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過的曲折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新中國巨變的學習,認識到,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知識的學習,認識到“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意義,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這一段歷史,認識到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深刻意義,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結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使學生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具有的偉大歷史性轉折意義。
教學建議
重點難點分析:
社會主義本質是本節的重點。因為:(1)對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是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大的理論成果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從最根本的意義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2)只有讓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才能使學生明白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我們黨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教法建議:
第一框:找一些視頻資料,如《陳毅市長》、《林家鋪子》等,學生看完之后討論分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得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必由之路。對比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不同,并用圖片、視頻等資料進一步說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的本質。
第二框: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使用圖片、電影、錄像輔助教學。比如《龍須溝》反映人民在新舊制度下截然不同的生活;還有反映中國建國后曲折歷史的影片《活著》、《芙蓉鎮》,反映香港、澳門回歸的記錄片等等。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用數字或照片或知情人的描述來對比新舊中國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學設計示例
導入 新課:本節課的導入 老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
1、 電影《龍須溝》片段導入
2、 老師提前安排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自主選擇調查方式,可以查閱報刊、書籍,可以上網,也可以采訪長輩。調查之后,用對比的方式進行認真整理,可以用文字對比、圖片對比或者照片對比,也可以兼而有之。課堂上各組派代表展示調查結果,突出說明中國五十年的發展變化。
選擇一種方式導入 后讓學生分析:群眾生活的變化及變化原因
總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開始了自強自立的奮斗歷史,力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板書)
一、翻天覆地的巨變(板書)
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老師應根據導入 方法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變化。如果采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這部分的講解就要詳細一些,因為這部電影主要是說明人民群眾生活的變化,對于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涉及較少。如果采用社會調查的方式,教師就可以提前安排學生針對國家獨立、人民自主、國家繁榮三個方面進行調查,整節課也就可以圍繞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學習,再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即可。以下介紹的是用電影《龍須溝》導入 后的授課過程。
錄像:《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聯系"尼克松訪華"這一歷史事實,學生討論:同樣是中國,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態度卻截然相反?昔日的"東亞病夫"今天為什么能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廢除了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結束了舊中國任人宰割、受盡欺凌的屈辱歷史,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所以新中國的巨變之一就是:
1、 社會主義的中國,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國家獨立(板書)
錄像: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片段和評劇《劉巧兒》片段
學生分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女人們和劉巧兒的命運有何不同,為什么?
分析方向:舊社會婦女受壓迫、受剝削,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命運只能由別人擺布。只有在新中國,婦女不僅能享受婚姻自由,還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充分享有發言權。(列舉一些政壇上的優秀女性,如吳儀、何魯麗等)
(教師也可以用兩部反映新舊社會農民生活的電影,說明農民在舊中國被地主壓榨,在新中國卻可以依法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權利。或者用一些選舉場景的圖片、錄像,說明在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已當家作主。得出第二個結論:)
2、 社會主義中國,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板書)
用圖片和課件說明:
3、 社會主義的中國,改變了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初步實現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板書)
但是事物的發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有它闊步前進的一面,也有它迂回曲折的一面。
二、歷史性的轉折(板書)
先讓學生對1956年之后的歷史脈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詳細講解,并可以給學生展示圖片或錄像:
1956--1966:大躍進圖片
1966--1976:《"造反"運動給中國帶來巨大危害》
(中國這二十年的歷史,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有些內容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教師不宜講得過深,只要通過錄像或圖片能讓學生了解即可。)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因為這次會議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要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什么要轉移工作重點?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這些舉措有何重大意義?
分析方向:大躍進等行為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嚴重脫離中國實際,違背了客觀規律;工作重點放在階級斗爭上,只能導致像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混亂,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歷史已經證明,閉關鎖國只能使自己封閉落后,改革開放才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的融合、交流、學習,并最終促進中國的發展,改革開放二十年的成就也充分說明,這一戰略決策是對的。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小結:學生歸納總結本節課的內容。
探究活動
全班同學分為五個小組,分別進行如下調查或收集工作,并做成墻報展示。
(1)采訪當地的人民代表,請他們介紹人民代表的活動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做詳細 記錄。
(2)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場經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3)收集反映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新中國外交的圖片資料,了解新中國國防建設和外交成就。
(4)收集我國體育運動員獲得奧運會冠軍的有關資料或文藝團體的資料,以及我國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有關資料,了解我國在科教、文體方面的成就。
(5)采訪長輩,聽他們講述在1956—1976年間的經歷,了解那段歷史,并能系統整理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