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應用》教案(通用15篇)
《比的應用》教案 篇1
一、案例背景
(一)分析
1.教材分析:我校選用的教材是三年制四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按照學校安排每學期十六課時的要求,初二學生下半學期只能在第四冊幾何畫板與photoshop軟件中選擇其一,我選用的是第十二單元“用photoshop處理圖像”。
2.學情分析
這屆初二學生是從初一帶上來的,這是第四個學期,學生學習能力差距較大,但多數學生能夠主動學習,且一部分有能力完成自主學習。上一節課學生利用“填充”“描邊”“自由變換”已經完成了“停”指示牌的制作。這節課用不同的知識完成相同的作品,從中讓學生了解同一圖形的多種制作方法,并區別從中優缺點。
(二)教學目標
1.掌握新建、刪除、隱藏圖層的方法。
2.靈活掌握鏈接圖層的方法。
3.掌握填充、文字等工具與圖層的完美結合;
(三)重難點、問題預測及對策
重難點:
1.各種工具與圖層的完美結合。
2.靈活掌握鏈接圖層的方法。
問題預測:
1.由于本節課是photoshop的第三節課,對于基本工具的運用要看學生對畫圖程序的熟悉度,更專業一些的工具更需要時間去練習才能熟悉掌握,因此學生在運用工具繪畫時應該需要的時間較長。
2.學生對圖層的概念會很陌生,shift和ctrl組合鍵的運用不會很好。
3.圖像格式,學生會很難理解。
對策:
1.本節課示例圖不需要太多的工具運用,因此可能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環節。
2.圖層的介紹,可以用現實的紙張拼合為例幫助其理解;組合鍵的運用只能是強化練習。
3.圖像格式,只需要讓學生在容量上有個對比概念就可以。
。ㄋ模┱n前準備
用填充、描邊與圖層不同的兩種方法制作“!敝甘九频男Ч麍D。
(五)教學流程
1.情景導入:了解圖層。
2.自主學習:完成新建、刪除、隱藏圖層的學習。
3.示范教學:學生摸仿制作本節課的關鍵制作過程。
4.擴展思維: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完善作品。
(六)教學課時:1課時
二、教學實錄
師:一直強調photoshop是專業的圖像處理軟件,它專業在哪兒?上節課的填充、描邊,還是我們用過的磁性套索?在photoshop中,工具的`確非常強大,它的圖層、路徑以及通道功能,在創作圖像和處理圖像時,讓其它軟件鞭長莫及。什么是圖層?簡單的說:就是把幾張圖紙混合在一起,第一張可以是藍天,第二張可以綠草,第三張可以若干只蝴蝶,第四張可以百花爭艷……它們合在一起就是一張完美的圖畫,分開它們也是獨立的一張美圖,并可以任意修改。(下發課件包括示范效果圖)
師:根據下發的ppt,你能學會新建圖層、刪除圖層以及隱藏圖層的方法嗎?
生:(約五分鐘)學生示范新建、刪除以及隱藏圖層的方法。
注:隱藏圖層時練習把示范效果圖的汽車圖層隱藏并顯示。
刪除圖層時練習把兩個填充的圓形刪除,引出窗口的使用技巧──歷史記錄。
師:現在我們用圖層,來制作可以隨時修改的“!敝甘九啤_@個圖形并不陌生,上節課做過了,用什么工具做的還記得嗎?
生:填充、描邊、自由變換。
師:根據ppt中的制作順序,我們一起來制作?纯茨姆N方法更簡單?
《比的應用》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3.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的數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比例關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正確運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分析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確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關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下面各題兩種量成什么比例?
。1)一輛汽車行駛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時間。
(2)從甲地到乙地,行駛的速度和時間。
。3)每塊地磚的面積一定,所需地磚的塊數和所鋪面積。
。4)書的總本數一定,每包的本數和包裝的包數。
過程要求
、僬f一說兩種量的變化情況。
、谂袛喑墒裁幢壤。
③寫出關系式。
2.根據題意用等式表示。
。1)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速度,3小時行駛210千米。
。2)汽車從甲地到乙地,每小時行70千米,4小時到達。如果每小時行56千米,要5小時到達。
二、創設情境引入內容
1.出示例5
畫面上張大媽與李奶奶的對話讓我們知道了哪些數據?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后引出求水費的實際問題。
你們學過解答這樣的問題嗎?能不能解答?讓學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
引入:這樣的問題可以用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用比例的知識進行解答。
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賳栴}中有哪兩種量?
、谒鼈兂墒裁幢壤P系?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鄹鶕@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明確
因為水價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
學生討論交流
演示解題過程:設未知數,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接著解比例求出未知數。讓學生檢驗所求的未知數x是否合乎題意。檢驗的方法是把求出的數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把求出的16代入等式,左式==1.6,右式==1.6,左式=右式,也就是它們的比值相等,與題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確的。
問題:王大爺家上個月的水費是19.2元,他們家上個月用多少噸水?
要求學生應用比例的知識解答,然后交流。通過訂正、交流,使學生明確條件和問題改變后,題目中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正比例關系沒變,只是未知量變了。
2.出示例題6的場景。
同樣先讓學生用已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后學習用比例的知識解答。
師:想一想,如果改變題目的條件和問題該怎樣解答?
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①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②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鄹鶕@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注意啟發學生根據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種量成反比例的特點和解決含反比例關系的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演示解題過程,集體修正。
3.完成做一做,
直接讓學生用比例的知識解答
問題:對照兩題說一說兩道題數量關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樣列式解答的。
總結應用比例知識解答問題的步驟
。1)分析題意,找到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它們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據正比例或反比例意義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檢驗),寫答。
《比的應用》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節繼第三節介紹四種傳感器的應用實例之后,再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認識和分析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并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在組裝和調試中,更為深入地認識傳感器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和發光二極管的發光特性。
。2)、知道晶體三極管的放大特性。
(3)、掌握邏輯電路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應用。
2.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在組裝和調試中,更為深入地認識傳感器的應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以創新為主,實踐為重的素質教育理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傳感器的應用實例。
難點:由門電路控制的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屬于理解較差,動手能力不好,盡量讓學生多動手,必要時需要教師指導并借助動畫給予直觀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PPT課件,演示實驗,講授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新課,初步把握實驗原理及方法步驟。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四人一組,課前準備好斯密特觸發器或非門電路,二極管,三極管,蜂鳴器,滑線變阻器,熱敏電阻,光敏電阻等材料用具。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ㄒ唬╊A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溫度傳感器、光傳感器及其工作原理。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了哪些具體的溫度、光傳感器?
學生思考后回答:電飯鍋,測溫儀,鼠標器,火災報警器
這節課我們將結合簡單邏輯電路中的知識學習由門電路以及傳感器控制的電路問題。
。ㄈ┖献魈骄、精講點撥。
探究一:(。┢胀ǘ䴓O管和發光二極管
1、二極管具有單向導電性
2、發光二極管除了具有單向導電性外,導電時還能發光,普通發光二極管使用磷化鎵或磷砷化鎵等半導體材料制成,直接將電能轉化為光能,該類發光二極管的正向導通電壓大于1.8V。
。2)晶體三極管
1、三極管具有電流放大作用。
2、晶體三極管能夠將微弱的信號放大,晶體三極管的三個極分別是發射極e,基極b和集電極c。
3、傳感器輸出的電流和電壓很小,用一個三極管可以放大幾十倍或幾百倍,三極管的放大作用表現為基極b的電流對集電極c的電流起了控制作用。
(三)邏輯電路
邏輯門電路符號圖包括與門,或門,非門,
1.與邏輯
對于與門電路,只要一個輸入端輸入為0,則輸出端一定是0,只有當所有輸入端輸入都同為1時,輸出才是1.
2.或邏輯
對于或門電路,只要一個輸入端輸入為1,則輸出一定是1,反之,只有當所有輸入端都為0時,輸出端才是0.
3.非門電路
對于非門電路,當輸入為0時,輸出總是1,當輸入為1時,輸出反而是0,非門電路也稱反相器。
4.斯密特電路:
斯密特觸發器是特殊的非門電路,當加在它的輸入端A的電壓逐漸上升到某個值1.6V時,輸出端Y會突然從高電平調到低電平0.25V,而當輸入端A的電壓下降到另一個值的時候0.8V,Y會從低電平跳到高電平3.4V。斯密特觸發器可以將連續變化的模擬信號轉換為突變的數字信號。而這正是進行光控所需要的。
探究點二:應用實例
1、光控開關
電路組成:斯密特觸發器,光敏電阻,發光二極管LED模仿路燈,滑線變阻器,定值電阻,電路如圖所示。
工作原理:天明時,RG變小,流過R1的電流變大,A端輸入電壓降低到0.8V,Y會從低電平跳到高電平3.4V,LED上的電壓低于正向導通電壓1.8V,LED不會發光,當天色暗到一定程度時,RG變大,輸入端A的電壓升高到某一個值1.6V時,輸出端Y突然從高電平跳到低電平0.25V,此時加在LED上的正向電壓大于導通電壓1.8V,二極管LED發光。
特別提醒:要想在天暗時路燈才會亮,應該把R1的阻值調大一些,這樣要使斯密特觸發器的輸入端A電壓達到某個值1.6V,就需要RG的阻值達到更大,即天色更暗。
拓展:如果電路不用發光二極管來模擬,直接用在電路中,就必須用到電磁繼電器。如下圖。
2.溫度報警器(熱敏電阻式報警器)
結構組成:斯密特觸發器,熱敏電阻,蜂鳴器,變阻器,定值電阻,如圖所示。
工作原理:常溫下,調整R1的阻值使斯密特觸發器的輸入端A處于低電平,則輸出端Y處于高電平,無電流通過蜂鳴器,蜂鳴器不發聲,當溫度升高時,熱敏電阻RT阻值減小,斯密特觸發器輸入端A電勢升高,當達到某一值(高電平),其輸出端由高電平調到低電平,蜂鳴器通電,從而發出報警聲,R1的阻值不同,則報警器溫度不同。
特別提示:要使熱敏電阻在感測到更高的溫度時才報警,應該減小R1的阻值,R1阻值越小,要使斯密特觸發器輸入達到高電平,則熱敏電阻阻值要求越小,即溫度越高。
典型例題:
1.與門的輸入端輸入信號為何時,輸出端輸出“1”( )
A.0 0 B.0 1 C.1 0 D.1 1
答案:D
2.或門的輸入端輸入信號為何時,輸出端輸出“0”( )
A.0 0 B.1 0 C.0 1 D.1 1
答案:A
3.聯合國安理會每個常任理事國都擁有否決權,假設設計一個表決器,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時輸入“0”,投贊成或棄權時輸入“1”,提案通過為“1”,通不過為“0”,則這個表決器應具有哪種邏輯關系( )
A.與門 B.非門 C.或門 D.與非門
答案:A
4.圖是一個復合門電路,由一個x門電路與一個非門組成.若整個電路成為一個與門,則x電路應是( )
A.與門 B.或門 C.與非門 D.或非門
答案:C
5.“第4題”中的整個電路若成為一個或門,則x電路應是( )
答案:D
。ㄋ模┓此伎偨Y,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夯實基礎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ㄎ澹┌l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幾種傳感器的基本元件,這節課后大家可以課下先對本章內容做一個總結并構建知識網絡。完成本節的課后練習及課后延伸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總結本章知識。教師課后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第四節:傳感器的應用實驗教案
1、二極管的特點和作用:單向導電性,發光二極管不但能單向導電性,還能發光。
2、三極管的特點和作用,能放大微弱的電流
3、斯密特觸發器的特點和作用:觸發器其實由6個非門電路組成
4、斯密特觸發器的應用:光控電路,溫度報警器
十、教學反思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將所學的知識用于實際生活和實際問題中,知識才有實用價值。
《比的應用》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使學生能夠應用比的意義,初步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步驟。
教學難點:
掌握解題的關鍵。
設計思路:
通過小組合作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焦點問題,從而激起他們探求新知的興趣,自己找到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方法。并培養他們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大家看老師給你們安排的座位就知道這節課我們采用的主要是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團結合作,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那么大家先商量一下,給你們小組起個名字吧,起好之后派一名代表將組名寫到黑板上。
二、復習,創設情境
復習題:六一班有男生16人,絲生人,則男生和絲生人數的比為( ):( ),男生占( )份,女生占( )份,男生占全班人數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數的( )/( )。
師:誰來完成填,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調查一組數據并將調查結果填在調查表上,調查表如下:
我們小組調查的是( )和( )這兩個量,這兩個量的比是( ):( ),其中( )量占( )份,( )量占( )份,( )量占兩之和的( )/ ( ),( )量占兩量之和的( )/( )。
師:打開電視或是翻開報紙,媒體競相報道的就是伊拉克戰爭,戰爭帶給伊拉克人們的是什么?大家看這么一組統計數字。
三、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例2:根據伊拉克政府提供的數字,截止到4月2日,在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的平民約有6850人傷亡,其中死亡和受傷的人數比為25:112,請你求出死亡和受傷各有多少人?
師讀題,請小組成員討論一下,這道題該怎么做?如果有了結果,請各組派一名代表將算式列在你們組名的旁邊,計算時可以用計算器。
生分組交流,并將答案寫在黑板上。
師:大家看這道題一共有幾種做法,如果你對哪個小組的做法有問題盡可以發問。
生之間進行交流,從而發現用按比例分配解決這道題的方法。
師:你們用以前學過的舊知識解決了新問題真不錯!
師:我也有一個問題,你們的答案是否正確,你們檢驗了嗎?允許生有少頃的討論。
生:因為這道題實際上是把6850人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死亡的人,另一部分是受傷的人,所以可以用1250+5600,看是否得6850。
師:說得太棒了,也就是將傷亡的人數進行了分配。同學們,老師告訴大家,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法就叫做按比例分配,例2題就是把6850按照25:112來進行分配的,就是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同學們,當你們看到死亡1250人,受傷5600人這兩個數字后,你們有什么感想?
生談感想
師:面對著大量流離失所,飽受戰爭之苦的伊拉克平民,面對著大量無辜的伊拉克平民的尸體,世界上許多國家對伊拉克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大家看例3。
例3:中國方面政府向伊拉克難民授助了500頂帳蓬,俄羅斯政府為伊拉克平民援助了60萬噸糧食,伊拉克議會經過協商,決定將這批糧食按照人口數分發給受轟炸比較嚴重的三個城市:巴格達、基爾庫克和巴士拉。這三個城市的人口分別為500萬人,24萬人和76萬人。假如你是伊拉克的政府官員,你將如何分配這批糧食。
師:各位官員,你們馬上召開會議討論一下吧,如果有了結果,請將你們的分配方案寫到黑板上,比一比,看看哪組的工作效率高?
生板演他們組的做法:
師:下面我們召開一個小小的記者招待會,各位小記者,你們認為這個分配方案合理嗎?對于黑板上的算式,你們有沒有什么問題,需要這幾位官員給你們解釋一下?
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適時的舉行一場辯論會,從而使學生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方法。
師:你認為這道例題屬于哪種類型的應用題?為什么?遇到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我們該怎么做?
師:你們可真了不起,能夠開動腦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小組學習來自己解決問題,看來呀還是團結起來力量大,你看你們竟然通過自己的努力就研究出了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方法。接下來,我們繼續應用今天所得到的知識來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好不好?
四、鞏固內化,解決生活中問題
1、據衛生部統計的數字,截止到4月21日,中國大陸共報告非典型肺炎20xx例,其中治院,尚在治療中和死亡人數的比為1201:708:92,請你求出在這次疫情中,已經治院、尚在治療中和死亡各多少人?
師:請大家拿出課堂練習本,將這道題做在本上,如果有誰做完了,請前五名同學和我擊掌
祝賀。
師:請第一個做完的同學找個人讀答案。
師:看來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只要積極預防,大家盡可以放心地學習和工作。
2、小李、小王、小張三個人是合伙買福利彩票的彩民。他們采用合作出資,共同選號的方式來購買福利彩票,幸運的是他們中了特等獎,老師這兒有一張調查表,上面記錄了三個朋友中獎金額和投注額。
合伙買福利彩票情況調查表
中獎金額
500萬
投注人
小李
小王
小張
投注款(元)
200
140
160
應得獎金
1、請你們幫他們算一算,每個人該分得多少錢?
2、小李將實際得到的全部獎金160萬元按照1:3的比將錢捐給了希望工程和自己留作教育基金,請問小李捐給希望工程多少錢?
師課件演示先出示第1問,生算完后,將答案點擊到括號內。
師讀第2個問題時生議論,師問:”怎么有問題嗎?”
生:小李應該分200萬元,怎么你說小李將實際得到的全部獎金為160萬元,你算錯了吧?
師:我再看看,沒有。
生:那兩個人少給他了吧!
師:也沒有,到底怎么回事?因為中獎后交納20%的個人所得稅,所以小李實際得到了160萬元,大家一定要記住,依法誠信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接著算吧。
師:請做完的同學報告你的名次。
算完后出示一個大募捐箱。
師:同學們,看來呀,我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我們經常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的事物,那么我們的數學本領一定會越來越高,老師留一個作業。
作業:在普九達標活動中,教育局撥給南關小學20xx本圖書,學校決定把這批圖書按照人數的多少分發給各班用于置辦圖書角,每班應該分多少本書呢?,請你展開調查,并且將你的分配方案寫成書面材料交給李校長。
《比的應用》教案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硝酸及其應用。本章的核心內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識,而高中階段學習的元素化合物主要有: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鎂、溴、碘等眾多的物質。硝酸作為含氮物質在介紹元素化合物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且硝酸是中學化學中的三大強酸之一,掌握硝酸的性質及其應用是必要的。本節的教學在了解硝酸的氧化性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濃、稀硝酸與其他物質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時生成物不一樣。
2、教學目標
。ㄒ唬、知識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硝酸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了解隨著硝酸濃度的變化硝酸與其他物質反應生成物也發生變化。
。ǘ、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得出結論的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根據所學的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知識來了解硝酸的氧化性,掌握硝酸與其他物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三)、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實驗習慣和科學態度,對學生進行辯證法教育,增強環保意識和創新意識。
3、教學的重點、難點:
硝酸的不穩定性、強氧化性是本節課的重點;
硝酸的強氧化性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學情和教法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知道了硝酸是常見的氧化劑,而且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分析實驗的能力。因此通過引導學生從硝酸的應用入手探討硝酸的性質。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運用化學研究的方法論為指導,采用提出問題——實驗——觀察分析——研究討論——結論——應用的邊講邊實驗的實驗探索方法進行施教,主要側重于實驗探索、對比分析、歸納概括。
三、說學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具有說服力。教學時,應該注意及時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一些富于啟發性的思考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及時進行總結,尋找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的效果。
四、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簡明扼要地從解釋諺語雷雨發莊稼的道理引入。
。ǘ┫跛岬男再|:包括硝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硝酸的物理性質
讓學生根據實驗提綱進行實驗操作,簡單描述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2、硝酸的化學性質:重點學習硝酸的不穩定性和強氧化性。
《比的應用》教案 篇6
教學內容:教材第57~58頁準備題、例3、“想想算算”,練習十二第1~2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理解的數量關系和解答方法,學會解答,初步培養比較、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小朋友,今天有許多老師來聽課,你們高興嗎?徐老師也很高興,對他們的到來,我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師生鼓掌表示歡迎)
2.大家拍手拍得很熱烈,但不夠整齊,請聽一聽,老師是怎么拍的,拍了幾下?(教師有節奏的拍5下),學老師的樣,比我少拍2下。(生拍手)
3.剛才你們拍了幾下,是怎樣想的?
指出:要想知道自己拍幾下,就可以想,比5下少2下是幾下,誰會列式。
4.如果我拍7下,要求你們比我少拍3下,你們該拍幾下?怎樣想?
(二)復習、引新
1.直觀復習:再過幾天就是小松鼠的生日了,小白兔準備了禮物送給它,是什么禮物呢?(小黑板出示準備題1)
(1)小白兔送給小松鼠的紅花、綠花各幾朵?你能用一句話說說這兩種花的關系嗎?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2)填空,然后說一說你是怎樣知道綠花是6朵的?(從9朵里去掉少的3朵)
。3)師指出:從圖上看,綠花比9朵少3朵,綠花的朵數就是要從9朵里去掉3朵。
2.動手操作復習:小白兔給小松鼠送來了鮮花,還給它帶來了什么呢?(出示準備題第2題)
。1)小白兔的要求是第一行擺6個圓 ,第二行擺三角 ,三角比圓少2個。哪一行擺得少? 擺幾個?請小朋友們動手擺一擺。
。2)填空:第二行擺( )個三角 ,怎么知道要擺4個?(比圓少2個,就是從6里去掉2)怎么列式?
。3)師指出: 有6個, 比 少2個,就是比6少2,要從6里去掉2,所以用6-2算。
3.“想想算算”第1題
指名填空,說一說為什么用10-2=8?
師指出:足球比排球少2個,求少的數要從多的數里去掉相差的一部分。
4.引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用上面題目中想的辦法來學習新的應用題(出示課題)齊讀:
(三)新授
1.出示例題,指名讀,說已知條件和問題。根據這樣的條件和問題,你能不能畫出線段圖?自己先在紙上畫,然后和你的同座位進行交流:(出示要求)
想一想,做一做
1.表示桃的線段應比梨的線段怎樣?為什么?
2.在圖上標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3.求桃有多少個可以怎樣想?
4.怎樣列式計算?
2.指名一生說他是怎么畫線段的,桃的線段比梨的長還是短,為什么?生到黑板上標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3.告訴老師哪種水果多?哪種水果少?桃比梨少多少?少哪一段?要求桃有多少個就是求什么?怎么想?指名說,同座位互說,再指名說一說
4.指名口頭列式,師板書。追問:為什么用減法?
師指出:這里求比23少9的數是多少,要從23里去掉9,所以用減法算。
(四)鞏固練習
1.“想想算算”第2題
看線段圖請一生說圖意(指名說 齊說)
生填空,為什么用減法算式做?(師引導:這里求的是……)
2.“想想算算”第3題
找關鍵句畫波浪線,齊說畫的是哪句?藍花瓶是小數還是大數?填完整算式和答句
3.小游戲,搶答題目(錄音機播放)
。1)小明家有13只公雞,母雞比公雞少2只,母雞有幾只?
。2)小華有27張郵票,小紅比小華少5張,小紅有多少張?
。3)學校車棚有9輛摩托車,自行車比摩托車多20輛。自行車有多少輛?
(4)二(3)班有40同學,二(2)班有48個同學。二(3)班比二(2)班少多少個同學?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做題時怎樣想的?
(六)課堂作業
練習十二第1、2題
《比的應用》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經歷猜數游戲、列方程解決問題以及認識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過程。
知道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能根據數量關系列方程解決問題,并能檢驗方程的解是否正確。
3、在猜數、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活動中,體驗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比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這兩個概念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復習天平保持平衡的規律及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學習這些規律有什么用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會逐漸發現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學習。
1、 猜數游戲
學生任意想好一個數,然后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運算:把想好的數加上2,乘上3,減去6,再減去原來所想的數.把最后的結果告訴教師,教師可以馬上知道學生原來所想的數.
2、學生分小組探討其中的秘密.
3、 認識、區別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與解方程的含:
像這樣,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剛才,x=25就是方程2x+10=6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剛才,我們用這幾種方法來求2x+10=60的解的過程就是解方程。
這兩個概念說起來差不多,但它們的意義卻大不相同,它們之間的區別是什么呢?
4、練習
齊讀題目要求。
么判斷X=19是不是方程的解?檢驗一下
二、作業。
獨立完成練一練,強調書寫格式。
三、小結。
通過這節課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教學后記:
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重點突出了等式與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不斷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此規律來解方程。從而,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學習活動是那么的有滋有味,進而使我能很順利地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比的應用》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能運用這個知識來解決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3、使學生樹立用自己學來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自覺檢驗的好習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按比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以玩游戲的形式問題導入
邀請2名男同學和4名女同學到前臺演示,其他同學注意觀察,老師將事先準備好的6張凳子平均分給男同學3張,女同學3張,很明顯,女同學人數較多,就會有人沒凳坐,男同學人數少,就會有多余的凳子,因此,剛才老師這樣分,合理嗎?那要怎么分才合理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新內容。(板書:比的應用)
二、講授新課
1、利用課件出示分橘子給幼兒園大班和小班的問題。
。1)學生看圖文,弄清圖文意思。
從屏幕上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幼兒園的老師想干什么?(分橘子給小朋友)
(2)引導學生找出圖中所提供的數學信息。
從圖中可以知道,老師要分什么?有多少?分給誰?怎么分?
(3)讓學生幫這位老師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法。并寫在練習本上,如何找?給兩點提示:
、倏梢詮臄祵W書上的相關內容悟出解決辦法,②可以與前后左右的同學討論,得出解決辦法。(要求:動作要快,思考要細,聲音要小,方法要靈)
。4)結果出來后,讓學生主動到臺前匯報,并說出分配方法。這時,其他同學要認真聽匯報,并分析判斷匯報人的方法好不好?合不合理?數量對不對?
。5)匯報完畢,老師結合學生的解題方法,課件展示兩種方法。接著提示學生要學會檢驗,檢驗是判斷答案對錯的好方法,所以要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
(6)出示課件,集體總結按比分配問題完成新課前分凳子的游戲。
2、教師小結:按比分配的應用題怎樣解答?
解題方法(教師只作口述,不作板書)。
教師小結:凡具備上述結構特點,我們就可以用這些方法來解答。
三、基本練習
1、出示課件練習:填一填
2、課件出示與聯歡會有關的習題,在學生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后集體訂正。
四、鞏固提高
課件出示建筑相關的習題,理解題意,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的知識類推,用前面的方法解答。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獨立解決,并引導學生自行檢驗。
五、課堂總結
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鼓勵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并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六、布置作業。
練習十三第1、4題
《比的應用》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使學生對反比例函數和反比 例函數的圖象意義加深理解。
教學重點:
反比例函數 的應用
教學程序:
一、新授:
1、實例1:
(1)、用含S的代數式 表示P,P是 S的反比例函數嗎?為什么?
答:P=600s (s0),P 是S的反比例函數。
(2)、當木板面積為0.2 m2時,壓強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壓強不超過6000Pa,木板的面積至少 要多少?
答:至少0.lm2。
(4)、在直角坐標系中,作出相應的函數 圖象。
(5)、請利用圖象(2)和(3)作出直觀 解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二、做一做
1、(1)蓄電池的電 壓為定值,使用此電源時,電流I(A)與電阻R之間的函數關系如圖5-8 所示。
(2)蓄電池的電壓是多少?你以寫出這一函數的表達式嗎?
電壓U=36V , I=60k
2、完成下表,并 回答問題,如果以蓄電池為電源的用電器限制電流不得超過10A,那么用電器的可變電阻應控制在什么范圍內?
R 3 4 5 6 7 8 9 10
I(A )
3、如圖5-9,正比例函數y=k1x的圖象與反比例函數y=60k 的圖象相交于A、B兩點,其中點A的坐標為(3 ,23 )
(1)分別寫出這兩個函 數的表達式;
(2)你能求出點B的坐標嗎?你是怎樣求的?與同伴進行交流;
隨堂練習:
P145~146 1、2、3、4、5
作業:P146 習題5.4 1、2
《比的應用》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能力目標:使學生靈活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答方法。
。3)情感目標:在教學中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分析理解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里播種60公頃的大豆和40公頃玉米。大豆和玉米的播種面積各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多少?
60÷100=3/5
40÷100=2/5
這里的3/5和2/5是什么意思?
2、60:40=3:2
你發現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需要把一些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分配,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2、教學例題2
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里播種大豆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2,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
(1) 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說說:要分配什么?3:2是什么意思?
(2) 探究問題解決的方法
(3) 交流
。4) 用分數怎么解答?
總面積平均分成的份數:3+2=5
播種大豆的面積:100×3/5=60(公頃)
播種玉米的面積:100×2/5=40(公頃)
(5) 用歸一方法怎么解答?
3、歸納小結: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有什么特點?怎樣解答?
4、學習例題3
(1) 小組嘗試解答檢驗
。2) 全班交流、反饋
三個班的總人數:47+45+48=140(人)
一班應栽的棵數:280×=( )棵
二班應栽的棵數:280×=( )棵
三班應栽的棵數:280×=( )棵
(3) 例題2和例題3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三、鞏固練習與檢測
1、水果店運來桔子和梨共840千克,梨和桔子的重量的比是3:2,桔子和梨各重多少千克?
2、一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度數比是2:3:7,求這個三角形的各個內角的度數。
3、教材53頁的2、3題
四、小結
《比的應用》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根據地圖推算實踐以及根據實距繪制平面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合和交流的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尺的含義,能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學準備:理解比例尺的含義,能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課時分配:共2課時。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師:通過課前的交流,我知道有不少同學到外地旅游過。這是因為現在的生活水平高了,有這方面的條件。最近幾年,我們家也會利用節假日出外游玩,不過,我個習慣,到哪個城市,就想找那個城市的地圖看看。請同學們猜一猜:王老師主要是想從地圖上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估計學生可能猜出以下幾種:看這個城市有哪幾個景點,景點在這個城市的什么位置?看地圖上的比例尺等,教師適時追問:
、俚貓D上怎么確定方向?
、诟鶕貓D上的比例尺還能了解到什么?
二、結合實際,探究新知
1、看地圖推算實距。
教師出示南京市地圖放在展示臺上。
(1)指名讀出比例尺,并說說所表示的意思。
(2)找出“雨花臺”和“中山陵”2個景點,讓學生辨認中山陵在雨花臺的哪個方向?
師:在地圖上,這2個景點之間的實際距離還不到我一根手指那么長,而生活中它們之間的距離還很遠的,那么怎樣知道2點之間的實際距離呢?
(3)指名測量圖上距離,其它學生記錄并列式計算實際距離。(4)集體交流計算方法。
對于用到方程的方法解答的步驟要板書并予以強調。要求學生說清各種算法的算理。估計會出現多種算法,課堂上給予充分的時間交流。
師:請同學們要注意,剛才計算出來的數是兩個景點間的直線距離,二實際生活中,這兩點間沒有直來直去的路,而要繞彎走,因此實際走的路程要比實際距離來得多,我們現在研究的是兩點間的直線距離。師:請同學們來總結一下,在剛才的測量與計算中,應該注意一些什么?
2、練習:完成教材第49頁例2
學生獨立完成,板書交流。
10/x=1/500000
X=10×500000
X=5000000
5000000厘米=5千米
3、根據比例尺做平面圖。
出示例3:學校要建一個長80米,寬60米的長方形操場,請畫出操場的平面圖。
(1)知道學生分組討論。
。2)你覺得應該怎么辦?
小組匯報:這道題沒有比例尺,要畫出平面圖形,應該先確定比例尺。
(3)很好,這是解決這道題的關鍵。用什么樣的比例出尺比較合適呢?
。4)根據比例尺確定圖上的操場的長和寬。
下面大家以1:1000為比例尺,算一算操場在平面圖上的長和寬。
80米=8000厘米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 6:6000=1:1000
。5)讓學生按正確的數據,做出圖形。
。6)下面同學們再試一試,先確定線段比例尺,看能不能解決。
。7)引導學生總結根據比例尺做平面圖形的一般方法。
4、小結并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剛才的學習過程,不管是看地圖還是畫地圖都要用到什么知識?這說明比例尺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們不僅要知道它的意義,還要會利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三、拓展與練習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你還知道哪些地方會用到比例尺?
2、我校明年要擴建一個大操場,計劃長為120米,寬為80米,請你根據圖紙的大小,從下面選出一個合適的比例尺,畫出它的平面圖。
、1:500
②1:600
③1:800
板書設計: 比例尺的應用
80米=8000厘米 60米=6000厘米
8:8000=1:1000 6:6000=1:1000
《比的應用》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了解GIS的基本構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會使用常見的GIS產品,能使用電子地圖查詢所需信息。
重點與難點:
GIS基本原理;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導入:探索活動:問題:GIS是如何做到預防犯罪的?(學生答)其操作過程是什么?
(犯罪地點)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分析(空間分析)——分析犯罪頻率與犯罪模式(哪些地方易發生哪些案件)——據分析信息,分配警力
問題:GIS具有哪些功能?空間分析(犯罪的空間分布),模式分析(犯罪案件與其它因素的相關性),趨勢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能發生案件),決策應用(分配警力)
一、GIS
1、概念:依靠計算機實現地理信息的收集、處理、存儲、分析和應用的系統。
2、功能:
制作電子地圖數據采集
空間查詢數據分析
空間分析決策應用
模擬空間規律和發展趨勢
3、工作流程:如P96圖
4、構成:硬件 軟件 數據 人員(其中軟件是核心)
GIS與其它系統的區別
GIS有別于DBMS(數據庫管理系統)。GIS具有以某種方式對空間數據進行解釋和判斷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數據管理,這GIS是能對空間數據進行分析的DBMS,GIS必須包含DBMS。
GIS有別于MIS(管理信息系統)。GIS要對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庫共同管理、分析和應用。MIS則只有屬性數據庫的管理。
GIS有別于地圖數據庫。地圖數據庫僅僅是將數字地圖有組織地存放起來,不注重分析和查詢,不可能去綜合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進行深層次的空間分析和提供輔助決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個數據源。
GIS有別于CAD系統。二者雖然都有參考系統,都能描述圖形,但CAD系統只處理規則的幾何圖形,屬性庫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斷能力。
GIS:突出空間數據,反映的信息為地理信息。
二、GIS應用:(可以解決的四類基本問題)
1、與分布、位置有關的基本問題
顯示了GIS對信息空間表達的功能,它實際是回答了以下兩個問題:
(1)對象(地物)在哪里?
。2)哪些地方符合特定的條件?
2、趨勢分析:
傳統地圖:某個時間的空間特征與屬性特征。
GIS:可以表示空間特征與屬性特征隨時間變化的過程
因此:可以分析該地物的發展趨勢,即回答:從何時起發生了哪些變化?
3、模式問題:
對象的分布存在何種空間模式?即揭示各種地物之間的空間關系。
GIS由許多圖層組成,每圖層都表示不同的地理因素,它們之間的空間關系的融合表示了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例:三層數據:交通、人口密度、商業網點分布。
通過圖層的融合可以看出三者之間的關系,其用途:決策商業網點的布局。
4、模擬問題:利用數據及已掌握的規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擬某個地方如具備某種條件時將出現的結果。
即回答:如果……將如何?
高程與被淹沒地區的關系溫室效應與海平面上漲的關系。
三、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功能的應用:
電子地圖空間查詢空間分析空間模擬趨勢分析決策應用
1、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電子地圖、查詢
2、規劃:決策應用
3、道路交通管理:查詢——決策應用
4、抗震防災:分析模擬
5、環境管理:分析、決策
案例:GIS在抗擊非典型肺炎中的應用
168.160.224.167
板書設計:
教后感:
《比的應用》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
3.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的數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比例關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來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從而正確利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列出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課件演示:比例的應用)
。ㄒ唬┡袛嘞旅婷款}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
4.每小時耕地的公頃數一定,耕地的總公頃數和時間.
5.全校學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數和站的行數.
(二)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還學過了解比例,應用這些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例的應用.
教師板書:比例的應用
二、新授教學.
(一)教學例1(課件演示:比例的應用)
例1.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1.學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獨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識解答.
。1)思考:這道題中涉及哪三種量?
哪種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樣知道的?
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什么比例關系?
教師板書: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教師追問:兩次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設甲乙兩地間的公路長
千米.
=
2
。1405
=350
答:兩地之間的公路長350千米.
3.怎樣檢驗這道題做得是否正確?
4.變式練習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35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駛多少小時?
(二)教學例2(課件演示:比例的應用)
例2.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70千米,5小時到達.如果要4小時到達,每小時要行多少千米?
1.學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獨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這道題怎樣用比例知識解答呢?請大家思考討論:(投影出示)
這道題里的路程是一定的,和成比例.
所以兩次行駛的和是相等的.
3.如果設每小時需要行駛
千米,根據反比例的意義,誰能列出方程?
4
。705
。87.5
答:每小時需要行駛87.5千米.
4.變式練習
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70千米,5小時到達.如果每小時行87.5千米,需要幾小時到達?
三、課堂小結.
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是正確找出題中的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它們成哪種比例關系,然后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四、課堂練習.(課件演示:比例的應用)
(一)食堂買3桶油用780元,照這樣計算,買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識解答)
。ǘ┩瑢W們做廣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三)先想一想下面各題中存在著什么比例關系,再填上條件和問題,并用比例知識解答.
1.王師傅要生產一批零件,每小時生產50個,需要4小時完成:
2.王師傅4小時生產了20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
五、課后作業.
1.一臺拖拉機2小時耕地1.25公頃,照這樣計算,8小時可以耕地多少公頃?
2.用一批紙裝訂成同樣大小的練習本,如果每本18張,可以裝訂200本.如果每本16張,可以裝訂多少本?
3.某種型號的鋼滾珠,3個重22.5克,現有一些這種型號的滾珠,共重945千克,一共有多少個?
《比的應用》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的判斷應用題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能正確的用比例的知識解答比較簡單的應用題。
3、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正確的判斷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比例關系。
教訓難點:能根據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列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實際操作,引入新知識。
(1)、讓12個學生上講臺,站成相同的幾組,可以怎樣站?全班有48人,像他們這樣站可以站成幾組,或者每組可以站幾人?
(2)、讓學生說說“每組人數、組數和總人數”這三個量的關系,每組人數、組數成什么比例關系。
(3)、全班有48人,像他們這樣站可以站成幾組,或者每組可以站幾人?
(4)、你是怎樣算的,可以列出式子嗎?
二、教學例1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了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1、指導分析,理解題意。
2、學生自己想辦法解答。
3、師生探究用比例的知識解答。
A、這道題中涉及到的量有哪些?
B、哪種量一定(不變)?從哪里知道的?
C、路程和時間成什么比例關系?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D、如果我們把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看著X千米,那么我們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可以列出一個怎樣的方程?
2小時和140千米相對應,5小時和X千米相對應,即可以列出比例:
140:2=X :5
E、學生列式并解答。
F、說說怎樣檢驗我們的計算結果呢?
4、如果把例1中的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交換,又該怎樣來解答呢?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350千米,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幾小時?
學生自己解答,老師及時收集和處理反饋信息。
三、教學例2
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駛70千米, 5小時到達,如果需要4小時到達,平均每小時需行駛多少千米?
1、引導分析,理解題意,找到相關的量。
2、準確判斷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
3、學生解答,及時收集和處理反饋信息。
比較例1、例2的異同。
四、小結
用比例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是要正確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準確的判斷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然后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解答。
《比的應用》教案 篇15
教學內容:課本第21頁練習五的第9-13題,三步應用題的練習課(二)。
教學目的: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簡單的三步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掌握解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和靈活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教師用口算卡片出示口算題,指名讓學生計算。
9300÷300= 650-350= 5400÷600=
12×500= 4800÷800= 370-190=
240+260= 700×30= 80×5×2=
二、混合運算練習,小學數學教案《三步應用題的練習課(二)》。
教師用小黑板出示題目,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時,指名讓學生先說一說運算順序,再說得數。
。44+36×5)÷32 400÷(632-27×16)
33×(60-168÷3) (54+14×9)×2
三、解答應用題練習。
1.做練習五的第9題。
請一位學生讀第(1)題后,先指名讓幾名學生說這題的兩種解法,并且說出每種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接著讓學生做第(2)題,做完以后集體訂正。訂正時也讓學生說出不同的解法,并且說出每種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做練習五的第10題。
請一位學生讀題后,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然后指名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解法。接著教師可以問學生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法,如果有學生列出算式是:(7+8)×6=90(個),讓列出算式的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講清算理。
3.練習五的第11題。
學生獨立解答,完成后再問:還有沒有其他解法。
4.練習五的第13題。
學生獨立解答。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解法,并且說一說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5.練習五的第1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課后小結:
三步應用題的練習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