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上冊第四章復習要點
⑷南北差異: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
耕地類型
作物熟制
主要農作物
北方地區
旱地
東北平原:一年一熟
華北平原: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小麥、花生、大豆、甜菜、棉花。
南方地區
水田
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年兩熟
華南及海南島:一年三熟
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我國三大產棉區:x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3、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則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糧則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適宜種糧。
③宜牧則牧:降水較少,但是牧草生長良好,適宜發展畜牧業。
④宜漁則漁:河湖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區,適宜發展漁業。
4、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⑴問題: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⑵對策:①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種草。②科技興農,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③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業。④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
⑶九大商品糧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區、太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⑷ 我國東部和西部地區農業發展方向的差別及原因。
①“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地理條件:地勢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豐富,熱量充足,水熱配合較好;交通發達,便于運輸,臨海,進出口方便,適于發展對外農業貿易;技術設備先進,信息來源廣;居民眾多,市場大。
②“西部地區之所以要實行退耕還林,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主要是因為西部自然條件在發展耕作業方面處于劣勢,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已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形勢嚴峻,所以必須根據西部特點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一、運用資料并聯系實際,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并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廣義的農業包括耕作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在我國,種植業是農業的主體。種植業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它一方面要求有適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夠的供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光照、熱量和水分,世界上農業發展較早、農業發達的地區多分布在降水適中的熱帶、溫帶平原地區。
我國農業的差異:①東西差異——界線:400毫米年降水量線。東部以種植業、林業、漁業為主;西部以畜牧業為主(分布著我國的四大牧區:內蒙古牧區、x疆牧區、青海牧區、x藏牧區) 原因: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大,特別是種植業,一方面要求有適宜耕作的土地,另一方面要有農作物生長需要的光照、熱量、水分等條件。它需要的是多種自然條件的組合。某一地區,即使其它自然條件都很優越,但只要一個自然因素不適宜,都會成為發展種植業的限制因素,西部氣候干旱,降水較少,地勢高峻,以高原、山地為主;水、熱、土配合較差,且人口稀少,農業發展歷史較晚,農業小而分散,以畜牧業為主。東部是濕潤、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平原大部分分布在東部,水、熱、土配合良好,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農業類型多樣。
②南北差異——界線:秦嶺——淮河 原因分析:北方降水比南方少,雨季短,水資源短缺。 熟制原因:由于南北的熱量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