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走向戰略進攻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共在強敵面前敢于、善于斗爭的大無畏氣魄,培養面對困難不畏懼,勇于戰勝困難和堅定勝利的信心。各路大軍的配合、支援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激發向上的熱情。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和千里躍進大別山。
轉戰陜北的過程也是人民解放軍粉碎蔣介石重點進攻的過程,而千里躍進大別山則是人民解放軍發動戰略進攻的序幕。延安是中國的紅色首都,根據我軍的戰略方針,主動放棄延安;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堅定了人民解放軍必勝的信心;而作為戰略反攻的開始,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則是人民解放戰爭從此走向勝利、國民黨統治走向失敗的轉折點。為此確定為重點。
突破策略:設計討論問題,通過史料、相關圖片幫學生理解和消化。
難點: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選擇。
選擇大別山作為主攻方向,攻擊國民黨軍的薄弱區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不僅拉開戰略反攻的序幕,也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同時自斷后路、長驅直入,一舉插進敵人的戰略縱深地區,在敵人虎口的中央突破,需破釜沉舟的勇氣和不怕犧牲的精神。
突破策略:通過地圖演示,歷史資料,觀看圖片、影視片段進行教學,體會挺進大別山的艱辛及大別山戰略位置的重要。
二、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文科知識和自學能力,對解放戰爭的內容也有所學習,感性認識較強,但發散思維、知識連貫性和遷移能力不夠。
三、教法指導:要注重教學中的情景設置和參與性:采用“學生預習、閱讀—教師設問—討論—思考、補充—教師總結—認知練習”模式,利于學生對知識理解與掌握。培養學生讀圖、識圖能力。
過程:
導入:抗戰勝利后,歷史進入解放戰爭時期。敘述戰爭進程:
探究新知:
一、轉戰陜北
提問:全面內戰爆發時國共雙方兵力對比情況如何?(圖片)
問從實力對比來看,兩黨誰占絕對優勢?(大屏幕展示《解放戰爭初期國共雙方力量對比表》)結果如何呢?學生帶著問題看書。結合導言部分毛澤東的話,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蔣介石過高地估計并依賴自己的軍事優勢,但他忽略了驕兵必敗的道理,尤其是他發動的戰爭不得人心,等待他的只有失敗。指出這一階段是敵方進攻,我方防御。因此戰場在解放區。問題:
中共是怎樣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的?(出示材料)
1、粉碎全面進攻
引導生說出全面進攻含義。思考:怎樣才能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小組討論,角色扮演)
學生可以發揮想象力,七嘴八舌話策略。這時老師要適時引導、肯定,隨后繼續問為什么能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出示投影片:毛澤東的談話)
得出人民解放軍正確的作戰原則和方法(政治、軍事)
歸納:事實證明運動戰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作戰方法,戰爭八個月,殲敵70多萬人,從而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學生根據課本小資料回答什么是運動戰,也說明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日臻成熟。
過渡:國民黨軍隊全面進攻受挫后,機動兵力銳減,于是又是怎樣做的呢?(投影片)閱讀地圖了解重點進攻的兩個區域(陜甘寧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引出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