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走向戰略進攻
a.重慶談判 b.轉戰陜北 c.挺進大別山 d.渡江戰役
5.(•浙江溫州)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兄弟鬩墻】 1936年10月21日,蔣介石對張、楊(指張學良和楊虎城)進行訓話,要分清敵人的遠近,事情的緩緊。不“安內”,而輕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華民族抗日全史》
我跟蔣顯示(指蔣介石)的沖突,就是他是要“安內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內”。
——《張學良口述歷史》
(1)在1927~1936年的十年中,蔣介石為了“安內”,對中國革命犯下了哪些罪行?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從1930年開始,蔣介石先后發動五次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圍剿”。
(2)1936年,為了讓蔣介石由“安內”轉向“攘外”, 張學良、楊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動?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了蔣介石,要求他停止內戰,聯共抗日(或答:1935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
【同仇敵愾】毛澤東說:“直到現在國民黨還是一個大政黨,擁有龐大的軍隊,這個軍隊在抗戰頭兩年打仗打得比較好,現在總算也還在打日本……”
——《同赫爾利的談話》
(3)請列舉國民黨軍隊“在抗戰頭兩年打仗打得比較好”的一次戰役。
臺兒莊戰役。
【敗走麥城】 1950年,敗退的蔣介石在反思失敗的原因時曾說,此次戰爭(指解放戰爭)的失敗實在是國民黨自己打倒了自己!
(4)你如何看待蔣介石的這一說法?請簡要說明理由。
如1:蔣介石的觀點是有道理的。國民黨內部不團結,政治上實行獨裁,失去民心。
如2:蔣介石的觀點是沒有道理的。中國共產黨贏得了人民群眾普遍的擁護和信任;毛澤東的高超軍事指揮藝術,人民解放軍的英勇戰斗才是國民黨失敗的原因。
如3:蔣介石的觀點是片面的。綜合上述兩方面失敗的理由即可。
【教學案例】
第23課 走向戰略進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課內容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課。課題是《轉入戰略進攻》。我軍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是解放戰爭走向勝利、國民黨統治走向失敗的轉折點。因此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是本單元內容中重要一環。而且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意義重大。
本課內容主要是中共中央采取正確的戰略方針,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及對陜甘寧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并抓住有利戰機,千里躍進大別山,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揭開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
2、教學目標:
(1)課程標準:了解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史實,知道人民解放戰爭開始轉入戰略進攻。
(2)知識與能力:了解解放軍粉碎全面和重點進攻的史實,培養分析決定戰爭勝負因素的能力。認識千里躍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走向勝利、國民黨統治走向失敗的轉折點。
(3)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自由結組,收集資料,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增強“自主、探究、合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