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轉入戰略進攻教學設計
第2課 轉入戰略進攻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的教學利用表格對比法,使學生明確內戰初期國共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國民黨在各方面占據優勢的史實。在此基礎上理解中共中央制定的正確的戰略戰術,如運動戰、蘑菇戰術等。將學生自主閱讀、概括教材和教師總結補充相結合,使 學生理解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最終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的戰術,從中體會毛澤東等一代領袖的偉人氣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應能掌握人民軍隊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以及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基本情況。
培養學生識別圖畫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通過圖畫獲取知識、處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圖畫的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分析概括教材的能力 。
【過程與方法】
運用多媒體和大量圖片使學生感知這段歷史,達到再現歷史的目的。
采用生動講述和啟發式教學法,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加深理解和增強記憶。
組織學生先閱讀教材并分析概括,教師再予以總結補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感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解放軍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歷盡艱辛、英勇作戰、不畏犧牲的精神,使學生確立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
教學重點
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
教學難點
千里躍進大別山
教學媒體
幻燈片和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方法
講解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和過程
【導入新課】
師:(復習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全面內戰的烈火已雄雄燃燒了起來。(提問上節課“全面內戰的爆發”相關內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全面內戰的戰況。
第2課 轉入戰略進攻(板書)
【講授新課】
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8頁,概括國共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得出結論)
生:( 閱讀并分析總結)
師:(結合課件或出示幻燈片進行總結)
國民黨方面 共產黨方面
軍隊數量 總兵力430萬人
(正規軍約200萬) 總兵力127萬人
(野戰軍61萬)
裝備情況 有美國援助的飛機、艦艇和大量的剩余物資 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槍”,沒有飛機、坦克,大炮很少,沒有外國接濟,基本上是抗戰中繳獲的日偽軍的武器[來源:第一范文網]
結論:中共處于戰略防御。
師:那么中共中央有怎樣的對策呢?(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9頁上面的小字部分,總結對策)
生:(閱讀并總結)
師:(總結)毛澤東提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在此原則指導下,中共中央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主 要作戰方法是運動戰。在8個月里,解放軍就殲滅國民黨軍7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不得不改為重點進攻,目標首先是陜甘寧解 放區。(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9~10頁)
一、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板書)
師:(結合課件)1947年3月,蔣介石集中34個旅共25萬人的兵力,從南、北、西三個方向,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延安發動突然襲擊。陜北的人民解放軍只有4萬多人,處于絕對劣勢。由于敵我兵力過于懸殊,中共中央決定暫時放棄延安。撤離延安后,毛 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繼續留在陜北,依靠陜北優越的群眾條件和陜北高原的有利地形,采取“蘑菇戰術”,與敵人周旋。在艱苦的轉戰途中,毛澤東、周恩來等運籌帷幄,繼續指揮全國各戰場人民解放 軍的作戰行動。這其中有許多精彩的故事。(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9 ~10頁,建議教師布置課后作業,看誰找的故事多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