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復習要點
黃 河
長 度
6300千米
5500千米
發源地
唐古拉山的沱沱河
巴顏喀拉山的約古宗列曲
特 點
呈“v+w”字形,是我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
呈“幾”字形,是我國第二長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注入海洋
東海
渤海
上、中、下游的
分界點
上——宜昌—中—湖口——下
上——河口—中—孟津——下
流經省區
青、藏、川、云、渝、鄂、湘、贛、皖、蘇、滬(11個)
青、川、甘、寧、內蒙古、陜、晉、豫、魯(9個)
流經地形區
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四川盆地、巫
山、長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主要支流
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漢江、烏江、湘江、贛江
涇河、湟水、汾河、渭河
開 發
①“水能寶庫”,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著名水電站:三峽、葛洲壩。
②“黃金水道”,干流橫貫東西,終年不凍,宜賓以下四季通航。
①中上游利用水能發電。著名水電站:龍羊峽、三門峽、小浪底。
②引黃灌溉:塞外江南——寧夏平原、河套平原;華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憂 患
①長江上中游湖泊面積縮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岸的漢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區洪水的三個主要來源。
③川江灘多流急,荊江河段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泥沙淤積。
①上游:氣候趨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嚴重。寧夏、內蒙古和山東境內初春時節易形成凌汛。
②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成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下游:河道變寬,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沉積,使河床抬高,成為“地上河”,洪水威脅嚴重,水污染加重。山東境內初春時節易形成凌汛。
治理措施
①興建長江中上游防護林,保持水土;興建分洪、蓄洪工程。(蓄)
②整治河道,退耕還林還湖。(導)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治理川江和荊江(裁灣取直)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復林草植被,改善生態環境。修建水庫、水電站。(用)
②中游: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打壩淤地,保持水土。(防)
③下游:加固加高黃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治)
4、主要的湖泊
我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同時也是最大的咸水湖。
我國五大淡水湖:鄱陽湖(江西)(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