領悟作為全文的難點進行突破。 

  二 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講課時,教者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真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學 

  生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準備采用“媒體互動,圖表演示”幫助學生分析當時形式;通過“指導分層,填充表格”引導學生理請課文脈絡;通過“模擬播音”,在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學生在本課中,通過“看看﹑讀讀﹑想想﹑說說﹑寫寫”主動參與課堂,完成學習任務。

  三 教時安排:一課時。 

  四 教具準備:電視機,《百萬雄師過大江》碟片,投影儀,地圖。 

  五 教學過程 : 

  (一) 內容呈現 

  放映《百萬雄師過大江》選段,了解時代背景。接著自由朗讀課文。這一過程目的 

  在于明確學習內容,集中注意方向,喚醒求知渴望,調撥動力機制,順勢進入學習情境。 

 。ǘ 師生互動 

  1. 在學生自由朗讀的基礎上,請學生用一兩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意在使學生加深對導語 的內容及其在新聞全文中的位置與作用的了解。并對主體部分的重要內容嘗試進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學生自主閱讀主體部分并完成填空。 

  軍隊 渡江區域 渡江時間 兵 力 敵軍抵抗程度 

  主體參與,精講多練,及時反饋。這樣學生只要仔細閱讀,就能成功完成任務。接著,順水推舟,劃分主體部分層次,理請文章脈絡。 

  (三) 交流對話 

  1. 教師與學生對話 

  課文為什么依“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報道,可以顛倒嗎?讓學生領悟文章不僅結構合理,而且重點突出;文中“至發電時止”的語句,體現消息這一文體的什么特點?從而提醒學生明確消息準確及時的特點。 

  2.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學生之間提出問題互相探討,如找出文中語言準確表現我軍英勇善戰的詞語,或在文中找出我軍和敵軍形成鮮明對比的連兩組詞,并說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學生與教師對話 

  在學生與學生對話的基礎上,如有問題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學生與教師對話,教師給予指導,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師生與作品對話 

  課文中多處涉及地名,比較抽象。此時可利用地圖中相關地理位置,用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圈點,找出各路軍沿線經過的地名,并作標記,直觀感知課文內容。 

 。ㄋ模╂溄由 

  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賴于主體的親身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感知﹑領悟﹑內化﹑積淀。根據文體特征,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假如你是新華社記者,你接到這份稿件心情如何?請將你的心情體現在你的播音中。學生分組準備后對照地圖模擬播音員進行朗讀比賽。 

 。ㄎ澹┗貧w課本,練習延伸 

  1. 掌握本課生字詞,鞏固有關新聞知識; 

  2. 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開展“校園采訪”活動,每人寫一篇新聞稿,報道校園新人新事。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12

  教學目的:

  一 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二 體會本文語言簡明、準確的特點。

  三 了解渡江戰役的經過,接受革命教育。

  教學設想:

  一 學生初學新聞這種體裁,有必要弄清楚新聞的基本特點和結構。

  二 為了便于學生盡快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在教學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這樣的認識規律,不從知識概念切入,而從對課文內容的復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三 本文語言簡潔、準確,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教材,因此,語言的學習與訓練列為教學重點之一。

  四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自讀課文(包括讀“預習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識)。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解決)。

  [說明]熟悉歷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內容。

  二朗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對照書上的示意圖,進一步了解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經過。提出要求:對照示意圖,能夠復述渡江戰役的大致過程。

  三兩位學生一組,彼此照著示意圖復述渡江戰役的經過。教師巡視,注意發現復述較好的同學,準備請他(她)上黑板前面復述。

  四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照教材繪制即可),請剛才發現的復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復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后,指出其復述的不確之處。

  [說明]利用復述這一方法,引導學生理清三路大軍渡江的情況,從而認清本則新聞主體部分的內容。學生指圖復述時,教師可隨之板書如下:

  中路軍

  西路軍

  東路軍

  增強學生認識本文內容的條理性。

  五借助問題,傳授新聞結構的知識。

  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復述的內容?

  [參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師講知識:

  1.這則新聞的前兩句是“導語”(板書),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導語在新聞的開頭,一般不長,往往是一兩句話,有時也用一段話。

  2.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稱為“主體”,剛才同學們復述內容就是這則新聞的“主體”。評述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經過,指出我軍勝利渡江的重大意義。

  3.新聞還要有“標題”!叭嗣窠夥跑姲偃f大軍橫渡長江”就是本文標題。標題以凝煉的語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標題、導語、主體是一則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部分(如有條件,教師可適當增加些知識給學生,如副標題、結語等)。一則新聞,往往由這三部分構成。

  [說明]教師隨著講解,板書:標題、導語、主體。這是傳授知識的環節。作為學生新接觸的一種體裁,講些必要的知識是有用的,不能忽視。在學生對本文內容和構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傳授有關知識,顯得自然,學生接受起來也不太困難。

  六通過比較,傳授新聞特點的知識。

  1.這則新聞起始,括號里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參考答案]

  (括號及其中的內容屬于新聞的“電頭”──學生答題后教師再講,這些內容表明所報道的材料的真實性,報道的及時!邦A習提示”介紹“22日夜,*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證明了報道的及時。)

  2.從這里我們能看出“新聞”具有怎樣的一個特點?

  [參考答案]

  (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3.主體部分中,有兩處寫到“至發電時止”。這樣寫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

  (報道準確)

  教師板書:真實、及時、準確

  這是新聞的三個特點。此外,簡明也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簡明”)。渡江戰役頭緒多,戰線廣,但這則新聞卻寫得簡明扼要,并及時報道,使廣大人民群眾盡快了解到戰役的進展。關于簡明扼要問題,課后有短文專門講解,課下閱讀。

  [說明]以上完成了教學的第一個內容,即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七體會本文語言表達的一些特點。

  1.題目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參考答案]

  (是實數。中路軍30萬人;西路軍35萬人;東路軍35萬人)

  人數的確切,更體現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嚴密。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逼渲,“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參考答案]

  (“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里,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則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渡江戰役的經過,但是,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請你找出一兩處帶有較強感*彩的語句,讀一讀。

  [說明]以上是體會本文語言上的一些特點。鑒于學生實際情況,條件好的,教師還可以將練習四的部分練習題在課上討論。

  八正音、正字。

  教師出示已制好的字詞卡片(或寫好詞語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銳不可當殲滅要塞

  [說明]可同時進行字音、字形的比較。如:荻獲殲阡纖(要)塞(阻)塞(堵)塞

  九聽*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朗讀或歌曲的錄音。

  條件不具備的,由教師朗讀,力圖感染學生,加深對本文內容的理解。

  布置作業

  一課后練習二、三。口頭完成。

  二課后練習六。書面完成。

  【總體說明】

  新聞文體知識教學,如何能與新聞的內容結合起來,是本文教案設計時思考的一個問題。結果是:先引導啟發學生找出能夠概括全文內容的語句,而后講授有關“導語”的知識,因為“導語”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夠概括表述全文內容。學生既練習了辨析關鍵語句的能力,又對“導語”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較為清晰的印象,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自然結合在一起。實踐證明教學效果較好。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 篇13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新聞的一般知識,重點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點。

  2理解概括敘述和具體敘述的寫法,培養閱讀,寫作消息的能力。

  教學過程 與方法目標

  1通過分析兩則新聞的結構層次把握住新聞的結構和要素

  2朗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簡潔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感受文章氣勢,學習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

  2認識渡江勝利與解放南陽的歷史意義,認識人民解放軍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分析兩則新聞,把握住新聞要素,結構和特點

  2培養閱讀寫作消息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培養閱讀寫作消息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 講解關于新聞的一般知識

 。1)       新聞又稱消息,通常分為動態新聞 綜合新聞 典型新聞 和新聞述評四類,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廣播最常用的一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2)       新聞的六要素:時間 地點 人物事件發生的原因 經過 結果

  (3)       新聞的結構五部分: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其中標題 導語  主體是必有的背景 結語可有可無

 。4)       新聞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 描寫

 。5)       新聞的特點 真實性 及時性 準確性

 。ǘ┓治稣n文 學習閱讀消息

  1 介紹背景

  1949年處,淮海 遼沈 平津三大戰役結束,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政府依然負隅頑抗,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半月苦心經營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絕簽定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于凌晨發起渡江戰役,徹底摧毀國民黨的長江防線。

  2 分析電頭: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 發電的時間地點 表明材料真實 報道及時

  3 自讀課文,找出本篇新聞的六要素

  4 學生討論分析新聞結構

  本文可分兩部分:導語 (1、2)總述渡江情況。從作戰兵力、戰線長度、戰況三個方面總領全文

  主體(3 17)具體細致的報道了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的情況

  根據中 西 東三路軍的情況化分層次,并填表

  時間

  地點

  兵力

  渡過兵力

  中路軍

  西路軍

  東路軍

  討論下列問題

 。1)       找出文中議論的句子并說說其作用

  從敵我兩方面分析敵軍紛紛潰退,毫無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定的反動本質,贊頌了我軍英勇善戰,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2)為什么按中西東路軍的順序敘述

  中路軍渡江作戰在前,所以先寫,中西路軍所與敵情相似,抵抗較小,東路軍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后寫。

  (3)分析詳略

  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戰役,比較重要,為什么反而寫的更簡略呢?

  渡江戰役開始后,新華社在此之前已經關于中路軍的介紹

  為什么詳寫東路軍

  東路軍戰斗最激烈,敵人又將其防線修筑的最鞏固,只有把著一路的作戰情況說清楚,才能表現我軍英勇善戰的氣勢

 。4)討論主體的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的

  體會新聞語言準確的特點

  例:第三句“突破安用慶”“渡至”找出其他體現語言準確的句子并說說其作用                                                                   

  課堂總結

  課文通過敘述了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偉大勝利,贊揚了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關于新聞

  1六要素 時間 地點 人物 起因 經過 結果

  2結構 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

  3特點 真實性 及時性 準確性

  4表達方式 敘述為主有時兼有議論 描寫

  分析課文

  導語 (1、2)總述渡江情況(兵力 戰線長度 戰況)          總

  主體(3|17)具體細致的報道了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的情況       分

  課后作業 

  最近,學;虬嗉売惺裁葱迈r而有意義的事情發生嗎?請運用本文關于新聞的寫作知識設計一篇報道的標題和導語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例評析(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噜噜噜久久亚洲精品国产品小说 | 他掀开裙子舌头伸进去在线观看 | 大柠檬导航香蕉导航巨人导航 | 色欲蜜桃AV无码中文字幕 | 涩色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播放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 日本1区2区3区 |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 美景之屋3在线观看 | 阿拉伯一级黄色片 |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 久久高清一区 | 亚洲视频天天射 | 男人操女人b视频 | 一级黄色片在线免费观看 |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欧美 | 国产男女做爰高清全过小说 | 老师含紧一点h边做边走在线观看 | 大地资源中文第3页 | 色琪琪www618seon | 狠狠五月激情六月丁香 | 久久欧美高清二区三区 | 国产免费看片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成人av | 开心五月丁香花综合网 | 亚洲色婷婷久久精品AV蜜桃久久 | 国产中文 | 97久久精品人人澡人人爽 | 久操福利视频 | 好爽好紧好大的免费视频国产 | 中文字幕网伦射乱中文 | 欧美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 性一交一乱一做一爰 | 欧美精品二 | 日韩精品无码视频免费专区 |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 欧美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 99精品网站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 | 99riav国产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