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復習要點
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影響,降水豐沛;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干燥空氣的影響,降水少
使我國旱澇災害頻繁,夏季風強或來得早,退得晚北澇南旱;夏季風弱或來得晚,退得早,南澇北旱
年際變化
各地降水年際變化大,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干旱地區最大
夏季風進退的規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
差異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長
由夏季風形成鋒面雨帶進退規律決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澇;江淮地區的梅雨和伏旱
⑴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的特點:東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間(地區)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⑵我國降水最多地方是臺灣省的火燒寮;降水最少地方是x疆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⑶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類型。(p36中的圖2.17)
干濕地區
干濕狀況
分布地區
植被
濕潤地區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發量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東北三省東部、黑龍江西北、內蒙古東北部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
森林
半濕潤地區
年降水量400mm-800mm
降水量>蒸發量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東南部
森林草原
半干旱地區
年降水量200mm-400mm
降水量<蒸發量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干旱地區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發量
x疆、內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多荒漠
(4)我國400mm等降水量線經過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400mm等降水量線的重要意義:半干旱和半潤潤的分界線。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3、我國氣候特點
⑴季風氣候顯著
①季風:季風是指隨季節變化而變更風向的風。
②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差異是形成我國季風的主要原因。
季風是指一年內盛行風向隨著季節變換而顯著變化的風;季風氣候則是指一年內因盛行不同風向的季風而形成的氣候類型。
季風名稱
成因
發源地
風向
陸地→海洋
海洋→陸地
性質
影響范圍(地區)
冬季風
由于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
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和蒙古高原一帶
偏北
(西北、東北)
陸地→海洋
寒冷干燥
我國東部廣大地區(除青藏高原、云貴高原、海南、中國臺灣等)
夏季風
太平洋、印度洋的熱帶海面
偏南
(東南、西南)
海洋→陸地
溫暖濕潤
東南季風:我國東部廣大地區;西南季風:我國西南華南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
③季風氣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風(東北季風和西北季風),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風(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溫暖濕潤。
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其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⑤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區別:季風區降水豐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風區受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的影響,夏季風難以到達,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較干旱。
⑥我國東部地區主要的降水形式:鋒面雨。夏季風的進退影響我國東部雨帶的轉移
鋒面雨形成的雨帶移動規律:五月到東南,六月到長江淮河流域,形成長江中下游的梅雨季節,七八月到達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形成伏旱天氣,九月回撤東南,十月完全退出我國大陸。
⑵氣候復雜多樣(p42中的圖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