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的總量和人均占有量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大量的數據資料,使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數量大、種類多的特點,幫助學生建立民族自豪感。
2.通過與其他國家比較,使學生了解我國人均資源不足的特點,明確我國在自然資源上面臨的嚴峻形勢;通過分析其中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我國資源短缺的現實國情,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與人地協調的觀念。
3.通過我國資源在“總量”和“人均”上一“多”一“少”的對比,培養學生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在整章教材中起到了"概述"和"引言"的作用,為后幾節的學習作了知識和價值觀的鋪墊。教材首先利用一系列的數據,使學生認識到了我國自然資源的優勢和劣勢。對于"自然資源總量大"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優勢,以及造成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教材只是概括的提了一下,因為在后面幾節的內容里會具體介紹。但是作為這一章最關鍵的一個概念,教材并沒有解釋,它是通過數據來體現自然資源的含義的,教師應予以補充。
教材還通過"想一想"安排學生將我國與世界上幾個有代表性的國家相對比,給學生幾個啟示:第一,控制人口是緩解我國自然資源緊張的一個途徑;第二,即使總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不足,只要利用合理,同樣也能把經濟發展好。
在教材的最后,提到了"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概念,教師需要為學生解釋清楚。并且要讓學生認識到:即使是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得不合理,同樣也會面臨無法再生的局面。
教法建議
本節的從內容上來說線索非常清楚,但這一思路決不能成為教師教授的線索,要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數據事實將我國自然資源的現實國情分析出來。所以教師在講課之前,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查找資料,或者教師給學生提供大量資料,使學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之后,再提升到理性認識上。
為了明確自然資源的含義,教師可以在介紹概念之后再舉出幾種事物,讓學生來判斷這些是否屬于資源,從而理解資源的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接著再讓學生辨別哪些是在短時間內可以再生,哪些不可以,為后面提出解決資源緊張的措施作個鋪墊。
教學設計方案1
[新課引入]播放一段反映我國國土遼闊、資源豐富的影片,或者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以及數據資料,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并以此感到自豪。
[出示相關資料]
展示資料:(投影)
我國自然資源基本特征
類別 | 國土面積 | 礦產資源 | 耕地面積 | 河流年徑流量 | 森林面積 | 資源基本特征 |
總量居世界位次 | 3 | 3 | 4 | 6 | 6 | 自然資源大國 |
通過數據,能夠讓學學生認識到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
[出示資料]“我國資源人均量及在世界上的排名”。
我國自然資源基本特征
類別 | 國土面積 | 礦產資源 | 耕地面積 | 河流年徑流量 | 森林面積 | 資源基本特征 |
人均量占世界比值 | 1/3 | 3/5 | 1/3 | 1/4 | 1/5 | 人均資源不足 |
人均量居世界位次 | 80 | 67 | 88 | 121 |
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由于人口眾多,導致人均占有資源量極其稀少,人均資源不足。
[小結]我國自然資源基本特征即:資源總量多,人均少。
[板書]我國自然資源基本特征:總量多,人均少
[提出問題]根據我們所了解的知識,請大家對比一下我國與日本、美國、加拿大三國在資源總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有何差異?
[學生分析,教師小結]略
對比之后,我們從日本這個國家對資源的利用政策上有什么可以學習的呢?
從分析中找到我國在資源利用上的問題:利用不盡合理
對于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讓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分析,并能認識到我們也應積極參與到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的實際行動中去,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作一名小環保主義者。
板書:
第一節
一、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資源大國——總量大
2.人均資源不足
3.開發利用不合理
二、對現狀的認識
第 1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