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中國的科技成就對祖國和世界科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通過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啟發學生學習他們高尚的品德和在艱苦條件下執著追求的科學精神。
通過科技小報的編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合作學習的精神。
知識與能力
1.要求學生掌握:鄧稼先和“兩彈一星”。袁隆平和“秈型雜交水稻”。
2.引導學生分析:中國的科學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收集中國現代科學家刻苦鉆研科學技術的事跡。編寫故事,編輯和制作科技小報和在班級交流。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
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展示我國近代科技的輝煌成就,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直觀、形象的認識。
指導學生歸納近代科技的成就,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思路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兩彈元勛”鄧稼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兩彈一星”“秈型雜交水稻”。
2.難點:“兩彈一星”“秈型雜交水稻”。
教法與學法
1.教法:講解法、講述法和談話法,多媒體電教手段演示。
2.學法:教師引導下的分析討論。
課前導學
1.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學生分組查找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鄧稼先、袁隆平有關資料。
2.指導學生編輯小報:學生預習本課、制作小報。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 科技教育與文化
第17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一、“兩彈一星”
1.原子彈
2.導彈
3.“兩彈元勛”──鄧稼先
4.衛星
二、秈型雜交水稻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教學資源
1.實物投影儀、電腦、錄像機(或vcd機)。
2.投影圖片《近程導彈待命發射》。
3.投影圖片《洲際導彈發射升空》。
4.投影圖片《返回式遙感衛星重返大地》《袁隆平在田間觀察水稻》。
5.錄像帶或vcd光盤:紀錄片《東方巨響》片段。
--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今天我們學習第六單元,科技教育與文化。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哪位同學愿意為大家開啟新課的大門?
導入方案:各小組爭相導入新課,結合課前提示,由兩位同學扮演鄧稼先和楊振寧,引出兩彈。
根據對學生準備情況的了解,有選擇地請兩位小導師導入,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和積極性。
板書課題:
第六單元科技教育與文化
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評價小導師
(根據回答情況加分)
放映記錄片《東方巨響》有關片斷。
學生觀看影片。
《東方巨響》詳實而鮮為人知的史料全方位地記述了中國“兩彈一星”創業者這一龐大群體的英雄業績,以生動的鏡頭、感人的故事展現了“兩彈一星”的輝煌成果,壯我國威,壯我軍威。
請同學們回答:
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時間?
②“兩彈一星”指什么?
③“兩彈元勛”指誰?
④“神舟一號”無人飛船何時發射成功?
⑤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何時升上太空?
⑥談談自己的體會。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
學生看投影片思考爭搶回答。
題目簡單可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回答,也可組織學生搶答。
學生有興趣地觀看,學生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并直觀而形象地了解了“兩彈一星”的有關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回答正確的學生給所在小組加分。
學生圓滿完成,增加學生的自信心,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會成功。
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