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走向戰略進攻
2、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情境設置:假如你是蔣介石,為什么選擇進攻這兩個解放區?(同桌討論,角色扮演)
層層設問:中共中央是怎樣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探究問題的答案。
解放軍是怎樣粉碎敵人對陜北重點進攻的?(出示投影片:蔣介石以“勝利者”的姿態視察延安,但得到的卻是一座空城。)。(投影片毛澤東的話)得出撤離延安,留在陜北的原因。看毛澤東轉戰陜北圖片。提出問題:
圖上的事情發生在哪一年?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結果如何?
設計意圖:學生據圖回答問題,既可以激發興趣,又能培養表達能力。
學生思考:(1)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西北解放軍為什么能粉碎敵人的進攻?
(2)這個歷史事實說明什么道理?展開討論。
設計意圖:經討論得出——中共制定并執行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方法,從而認識到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勝利的關鍵。使學生感知和平和民主來之不易,培養維護和平民主的自覺性及對黨的熱愛之情。
還可指導學生看課本圖片,《毛澤東轉戰陜北時與農民一起吃飯》及投影片毛澤東滿懷深情的話語:增強人民必勝的信心,同時也體現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
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后,彭德懷、賀龍率領西北人民解放軍是怎樣做的?采用什么戰術與敵人周旋?經過哪些主要戰役?解釋“蘑菇”戰術。
《中共中央轉戰陜北路線示意圖》,
教師指圖簡介青化砭、蟠龍、羊馬河、沙家店四次戰役,明確我軍轉戰陜北的路線。圖片蟠龍戰役搭人梯情況。充分體現作戰的艱難和人民軍隊的英勇頑強。可讓學生提問相關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得出戰略上的退卻與進攻的巧妙結合,是一種軍事戰術。上述戰役的勝利已證明了這一點。
過渡:敵人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被粉碎,那么山東解放區的戰況如何呢?
問題:山東解放區國民黨兵力及戰術?學生看書歸納。在這種情況下我軍采取怎樣的對策呢?(圖片)。并探討孟良崮戰役的歷史意義:(扭轉了華東戰局,國民黨重點進攻被粉碎)。
師歸納:整編74師的覆滅給敵人以沉重打擊,這樣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也被粉碎,請思考:人民解放軍為什么能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取得如此大的戰果?
(正確的戰略戰術,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等。)為后面分析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埋下伏筆。教師可補充介紹15歲的劉胡蘭,面對敵人鍘刀的威脅,英勇不屈,以致獻出寶貴的生命 ,培養學生面對困難不畏懼,勇于戰勝困難和堅定勝利的信心。列表總結:戰術
隨著重點進攻被粉碎,到1947年夏,反攻時機成熟:出示雙方兵力對比表:展示《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形勢圖》,問解放軍首先進攻哪里?為什么把這里作為突破口?播放《挺進中原》片斷。引起下文:
三、千里躍進大別山
課本小資料:蔣介石重點進攻被中共稱為什么戰術?我們應該怎么做?(從中間突破)
《挺進大別山形勢圖》找出大別山的位置。體現戰略位置的重要。( 出示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等圖片)
問:劉鄧大軍為什么選擇向大別山躍進?(材料—鄧小平)(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