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通用13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篇1
讓學生動起來
-------《春》的教學案例
樂清英華學校初中部 劉立輝
一、主題: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但朱自清先生的《春》語言秀雅清新,樸實雋永,更能讓人感受到“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這本是一篇傳統篇目,現在放在新教材中教學,如何體現新教材的“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貫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育”的理念?如何教出新味?我大膽作了一次教改嘗試,即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放飛自己的想象,同學們各抒己見,課堂頓時活躍起來,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背景:
2005年10月18日,我在初一(1)班上《春》這篇課文,我僅用了20分鐘就結束了講解,余下25分鐘,我便放手讓同學們進行自主探討,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
1. 本文中你最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說說你喜歡的理由。(或你認為文中哪一個句子,哪個詞語運用得最妙?)
2. 本文的哪一點寫作方法值得你學習?
接著,分學習小組展開討論,五分鐘后開始回答。
三、過程(摘錄):
……
師:同學們歸位,現在開始發言。
(“呼”!幾十只小手眨眼間都舉了起來,有的同學站起來,說:“老師,讓我說! ”)
師:不要急,大家都有機會發言。
生1:我喜歡春草圖。因為“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鉆”字表現了小草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同時“偷偷地”“鉆”等詞富于人格化。
師:對!如果將“鉆”字改為“長”或“躥”行不行?為什么?
生(齊) :不好。因為一改就平淡了,語言也不形象。
生2:喜歡春風圖。它從觸覺、味覺、聽覺等方面寫出了春風溫暖、鳥語花香的特點。比如“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中“撫摸”是一種溫暖、親切、滋愛的感受,形象傳神地寫出了春風佛面的感覺。
師:太好了!掌聲鼓勵!(鼓掌)由這幅圖你們可以聯想到哪些古詩?
生(混):“春風又綠江南岸! ”“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吹又生。”“千里鶯啼綠映紅。”
師:繼續發言。
生3:我想最妙的應該是春雨圖。在作者筆下,春雨最具有詩意:有“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形,有“斜織”、“薄煙”的狀,更有雨下的樹葉和小草的”綠”與”青”之景。真可謂“潤物細無聲”。
師:我插一句:為什么雨會“斜”織?
生3:因為時令特點,“杏花雨”通常離不開“楊柳風”啊!
師:妙!寫草兒的青哪個詞最傳神?為什么?
生4:“逼”字。因為小草顏色鮮艷得有點剌眼。
生5:我最推崇春花圖。這里既實寫了色彩絢麗的桃花、杏花、梨花,又大膽跨越了時空的界線。虛寫了桃兒、杏兒、梨兒,并且采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還有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師:側面描寫在哪?
生6:寫成千成百的蜜蜂和蝴蝶。
師:為什么寫這些?
生6:花香才會“招蜂引蝶”嘛!(掌聲不斷。)
……
生11:我回答第二個問題。寫文章要像朱自清先生一樣,熱愛生活,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才能寫出膾炙人口的美文。
師:怎么觀察?
生11:像作者一樣,充分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器官,作品才能生動感人。
生12:還要善于使用比喻、夸張、擬人、排比等修辭,才能將事物的特征形象地表現出來。
師:天才的作家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像你說的要善于應用修辭。
生13:本文嚴謹精美的結構更值得我們學習。作者先總寫盼春,繼而又分幾個方面繪春,最后又總寫春的特點,收束全文,畫龍點睛。其構思布局,頗具匠心。
……
四、反思:
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這篇詩意盎然、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機械地、繁瑣地逐一分析五幅圖畫,學生在下面認真地作筆記,盡管學生把筆記寫得密密麻麻,我想,這也無疑是對新教材的一種背叛,是與新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的,結果肯定收效甚微。
因此,我教學本課時將課文設計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以朗讀為主,用30分鐘聽讀、齊讀、自讀,然后用15分鐘進行了分組朗讀比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同學們不僅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把握了課文的思想感情,深入到作品的意境當中,細細地涵泳品味,進一步領會了作品的意境、風格與美觀。第二課時,我將品位語言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采用“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的方式,讓學生對本課的優美語言有真切的體會。起先20分鐘,老師檢查字詞,介紹作者和背景,然后幫學生理清思路,進行整體感知,尤其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生以“漁”)。在這個基礎上,品位語言也就水到渠成了。接著,我布置同學們圍繞兩個題目(如前)分小組討論5分鐘,讓同學們大膽發掘文章語言精彩之處,尤其是動詞的運用、句式的變化、口語的穿插、修辭的妙用、各種感觀的調動等。除此之外,還要求同學們進行聯想拓展,把課內外所積累的古詩文寫春的名句進行一次大整合。
最后20分鐘,就是這堂課最出彩的地方。同學們踴躍發言,這是出乎我預料的,連平時最膽小、對語文沒有興趣的幾位同學都發了言,教室里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他們都說出了對課文的自己的理解,正所謂“一千位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勿庸置疑,這些回答雖然顯得還有些幼稚或不完善,但是,這畢竟是同學們自己自由探討得來的,比起老師越俎代庖的“灌輸”或許更有效果,更符合現代語文教學觀。
總而言之,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整個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共90分鐘,真正老師講授的只有20分鐘,學生“動”起來占70分鐘(45分鐘朗讀,5分鐘討論,20分鐘發言。)這才是真正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初一(1)班是個普通班,語文基礎相對薄弱,而且參差不齊,全班一共有26人,通過自主實踐,合作討論,探究疑難,可以說人人都在這節課中“動”了起來。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他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有個別同學趁討論之機說閑話等,今后,我要更大膽地嘗試教學改革新路,逐漸完善美中不足之處。
2005-10-25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篇2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于急功近利,過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于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三、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學流程有點澀。不夠順暢。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篇3
我聽了楊老師講授《春》一文,感觸很深。楊老師先通過課堂激趣,讓學生說有關春的名句,使學生熱血沸騰,躍躍欲試,在這種激情高昂的時刻,讓學生用朗朗的書聲敲開了春天的大門,隨之帶領學生走進春天,去賞析本文的結構美——盼春,繪春,贊春;賞析本文的語言美——文中的比喻、擬人佳句;去和作者溝通心靈,領悟體驗作者如何與自然,與生活對話,讓學生在心靈互換中進行閱讀和寫作實踐,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
楊老師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行文的結構以后說:你最欣賞哪一段?學生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師要求學生有感情的讀,并說出你為什么喜歡?有的說當天空下著細雨時,漫步在雨中多么浪漫,有的說我以前觀察不細,看到春天不知怎么寫,我今天看到作者寫小草,說他偷偷地從土地里鉆出來,多么形象,多么充滿生機,簡直把小草寫活了。更有一個同學被課文中寫聲音的一段所感動,竟情不自禁的拿出了自己隨身攜帶的小玩具,僅摹仿起春天小鳥各種各樣的叫聲,于是教室里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仿佛聞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潤,哪大自然的神韻,人的靈性,天籟人籟,匯成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的交響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導學生欣賞了最喜歡的段后,楊老師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開了對話,使學生在心靈互換中有了寫作的沖動,此時老師叫學生起來和他們開始對話。泉水叮咚叮咚說:來吧,你看這多美啊,有鮮花為我做伴,我們一路歡聲笑語……蛙咕咕著說:快來參加我們的電聲管弦樂隊,《春之歌》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鮮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語,教室可熱鬧了,學生在聯想及再造情緒的過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對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從而辨析作品表現的美與丑、善與惡,做到具體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闡述之,深奧者能淺顯之,含蓄者能說明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意識。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篇4
教師反思的過程經歷“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四個過程。下面小編以八年級美術《春》教學反思為例,為大家介紹教學反思的寫作技巧。
八年級美術《春》教學反思一
《春》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一點成功之處:
第一、導入新課巧妙。
“同學們正處在秋高氣爽的季節里,但想到馬上到來的寒冬,總是希望春天早點來到,因為春能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希望、給人自然勃發。所以,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涌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贊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的贊美的散文。”這樣的開場白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理清課文結構。
本文可分為三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繪春中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部分同學搞不清這幾部分的順序,針對這一點,我把以上藍色的字打印出來,貼好不干膠,顛倒順序擺放在黑板槽上。為了給同學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個同學讀課文,并提出問題,“聽同學讀課文后,看誰能按照文中的順序給這些詞語找出恰當的位置?”我找了班內的兩個學生進行操作,反饋的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同時又為解決教學難點鋪平了道路。
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擔心教學內容完不成,有些前緊后松,許多還可以深入理解的內容不夠透徹。
二、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于粗略。還要采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這次,我的教學設計盡可能圍繞著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這些方面的反思知識自己的淺薄的認識,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八年級美術《春》教學反思二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春——繪春——頌春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
我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語言十分豐富的優美抒情散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使用了大量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僅“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個自然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頌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用這三個比喻句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我在設計教案時就在想應該把它上成文學欣賞課:尤其是對于文句這樣優美的文章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在何處、為何美。調動學生的聽、說、讀、寫各種器官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文章的重點段第二段時我安排了這樣兩個教學環節:一是品讀課;二是背讀課.意在品讀中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成功之處和問題,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共勉。成功之處是在品讀妙詞、佳句活動中,把學生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并在小組內交流品讀的體會,最后擇優到班上交流。讓每個學生有了說話鍛煉和交流的機會,而且又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活動效果很好,可以說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反思教學過程我覺得存在兩個問題: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師在組織學生品讀妙詞、佳句活動中很難駕馭學生。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很難激活和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篇5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吟誦杜工部的《春夜喜雨》,那春風化雨般的語言讓我產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聯想——兒童的生命成長多么需要“喜雨”的滋潤呀!
種莊稼不能誤了農時。“春種一粒黍,秋收萬顆子”。那么,兒童的閱讀更不能耽誤了最佳吸收發展期。腦科學研究表明,7至12歲是人生記憶的最佳時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階段,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段。小學生年齡恰在6至12歲,花季年齡,生命的成長迫切需要“雨水”的滋潤!我們廣大教師要抓住這有利時節,廣布“祥云”。“喜雨”如期而至,及時而珍貴,嬌嫩的花朵定會嬌艷綻放。
“喜雨”解花語。“喜雨”能催生出兒童對閱讀的熱愛與渴望之情。我們知道,兒童文學是詩性的、童話的`、夢幻的。兒童時代,沒有兒童文學滋養的生活是寂寞的,沒有兒童文學潤澤的童年是暗淡的,沒有兒童文學的語文學習注定是失敗的。我們要努力尋找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所在,力求推薦給他們的是經典的、兒童化的精神食糧。“我們必須學會甄別和擺脫,從劣質書籍的荊棘叢中走出來,走向優質書籍的世界——那里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參天大樹。”這樣,兒童才會感到親切,才能更好地融入,去吸收生命成長必需的營養。“喜雨”潤萬物。只要有生命的存在,哪怕是纖弱的小草,“喜雨”也會不加選擇地用絲絲甘霖去撫慰。兒童時期是學生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廣大教師擔負著教他們讀書與給他們未來的雙重任務。閱讀,自然成為兒童在步入成年之前的一個重要“加油站”。
每一個漢字都是充滿情感的小精靈。我們要善于引領孩子們在字里行間與“小精靈”嬉戲,把閱讀變為“悅讀”,做到目隨文走,情隨文流,與之對話,與之交流,一遍一遍、含情脈脈地朗誦它,讀出形、讀出情、讀出理、讀出神。讓兒童像春筍迎接春天一樣,迎著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
閱讀,兒童生命成長中的“喜雨”!吉姆·崔利斯說得好:“你讀得越多,理解得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歡讀,就讀得越多。你讀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聰明。”閱讀,對每一個兒童的生命成長意義都很重大,她能提升兒童生命質量的深度與廣度。我們要讓兒童感受到,閱讀是一種創造,一種快樂,一種享受。
愿每一個兒童在生命成長的進程中都能享受“春雨”的滋潤。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吟誦杜工部的《春夜喜雨》,那春風化雨般的語言讓我產生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聯想——兒童的生命成長多么需要“喜雨”的滋潤呀!
種莊稼不能誤了農時。“春種一粒黍,秋收萬顆子”。那么,兒童的閱讀更不能耽誤了最佳吸收發展期。腦科學研究表明,7至12歲是人生記憶的最佳時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階段,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段。小學生年齡恰在6至12歲,花季年齡,生命的成長迫切需要“雨水”的滋潤!我們廣大教師要抓住這有利時節,廣布“祥云”。“喜雨”如期而至,及時而珍貴,嬌嫩的花朵定會嬌艷綻放。
“喜雨”解花語。“喜雨”能催生出兒童對閱讀的熱愛與渴望之情。我們知道,兒童文學是詩性的、童話的、夢幻的。兒童時代,沒有兒童文學滋養的生活是寂寞的,沒有兒童文學潤澤的童年是暗淡的,沒有兒童文學的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篇6
1.第一次教學生寫景的散文,著力于細,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
2. 學生十分喜愛,兩節課教下來,學生已能背誦。
3. 兼帶教“百花爭艷”“繁花似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紅杏枝頭春意鬧”等問句。 4. 比較“買、賣”“脹、漲”。
5. 有些地方過于細碎,要改進。
第二次教《春》時,吸取了前次教得細碎的教訓,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內客只作了粗線條的分析,學生讀得比較流暢,但在寫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細筆細繪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學生在習作上明顯地進了一步,寫景不是大而化之,籠籠統統,而是平時注意細致地觀察,下筆具體得多,生動得多。要注意:糾正教學中缺點時,不能把長處也甩掉。
第三次教《春》時,又作了較大的更動。一是加強了單元教學,把《春》《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和《濟南的冬天》結合起來考慮,除抓住特點,比較異同外,引入課文也重新作了設計。設計是這樣的:法國雕刻家羅丹曾這樣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它不同于巧奪天工的工藝美,也不同于繞梁三日的音樂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種美的組合。尤其是我們祖國壯麗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方,展觀出不同的美姿。現在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組描寫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過反復誦讀,咀嚼推敲,來領會它們精采的寫法和表現的情境美。二是加強思維與語言的訓練。先給學生做樣子,就春草的描繪進行分析,明確寫了些什么,從哪些角度描繪的,哪個詞或哪些詞川得特別精當,描繪時主要運用哪些方法。然后幫助同學自讀課文,有條理的進行分析。學生把理解、口述、朗讀結合起來,學習的效果比較好。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篇7
設計思想:先練后講、先學后教,先試后導這是嘗試教學法的核心。我在講授《春》一課時,以這一思想為指導,從學生的口頭訓練入手,分層設置思考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抒發的感情,學習寫景狀物的一般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各個學習環節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讓學生主動的想、主動的說、主動的學,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在不斷嘗試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把重點放在了整體感知課文、語感的培養和讀寫結合上,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訓練,突出重點,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并把它們靈活的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寫作中去,做到學為所用。
教材分析:它是傳統名篇,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寫的,各套課本都會選的;它在情調、布局謀篇、修辭方法、遣詞造句方面都堪稱典范,學生盡可模仿學習。
提示幾個主要問題:
(1)寫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寫出了春的什么特點?
(3)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讀、背誦。
本課遇到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方法的學習任務,這里作兩點提示:一、學習這課,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是一重點,課本里的知識嫌少,僅在練習里附了一點,教師應該找參考書,作一點補充;二、應該多結合課文語句消化知識,將修辭學習與揣摩語言結合起來,而不要單純地講知識。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⑴掌握字詞,了解作者。⑵了解散文的特點,體會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為寫作對象抒發情感。⑶理解把握文章細致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繪的寫法。
2.能力目標:⑴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本文清晰的脈絡結構。⑵學習通過運用感官細致描寫景物的寫法。⑶體會用詞準確的語言特點,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繪景物的寫法。
3.情感目標:領會作者用詩的筆調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來抒發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學習作者熱愛自由、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點,用優美語言和寫景物技巧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有感情的讀出春天的特點,表達美好的感受,體會用詞準確生動的語言美。
三、教法與學法
1.教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讀順口,讀流暢,讀出感情。為了使學生朗讀的有興趣、有效果,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教學,先展示“春天”的畫面,再伴隨音樂進行范讀,為學生創造設教學情境,引起學生閱讀興趣。在“自主”朗讀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內容,掌握本文的寫景方法和優美的語言,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又提高
了學生的寫作水平,為鞏固并理解課堂內容又設置了練筆這一環節,還留下了積累美句和推薦美文的課后作業。
2.學法:本文著眼于感受、欣賞、品味朱自清優美的語言和出色的寫作技巧,用聽讀、美讀、賽讀,畫面再現文字、圈點勾畫、旁批等多種形式,體味本文的語言美,學習本文描寫技巧,運用“朗讀——質疑——探究——解疑——練筆”這五個環節,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以讀為主,通過讀來理解內容結構,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㈠導語設計
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古人對春天的吟詠和稱贊的詩句很多,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是剪刀”。你還能說出描寫春天的古詩句嗎?(多媒體展示詩句)
古人對春天的描繪可謂是細致入微、形象生動,那么我們來欣賞“春天”的幾幅畫面,在暢游春景之后,我們來欣賞一下著名的文學家朱自清寫的散文《春》
㈡檢查字詞、作者簡介的預習情況。(多媒體展示字詞、作者簡介)
㈢朗讀訓練
1.聽讀:跟隨多媒體播放的音樂《春江花月夜》,聽老師范讀來感受春天之美。
2.美讀:伴隨音樂的響起,學生用情品讀,感受文章的內容美和語言美。
3.賽讀:分四組,每組選出一人進行朗讀比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㈣聽著大家優美的朗讀,老師眼前出現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畫面,那么本文分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兩個字概括出來。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畫面。(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多媒體展示板書)
說明:以讀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對理解文章內容掌握結構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是學習本文的寫景技法和語言特點。
㈤學生自讀逐圖分析,用圈點勾畫、旁批注釋形式理解本分用詞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感官技巧寫景的.方法。(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春草圖
⑴本文寫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鉆”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圖運用了哪種感官技巧寫景?
2.春花圖
⑴作者從幾個方面描繪出一幅五彩繽紛的春花圖?
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花爭春的特點?
3.春風圖
⑴“‘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此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⑵找出運用感官描寫春風的句子,并說明寫出了春風的哪些特點?
4.春雨圖
⑴作者從靜景寫到動景,從物寫到人,由近及遠,用比喻的修辭寫出了春雨哪些特點?⑵“斜織”“薄霧”這兩個詞好在哪里?
5.迎春圖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頌揚了一種什么精神?
教師歸納總結:詞語的準確生動和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為本文增添了語言色彩。如:
“偷偷”、“鉆”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時,又寫出了小草頑強生命力。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的語言富有詩意和美感,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繪畫美”“音樂美”“含蓄美”。用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五種感官技巧,寫出了春風的溫柔、沉醉、和諧、動聽,把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寫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師歸納總結:學習了寫景散文《春》,同學們學到了很多知識,首先了解到寫景要善于觀察,然后將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個特定的范圍內,以一定事物為描寫對象,抓住景物的特征,運用優美的語言、準確的詞語和恰當的描寫技巧來抒發感情,達到托物言志目的。㈦用多媒體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綠》和《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找兩個朗讀比較好的學生伴隨著音樂朗讀,在優美的意境中結束本課節的教學任務。
說明:此項設計為了陶冶情操,激發學生寫作欲望,為下節課練筆創設情境。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學習春的寫景技巧和語言特點進行仿寫練筆。㈧課內練筆
從下列問題中任選一項,仿寫《春》寫作手法寫一篇寫景散文。(多媒體展示“春、秋、冬”風景畫)
1.模仿《春》寫“夏”。
2.模仿《春》寫“秋”。
3.模仿《春》寫“冬”。
㈨布置作業
1.積累摘抄優美句子。
2.推薦美文,在下一課節前朗讀,感受美的意蘊。
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這篇詩意盎然、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機械地、繁瑣地逐一分析五幅圖畫,學生在下面認真地作筆記,盡管學生把筆記寫得密密麻麻,我想,這也無疑是對新教材的一種背叛,是與新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的,結果肯定收效甚微。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整個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共90分鐘,真正老師講授的只有20分鐘,學生“動”起來占70分鐘(45分鐘朗讀,5分鐘討論,20分鐘發言。)這才是真正把主動權還給學生。(1)班通過自主實踐,合作討論,探究疑難,可以說人人都在這節課中“動”了起來。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他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有個別同學趁討論之機說閑話等,今后,我要更大膽地嘗試教學改革新路,逐漸完善美中不足之處。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篇8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觀念,合作學習的主要活動是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活動。合作學習的展開,往往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討論的,合作學習對學生的學習和認識有積極的意義。古人云:“獨學無友,孤陋寡聞”,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碰撞,語言的交流,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及音樂中隱含的情感的感悟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使學生感到音樂的樂趣,也使學生更能學、會學、想學。
思考問題:
如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組織好學生合作學習,提高音樂課堂合作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片斷回放1
以第六冊補充歌曲《嘀哩嘀哩》為基礎我設計了音樂綜合課《春》,我的教學設計目標是以春為主線,綜合美術、詩歌、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讓學生以音樂為基礎,運用歌、詩、舞、畫相結合的多種方式體驗感受春天,表現春天,從而讓學生感受不同的藝術形式對春天的美好表現,從中體驗藝術的無窮魅力。教學過程:首先、由春天的詩導入;其次、敲春天的鼓點、學唱春天的歌;最后是請學生合作創編節目,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春天贊美春天。在教學法過程中前兩個步驟都完成的非常的順利,可是到了最后一個步驟“合作學習,創編節目表現春天”出現了問題。在這一環節教學中我給學生十分鐘的時間合作交流,請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合作創編。雖然在合作交流時學生能自由的選擇合作伙伴,并能積極討論,眾說紛紜,可在十分鐘后的現場表演中,很多同學卻還是不知所措,都說不行、不會,而且他們對這一活動表現不是很感興趣;還有部分學生有興趣,也創編出了節目,但節目質量不高,對“春”這一主題表現不明確。沒有達到我預想的教學效果和目標。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篇9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春——繪春——頌春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春》優秀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春》教案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掌握字詞,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點,體會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為寫作對象抒發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細致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繪的寫法。
2.能力目標:
⑴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本文清晰的脈絡結構。
⑵學習通過運用感官細致描寫景物的寫法。
⑶體會用詞準確的語言特點,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繪景物的寫法。
3.情感目標:
領會作者用詩的筆調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來抒發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學習作者熱愛自由、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點,用優美語言和寫景物技巧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有感情的讀出春天的特點,表達美好的感受,體會用詞準確生動的語言美。
三、教法與學法
1.教法
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讀順口,讀流暢,讀出感情。為了使學生朗讀的有興趣、有效果,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教學,先展示“春天”的畫面,再伴隨音樂進行范讀,為學生創造設教學情境,引起學生閱讀興趣。在“自主”朗讀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內容,掌握本文的寫景方法和優美的語言,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為鞏固并理解課堂內容又設置了練筆這一環節,還留下了積累美句和推薦美文的課后作業。
2.學法
本文著眼于感受、欣賞、品味朱自清優美的語言和出色的寫作技巧,用聽讀、美讀、賽讀,畫面再現文字、圈點勾畫、旁批等多種形式,體味本文的語言美,學習本文描寫技巧,運用“朗讀——質疑——探究——解疑——練筆”這五個環節,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以讀為主,通過讀來理解內容結構,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㈠ 導語設計
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古人對春天的吟詠和稱贊的詩句很多,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是剪刀”。你還能說出描寫春天的古詩句嗎?(多媒體展示詩句)
古人對春天的描繪可謂是細致入微、形象生動,那么我們來欣賞“春天”的幾幅畫面,在暢游春景之后,我們來欣賞一下著名的文學家朱自清寫的散文《春》
㈡ 檢查字詞、作者簡介的預習情況。(多媒體展示字詞、作者簡介)
㈢ 朗讀訓練
1.聽讀:跟隨多媒體播放的音樂《春江花月夜》,聽老師范讀來感受春天之美。
2.美讀:伴隨音樂的響起,學生用情品讀,感受文章的內容美和語言美。
3.賽讀:分四組,每組選出一人進行朗讀比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㈣ 聽著大家優美的朗讀,老師眼前出現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畫面,那么本文分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兩個字概括出來。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畫面。(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多媒體展示板書)
說明:以讀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對理解文章內容掌握結構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是學習本文的寫景技法和語言特點。
㈤學生自讀逐圖分析,用圈點勾畫、旁批注釋形式理解本分用詞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感官技巧寫景的方法。(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 春草圖
⑴本文寫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鉆”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圖運用了哪種感官技巧寫景?
2.春花圖
⑴作者從幾個方面描繪出一幅五彩繽紛的春花圖?
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花爭春的特點?
3. 春風圖
⑴“‘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此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⑵找出運用感官描寫春風的句子,并說明寫出了春風的哪些特點?
4. 春雨圖
⑴作者從靜景寫到動景,從物寫到人,由近及遠,用比喻的修辭寫出了春雨哪些特點?
⑵“斜織”“薄霧”這兩個詞好在哪里?
5. 迎春圖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頌揚了一種什么精神?
教師歸納總結:詞語的準確生動和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為本文增添了語言色彩。如:“偷偷”、“鉆”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時,又寫出了小草頑強生命力。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的語言富有詩意和美感,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繪畫美”“音樂美”“含蓄美”。用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五種感官技巧,寫出了春風的溫柔、沉醉、和諧、動聽,把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寫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㈥ 教師歸納總結:學習了寫景散文《春》,同學們學到了很多知識,首先了解到寫景要善于觀察,然后將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個特定的范圍內,以一定事物為描寫對象,抓住景物的特征,運用優美的語言、準確的詞語和恰當的描寫技巧來抒發感情,達到托物言志目的。
㈦ 用多媒體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綠》和《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找兩個朗讀比較好的學生伴隨著音樂朗讀,在優美的意境中結束本課節的教學任務。
說明:此項設計為了陶冶情操,激發學生寫作欲望,為下節課練筆創設情境。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學習春的寫景技巧和語言特點進行仿寫練筆。
㈧ 課內練筆
從下列問題中任選一項,仿寫《春》寫作手法寫一篇寫景散文。(多媒體展示“春、秋、冬”風景畫)
1.模仿《春》寫“夏”。
2.模仿《春》寫“秋”。
3.模仿《春》寫“冬”。
㈨ 布置作業
1.積累摘抄優美句子。
2.推薦美文,在下一課節前朗讀,感受美的意蘊。
板書設計
《春》反思我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語言十分豐富的優美抒情散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使用了大量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僅“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個自然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頌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用這三個比喻句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我在設計教案時就在想應該把它上成文學欣賞課:尤其是對于文句這樣優美的文章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在何處、為何美。調動學生的聽、說、讀、寫各種器官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文章的重點段第二段時我安排了這樣兩個教學環節:一是品讀課;二是背讀課.意在品讀中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成功之處和問題,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共勉。成功之處是在品讀妙詞、佳句活動中,把學生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并在小組內交流品讀的體會,最后擇優到班上交流。讓每個學生有了說話鍛煉和交流的機會,而且又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活動效果很好,可以說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反思教學過程我覺得存在兩個問題: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師在組織學生品讀妙詞、佳句活動中很難駕馭學生。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很難激活和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篇10
為更好的推進課改,更有效地實施有效教學,我校教導處在開學初組織了一輪以中青年為主的“研討課”,我作為中年教師做了一節課改研討課,但收效不盡如人意,顯露出的弊端很多;同時也借此機會聽了一些優秀、年輕老師的課,感慨也頗多。
下面對我的一節《春》作一下反思:
本節課我結合課改的思想及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了預習學案,預習學案的內容的設計雖然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學案中重視學生的有感情地閱讀、閱讀后分析展示、以及口語交際的展示,在展示中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檢驗學生的預習能力,力求做到“當堂清”。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預習學案完成不好、學生的展示不精彩、課堂氣氛不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等問題。分析其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主觀上:
對學生的能力水平了解不夠,我沒有進行預習指導,離開老師的輔導他們還不能做到有效或高效的預習。
對預習的任務分配不明確,導致學生預習抓不住重點,不深入,對于問題不負任何責任,甚至不用思考,所以在匯報時也就不精彩。
客觀上:
1、題量略大是影響課堂效果的一個因素,預習中學生有顧此失彼的`跡象。
2、學生預習時間少,預習不充分,好的一節展示課預習必須到位。
3、學生沒有掌握預習方法,有的學生甚至不會預習,重點的段落應抓住什么進行預習學生不知道。
學生的表達能力欠佳,不能很好的說出一句動聽的話、不會從心底里說話、不能很好的學以致用。
結合教學反思,我個人認為能更好的開展課程改革,提高有效教學的關鍵是學生的預習能力的培養以及預習方法的指導,所以我將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從一年級的現階段起,我會注重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研討課的個人反思,如有不同見解請指教。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篇11
雖然我的教案是在師傅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但實際的教學效果卻差強人意。在和師傅及備課組的老師交流時,他們向我指出了許多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地方。
一、關注教師自身的語言
第一小節,同樣讓學生看圖,引導說話。嚴老師是這樣說的:人們身上穿著……頭上戴著……脖子上圍著……。我是這樣說的:人們身上……頭上……(學生有會呆愣,于是,我馬上接著說“頭上戴著”)脖子上圍著……。
教師的引導對一年級的學生極為重要。當教師要引導學生說話或是看圖的時候,應該給學生明確的要求,否則,有些活動就成了過場。
二、及時積累優美的.詞語
課堂伊始,我出示梅花圖,請學生說一說,這是一朵怎樣的梅花?學生的回答大出人意料:嬌嫩的梅花、潔白的梅花、盛開的梅花、美麗的梅花……尤其是楊楠同學的“嬌嫩的梅花”一詞,用的是那么貼切,這時,如果我能把它寫在黑板上,那將為學生創設積累詞語的好情境。(這也促使我立志要多加練習粉筆字。)
三、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我們班的同學特別好動,尤其是男生,很多同學在一個學期的學習后,還無法做好5分鐘。我又嚇又騙,卻始終不見成效。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于我,是近來最頭疼的問題了。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篇12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于急功近利,過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于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三、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學流程有點澀。不夠順暢。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的語文課講了朱自清先生的《春》,這是一篇文筆清新,語言優美、生動的散文佳作,在教學中,我以教學目標為指導方向,側重于教學難點的講解,圍繞盼春——迎春——頌春三個方面進行教學。
首先,我先把課文范讀一遍,讓學生對本文的情感表達有大致的體會,接著讓學生自己大聲朗讀課文兩遍,找出課文中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并指出這些句子各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同學把運用同一修辭手法的句子歸類。下來,讓同學們根據盼春——迎春——頌春三個部分給文章進行分段,找出每個部分中都描寫了哪些事物,這些事物都有哪些特點,這其中迎春作為本文教學的重點。最后,總結課文中心思想,劃出文中的生字詞語,完成課后的背誦作業。 在上完這堂課后,我感覺學生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對生字的掌握也較為熟悉,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對于本文的朗讀有些少,感情體驗不夠,教師主導的太多。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把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讓他們通過閱讀、觀察、討論、總結來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于文中生動,優美的詞語要善于積累,為我所用,并學會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