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精選13篇)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篇1
教學課題:第三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教學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教學方法:圖片展示,合作探究,討論法
教學媒體及用具:圖片,文字材料及投影
[復習提問]
1、 新民主主革命開端和完成的標志分別是什么?
2、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標志是什么?中國何時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最廣泛的社會變革是什么?為什么?
。蹖胄抡n]:
1、播放歌曲《社會主義好》,請思考:歌曲反映了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的什么情感?為什么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有這樣的情感?你還知道哪些贊頌社會主義制度的歌曲?
。ㄔO計此問題的目的:用歌曲啟迪思路,激情感,創情境,引發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的思考。)
。▽W生回答,教師歸納)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開始了自強自立的奮斗歷史,力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中國的《社會主義好》唱起來了。這首歌用一個字──“好”表達了中國人對社會主義的贊揚、熱愛之情,社會主義好,不是頭腦發熱后的主觀結論,過去,中國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今天,中國建設的現實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我們認同社會主義,因為它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坌率谶^程]:第三框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一、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板書)
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老師提前也可以在課后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自主選擇調查方式,可以查閱報刊、書籍,可以上網,也可以采訪長輩。調查之后,用對比的方式進行認真整理,可以用文字對比、圖片對比或者照片對比,也可以兼而有之。課堂上各組派代表展示調查結果,突出說明中國五十年的發展變化。整節課也就可以圍繞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學習,再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即可。新授過程:
討論一:聯系近代“百年屈辱的歷史”和"尼克松訪華"這一歷史事實,學生討論:同樣是中國,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昔日的"東亞病夫"今天為什么能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材料二:出示照片《開國大典》及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講話。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廢除了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所以新中國的巨變之一就是:
1、 社會主義的中國,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獨立(板書)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立即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1950年──1953年,新中國出兵朝鮮,中朝軍民以抗美援朝的勝利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加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1971年10月24日,第26屆聯大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席位,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日中國,是世界公認的多極化趨勢中唯一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極;1997年4月15日,由美、丹、英等15個西方國家提出的所謂“中國人權”議案,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第53屆會議的審議程序中被否決,這是自1990年以來西方國家假借人權問題干涉中國內政的圖謀第7次遭到失敗。1998年初,歐美各國紛紛聲明,今后不再搞類似議案;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百年國恥,一朝得雪。
2、社會主義中國,結束了近代中國長年戰亂和一盤散沙的局面,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日益鞏固和發展――統一(板書)
社會主義中國結束了近代的常年戰亂和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要最終統一中國臺灣,祖國大陸繼續保持穩定和繁榮是關鍵。為了這一天早日到來,作為未來世紀主人的我們,要努力學習,奮發進取,建設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用一些選舉場景的圖片、錄像,說明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已當家作主。得出第三個結論:)
3、 社會主義中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民主(板書)
用圖片和課件說明:
4、 社會主義的中國,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富強(板書)
但是事物的發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有它闊步前進的一面,也有它迂回曲折的一面。
二、歷史性的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板書)
先讓學生對1956年之后的歷史脈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詳細講解,并可以給學生展示圖片或錄像:
1956--1966:大躍進圖片
。ㄖ袊@二十年的歷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些內容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教師不宜講得過深,)
(1)、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因為這次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以以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要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什么要轉移工作重點?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這些舉措有何重大意義?
分析方向:大躍進等行為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嚴重脫離中國實際,違背了客觀規律;工作重點放在階級斗爭上,只能導致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混亂,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歷史已經證明,閉關鎖國只能使自己封閉落后,改革開放才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的融合、交流、學習,并最終促進中國的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年的成就也充分說明,這一戰略決策是對的。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2)、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3)、黨的xx大
作的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新世紀的三大歷史任務:實現現代化建設
完成祖國統一
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
三、“一國兩制”指引祖國走向完全統一
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搜集有關資料:
(1) 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2) 分子分裂祖國統一的主要言行。
(3) 中國政府對臺的關政策及其意義。
。4) 青少年學生的態度
學生活動:
討論(1):香港、澳門問題順利解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2):對“一國兩制”的內容應從哪幾個方面去理解?
。3):從有利于祖國的統一、富強和世界和平穩定等方面說明“一國兩制”是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方針。
。4)請你設想“中國臺灣問題”最后會怎樣解決?請為回歸后的中國臺灣設計區旗和區徽。
。壅n堂小結]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過的曲折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新中國巨變的學習,認識到,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知識的學習,認識到“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意義,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這一段歷史,認識到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深刻意義,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結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使學生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具有的偉大歷史性轉折意義。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社會主義本質是本節的重點。因為:(1)對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大的理論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從最根本的意義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2)只有讓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才能使學生明白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我們黨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教法建議:
第一框:找一些視頻資料,如《陳毅市長》、《林家鋪子》等,學生看完之后討論分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得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必由之路。對比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不同,并用圖片、視頻等資料進一步說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的本質。
第二框: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使用圖片、電影、錄像輔助教學。比如《龍須溝》反映人民在新舊制度下截然不同的生活;還有反映中國建國后曲折歷史的影片《活著》、《芙蓉鎮》,反映香港、澳門回歸的記錄片等等。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用數字或照片或知情人的描述來對比新舊中國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新課:本節課的導入 老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
1、 電影《龍須溝》片段導入
2、 老師提前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自主選擇調查方式,可以查閱報刊、書籍,可以上網,也可以采訪長輩。調查之后,用對比的方式進行認真整理,可以用文字對比、圖片對比或者照片對比,也可以兼而有之。課堂上各組派代表展示調查結果,突出說明中國五十年的發展變化。
選擇一種方式導入 后讓學生分析:群眾生活的變化及變化原因
總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開始了自強自立的奮斗歷史,力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板書)
一、翻天覆地的巨變(板書)
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老師應根據導入 方法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變化。如果采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這部分的講解就要詳細一些,因為這部電影主要是說明人民群眾生活的變化,對于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涉及較少。如果采用社會調查的方式,教師就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針對國家獨立、人民自主、國家繁榮三個方面進行調查,整節課也就可以圍繞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學習,再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即可。以下介紹的是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后的授課過程。
錄像:《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聯系"尼克松訪華"這一歷史事實,學生討論:同樣是中國,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昔日的"東亞病夫"今天為什么能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廢除了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所以新中國的巨變之一就是:
1、 社會主義的中國,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板書)
錄像: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片段和評劇《劉巧兒》片段
學生分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女人們和劉巧兒的命運有何不同,為什么?
分析方向:舊社會婦女受壓迫、受剝削,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命運只能由別人擺布。只有在新中國,婦女不僅能享受婚姻自由,還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充分享有發言權。(列舉一些政壇上的優秀女性,如吳儀、何魯麗等)
。教師也可以用兩部反映新舊社會農民生活的電影,說明農民在舊中國被地主壓榨,在新中國卻可以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權利。或者用一些選舉場景的圖片、錄像,說明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已當家作主。得出第二個結論:)
2、 社會主義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板書)
用圖片和課件說明:
3、 社會主義的中國,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板書)
但是事物的發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有它闊步前進的一面,也有它迂回曲折的一面。
二、歷史性的轉折(板書)
先讓學生對1956年之后的歷史脈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詳細講解,并可以給學生展示圖片或錄像:
1956--1966:大躍進圖片
1966--1976:《"造反"運動給中國帶來巨大危害》
。ㄖ袊@二十年的歷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些內容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教師不宜講得過深,只要通過錄像或圖片能讓學生了解即可。)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因為這次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要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什么要轉移工作重點?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這些舉措有何重大意義?
分析方向:大躍進等行為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嚴重脫離中國實際,違背了客觀規律;工作重點放在階級斗爭上,只能導致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混亂,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歷史已經證明,閉關鎖國只能使自己封閉落后,改革開放才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的融合、交流、學習,并最終促進中國的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年的成就也充分說明,這一戰略決策是對的。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小結: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探究活動
全班同學分為五個小組,分別進行如下調查或收集工作,并做成墻報展示。
。1)采訪當地的人民代表,請他們介紹人民代表的活動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做詳細 記錄。
。2)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場經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3)收集反映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新中國外交的圖片資料,了解新中國國防建設和外交成就。
(4)收集我國體育運動員獲得奧運會冠軍的有關資料或文藝團體的資料,以及我國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有關資料,了解我國在科教、文體方面的成就。
。5)采訪長輩,聽他們講述在1956—1976年間的經歷,了解那段歷史,并能系統整理史料。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過的曲折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新中國巨變的學習,認識到,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知識的學習,認識到“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意義,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這一段歷史,認識到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深刻意義,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結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使學生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具有的偉大歷史性轉折意義。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社會主義本質是本節的重點。因為:(1)對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大的理論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從最根本的意義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2)只有讓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才能使學生明白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我們黨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教法建議:
第一框:找一些視頻資料,如《陳毅市長》、《林家鋪子》等,學生看完之后討論分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得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必由之路。對比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不同,并用圖片、視頻等資料進一步說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的本質。
第二框: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使用圖片、電影、錄像輔助教學。比如《龍須溝》反映人民在新舊制度下截然不同的生活;還有反映中國建國后曲折歷史的影片《活著》、《芙蓉鎮》,反映香港、澳門回歸的記錄片等等。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用數字或照片或知情人的描述來對比新舊中國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新課:本節課的導入 老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
1、 電影《龍須溝》片段導入
2、 老師提前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自主選擇調查方式,可以查閱報刊、書籍,可以上網,也可以采訪長輩。調查之后,用對比的方式進行認真整理,可以用文字對比、圖片對比或者照片對比,也可以兼而有之。課堂上各組派代表展示調查結果,突出說明中國五十年的發展變化。
選擇一種方式導入 后讓學生分析:群眾生活的變化及變化原因
總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開始了自強自立的奮斗歷史,力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板書)
一、翻天覆地的巨變(板書)
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老師應根據導入 方法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變化。如果采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這部分的講解就要詳細一些,因為這部電影主要是說明人民群眾生活的變化,對于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涉及較少。如果采用社會調查的方式,教師就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針對國家獨立、人民自主、國家繁榮三個方面進行調查,整節課也就可以圍繞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學習,再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即可。以下介紹的是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后的授課過程。
錄像:《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聯系"尼克松訪華"這一歷史事實,學生討論:同樣是中國,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昔日的"東亞病夫"今天為什么能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廢除了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所以新中國的巨變之一就是:
1、 社會主義的中國,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板書)
錄像: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片段和評劇《劉巧兒》片段
學生分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女人們和劉巧兒的命運有何不同,為什么?
分析方向:舊社會婦女受壓迫、受剝削,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命運只能由別人擺布。只有在新中國,婦女不僅能享受婚姻自由,還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充分享有發言權。(列舉一些政壇上的優秀女性,如吳儀、何魯麗等)
。ń處熞部梢杂脙刹糠从承屡f社會農民生活的電影,說明農民在舊中國被地主壓榨,在新中國卻可以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權利。或者用一些選舉場景的圖片、錄像,說明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已當家作主。得出第二個結論:)
2、 社會主義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板書)
用圖片和課件說明:
3、 社會主義的中國,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板書)
但是事物的發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有它闊步前進的一面,也有它迂回曲折的一面。
二、歷史性的轉折(板書)
先讓學生對1956年之后的歷史脈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詳細講解,并可以給學生展示圖片或錄像:
1956--1966:大躍進圖片
1966--1976:《"造反"運動給中國帶來巨大危害》
(中國這二十年的歷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些內容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教師不宜講得過深,只要通過錄像或圖片能讓學生了解即可。)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因為這次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要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什么要轉移工作重點?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這些舉措有何重大意義?
分析方向:大躍進等行為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嚴重脫離中國實際,違背了客觀規律;工作重點放在階級斗爭上,只能導致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混亂,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歷史已經證明,閉關鎖國只能使自己封閉落后,改革開放才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的融合、交流、學習,并最終促進中國的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年的成就也充分說明,這一戰略決策是對的。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小結: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探究活動
全班同學分為五個小組,分別進行如下調查或收集工作,并做成墻報展示。
。1)采訪當地的人民代表,請他們介紹人民代表的活動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做詳細 記錄。
。2)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場經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3)收集反映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新中國外交的圖片資料,了解新中國國防建設和外交成就。
。4)收集我國體育運動員獲得奧運會冠軍的有關資料或文藝團體的資料,以及我國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有關資料,了解我國在科教、文體方面的成就。
。5)采訪長輩,聽他們講述在1956—1976年間的經歷,了解那段歷史,并能系統整理史料。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過的曲折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新中國巨變的學習,認識到,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知識的學習,認識到“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意義,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這一段歷史,認識到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深刻意義,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結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使學生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具有的偉大歷史性轉折意義。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社會主義本質是本節的重點。因為:(1)對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大的理論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從最根本的意義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2)只有讓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才能使學生明白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我們黨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教法建議:
第一框:找一些視頻資料,如《陳毅市長》、《林家鋪子》等,學生看完之后討論分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得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必由之路。對比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不同,并用圖片、視頻等資料進一步說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的本質。
第二框: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使用圖片、電影、錄像輔助教學。比如《龍須溝》反映人民在新舊制度下截然不同的生活;還有反映中國建國后曲折歷史的影片《活著》、《芙蓉鎮》,反映香港、澳門回歸的記錄片等等。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用數字或照片或知情人的描述來對比新舊中國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新課:本節課的導入 老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
1、 電影《龍須溝》片段導入
2、 老師提前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自主選擇調查方式,可以查閱報刊、書籍,可以上網,也可以采訪長輩。調查之后,用對比的方式進行認真整理,可以用文字對比、圖片對比或者照片對比,也可以兼而有之。課堂上各組派代表展示調查結果,突出說明中國五十年的發展變化。
選擇一種方式導入 后讓學生分析:群眾生活的變化及變化原因
總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開始了自強自立的奮斗歷史,力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板書)
一、翻天覆地的巨變(板書)
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老師應根據導入 方法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變化。如果采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這部分的講解就要詳細一些,因為這部電影主要是說明人民群眾生活的變化,對于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涉及較少。如果采用社會調查的方式,教師就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針對國家獨立、人民自主、國家繁榮三個方面進行調查,整節課也就可以圍繞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學習,再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即可。以下介紹的是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后的授課過程。
錄像:《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聯系"尼克松訪華"這一歷史事實,學生討論:同樣是中國,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昔日的"東亞病夫"今天為什么能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廢除了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所以新中國的巨變之一就是:
1、 社會主義的中國,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板書)
錄像: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片段和評劇《劉巧兒》片段
學生分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女人們和劉巧兒的命運有何不同,為什么?
分析方向:舊社會婦女受壓迫、受剝削,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命運只能由別人擺布。只有在新中國,婦女不僅能享受婚姻自由,還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充分享有發言權。(列舉一些政壇上的優秀女性,如吳儀、何魯麗等)
。ń處熞部梢杂脙刹糠从承屡f社會農民生活的電影,說明農民在舊中國被地主壓榨,在新中國卻可以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權利;蛘哂靡恍┻x舉場景的圖片、錄像,說明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已當家作主。得出第二個結論:)
2、 社會主義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板書)
用圖片和課件說明:
3、 社會主義的中國,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板書)
但是事物的發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有它闊步前進的一面,也有它迂回曲折的一面。
二、歷史性的轉折(板書)
先讓學生對1956年之后的歷史脈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詳細講解,并可以給學生展示圖片或錄像:
1956--1966:大躍進圖片
1966--1976:《"造反"運動給中國帶來巨大危害》
。ㄖ袊@二十年的歷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些內容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教師不宜講得過深,只要通過錄像或圖片能讓學生了解即可。)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因為這次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要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什么要轉移工作重點?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這些舉措有何重大意義?
分析方向:大躍進等行為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嚴重脫離中國實際,違背了客觀規律;工作重點放在階級斗爭上,只能導致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混亂,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歷史已經證明,閉關鎖國只能使自己封閉落后,改革開放才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的融合、交流、學習,并最終促進中國的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年的成就也充分說明,這一戰略決策是對的。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小結: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探究活動
全班同學分為五個小組,分別進行如下調查或收集工作,并做成墻報展示。
。1)采訪當地的人民代表,請他們介紹人民代表的活動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做詳細 記錄。
。2)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場經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3)收集反映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新中國外交的圖片資料,了解新中國國防建設和外交成就。
(4)收集我國體育運動員獲得奧運會冠軍的有關資料或文藝團體的資料,以及我國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有關資料,了解我國在科教、文體方面的成就。
。5)采訪長輩,聽他們講述在1956—1976年間的經歷,了解那段歷史,并能系統整理史料。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過的曲折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新中國巨變的學習,認識到,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知識的學習,認識到“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意義,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這一段歷史,認識到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深刻意義,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結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使學生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具有的偉大歷史性轉折意義。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社會主義本質是本節的重點。因為:(1)對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大的理論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從最根本的意義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2)只有讓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才能使學生明白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我們黨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教法建議:
第一框:找一些視頻資料,如《陳毅市長》、《林家鋪子》等,學生看完之后討論分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得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必由之路。對比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不同,并用圖片、視頻等資料進一步說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的本質。
第二框: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使用圖片、電影、錄像輔助教學。比如《龍須溝》反映人民在新舊制度下截然不同的生活;還有反映中國建國后曲折歷史的影片《活著》、《芙蓉鎮》,反映香港、澳門回歸的記錄片等等。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用數字或照片或知情人的描述來對比新舊中國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新課:本節課的導入 老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
1、 電影《龍須溝》片段導入
2、 老師提前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自主選擇調查方式,可以查閱報刊、書籍,可以上網,也可以采訪長輩。調查之后,用對比的方式進行認真整理,可以用文字對比、圖片對比或者照片對比,也可以兼而有之。課堂上各組派代表展示調查結果,突出說明中國五十年的發展變化。
選擇一種方式導入 后讓學生分析:群眾生活的變化及變化原因
總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開始了自強自立的奮斗歷史,力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板書)
一、翻天覆地的巨變(板書)
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老師應根據導入 方法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變化。如果采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這部分的講解就要詳細一些,因為這部電影主要是說明人民群眾生活的變化,對于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涉及較少。如果采用社會調查的方式,教師就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針對國家獨立、人民自主、國家繁榮三個方面進行調查,整節課也就可以圍繞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學習,再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即可。以下介紹的是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后的授課過程。
錄像:《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聯系"尼克松訪華"這一歷史事實,學生討論:同樣是中國,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昔日的"東亞病夫"今天為什么能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廢除了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所以新中國的巨變之一就是:
1、 社會主義的中國,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板書)
錄像: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片段和評劇《劉巧兒》片段
學生分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女人們和劉巧兒的命運有何不同,為什么?
分析方向:舊社會婦女受壓迫、受剝削,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命運只能由別人擺布。只有在新中國,婦女不僅能享受婚姻自由,還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充分享有發言權。(列舉一些政壇上的優秀女性,如吳儀、何魯麗等)
。教師也可以用兩部反映新舊社會農民生活的電影,說明農民在舊中國被地主壓榨,在新中國卻可以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權利;蛘哂靡恍┻x舉場景的圖片、錄像,說明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已當家作主。得出第二個結論:)
2、 社會主義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板書)
用圖片和課件說明:
3、 社會主義的中國,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板書)
但是事物的發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有它闊步前進的一面,也有它迂回曲折的一面。
二、歷史性的轉折(板書)
先讓學生對1956年之后的歷史脈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詳細講解,并可以給學生展示圖片或錄像:
1956--1966:大躍進圖片
1966--1976:《"造反"運動給中國帶來巨大危害》
。ㄖ袊@二十年的歷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些內容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教師不宜講得過深,只要通過錄像或圖片能讓學生了解即可。)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因為這次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要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什么要轉移工作重點?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這些舉措有何重大意義?
分析方向:大躍進等行為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嚴重脫離中國實際,違背了客觀規律;工作重點放在階級斗爭上,只能導致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混亂,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歷史已經證明,閉關鎖國只能使自己封閉落后,改革開放才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的融合、交流、學習,并最終促進中國的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年的成就也充分說明,這一戰略決策是對的。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小結: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探究活動
全班同學分為五個小組,分別進行如下調查或收集工作,并做成墻報展示。
(1)采訪當地的人民代表,請他們介紹人民代表的活動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做詳細 記錄。
。2)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場經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3)收集反映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新中國外交的圖片資料,了解新中國國防建設和外交成就。
。4)收集我國體育運動員獲得奧運會冠軍的有關資料或文藝團體的資料,以及我國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有關資料,了解我國在科教、文體方面的成就。
(5)采訪長輩,聽他們講述在1956—1976年間的經歷,了解那段歷史,并能系統整理史料。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過的曲折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新中國巨變的學習,認識到,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知識的學習,認識到“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意義,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這一段歷史,認識到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深刻意義,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結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使學生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具有的偉大歷史性轉折意義。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社會主義本質是本節的重點。因為:(1)對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大的理論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從最根本的意義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2)只有讓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才能使學生明白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我們黨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教法建議:
第一框:找一些視頻資料,如《陳毅市長》、《林家鋪子》等,學生看完之后討論分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得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必由之路。對比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不同,并用圖片、視頻等資料進一步說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的本質。
第二框: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使用圖片、電影、錄像輔助教學。比如《龍須溝》反映人民在新舊制度下截然不同的生活;還有反映中國建國后曲折歷史的影片《活著》、《芙蓉鎮》,反映香港、澳門回歸的記錄片等等。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用數字或照片或知情人的描述來對比新舊中國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新課:本節課的導入 老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
1、 電影《龍須溝》片段導入
2、 老師提前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自主選擇調查方式,可以查閱報刊、書籍,可以上網,也可以采訪長輩。調查之后,用對比的方式進行認真整理,可以用文字對比、圖片對比或者照片對比,也可以兼而有之。課堂上各組派代表展示調查結果,突出說明中國五十年的發展變化。
選擇一種方式導入 后讓學生分析:群眾生活的變化及變化原因
總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開始了自強自立的奮斗歷史,力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板書)
一、翻天覆地的巨變(板書)
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老師應根據導入 方法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變化。如果采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這部分的講解就要詳細一些,因為這部電影主要是說明人民群眾生活的變化,對于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涉及較少。如果采用社會調查的方式,教師就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針對國家獨立、人民自主、國家繁榮三個方面進行調查,整節課也就可以圍繞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學習,再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即可。以下介紹的是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后的授課過程。
錄像:《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聯系"尼克松訪華"這一歷史事實,學生討論:同樣是中國,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昔日的"東亞病夫"今天為什么能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廢除了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所以新中國的巨變之一就是:
1、 社會主義的中國,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板書)
錄像: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片段和評劇《劉巧兒》片段
學生分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女人們和劉巧兒的命運有何不同,為什么?
分析方向:舊社會婦女受壓迫、受剝削,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命運只能由別人擺布。只有在新中國,婦女不僅能享受婚姻自由,還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充分享有發言權。(列舉一些政壇上的優秀女性,如吳儀、何魯麗等)
。ń處熞部梢杂脙刹糠从承屡f社會農民生活的電影,說明農民在舊中國被地主壓榨,在新中國卻可以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權利。或者用一些選舉場景的圖片、錄像,說明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已當家作主。得出第二個結論:)
2、 社會主義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板書)
用圖片和課件說明:
3、 社會主義的中國,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板書)
但是事物的發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有它闊步前進的一面,也有它迂回曲折的一面。
二、歷史性的轉折(板書)
先讓學生對1956年之后的歷史脈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詳細講解,并可以給學生展示圖片或錄像:
1956--1966:大躍進圖片
1966--1976:《"造反"運動給中國帶來巨大危害》
(中國這二十年的歷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些內容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教師不宜講得過深,只要通過錄像或圖片能讓學生了解即可。)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因為這次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要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什么要轉移工作重點?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這些舉措有何重大意義?
分析方向:大躍進等行為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嚴重脫離中國實際,違背了客觀規律;工作重點放在階級斗爭上,只能導致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混亂,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歷史已經證明,閉關鎖國只能使自己封閉落后,改革開放才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的融合、交流、學習,并最終促進中國的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年的成就也充分說明,這一戰略決策是對的。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小結: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探究活動
全班同學分為五個小組,分別進行如下調查或收集工作,并做成墻報展示。
(1)采訪當地的人民代表,請他們介紹人民代表的活動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做詳細 記錄。
(2)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場經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3)收集反映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新中國外交的圖片資料,了解新中國國防建設和外交成就。
。4)收集我國體育運動員獲得奧運會冠軍的有關資料或文藝團體的資料,以及我國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有關資料,了解我國在科教、文體方面的成就。
(5)采訪長輩,聽他們講述在1956—1976年間的經歷,了解那段歷史,并能系統整理史料。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篇7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過的曲折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新中國巨變的學習,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知識的學習,認識到“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意義,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這一段歷史,認識到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深刻意義,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結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使學生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具有的偉大歷史性轉折意義。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社會主義本質是本節的重點。因為:(1)對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大的理論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從最根本的意義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2)只有讓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才能使學生明白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我們黨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教法建議:
第一框:找一些視頻資料,如《陳毅市長》、《林家鋪子》等,學生看完之后討論分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得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必由之路。對比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不同,并用圖片、視頻等資料進一步說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的本質。
第二框: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使用圖片、電影、錄像輔助教學。比如《龍須溝》反映人民在新舊制度下截然不同的生活;還有反映中國建國后曲折歷史的影片《活著》、《芙蓉鎮》,反映香港、澳門回歸的記錄片等等。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用數字或照片或知情人的描述來對比新舊中國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新課:本節課的導入 老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
1、 電影《龍須溝》片段導入
2、 老師提前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自主選擇調查方式,可以查閱報刊、書籍,可以上網,也可以采訪長輩。調查之后,用對比的方式進行認真整理,可以用文字對比、圖片對比或者照片對比,也可以兼而有之。課堂上各組派代表展示調查結果,突出說明中國五十年的發展變化。
選擇一種方式導入 后讓學生分析:群眾生活的變化及變化原因
總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開始了自強自立的奮斗歷史,力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板書)
一、翻天覆地的巨變(板書)
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老師應根據導入 方法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變化。如果采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這部分的講解就要詳細一些,因為這部電影主要是說明人民群眾生活的變化,對于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涉及較少。如果采用社會調查的方式,教師就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針對國家獨立、人民自主、國家繁榮三個方面進行調查,整節課也就可以圍繞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學習,再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即可。以下介紹的是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后的授課過程。
錄像:《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聯系"尼克松訪華"這一歷史事實,學生討論:同樣是中國,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昔日的"東亞病夫"今天為什么能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廢除了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所以新中國的巨變之一就是:
1、 社會主義的中國,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板書)
錄像: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片段和評劇《劉巧兒》片段
學生分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女人們和劉巧兒的命運有何不同,為什么?
分析方向:舊社會婦女受壓迫、受剝削,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命運只能由別人擺布。只有在新中國,婦女不僅能享受婚姻自由,還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充分享有發言權。(列舉一些政壇上的優秀女性,如吳儀、何魯麗等)
。ń處熞部梢杂脙刹糠从承屡f社會農民生活的電影,說明農民在舊中國被地主壓榨,在新中國卻可以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權利;蛘哂靡恍┻x舉場景的圖片、錄像,說明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已當家作主。得出第二個結論:)
2、 社會主義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板書)
用圖片和課件說明:
3、 社會主義的中國,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板書)
但是事物的發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有它闊步前進的一面,也有它迂回曲折的一面。
二、歷史性的轉折(板書)
先讓學生對1956年之后的歷史脈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詳細講解,并可以給學生展示圖片或錄像:
1956--1966:大躍進圖片
1966--1976:《"造反"運動給中國帶來巨大危害》
(中國這二十年的歷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些內容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教師不宜講得過深,只要通過錄像或圖片能讓學生了解即可。)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因為這次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要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什么要轉移工作重點?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這些舉措有何重大意義?
分析方向:大躍進等行為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嚴重脫離中國實際,違背了客觀規律;工作重點放在階級斗爭上,只能導致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混亂,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歷史已經證明,閉關鎖國只能使自己封閉落后,改革開放才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的融合、交流、學習,并最終促進中國的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年的成就也充分說明,這一戰略決策是對的。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小結: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典型例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如下明確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薄爸腥A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敝腥A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運用所學的知識說明:憲法上述規定對于保障中國人民地位的重要意義。
。ㄓ懻摚┍绢}是考查學生對教材中“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等有關內容的理解。
。ù鸢福┬轮袊闪⒑,無產階級由被壓迫、被剝削階級變為國家的領導階級,勞動人民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規定的根本意義在于:從法律上規定了我國的社會性質,確認了人民的經濟、政治地位。由于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實行個人消費的分配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從根本上消滅了人剝削人的現象,使勞動人民成為掌握生產資料的國家主人,在政治上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這一切都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保護。
習題精選
單項選擇題:
1、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 )
A. 社會主義公有制 B. 多種所有制經濟
C. 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 D. 混合所有制經濟
答案:A。
2、 建國50年來,中國人民實現了國家獨立,徹底改變了舊中國四分五裂的狀態,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改變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這表明
A.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成熟和完善
B.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C.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已經實現
D. 我國已步入發達國家行列
答案:B。
材料分析題:
材料1:太平天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材料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臺階。
根據上述材料,你得出了什么樣的歷史結論?
分析:材料一表明: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使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積貧積弱任人欺凌的歷史,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這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材料二表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富強,這就表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而這一切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
答案:歷史結論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辨析題:
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
答案: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1)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2) 共同富裕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后借助先富者的示范力量或其經濟實力,帶動和幫助越來越多的人和地區富裕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3) 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先富帶動后富促進生產力發展,能避免兩極分化,符合社會主義本質。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篇8
第三框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1、從鴉片戰爭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現在,中國經歷了截然不同的兩個80年,從前后兩個80年的比較中,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 。
2社會主義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表現在:
(1) ;
(2) ;
(3)
(4)
(5)
3、2002年11月8日——14日,黨的xx大在北京召開,會上 ,作了
的報告。
4、黨在新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是 。
黨在新世紀的三大歷史任務: 。
5xx大的主題是:
。
6、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本方針是 。
7、“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是 ;
。
8、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是 。
9、“一國兩制”具有深遠的重大現實意義:
1 ;
2 ;
3 。
第四框 “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
1、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 。
2、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
。
3、在黨的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高舉兩面旗幟,一面是 ,
一面是 。兩面旗幟,缺一不可。
4、中國人民從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結論是
。
5、“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是(1) ;
。2) ;
。3) 。
6、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
。
7、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
。
8、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
。
9、中國共產黨的出發點和歸宿是 。
10、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 。
11、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關鍵在 ,
核心在 ,
本質在 。
12、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1)必須
;
。2)必須 ;
(3)必須 ;
。4)必須 。
13、從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的100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 ;
從20世紀中葉——21世紀中葉的100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則是為了 。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篇9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了解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巨變和我國經濟發展目標,懂得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道理。
2、增強學生愛國熱情,更好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斗。
[教學重點、難點]社會主義的本質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 。
[教學方法設計]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時政演講、點評
(教師引導學生搜集發生在中國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如“中國申奧成功”、“APEC會議在上海召開”、“中國加入WTO”等,讓學生來點評:這些都說明了什么?)
二、導入 新課
社會主義如何使中國發展起來的?
三、新授新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ń處煵シ臯CD《大閱兵》片段,從國防、工業、農業各個方面顯示。)
師:看完這段錄象你有什么感想?
1、祖國面貌巨變
。ㄍ队皥D片: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圖,同時配音解釋)
學生結合歷史書上所學到的內容來談近代中國的國情。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了國家的獨立。
。1)實現了國家的獨立
。2)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a、各民族間確立了新型的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
b、形成了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úシ配浵螅爸杏蓢愀壅䴔嘟唤觾x式”。
(播放圖片)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同學討論:香港、澳門問題順利解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們可以從中得到那些啟示?
。3)、實現了民主
同學對比分析新、舊中國人民的地位。舊中國:廣大人民連起碼的生存權都受到了侵害。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了主人。從而得出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結論。
。4)、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富強
(投影圖表)“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增長速度”
思考:圖表主要說明了什么?
小結:社會主義的中國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初步繁榮富強,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過渡:根本原因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
2、社會主義的本質
。1)、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容: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A、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學生閱讀教材,教師講解
。úシ臡TV《春天的故事》)師問:這首歌講的是中國的一個什么地方?
。úシ配浵螅└母镩_放20年深圳漁民村的變化。
師:改革開放如春風化雨,使中國大地呈現出勃勃生機。社會主義通過發展生產力,將達到什么目的?
B、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師: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動機是什么?
生: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價值。
師: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則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最終在全社會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
議一議:“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
請同學介紹西部的有關情況。
。úシ臯CD《援疆干部》)
小結:逐步縮小地區差別,開發西部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C、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兩者相互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使社會產品極大豐富,才能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只有實現共同富裕,才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保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
(2)、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
時間
目標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展望未來,社會主義發展前景燦爛。
(3)、社會主義發展前景燦爛
讓同學們暢想未來。
課堂小結。(同學自我小結)
課堂練習。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篇10
第三框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1、從鴉片戰爭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現在,中國經歷了截然不同的兩個80年,從前后兩個80年的比較中,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 。
2社會主義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表現在:
(1) ;
(2) ;
(3)
(4)
(5)
3、2002年11月8日——14日,黨的xx大在北京召開,會上 ,作了
的報告。
4、黨在新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是 。
黨在新世紀的三大歷史任務: 。
5xx大的主題是:
。
6、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本方針是 。
7、“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是 ;
。
8、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是 。
9、“一國兩制”具有深遠的重大現實意義:
1 ;
2 ;
3 。
第四框 “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
1、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 。
2、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
。
3、在黨的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高舉兩面旗幟,一面是 ,
一面是 。兩面旗幟,缺一不可。
4、中國人民從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結論是
。
5、“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是(1) ;
。2) ;
。3) 。
6、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
。
7、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
。
8、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
。
9、中國共產黨的出發點和歸宿是 。
10、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 。
11、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關鍵在 ,
核心在 ,
本質在 。
12、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1)必須
。
。2)必須 ;
。3)必須 ;
(4)必須 。
13、從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的100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 ;
從20世紀中葉——21世紀中葉的100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則是為了 。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篇11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過的曲折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新中國巨變的學習,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知識的學習,認識到“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意義,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這一段歷史,認識到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深刻意義,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結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使學生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具有的偉大歷史性轉折意義。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社會主義本質是本節的重點。因為:(1)對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大的理論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從最根本的意義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2)只有讓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才能使學生明白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我們黨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教法建議:
第一框:找一些視頻資料,如《陳毅市長》、《林家鋪子》等,學生看完之后討論分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得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必由之路。對比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不同,并用圖片、視頻等資料進一步說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的本質。
第二框: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使用圖片、電影、錄像輔助教學。比如《龍須溝》反映人民在新舊制度下截然不同的生活;還有反映中國建國后曲折歷史的影片《活著》、《芙蓉鎮》,反映香港、澳門回歸的記錄片等等。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用數字或照片或知情人的描述來對比新舊中國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新課:本節課的導入 老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
1、 電影《龍須溝》片段導入
2、 老師提前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自主選擇調查方式,可以查閱報刊、書籍,可以上網,也可以采訪長輩。調查之后,用對比的方式進行認真整理,可以用文字對比、圖片對比或者照片對比,也可以兼而有之。課堂上各組派代表展示調查結果,突出說明中國五十年的發展變化。
選擇一種方式導入 后讓學生分析:群眾生活的變化及變化原因
總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開始了自強自立的奮斗歷史,力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板書)
一、翻天覆地的巨變(板書)
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老師應根據導入 方法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變化。如果采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這部分的講解就要詳細一些,因為這部電影主要是說明人民群眾生活的變化,對于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涉及較少。如果采用社會調查的方式,教師就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針對國家獨立、人民自主、國家繁榮三個方面進行調查,整節課也就可以圍繞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學習,再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即可。以下介紹的是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后的授課過程。
錄像:《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聯系"尼克松訪華"這一歷史事實,學生討論:同樣是中國,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昔日的"東亞病夫"今天為什么能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廢除了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所以新中國的巨變之一就是:
1、 社會主義的中國,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板書)
錄像: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片段和評劇《劉巧兒》片段
學生分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女人們和劉巧兒的命運有何不同,為什么?
分析方向:舊社會婦女受壓迫、受剝削,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命運只能由別人擺布。只有在新中國,婦女不僅能享受婚姻自由,還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充分享有發言權。(列舉一些政壇上的優秀女性,如吳儀、何魯麗等)
。ń處熞部梢杂脙刹糠从承屡f社會農民生活的電影,說明農民在舊中國被地主壓榨,在新中國卻可以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權利;蛘哂靡恍┻x舉場景的圖片、錄像,說明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已當家作主。得出第二個結論:)
2、 社會主義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板書)
用圖片和課件說明:
3、 社會主義的中國,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板書)
但是事物的發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有它闊步前進的一面,也有它迂回曲折的一面。
二、歷史性的轉折(板書)
先讓學生對1956年之后的歷史脈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詳細講解,并可以給學生展示圖片或錄像:
1956--1966:大躍進圖片
1966--1976:《"造反"運動給中國帶來巨大危害》
(中國這二十年的歷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些內容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教師不宜講得過深,只要通過錄像或圖片能讓學生了解即可。)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因為這次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要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什么要轉移工作重點?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這些舉措有何重大意義?
分析方向:大躍進等行為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嚴重脫離中國實際,違背了客觀規律;工作重點放在階級斗爭上,只能導致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混亂,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歷史已經證明,閉關鎖國只能使自己封閉落后,改革開放才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的融合、交流、學習,并最終促進中國的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年的成就也充分說明,這一戰略決策是對的。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小結: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典型例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如下明確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薄爸腥A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運用所學的知識說明:憲法上述規定對于保障中國人民地位的重要意義。
。ㄓ懻摚┍绢}是考查學生對教材中“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等有關內容的理解。
。ù鸢福┬轮袊闪⒑螅瑹o產階級由被壓迫、被剝削階級變為國家的領導階級,勞動人民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規定的根本意義在于:從法律上規定了我國的社會性質,確認了人民的經濟、政治地位。由于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實行個人消費的分配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從根本上消滅了人剝削人的現象,使勞動人民成為掌握生產資料的國家主人,在政治上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這一切都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保護。
習題精選
單項選擇題:
1、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 )
A. 社會主義公有制 B. 多種所有制經濟
C. 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 D. 混合所有制經濟
答案:A。
2、 建國50年來,中國人民實現了國家獨立,徹底改變了舊中國四分五裂的狀態,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改變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這表明
A.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成熟和完善
B.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C.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已經實現
D. 我國已步入發達國家行列
答案:B。
材料分析題:
材料1:太平天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材料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臺階。
根據上述材料,你得出了什么樣的歷史結論?
分析:材料一表明: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使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積貧積弱任人欺凌的歷史,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這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材料二表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富強,這就表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而這一切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
答案:歷史結論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辨析題:
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
答案: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1)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2) 共同富裕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后借助先富者的示范力量或其經濟實力,帶動和幫助越來越多的人和地區富裕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3) 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先富帶動后富促進生產力發展,能避免兩極分化,符合社會主義本質。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篇12
第三框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1、從鴉片戰爭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現在,中國經歷了截然不同的兩個80年,從前后兩個80年的比較中,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 。
2社會主義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表現在:
(1) ;
(2) ;
(3)
(4)
(5)
3、2002年11月8日——14日,黨的xx大在北京召開,會上 ,作了
的報告。
4、黨在新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是 。
黨在新世紀的三大歷史任務: 。
5xx大的主題是:
。
6、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本方針是 。
7、“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是 ;
。
8、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是 。
9、“一國兩制”具有深遠的重大現實意義:
1 ;
2 ;
3 。
第四框 “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
1、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 。
2、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
。
3、在黨的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高舉兩面旗幟,一面是 ,
一面是 。兩面旗幟,缺一不可。
4、中國人民從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結論是
。
5、“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是(1) ;
。2) ;
。3) 。
6、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
。
7、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
。
8、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
。
9、中國共產黨的出發點和歸宿是 。
10、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 。
11、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關鍵在 ,
核心在 ,
本質在 。
12、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 ,(1)必須
。
。2)必須 ;
。3)必須 ;
。4)必須 。
13、從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的100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 ;
從20世紀中葉——21世紀中葉的100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則是為了 。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篇13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過的曲折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新中國巨變的學習,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知識的學習,認識到“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意義,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這一段歷史,認識到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深刻意義,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結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使學生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具有的偉大歷史性轉折意義。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社會主義本質是本節的重點。因為:(1)對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大的理論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從最根本的意義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2)只有讓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才能使學生明白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我們黨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教法建議:
第一框:找一些視頻資料,如《陳毅市長》、《林家鋪子》等,學生看完之后討論分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得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必由之路。對比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不同,并用圖片、視頻等資料進一步說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的本質。
第二框: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使用圖片、電影、錄像輔助教學。比如《龍須溝》反映人民在新舊制度下截然不同的生活;還有反映中國建國后曲折歷史的影片《活著》、《芙蓉鎮》,反映香港、澳門回歸的記錄片等等。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用數字或照片或知情人的描述來對比新舊中國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新課:本節課的導入 老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
1、 電影《龍須溝》片段導入
2、 老師提前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自主選擇調查方式,可以查閱報刊、書籍,可以上網,也可以采訪長輩。調查之后,用對比的方式進行認真整理,可以用文字對比、圖片對比或者照片對比,也可以兼而有之。課堂上各組派代表展示調查結果,突出說明中國五十年的發展變化。
選擇一種方式導入 后讓學生分析:群眾生活的變化及變化原因
總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開始了自強自立的奮斗歷史,力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板書)
一、翻天覆地的巨變(板書)
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老師應根據導入 方法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變化。如果采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這部分的講解就要詳細一些,因為這部電影主要是說明人民群眾生活的變化,對于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涉及較少。如果采用社會調查的方式,教師就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針對國家獨立、人民自主、國家繁榮三個方面進行調查,整節課也就可以圍繞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學習,再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即可。以下介紹的是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后的授課過程。
錄像:《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聯系"尼克松訪華"這一歷史事實,學生討論:同樣是中國,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昔日的"東亞病夫"今天為什么能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廢除了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所以新中國的巨變之一就是:
1、 社會主義的中國,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板書)
錄像: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片段和評劇《劉巧兒》片段
學生分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女人們和劉巧兒的命運有何不同,為什么?
分析方向:舊社會婦女受壓迫、受剝削,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命運只能由別人擺布。只有在新中國,婦女不僅能享受婚姻自由,還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充分享有發言權。(列舉一些政壇上的優秀女性,如吳儀、何魯麗等)
。ń處熞部梢杂脙刹糠从承屡f社會農民生活的電影,說明農民在舊中國被地主壓榨,在新中國卻可以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權利;蛘哂靡恍┻x舉場景的圖片、錄像,說明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已當家作主。得出第二個結論:)
2、 社會主義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板書)
用圖片和課件說明:
3、 社會主義的中國,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板書)
但是事物的發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有它闊步前進的一面,也有它迂回曲折的一面。
二、歷史性的轉折(板書)
先讓學生對1956年之后的歷史脈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詳細講解,并可以給學生展示圖片或錄像:
1956--1966:大躍進圖片
1966--1976:《"造反"運動給中國帶來巨大危害》
。ㄖ袊@二十年的歷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些內容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教師不宜講得過深,只要通過錄像或圖片能讓學生了解即可。)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因為這次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要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什么要轉移工作重點?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這些舉措有何重大意義?
分析方向:大躍進等行為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嚴重脫離中國實際,違背了客觀規律;工作重點放在階級斗爭上,只能導致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混亂,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歷史已經證明,閉關鎖國只能使自己封閉落后,改革開放才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的融合、交流、學習,并最終促進中國的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年的成就也充分說明,這一戰略決策是對的。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小結: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典型例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如下明確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薄爸腥A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敝腥A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運用所學的知識說明:憲法上述規定對于保障中國人民地位的重要意義。
(討論)本題是考查學生對教材中“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當家做了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等有關內容的理解。
。ù鸢福┬轮袊闪⒑,無產階級由被壓迫、被剝削階級變為國家的領導階級,勞動人民的政治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規定的根本意義在于:從法律上規定了我國的社會性質,確認了人民的經濟、政治地位。由于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實行個人消費的分配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從根本上消滅了人剝削人的現象,使勞動人民成為掌握生產資料的國家主人,在政治上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這一切都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保護。
習題精選
單項選擇題:
1、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 )
A. 社會主義公有制 B. 多種所有制經濟
C. 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 D. 混合所有制經濟
答案:A。
2、 建國50年來,中國人民實現了國家獨立,徹底改變了舊中國四分五裂的狀態,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改變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這表明
A.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成熟和完善
B.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C.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已經實現
D. 我國已步入發達國家行列
答案:B。
材料分析題:
材料1:太平天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材料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臺階。
根據上述材料,你得出了什么樣的歷史結論?
分析:材料一表明: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使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積貧積弱任人欺凌的歷史,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這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材料二表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富強,這就表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而這一切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
答案:歷史結論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辨析題:
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
答案: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1)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2) 共同富裕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后借助先富者的示范力量或其經濟實力,帶動和幫助越來越多的人和地區富裕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3) 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先富帶動后富促進生產力發展,能避免兩極分化,符合社會主義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