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7篇)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銘”“說”這種古代文體及其特點。
2、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語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特征;體會語言特色及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味駢散結合的語言之美,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誦讀法、批注法、“知人論文”探究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安貧樂道的情趣和豪邁的氣概。
2、領悟文中君子的高潔品質,并把其化為自己對崇高道德的追求。
導語設計
設計1:(背景導入)
在中國的諸多文化遺跡當中,有很多帝王將相的宮府宅邸,它們或者以豪華氣派讓人驚嘆不已,或者以設計精巧讓人流連忘返。但有一處居所,它既小且陋,卻因主人的一篇銘文而傳頌千載。這就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下面讓我們學習《陋室銘》,一起走進“陋室”,走進劉禹錫的精神世界。
設計2:(激發興趣)
來到嘉興,就不能不說南湖,誰給我介紹一下南湖?(紅船,南湖菱)南湖還有一種特產,就是“南湖菱”。誰來介紹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稱“菱角”,南湖菱與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樣,是無角菱。據說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會變成無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與“靈”相通,據說,吃了南湖菱會讓人有靈氣,南湖菱養育了充滿靈氣的嘉興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學眼睛都水靈靈的,個個都充滿了靈氣啊。
遠在唐朝的時候,嘉興就孕育了一個充滿靈氣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劉禹錫。他出生在嘉興,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靈氣。他在老師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滿腹經綸。19歲時游學當時的京城長安。22歲就進士及第,后來年紀輕輕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員,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寫的詩與白居易齊名,他寫的文與柳宗元齊名。
我們小學里就學過他的一首詩《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月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銘》。
設計3:(激情導入)
荷花也稱蓮花,它一直是中國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也是歷來為文人墨客們所稱頌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分別抒發了詩人不同的感情。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入荷花別樣紅”則抒寫了滿湖荷花帶給人們的無盡喜悅。而宋代哲學家周敦頤在南康郡做官時,曾親自率領屬下開挖了一塊四十余丈寬的池塘種蓮。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寫下了贊美蓮花的傳世名篇《愛蓮說》。
設計4:(哲理導入)
世間萬物,總能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質,也經常引起人們的聯想,并借以鞭策自己過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學習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看一看作者對蓮花的品質作了怎樣的聯想,表達了他怎樣的心志。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2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背著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興高采烈地來到瀘水四中,開始了我們人生當中的另一個轉折點。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長的將來你想要達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說說為達到這一目的,你將如何做?請同學們說說。
(根據學生所說的情況來點撥引導并揭示課文)
板書:
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二、整體感知
1、標題為“在山的那邊”,那么,山的那邊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問題:
提示:在教學反饋中。
三、局部品味
1、提問:“山的那邊是海”,這個“海”是怎樣的“海”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為什么說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揭示“海”的象征意義。
提示:
⑴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試想一想,云南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大學的校園是怎樣?引導學生說了這一問題以后。點撥:這些大學的校園里你沒有到過,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園。用詩中的句子來說,這些大學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說,“海”是作者主觀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當你一踏進這些校園時,學校里的一切,就會給你一種特別美的感覺,這種感覺用詩中句子來回答──“全新的世界”。
⑵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所說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或者說奮斗目標,即理想。
(還可以舉:搬進新家里、考入瀘水四中、經過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數學題、通過整理房間后進去房子時的感受等例子來說明。)
板書:
海──奮斗目標(理想)的象征。
3、既然說“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呢?
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點呢?
提示:“山”──“鐵青著臉色”、“無數座山”。
5、“鐵青”、“無數”的含義?請舉例說明:為什么說山是“鐵青”和“無數”的?
提示:
⑴小學──中學──大學(時間長、困難大、苦、坎坷)
⑵怒江峽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遙遠艱辛)
⑶人民生活貧窮落后──小康(科技發展慢)
⑷愛國人士──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價,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⑸今天我們的努力將回成為“明天”的“全新世界” 。
6、揭示“山”的象征意義。
板書:
山──奮斗之路(阻攔前進的障礙物──困難重重、挫折)
板書設計
人───山───到───海
↓↓↓↓
鐵青、無數───到達───全新的世界
↓ ↓↓
(困難挫折)
↓↓
奮斗之路──漫長、艱險、曲折、起伏──奮斗目標(理想的世界)
(困難重重、挫折)
教學反饋
1、學生提出的部分問題補充如下:
⑴為什么說“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提示:體驗失敗或者挫折的內心感受以后而總結出自己如何去面對現實的過程,則可以解決此問題了;另外,關鍵是要弄清“枯干”的含義──形容對理想的渴望。所以,這句話說的是,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勇敢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⑵“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一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具有怎樣的特點?為什么會這樣想?
提示:神態描寫──體現了我對生活充滿好奇的心理,對未來世界的向往。
⑶“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么?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么能扎下深根?
提示:“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里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說“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⑷“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
提示: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2、掌握字詞:癡想、隱秘、喧騰、一瞬間、陰郁、凝成等詞的讀音和含義。
含義:
⑴癡想:發呆的想。
⑵隱秘:隱蔽、不外露。
⑶喧騰:喧鬧沸騰。
⑷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⑸陰郁:天氣低沉郁悶;(氣氛)不活躍。
⑹凝成:聚集在一起。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積累“朗潤”、“醞釀”、“賣弄”、“宛轉”、“烘托”等詞語。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2、能流暢地朗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及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1)重點
能流暢地朗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難點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及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導入語:
同學們,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學們在欣賞完這首旋律輕快的歌曲后,老師考考你們了:這首歌歌唱了哪個季節?這個季節有怎樣的特點?如果讓你用文章來描寫這個季節,你會怎樣寫?(學生各抒己見)好,同學們那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現代朱自清先生所寫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樣描寫春天的。
2、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江蘇揚州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作品有:散文《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寫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寫此文時,已經沒有初期創作詩文時的那種淡淡的哀怨的情調,而是鮮明地表現出新鮮的格調和歡快的情緒。在大自然中,他發現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萬狀,寫下了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對美的追求,對光明的向往,表達了他對未來的希望,流露了積極進取的精神。
3、檢查預習,學習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醞釀嘹亮撐傘蓑笠稀疏抖擻安巢
二、整體把握文章:
1、朗讀課文
注音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
問題:(1)課文圍繞“
春”寫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繪春”—“贊春”來寫的,請同學們劃分出來、
(3)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繪春”,展現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師生互動,共同討論以上問題
2,理清文章結構:
(1)課文圍繞“春”寫了什么?
本課作者對春天作了全面、精細的觀察,抓住了春天的特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繪春”—“贊春”來寫的,請同學們劃分出來、
本課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總寫——盼春。表達出人們對春天的盼望和興奮喜悅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體寫——繪春。把景物和感受結合,全面細致地描繪出春景圖。
第三部分:(8-10)總寫——頌春。贊美春天,點出了春天的特點:新、美、健。
(2)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繪春”,展現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體描繪了六幅春景圖:春醒圖——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圖——草報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圖——花爭春——第四自然段
春風圖——風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圖——雨潤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圖——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質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春天的來到?哪個詞明確地告訴我們春天還沒有來到?
(“盼望著”;“近”)
“盼望著,盼望著”。為什么要連用兩個呢?
(這樣疊用,更能表達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來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請同學們朗讀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陽。(可以看出這是對春天的描繪)
(2)從這一段開始,作者已經開始在描繪春天了,既然它已經來到了作者的面前,為什么他不開始從最細小的一草一木寫起呢?
明確:這一段是對春天的一個整體的描繪。為什么會先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呢?因為這是一種視覺的規律。假如現在來了一個新同學,他就站在門口,我們先會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們才會去看他穿著什么樣的衣服,什么樣的鞋子,什么樣的發型,等等,再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他衣服的顏色,鞋子的顏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這段話運用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運用擬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機勃勃。)
春草圖(第三自然段):朗讀(齊讀)
問題:
(1)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點來寫?(教師明確:嫩、綠、多)
(2)把“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換為“小草一下子從土里生出來”,體會其表達效果有何不同。哪個好“鉆”和“偷偷”用得好,說說好在哪里?
“鉆”既表現春草沖破土層的擠勁,又用“偷偷地”修飾,形容它不知不覺地出現,生動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為什么作者在描繪春草圖中要穿插這些小孩的畫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個共同點呢?(小,說明他們都處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氣,最活潑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生命力最為旺盛。)
在春草圖中,作者將小草的畫面和小孩子的畫面組合在一起,也就是將兩個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組合起來,交相輝映,使得整個春草圖顯示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教學總結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的內涵: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一點成功之處:
第一、導入新課巧妙。
“同學們正處在秋高氣爽的季節里,但想到馬上到來的寒冬,總是希望春天早點來到,因為春能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希望、給人自然勃發。所以,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涌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贊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的贊美的散文。”這樣的開場白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理清課文結構。
可分為三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繪春中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部分同學搞不清這幾部分的順序,針對這一點,我把以上藍色的字打印出來,貼好不干膠,顛倒順序擺放在黑板槽上。為了給同學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個同學讀課文,并提出問題,“聽同學讀課文后,看誰能按照文中的順序給這些詞語找出恰當的位置?”我找了班內的兩個學生進行操作,反饋的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同時又為解決教學難點鋪平了道路。
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擔心教學內容完不成,有些前緊后松,許多還可以深入理解的內容不夠透徹。
二、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于粗略。還要采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這次,我的教學設計盡可能圍繞著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這些方面的反思知識自己的淺薄的認識,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傷仲永》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學生在剛剛接觸過古文,對古文中的實、虛詞釋義、文言句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初步的認識。它是王安石的一篇雜文體散文,作者通過寫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后“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告訴人們不要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這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教材目標】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了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聯系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
了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聯系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
目標隨堂檢測法
【教學準備】學生、老師充足的課前預習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分享自背古詩,其他學生點評。
二、師讀《傷仲永》,學生點評導入。
三、賞讀課文,完成檢測。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初讀下的自知
1、出示任務:
①自讀《傷仲永》及課下注釋。
②依據預習所知道,完成自知檢測。
2、自知檢測
①《傷仲永》選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講了(地點)(人物)
(發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讀中的自品
1、出示任務:
①快速的將注釋標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讀《傷仲永》
③完成自品檢測。
2、自品檢測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隸焉
邑謁
扳稱泯矣
②朗讀、朗誦《傷仲永》
(三)誦讀中的自究
1、出示任務:
①自己朗誦《傷仲永》
②依據課下注釋和自己的理解畫出表示傷仲永年齡變化和才能變化的詞句。
③完成自究檢測。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齡是,其過人之處是。
第二處年齡是,其出現的改變是。
第三處的年齡是,其又有了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四)再讀后的自量
1、出示任務:完成自量檢測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驚嘆;“不能稱前時之聞”→遺憾;“泯然眾人矣”→痛心
2、自量檢測
①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才能變化。
②思考:不同年齡段中,我們和仲永相比,誰更厲害?
1、自讀課文
2、自知檢測
《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講了金溪(地點)方仲永(人物)從天才走向平凡(發生了什么事情?)
1、標注注釋
2、自品檢測
①生字注音:
隸(lì)焉(yān)
邑(yì)謁(yè)
扳(pān)稱(chèn)泯(mǐn)矣(yǐ)
②個人、小組、集體多種方式朗讀、朗誦文章。
1、自讀課文,畫出要求詞句。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是生五年,其過人之處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第二處年齡是十二三矣,其出現的改變是“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處的年齡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眾人矣”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1、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知識水平變化。
2、相比之下我們更厲害,因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們參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課題、大致內容和最基本的文學常識。
正音,多次朗讀,熟悉課文,培養語感。
給予字眼指導,梳理文章脈絡,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長過程。品析主人公的變化和作者情感的變化。完成課后第二題。
帶著脈絡梳理讀重點句子,直擊主題--后天教育必不可少。
四、總結概括
無論一個人的天賦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學習,只會像方仲永一樣,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傷。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5
內容預覽:
口語交際--交流格言
教學目標:
1、學會用普通話流暢地交流格言,清楚得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2、學會傾聽,準確理解發言者的話語、觀點。
3、積累格言,感悟格言的深刻內涵,激勵學生用格言指導自己的生活。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夠準確流暢得體的交流格言內容,清晰表達自己的看法。
難點:感悟格言的深刻內涵。
教學輔助用具:
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了解格言的作用,激發學生交流格言的興趣。
二、課堂討論,掌握技巧
以討論的形式明確交流格言說什么和怎么說的問題,使學生對口語交際的技巧有章可循,對口語表達的評價也更有針對性。同時還要使學生明確口語交際中對聽者的要求。
三、小組交流,集思廣益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自己搜集的格言進行組內交流。
四、推選代表,交流互動
備小組推選代表把木組的交流成呆以多種形式向全班同學作以匯報,其他同學或進行評價或針對所交流的格言表達自己看法,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五、啟迪思想,個性表達
在交流名人格言基礎上,試說出屬于自己的格言。
六、課堂反饋,積累升華
以提問的形式進行課堂反饋,督促學生有意識地積累格言。
寫作--記一件事
教學設想:通過學生的自主寫作,自由表達的方式來體現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創造力
學習目標:1、把生活中感觸最深的一件事記下來,交代清楚記敘的六要素。
2、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
學習重點:在作文中清楚交代記敘的六要素
學習難點:列寫作提綱
學習方法:引導、合作、自主練習
課時安排:二課時(連堂)
課前準備:閱讀有關知識短文并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整理成材料。
引入
同學們,在你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總會有些事情令你難以忘懷,這些事情是令你自豪或者讓你慚愧呢?現在請大家好好想一想!
互動安排
請兩同學(男女各一)分別說出他們最感觸的事。
同學們是否聽得清楚明白?如不清楚明白,欠缺什么?
讓同學們先自由討論,然后發問。
師生共同明確:事件的六要素。
師范讀例文《榜樣》。
請同學構思作文,列出寫作提綱。
要求:確定標題及中心思想,初步體現條理性和層次感。
學習小組里相互間討論,修改各成員寫作提綱,老師巡回輔導。
老師總結并明確作文要求
以記事為主并只寫一件事,弘揚社會道德風尙。
交代清楚事件的六要素。
作文有真情實感和個性化表達。
學生自主創作
要求:
1、根據提綱先打草稿,修改,再工整的抄在作文薄上。
2、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課外練筆:記一件新近發生的趣事。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6
一、導入談話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苦樂觀是一種人生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樂觀。那么學者、思想家梁啟超在本文中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苦樂觀的?(板書課題、作者)
作者沒有一般的談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在“最”字上加點)
二、快速閱讀,整體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樣得出答案的?(從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樂?作者是怎樣引名言來論述的?(從第3段中找答案)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從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了關于人生痛苦的許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2、責任盡了,算是人生第一樂事。作者引用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3、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里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三、精段研讀,品位語言
研讀第四段,明確如下要點:
1、“然則”--過渡銜接詞語。(聯系前一段的“翻過來看”,理解銜接嚴密的特點。)
2、“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設問句、句中引用名言。(聯系1、3段開頭的設問體味大處著筆、語言凝重的特點;孟子的話“終身之憂”與前面“苦后是樂”說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確理解。)
3、“曾子還說哩”--敘述語句,帶上語氣助詞“哩”。(聯系其他處的語氣助詞品位凝重中的輕靈。)
4、“那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對偶句。(從內容角度體味凝重;從詞句的容量角度體味簡練)
5、“苦中真樂”--苦樂觀。(與“苦樂循環”、與“盡責任”聯系起來看)
四、聯系生活,思考討論
1、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談談你對文中“苦樂循環”一句話的理解。
2、“知足常樂”的說法與本文中講的苦樂觀是否一致?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樂是什么?你認為如何實現?
(要求聯系生活實際,鼓勵各抒己見)
五、課后研習,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與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語、名句,注明出處;試試用來證明作者的苦樂觀。
2、寫一篇心得體會。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7
第五單元綜合教案
【單元導讀】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所涉及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童話,《犟龜》、《小溪流的歌》;一是學生認為新奇的科幻小品,《基因暢想》、《如果人類也有尾巴》。這些作品都具有新時代的創新特征。
童話世界是瑰麗而生動的。在童話作品中,天地日月、風云雷電、山川鳥獸、花草蟲魚,都可以被賦予“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使它們人格化,并以其鮮明的形象和獨特的個性活躍在幻想生活的舞臺上。
科幻小品則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窗戶。欣賞科幻作品,領略新奇而神秘的世界,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激發我們的想象力,培養我們探究事物、創造生活的興趣和信心。
本單元的學習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意識,初步達到課程標準中的“認識世界”和“發展思維”的要求。閱讀課文,理清作品的思路,領會故事中的深刻含義,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并有意識地加以學習和運用。
【口語交際】
——講故事,評故事
一、學習重點
1.向全班同學講自己編的寓言故事。2.評論同學所講的故事。
二、口語交際指導
1.學生編寫的寓言故事要體現寓言的特點,要有豐富的想像,要蘊含一定的哲理,有一定的寓意。講故事要用普通話,讀準字音、吐字清楚、語言流暢,但不能念稿或背稿。
2.聽故事要抓住故事的內容,聽出故事編得好或不足的地方,如故事是否想像豐富、合理;內容是否有趣,有意義,語句是否連貫等。評故事要多從好的地方加以評論肯定、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口語交際范例
qq城風波
qq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從建立以來,什么稀奇事都發生過。
今天,城里又沸沸揚揚,原來老國王下令:明天起,城中的所有公民,成年人與未成年人舉行換位儀式,就是父母做兒女,而兒女做父母,孤兒院的孩子代替沒有孩子的大人。
這是為什么呢?原來,qq城近年來出現嚴重的“代溝”危機,有一天王子甚至揪下了國王的一根胡須,氣得國王發誓要讓孩子和家長相互溝通,消除代溝,于是出了這么一個主意……
國王的命令,誰敢不聽。第二天,qq城可成了“稀奇”城了:孩子們一太早便起來裹著特大號睡衣,忙著在廚房做飯,一會兒“劈里啪啦”把碗碟打得粉身碎骨,“爸爸媽媽”被嚇得“哇哇”大哭起來。大街上更是亂成一團,一會兒這里兩輛汽車撞擊,一會兒路口車堵了,可“交警叔叔”正忙著擦鼻涕……國王在王宮更是團團轉。宇航局來文件說準備發射到火星上的“qq號”火箭被一群孩子發射到太陽上去了;政府大樓來電說樓內的文件被“兒童官員”折了飛機。幼兒園來電說,“小小老師”管不住學生,學校里的“大學生”強烈反抗,因為作業太多做不完。更讓國王嚇一跳的是,孤兒院住滿了被“遺棄”的大孩子。
幾天下來,qq城翻了天,兒童醫院住滿了被作業嚇昏的“大孩子”和被父母揍扁的“淘氣大孩子”……成人醫院住滿了被“工作”累得爬不起來的和被兒女氣得半死的“可憐”的“小父母•”。
一個月過去了,國王下令恢復原狀。果然,這一命令收到奇效。孩子變得尊敬父母,父母再也不隨便打罵孩子,父母孩子其樂融融。
總評:故事中把“代溝”用富有童話色彩的情節表現出來,展示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用詞生動形象,描寫真實感人,讀來令人耳目一新,收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口語交際練習】
下面是某節目主持人所說的一段話,讀后按要求回答問題:
現在,①有請歌壇新秀雨菲小姐。②雨菲小姐德高望重,演技精湛,③當上了本后十佳青年歌手的榮譽稱號。④她演唱的《夢在飛翔》也榮登“十大金曲排行榜”。讓我們用掌聲向她表示熱烈的祝賀。⑤雨菲小姐自登上歌壇以來,多年以來,一直不斷努力,⑥終于實現了她的夢想。下面,請她為我們演唱《夢在飛翔》。
1.語言不簡單的一處是(只填序號):
2.語言不得體的一處是(只填序號):
3.句子成分搭配不當的一處是 (只填序號),應改為 。(不能改變原意)
參考答案:1.⑤ 2.② 3.③;應改為:獲得了本屆十佳青年歌手的榮譽稱號。
【寫作】
學習重點:編寫童話或科幻故事
一、創新作文指導
想像是運用大腦中留存的印象或已感知的材料,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像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有人把它比作創造性思維的翅膀,它幫助創造思維在廣闊的思維空間飛來飛去。伏爾泰說:“想像是每個有感覺的人都能切身體會的一種能力,是在腦子里擬想出可以感覺到的事物的能力。”
編寫童話或科幻故事,特別要求充分發揮想像的作用。
第一,要大膽突破人類常識。編寫童話或科幻故事時,我們常常要突破人類常識,賦予人類之外的事物以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行為,讓他們生動活潑、繪聲繪色地演繹他們自己的故事。
第二,要大膽突破常規思維模式。在編寫童話或科幻故事時,常常要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想像出一些超越現實的離奇故事來表現中心意思。
第三,想像要符合人們的美好愿望,符合社會道德規范。想像時要有正確的思維觀念,因為它直接制約、影響著想像活動的方向。
第四,童話的想像與科幻的想像還有一定的不同。童話的想像完全出于童心,寄托了人類善良、美好、進步的愿望。科幻故事的想像要符合科學規律,不能有非科學、反科學的傾向。
二、創新作文
根據你的生活積累,發揮你的想像力,編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童話或科幻故事。題目自擬。
作文思路:寫作童話時往往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物以人的特點,拓寬思路,展開想像。想像時要抓住物的特點與人的性格的內在聯系,可以從多角度去構思,由此及彼生發出寓意,表達情感,寄寓人生的哲理。
【例文評點】
一個風箏的悲劇
今天的天氣真好,藍色的天幕上,幾朵白云飄啊飄的,煞是好看。和煦的春風,吹得人們“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一片碧綠的草地上,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和他父親在放風箏。小男孩望著空中的風箏,喃喃地念著;“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爸爸,你看,風箏飛得多高!”是的,風箏已飛得很高了,猶如一只美麗的百靈鳥在空中翱翔。
風箏越飛越高,似乎已投入白云的懷抱。它正想再往上飛時,忽覺身子一緊,飛不上去了。原來,是那討厭的風箏線拽住了它的腳。風箏怒道:“臭麻繩,你怎么糾纏不休,不讓我自由?”它一邊說一邊狠狠地盯著麻繩。麻繩笑道:“風箏老弟,不要這樣說嘛!我這完全是為了你好。假如我丟開了你,那么,你……”麻繩的話還未說完,便被風箏不耐煩地打斷了:“討厭,誰要你管我!”又一陣和煦的春風吹了過來,風箏乘著風勢一竄,便又竄上了一大截。突然,“崩”的一聲,麻繩斷了。風箏得意地想:“終于,把你這絆手絆腳、管我自由的家伙甩掉了尸它一邊想一邊抬頭看,“啊,已到了白云姐姐的懷抱!”它又想:“得叫我的主人看看,我已飛得多么高了!”說著,它低下頭去。不料,這一低頭,竟如一只折了翅膀的鳥兒,歪歪斜斜地往下跌了,越跌越快,最后“噗”的一聲,一頭栽進了臭水坑里。那個小男孩拾起了風箏,喊道:“爸爸,爸爸,風箏死了,死了!”小男孩的父親抬頭凝視著天空,良久,良久,才喃喃地說出了一句話;“一心想自由,想追求自己想像中的自由,結果,非但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反而一頭栽進了臭泥坑里。”
藍天,依舊瓦藍瓦藍的。遠處,幾只小鳥在樹林上空唧唧喳喳地叫著……
〖點評〗
文章中把風箏人格化,美好的景物對風箏的悲劇起到反襯作用,借風箏的悲劇教育人們不要狂妄自大,構思巧妙。想像力豐富,語言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