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辛亥革命》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路分析
(一)學習內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第8課的內容。《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進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承接了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之后,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前的社會變革的爆發力。由經濟技術變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節課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本節教材的安排特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深入討論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學情分析
1、生理學習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級學生經歷過小學與七年級的學習,在歷史知識上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但是水平參差不齊,對于調度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顯得有些困難。不能從歷史時間的大環境下看問題。
2、心理學習能力探討:革命史本身就帶有豐富的激情色彩。對于長期飽受強國凌弱的中國,辛亥革命的歷史運動又顯得極其振奮人心。本節知識既有枯燥乏味的綱領文件,又有行色生動的革命運動背景。將二者結合,恰到好處的牽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與發散思維。
(三)教學設計重點
在教科書的設計和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合理運用學習理論,幫助學生完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學習。由生動的《辛亥革命》電影精彩片段引入課堂教學,以簡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體影音將歷史事件變得生動化。注重概念形成與發展的思維過程,即知識建構的動態過程。
(四)教學設計基本理念與思路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創設豐富的情境,以歷史事件中實例加以多媒體形象的呈現,以強有力的視覺沖擊效果激發學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應。通過知識遷移、情景設問促進學生的協作與交流,最終實現意義建構。
二、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辛亥革命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課時
教材目次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
第二章 第8課
教 學
目 標
【知識和技能】
1、了解孫中山救國革命思想路線的轉變過程。
2、學會結合時代背景,深入探討辛亥革命的爆發因素。
3、知道孫中山創辦的政治團體以及武昌起義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根據聯系前后知識點將知識面層層遞進,知道辛亥革命的歷史必
然性。
2、通過歷史再現,激發對辛亥革命的學習熱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近代革命志士的熱血付出,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
2、培養學生學會聯系歷史與現實生活,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探究式學習法、情景創設法
學習方法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用“情景創設法”開展學習活動,以學生自己為主體,以歷史時代背景為起點,利用“拋錨式”建構主義教學法教學,聯系相關歷史影音并進行深入探究,把學習過程和認知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化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使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影音設備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舊知】 【新課導入】
多媒體呈現單元知識框架圖
多媒體播放《辛亥革命》紀錄片片段
觀看完紀錄片后,針對影視中提到的“孫中山的想法贏得了周圍一些人的贊同”,引出孫中山創建革命黨并展開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