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八年級上冊《難忘九一八》-
一、設計理念
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倡導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養(yǎng)成自覺的探究性自主學習習慣。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等史實;知道九一八事變后隨著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國人民開始了局部抗戰(zhàn);認識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在教師的指導下,能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整理相關信息資料。學會從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中分析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預習和搜集相關信息資料,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通過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的學習,訓練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提出“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利益的真正代表;通過中國人民局部抗戰(zhàn)的史實,使學生認識中華民族具有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tǒng)。
三、重點、難點
重點: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
難點: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準備
1.提前安排預習課文、搜集和整理相關信息資料。
2.準備好必需的相關圖片、地圖、錄音機、投影儀等。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方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提問:你想知道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嗎?誰知道我國的國恥日是哪一天?有什么來歷?……我們要學好歷史不忘國恥警鐘長鳴。
學習新課:
投影(或掛圖):東北三省淪亡示意圖
讓學生在圖上找出九一八事變發(fā)生的地點,并說出時間和大體經(jīng)過。
板書:
一、九一八事變 1931.9.18
師生互動:以對話方式解決下列問題
1.分組回顧列舉出歷史上日本侵華的主要史實,并選一名代表口述出來(認識日本侵華蓄謀已久)
2.討論:日本為什么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又一次侵略中國?(探究九一八事變的背景)
3.思考:日本侵略中國為什么先制造柳條湖事件呢?(制造借口)
4.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國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態(tài)度?哪些史料說明了這種政策?這一政策帶來了什么嚴重后果?
5.面對日本的侵略全國人民是什么態(tài)度?采取了什么行動?請舉例說明。
6.最后,教師強調(diào):這些事例說明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zhàn)已經(jīng)開始了。
過渡到第二目:投影: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日本侵華步驟
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三省
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變,進占上海
1932年扶植溥儀在沈陽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1933年侵占熱河省和河北東部,威脅平津
過渡語:1935年,日軍又大舉南下把侵略魔爪伸向了華北,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共產(chǎn)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fā),提出了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但是,蔣介石卻繼續(xù)實行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反動政策,一心只想剿滅紅軍。他的做法遭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也引起了一些國民黨愛國將領的不滿。接下來發(fā)生的西安事變震驚了中外。
二、西安事變 1936.12.12
師生互動:以對話方式解決下列問題
1.說說西安事變是怎么回事?
2.發(fā)動事變的是誰?事變前他們被蔣介石派去執(zhí)行什么任務?后來為什么與紅軍停了戰(zhàn)?
3.“兵諫”是什么意思?張、楊發(fā)動“兵諫”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