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教師拿出鄧稼先的名言,請學生思考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過渡:原子彈讓中國人不再受恐嚇!袁隆平使中國人不再挨餓!教師拿出投影片。
一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二靠袁隆平(雜交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這個世紀饑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后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各組討論各抒己見:
①加強國防力量,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維護世界和平。
②為人民能過安寧的生活。
③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實力。
學生思考回答:結合自己的奮斗目標,腳踏實地認真鉆研,學習鄧稼先為科學獻身精神和不甘于落后的強烈競爭意識。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關袁隆平的資料和投影片。
全班掌聲鼓勵。同學大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勁頭。
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實踐能力,如有問題教師可作適當的補充。
拓展視野。
開闊思維。
培養動手合作能力。
我們學習了中國當代科技的發展情況,同學們在課前已搜集與此相關的文字、圖表和圖片資料。編輯科技小報,各組推選代表,展示小報并作適當講解。
學生分五小組:
①科技小報──原子彈專版
②科技小報──導彈專版
③科技小報──人造衛星專版
④科技小報──秈型雜交稻
⑤兩彈元勛──鄧稼先雜交稻之父──袁隆平
相關同學對制作小報的宗旨和小報的特點內容向全班同學談談體會,其余同學均作評委進行評價。
活動結束后進行統計評比,課上即可公布評價結果。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引導學生閱讀自由閱讀卡。
學生課后參觀當地科技館或農業示范園區等,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深刻影響。
學生總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要實行科教興國。
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