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
(一)教學目的一、引導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學習革命前輩為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英勇奮斗的精神。
二、掌握消息的特點,學習課文簡明生動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學習消息的體裁特點和課文簡明生動的語言。
二、按照“理解·分析——揣摩·運用——一積累·聯想”的順序組織安排教學活動,使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統一起來。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介紹消息這種文體。 理清課文結構,領會課文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
教學步驟
一、介紹文體。
二、課內預習。
要求學生根據“預習提示”預習課文。
提出預習要求:①從“預習提示”中了解這篇消息發表的歷史背景。②找出課文的標題、導語和主體,分清主體部分的層次。③注意讀準“預習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三、朗讀課文。
朗讀后教師作必要的指導,并正音正字:獲(di2)港獲(huo4)得銳不可當(dang1)當(ddng4)真要塞(sai4)阻塞(se4)堵塞(se4)殲(jian1)滅阡(qian1)陌纖(xian1)維潰(kui4)退匾(kui4)乏饋(kui4)贈四、理解·分析。
提問:這篇消息的標題有什么特點?
明確:本文的標題只有正題,沒有引題、副題。這個標題明確、簡練、突出,傳遞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萬大軍”“橫渡”的用語,表現了磅礴的氣勢,充滿了勝利的豪情。
提問:找出本文的導語,并具體說說它在文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明確: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是導語部分,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①本文主體部分分哪幾個層次?②這幾個層次是怎樣緊密銜接在一起的?③這幾層意思為什么按現在這樣的順序來安排?為什么不先說西路軍、后說中路軍?。
討論后明確:①主體部分分三個層次:從“20日夜起”至“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為第1層,寫中路軍渡江情況;從“21日下午五時起”至“不起絲毫作用”為第2層,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從“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到最后為第3層,寫東路軍渡江情況。②這三個層次具體敘述了我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情況,并分析我軍克敵制勝的原因。每個層次都必不可少,共同組成了這篇消息的主體部分。三個層次按時間先后的順序銜接起來,“20日夜起”“對日下午五時起”和“正是楊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時間的詞語,顯示了三個層次所敘事實在時間上的先后相承、緊密銜接。在內容和寫法上,三個層次寫得有同有異,有詳有略:中路軍寫得簡略(因為4月22日2時,新華社播發的《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已作過報道),另外兩路軍隊寫得詳細;中路軍、西路軍所遇之敵“紛紛清退,毫無斗志”,在敘述這一情況時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東路軍所遇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文中敘述了我軍在“整天激戰”中“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可見這三個層次在內容和寫法上也是在統一中有變化,避免重復雷同,力求相互配合。③課文主體部分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然后寫東路軍,這樣的順序反映了三路大軍開始渡江的時間先后,也體現了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中先從中間突破、再以三路并進的戰略部署。如果先說西路軍、后說中路軍,就不符合時間先后的順序,而且也不能同新華社同日2時已發的關于中路軍渡江作戰的那條消息很好地銜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