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和社會生活(精選7篇)
經濟和社會生活 篇1
第19課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掌 握 張謇興辦實業的背景、影響和結局;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劃分、原因和特征(明確“謇”與“騫”的寫法以及兩人之間的區別)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歸納概括 從民族工業發展的曲折進程中,劃分階段,訓練歸納概括的能力
分析判斷形成觀點 認識民族工業發展各階段速度的不同是內外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聯系比較解釋現象 培養學生用發展和聯系的觀點觀察歷史、解釋歷史,準確把握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特征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用張謇等人興辦企業、實業救國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感
思想意識 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近代史的基本內容之一,它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為中國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階級基礎;它的兩面性決定了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和特殊國情
教學重點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萌芽→“黃金時代”→凋謝萎縮)
教學難點 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形成的內外因和過程短暫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用課本目錄回顧前面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 鴉片戰爭后,為了反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華民族進行了哪些探索?結果如何?(洋務運動“師夷長技”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鼓吹民權,革命派主張共和,都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2. 這些探索都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它們歸于失敗后,中人民開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場革命的開端是什么事件?勝利于什么事件?(開端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勝利于1949年國民黨政權的垮臺。)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百余年的近代史中寫滿了屈辱、抗爭和探索的事例。在我們已經學過的內容中,多數屬于政治的、戰爭的歷史事實。今天,我們要從經濟方面回顧這段歷程。(布置學生閱讀99——103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相關事件、人名、企業名稱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狀元事業家張謇
1 你從張謇“實業救國”中,想到了什么?( [啟發學生從張謇辦企業的目的、情懷、結局等方面思考回答]:
a. 目的:抵制列強對中國人民的剝削,發展本國工商業,挽回中國的利益
b. 情懷:國家民族利益重于個人利益,主動放棄高官厚祿,迎著風險興辦實業。
c. 結局: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被列強的“傾銷”擠垮破產。
張謇等人興辦企業、實業救國的愛國情懷是值得我們欽佩的,但是歷史也證明了中國民族工業“先天不足”,很難戰勝內外反動勢力的壓制和阻撓。)
2 當時的內外反動勢力是什么?(內有封建勢力,外有帝國主義。)
教師小結、過渡:我們在前面還學過張騫這個人物。“騫”與“謇”怎么區分?張騫是西漢出使西域的人物,他騎著馬兒出塞西行,所以“塞”下以“馬”換“土”[此處應板書講解]。張謇考中過清朝的狀元。狀元者,必然擅長言語,所以“塞”下是“言”不是“馬”[此處也應板書講解]。
張謇把國家民族利益看得比個人利益為重,義無返顧地放棄了高官厚祿,迎著風險興辦實業。他所創辦的大生紗廠等企業是炎黃子孫自己開辦的民族工業,這些企業的興起、短暫發展和迅速破產的過程,就是整個舊中國民族工業歷史的縮影。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 板書《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簡表》,組織學生根據表格的提示,在書上找到答案加以標注,然后通過“接龍”式練習,理解之:
時期 a b c
特征 d e f
原因 g h i
a. 從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 b.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c.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d. 萌芽 e. 短暫的“黃金時代” f. 再度受挫,凋謝萎縮
g. 在歷史趨勢的作用下,官民“自強、求富”(此點由老師講解即可)
h. 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
i. 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
2 簡述101頁“閱讀文字”關于“榮氏企業”興衰歷程。(提醒學生運用“提煉法”:
a.初創發展:“黃金時代”加上艱苦奮斗
b.屢遭挫折:“九一八”事變后,陷入困境;“七七”事變后,毀于一旦。
c.抗戰勝利后:有所恢復,但遠未達到戰前水平。)
3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特征是什么?(發展進程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地點集中于沿海沿江工業城市,類型集中于輕工業],發展水平整體落后,帶有顯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 根據新學案72頁[知識網絡]梳捋本課知識線索和知識要素。
2. 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102頁選擇題:應選d(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3. 布置課后完成的作業:
a. 新學案第73——74頁[自我測評]的“一、選擇題”、“二、判斷正誤”、“三、看圖回答”為必答題,“四、材料分析”和“五、問題思考”為選答題。
b. 93——95頁“單項選擇”1、2、3題也是必答題。
4. 提醒學生預習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
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兩次工業革命和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
掌 握 火車、輪船、電報、電話以及照相、電影的傳入,新聞報紙、出版事業的出現,中國社會習俗的演變概況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理解資料處理信息 認識近代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順應人類歷史潮流的變化,是歷史的進步;同時也使中華民族付出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沉重代價
認識作用分析利弊 火車輪船的傳入,一方面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
討論探索 我國的科技發明在古代領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卻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約和農業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社會進步發展觀點 工業文明的傳入,在改造中國社會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改造著中國人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這個歷史趨勢說明了人類社會總是向前發展著、進步著的 ,我們必須自覺地與時俱進
思想意識 辛亥革命對中國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代表著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變化的主流趨勢和人類優秀文化的發展方向,功不可沒
教學重點 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怎樣的趨勢?
(a.經濟上:自然經濟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在曲折中發展,出現工業化趨勢;
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體,出現民主化趨勢;
c.思想文化上:出現了提倡民主科學的趨勢。)
教師設問導入:我們今天看看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布置學生閱讀104——109頁全課內容,對外國傳入的重要交通通訊工具、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變遷的事實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1 19世紀初,火車、輪船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a. 使人們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
b. 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
c. 也便利了外國列強對中國的掠奪。)
2 你知道中國第一條鐵路和第一艘輪船的名稱嗎?(淞滬鐵路、“黃鵠”號輪船)
教師小結、過渡:這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科技發明對中國的影響,使得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和物質生產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與世界“接軌”。19世紀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業革命科技發明陸續傳入中國,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的物質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并在這個基礎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使得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也發生了劇烈的變遷。
文化生活的變遷
1 19世紀70年代以后,傳入的通訊工具是什么?(有線電報)對社會生活哪些方面產生影響?(商業、新聞、家庭聯系等)
2 當時還從西方傳入哪兩樣發明,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照相和電影)
3 中國電影歷史上的三個“第一部”分別是什么?(組織學生“對號入座”:
a. 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
b.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c. 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電影節獎的影片:《漁光曲》。)
4 近代最著名的中文報紙是哪一家?(《申報》)
5 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是什么?(商務印書館)
6 你能說出以下各時期興辦的刊物名稱嗎?(組織學生“對號入座”:
a.維新變法時期:《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
b.辛亥革命時期:《民報》[中國同盟會機關報]
c.新文化運動期間:《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每周評論》)
教師過渡:隨著文化生活的變遷,人們的社會習俗也發生了變化。
社會習俗的變化
1 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習俗得到改變?(留辮、纏足、翎頂補服、跪拜禮、稱呼等)
2 這說明精神文明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平等博愛、互尊自重)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 根據新學案78——79頁[知識網絡]梳捋本課知識線索和知識要素。
2. 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108頁選擇題:應選b(淞滬鐵路)。
3. 布置課后完成的作業:新學案第80頁[自我測評]以及103——105頁“一、單項選擇”4、5、6、7題(必做題)。
4. 提醒學生預習第21課《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
經濟和社會生活 篇2
第六單元 經濟和社會生活
【學習目標】:
1、講述張謇興辦實業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狀況;知道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
2、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張謇等興辦企業、實業救國的愛國情懷,增強我們的愛國情感;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大眾傳播媒體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學習重難點】
重點: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近代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難點:正確理解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征;
【教法、學法】:
【新課導入】:
【自學指導】
一、狀元實業家張謇:
張謇是哪里人?他提出了什么口號?回鄉創辦了什么企業?自主閱讀課文了解該企業的發展概況
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發展概況:
(1)從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發展概況是怎樣的?
(2)一戰期間,進入“黃金時代”的原因是什么?
(3)一戰后民族工業再度受挫的原因是什么?
(4)抗戰勝利后,民族工業也沒能得到很好的恢復的原因是什么?
2、特征:
(1)總體落后,在 、 、 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
(2)發展很不平衡:從行業上看,主要集中在 部門,地區間的發展也很____________。
三、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1、近代交通:19世紀初______ _ _、_____ ___相繼傳入中國;
2、近代通訊:19世紀70年代以后,中國開始架設______________,20 世紀初,又開辦了_____________。
四、文化生活的變遷:
1、______ __、_____ ___傳入中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鏡頭;
2、中國的新聞報業: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___ ________,是近代中國影響最大的報紙;
3、中國的出版事業: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_______ ______是近代中國歷
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五、社會習俗的變化:
從何時開始社會習俗發生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經濟和社會生活 篇3
[課標內容]
①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 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時間及表現;宋代農業的發展;宋代手工業的發展;宋代商業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會生產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生變化的種種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
③通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發展狀況,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狀況,使學生形象 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 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組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②指導學生設計制作“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簡表 ”,培養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培養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 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 :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 業的發展
1、宋代農業的發展
2、宋代手工業的興盛
3、宋代商業的繁榮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1、( )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時期,經濟重心已從( )流域轉移到( )流域。( )時,流傳“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 )流域已成為全國重要糧倉。
2、宋朝時,發明了新農具“ ”, 還出現了( )。原產越南的( )由 福建推廣到江淮 一帶。南方已普遍種植( ),( )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淮河流域。
3、宋朝時,( )在南方逐漸普及,( )成為著名的瓷都。( )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裝有( )。
4、( )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5、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 )、( )、( )等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現了眾多的( )行業,有專門的娛樂場所“ ”。( )身份相對自由,( ) 文化生 活也豐富起來。( )、( )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經濟和社會生活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 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兩漢是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本課主要從經濟的角度反映這一初步發展時期的特征。本課之前,學過兩漢的主要統治政策,它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本課之后,將要學習兩漢的民族關系、對外交流、文化情況,而這些都深深受到經濟的影響。所以學好本課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的內容,也為后面內容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 本課的內容和結構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重農抑商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以及豪強地主的田莊。本課以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為主線索。以經濟為核心,分別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的。(1)經濟發展的政治上一個重要原因:即兩漢的經濟指導思想:重農抑商政策;(2)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的發展;人們社會生活中物質生活的變化滲透在這一部分。(3)經濟發展對政治的一個重要影響:豪強地主勢力大大發展。
(三) 教學目標
1.掌握以下基礎知識:
重農抑商政策;以犁壁、耬車、二牛抬杠法、溫室栽培、水排、提花機危代表的新技術;水利的興修;小麥、水稻和桑麻的種植情況;冶銅、冶鐵、紡織業,長安和洛陽的繁榮;豪強地主田莊的特點
2.從思想上認識:
①重農抑商政策對兩漢經濟的促進作用以及對后世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
②通過學習兩漢時期世界領先的技術發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 生愛國之情;同時還要使學生認識這些新技術是當時人們對前人成果繼承和發展的結果,培養創新意識;
③認識我國封建社會發展早期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
3.能力培養:
①通過閱讀圖片資料,培養學生在讀圖和討論中發展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②通過引導分析兩漢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的方法。
③通過“我國領先于世界的技術有哪些?”討論回答,培養綜合歸納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兩漢農業的新成就;手工業的興盛
教學難點:重農抑商政策;農業技術的革新
二、教法和學法:
我國的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里提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要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所以在教學中要以挖掘歷史的教育功能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為指導,以啟迪學生的思維為核心。根據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我主要采取多媒體演示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圖片等資料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要利用多媒體交互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提高授課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學中,就是要采用多媒體演示的直觀教學來創設歷史情境,拉近歷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順利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在老師的演示、講解過程中,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并積極地進行討論。師生平等的交流,就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化解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在本課,還要較多地運用比較法,比如在講到犁壁、二牛抬杠等問題時。
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的學法指導主要是:
1.聯想記憶法:讓學生聯想農耕過程主要是耕地、播種、灌溉,從而全面掌握農業的成就;
2.總結我國兩漢時期領先于世界的技術成就,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歸納方法,并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也啟發了學生怎樣繼承和創新;
3.引導學生分析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認識我國古代經濟發展表現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從整體上把握時代特征;
4.引導學生觀察有關的考古發掘圖片資料,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從考古資料中獲取信息,并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時間安排:
1.導入新課:約3分鐘
2.講授新課:約37分鐘
3.小結及布置作業,約5分鐘
(二)、導入設計:
以問題“漢初,將相出行時坐什么車?反映了什么社會狀況?”做鋪墊開始引導。學生回答后,出示《金縷玉衣圖》,簡單講解它的制作材料,指出這是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死后所穿的,接著提問學生:“這又反映了什么社會狀況?”在老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認識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比漢初豐富了,進而認識到兩漢經濟的發展了,導入新課。以這樣直觀的圖片、強烈的對比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新課授課設計:
1.重農抑商政策。
結合文帝的詔書和課本有關的一段小字文,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重農抑商政策。然后從重視農業的作用以及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的關系引導學生認識重農抑商政策對兩漢經濟的促進作用;以及對后世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見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對后世的影響只讓學生形成初步認識,在以后的學習中再不斷加深。
兩漢的經濟:我將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進行教學。
2.農業的新成就 :
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首先啟發學生想象從事農耕都要做些什么,耕、種、灌等,然后圍繞農業新成就進行技術革新、興修水利、農作物三個內容的教學。
(1)農業技術的革新
生產工具及技術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所以我會首先進行農業技術革新的教學。以學生的認識規律為依據:從整體到局部、從耕地到播種,依次是的二牛抬杠、犁壁、耬車的教學,最后是溫室栽培技術。
其中我對二牛抬杠、犁壁、耬車的教學處理相似。分別結合《東漢牛耕圖》、《犁壁》、《耬車》等圖片,講解各個新技術或工具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新技術或工具都節省了人力、時間,提高了勞動效率,為了加深認識,還要運用對比法,二牛抬杠對比三人兩牛耕作;犁壁不但對比戰國的犁,還要對比歐洲,歐洲比我國晚近1000年才用到這一工具。溫室栽培作為一項革新的技術,提到這里來講。對比指出歐洲人到了1000多年后才能享受反季節的新鮮蔬菜,從而讓學生認識這一技術的先進性,及技術革新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運用演示、講解、對比,使學生從技術革新的角度認識農業的新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興修水利
主要從治黃和修渠兩個方面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兩漢水利事業的新成就,其中治黃是這一小目的重點。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學生對其有一定的認識。首先我會啟發學生以兩漢為例,從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思考治黃的原因?學生討論、回答后,師生一起總結:治黃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和政治的穩定等原因,從而使認識治黃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所在。接著引導認識武帝時的治黃和漢明帝時派王景治黃兩件事。
為了增強學生對漢代治黃偉大成就的認識,在這里補充資料:
材料一: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00多年黃河共發生了1590多次決口,平均每三年就有兩次,而大的改道就有26次之多,平均每100年就會改道一次。每次災難都奪取千萬人的生命,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
材料二:漢武帝時治理黃河使其80多年未曾發生大的水災,王景的治理使黃河800多年沒有改道。
啟發學生思考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學生從直觀的數據中首先認識到漢代治理黃河的偉大成就;其次會認識治理黃河依然是艱巨的任務,這就可以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感和創新精神。
結合《關中水利圖》進行修渠內容的教學,并指出井渠的作用和地位。
(3)農作物
我將從糧食、蔬菜、經濟作物三個方面進行農作物的教學。其中糧食的教學中,我將結合地理中土壤、氣候的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北方種植小麥,南方種植水稻,使學生有這樣的學科聯系的思想。而桑和麻的種植,引導學生對比春秋戰國,認識兩漢時的種植規模和對紡織業的促進發展。使學生形成農業的發展會促進手工業發展的認識。順利地進入下面手工業的教學。
經濟和社會生活 篇5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課標內容]
①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間及表現;宋代農業的發展;宋代手工業的發展;宋代商業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會生產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生變化的種種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
③通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發展狀況,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狀況,使學生形象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組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②指導學生設計制作“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簡表”,培養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培養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業的發展
1、宋代農業的發展
2、宋代手工業的興盛
3、宋代商業的繁榮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1課 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1、( )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時期,經濟重心已從( )流域轉移到( )流域。( )時,流傳“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 )流域已成為全國重要糧倉。
2、宋朝時,發明了新農具“ ”,還出現了( )。原產越南的( )由福建推廣到江淮一帶。南方已普遍種植( ),( )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淮河流域。
3、宋朝時,( )在南方逐漸普及,( )成為著名的瓷都。( )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裝有( )。
4、( )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
5、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 )、( )、( )等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現了眾多的( )行業,有專門的娛樂場所“ ”。( )身份相對自由,( )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 )、( )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經濟和社會生活 篇6
北京市第3中學高級教師 朱爾澄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漢代的重農抑商政策。水利:王景治黃。農具:漢武帝時發明耬車。冶鑄:西漢時冶鑄開始用煤作燃料,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紡織:西漢時紡織使用提花機。東西二京的繁榮與豪強地主田莊的特點。
2.思想教育
各族勞動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締造了西漢的強盛局面和多方面領先于世界的發展成就,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3.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通過講解、讀圖、討論的形式發展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是本課重點。
學習古代生產史上的科技知識過程中培養想象力,是本課難點。
板書提綱
一、重農抑商政策
二、農業的新成就
水利 王景·治黃
工具、技術 耬車(漢武帝時)
作物 麥
三、手工業的興盛
冶鐵 煤作燃料(西漢)
四、東西二京的繁榮
長安、洛陽的人口、商業繁榮
五、豪強地主田莊
豪強地主、田莊及其特點
(二)教學過程
(抄寫課題)這題目上出現一個詞棗兩漢?(學生答:西漢和東漢。)對,我想同學們是能理解的。西漢、東漢合稱兩漢,也可以就叫漢朝、漢代。我們先從經濟政策說起,以前兩課已經學過涉及經濟方面的政策有什么呢?(學生答:西漢初年的休養生息政策。東漢光武帝減輕百姓租稅徭役的政策。)今天再向你們介紹一項棗重農抑商政策(板書)。農是農業,商是商業,抑字與重字相對,是輕視的意思。怎么抑制呢?請一位同學讀一下93頁第3段課文(從略)。接著我們分析分析為什么重農?大概無需多做解釋,你看107頁豎排的漢文帝詔書中的一句話:“夫農,天下之本也。”農業是國家的根本。為什么要抑商呢?(學生答:防止農民不種田去做買賣。)說得好,也就是保障農業勞動力,還有一個原因棗商人“不佐國家之急”棗商人不為國家著想,甚至給國家制造困難。重農抑商成為后世封建皇朝的一項基本國策,它對我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怎樣,我們暫且不去議論,只說對兩漢時期的直接作用棗對農業發展是有利的,農業取得許多新成就(板書)
先看看水利(板書)。在農業發展的相關因素中,水極重要,但有時水不能帶來利益,反成禍患。像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的黃河,所以稱之黃河,是因為它濁流滾滾,黃水滔滔。黃河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看來是隨著泥沙含量增高以至渾濁呈黃色了。(掛兩漢水利圖)漢武帝時,黃河在下游決口,泛濫16個郡,20多年都沒能堵住。漢武帝親臨現場,面對那一片汪洋,他作歌一首,其中有兩句:“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表達了他的滿腹愁情。因此下令上自將軍、下至小吏都去堵塞決口,終于成功,此后80多年黃河未成大災。到西漢后期黃河又決口,直到東漢明帝時,王景率領幾十萬民工在黃河下游千余里進行堵口、筑堤、修渠等一系列工程,從此黃河800多年沒發生大的決口改道,相對地安流。我們該怎樣評價王景?(學生議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專家。漢代很重視農田水利,以關中地區為例(掛關中水利圖),圖中標出的幾條渠哪一條是以前學過的?(學生答:鄭國渠。)漢武帝時代,在鄭國渠上游開了六條小渠,叫六輔渠,能夠灌溉鄭國渠灌溉不到的高地。(指圖)這一條渠,200里長,叫白渠。為什么漢武帝對關中水利特別注意?(學生答:因為西漢都城長安在關中。)在一首稱頌白渠的民謠中說得好:“衣食京師(就是都城),億萬之口。”關中沃野千里,成為西漢穩固的統治中心,與這些河渠是分不開的。我還想告訴同學們一件事:在水利建設中的一項發明。漢武帝時,開鑿一條河渠必須經過一座山,如沿山腳明挖,怕是會(學生答:塌方。)那么怎么辦呢?(學生議論)修渠的民工大膽地采用開鑿豎井,井下水道相通,這條渠從地下穿過這座山,很像什么?(學生答:隧道。)請你看一下94頁倒數第2行,這就是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創舉,凡是地勢高低不平的地方都可以用這個辦法,還有什么情況下用這個辦法挺好?(學生答:用在特別干旱、水容易蒸發的地方。)想得很好,有人認為新疆的坎兒井就是受井渠的影響。總的來說,西漢時期一批水利工程先后完成,許多地區河渠縱橫、田野蒼翠,真是水利史上空前的盛況。
漢代的農民為興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還不斷地改進耕作的工具和技術(板書)。考古學家發現漢代的犁有一個突破性的新的裝置,請看94頁第1段第1行,西漢的耕犁已裝上了犁壁棗與犁的主要部件犁鏵(入土起土)聯成一體的。有了犁壁,犁就能翻土碎土,還能起垅,沒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劃溝,再靠鋤、鏟一類農具幫助才行。你可能會想:犁壁,不就是那么一個帶孤度的厚鐵片嗎,有什么了不起?看下行課文,這個發明歐洲則到了約1000年以后才有,很了不起!接著看課文,牛耕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方法,下面的圖就是,從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變化,反映了什么呢?(學生答:犁在進步。人駕馭耕牛的技術提高了,越來越熟練。)右邊那幅圖是耬車,是使用畜力的播種機械,它的本事之大,你大概看圖是看不出來的。它把開溝、下種、覆蓋全部完成,同時能播三行。據記載中說,使用它能“省力過半,得谷加五”,勞力省了一半多,產量增加五成。漢武帝曾命令各地的縣令,還有鄉里老農的代表,到長安學習這些先進的農具和技術。這里我插一句話,人們說漢武帝是雄才大略,你看還是合適的吧。
水利、農具、技術的發展,給農作物(板書)的種植帶來了變化。糧食作物在南方還是以水稻為主,而北方,便普遍需要種植水量比粟大一倍的小麥。把小麥磨成粉,就是—(學生答:面。)當時的面食都叫餅。餅是并的意思,因為以水和面,好像并起來。火燒而食者,為燒餅;水煮而食者為湯餅;籠蒸而食者為蒸餅,蒸餅就是饅頭,不過當時還沒有饅頭這個叫法。在中國的飲食史上,北方人喜歡吃面食,始于漢代。那時候吃的蔬菜呢?我們常吃的蘿卜、芹菜、韭菜、蔥蒜等等,他們也差不多都吃上了。而且,漢代已經能利用溫室栽培蔬菜,這一項世界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早1000多年。不過咱們可以想象當時一般的人是吃不上溫室蔬菜的。我介紹你看一張圖:96頁上的漢朝飲食加工圖。這是在今山東省發現的,畫的是一家庖廚,就是廚房,肯定是貴族官僚家的廚房,那么多人,那么多種活計,那么多樣吃的,你越仔細琢磨,就越有意思,越有味道。
說過吃,再說穿。與穿有關的作物,桑和麻的種植在向我國北方、南方更多的地方發展。你看課本95頁的采桑圖,這是在今屬內蒙古的一個地方。兩漢的畜牧業也有很大發展。農業的發展必定會促進手工業發展、興盛(板書)。當然手工業發展又必會推動農業進步,這種關系特別表現在冶鐵業上。看課本98頁上的漢代手工業分布圖,圖中以各種標記表示漢代各類著名的手工業發達的地點。從圖上看得出冶鐵業的廣泛分布,其中最著名的冶鐵中心有宛、鞏等地。規模巨大、技術成熟是漢代冶鐵業的主要特點。煉鐵燃料開始使用煤(板書)。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有一位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板書),利用水力鼓風冶鐵,這項發明比歐洲早1000多年。為什么這項發明能夠在我國、在東漢時期、在宛這個地方完成?(學生答:因為早在春秋后期,我國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年。)生鐵冶煉技術的一個關鍵是什么?(學生答:有鼓風設備,提高爐溫。)很好,接著說。(學生答:宛在戰國時代就是冶鐵中心。)我來總結同學們的看法:論冶鐵技術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在世界上數得上我們中國,而在中國又數宛這個地方突出。另外,你們再想想宛這地方還具備一個什么條件?(學生答:河渠較多。)是那些富于高度創造力的鐵匠們,將那激流的沖擊力變做鼓風冶鐵的動力,恐怕不是太守大人的一人之功吧,但他是比較關心生產,體察下情的。水排的價值,有人評論:是人類利用自然力的一次偉大勝利。兩漢時期,先是農具、后是兵器,逐漸鐵器化了,不僅在中原,也逐步推廣到少數民族地區。
隨著鐵器的發展,銅也就失去了在工具、兵器方面昔日獨特的地位,但在錢幣鑄造、精美的銅制器皿的生產方面,規模還很大。在出土的漢代銅器中頗有些凝聚著藝術創造光輝的精品,(指圖)馬踏飛燕、長信宮燈(板書)。你一定更熟悉馬踏飛燕棗(學生答:是中國旅游的標志。)一匹馬,三足騰起,一足踏在一只飛鳥上,奔馳著的馬能追得上疾飛中的鳥,有多么快,我仿佛都聽見了那馬的嘶鳴聲!美不美呢,給你一種什么樣的美感?(學生答:矯健的美!)我有同感,但這是藝術想象的美,因為這樣神奇的情景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指長信宮燈圖)一宮女跪著執燈,燈盤能轉動,燈罩能開合,因此可以隨意調節燈的亮度和角度,而更加妙不可言的是,燈煙順著宮女右臂進入宮女體內,避免了空氣污染。長信宮燈在整體造型上給我們以和諧的美感。
在手工業的發展中,怎么能落下絲織業!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啊。(板書)漢代的絲織業以臨淄(在今山東)、襄邑(在今河南)最為有名,那里的官營作坊專為皇宮和官府織造上等的絲織品。西漢時一位婦女,連姓名也沒傳下來,只知她丈夫叫陳寶光,她織的綾錦極為華麗,織得也比別人快。原來這是因為她把當時已經非常復雜的提花織機加以改造的緣故(板書)。漢代的紡織機械也是領先世界的,現已出土的漢代絲綢,有的像天上云霞般的美妙,有的像地上的鮮花一樣鮮麗多采。從記載中看,漢武帝時一年之中征集天下的絲綢500萬匹,產量、質量都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我國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國家,漆器制造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大發展,我就不多說了。
兩漢手工業有哪些新成就?(學生答:冶鐵、冶銅、絲綢業都很發達。)對,請舉幾件事例。(西漢時冶鐵開始用煤做燃料。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水力鼓風冶鐵。西漢紡織用的提花機。精美的銅器,如馬踏飛燕。)
兩漢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也必然從當時的首都反映出來。(板書)繁榮的東、西二京。東、西二京指的是東漢的都城洛陽,西漢的都城長安。無論長安、洛陽,都有巍峨宏偉的宮殿。看長安城平面圖,長安的未央宮、長樂宮,占了長安城約摸三分之一。當初營建未央宮時,盡管社會非常貧困,蕭何仍強調宮殿“非壯麗無以重威”,重威,即至高無上的威嚴。還有寬闊而縱橫交錯的大街,熱鬧而井井有條的商業區。看課文99頁中間的豎字:班固形容長安的繁華說:人不得顧,車不得旋。人不能回頭,車不能拐彎,多么擁擠。長安城比當時歐洲最大的城羅馬大3倍以上,是世界上第一大城,洛陽的人口也很多。
在99頁課文中還有幾幅漢代人的民房建筑,左邊的大宅院,正中有磚木結構的多層樓閣高高突起,右邊是百姓住宅,形成了鮮明對比。看100頁上邊有漢代的床榻棗一種小床,主要是為了坐著用的。這些家具有個共同的特點棗(學生答:都很矮。)漢代保持著我們自古以來的席地起居的習俗,有個成語“席地而坐”就是由古代的這一習俗而來。
翻看課本93頁課題下方框里的第一句話: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時期。通過學習,我們都會得出這一結論的,而且知道了當時社會生活也有較大進步。推動這個發展、進步的是默默耕耘的農民、心靈手巧的工匠……,可他們卻難得溫飽、缺食少穿。那些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高樓大院的人,不僅有貴族、官僚、還有遍及各地的大地主,從西漢后期,他們大量兼并土地,擁有龐大的田莊,田莊的主人被稱為豪強地主(板書)。豪強地主田莊的特點是什么?請你根據課文內容來回答我的問題。經濟上棗規模大,自給自足;軍事上棗有私人武裝和軍事設施;政治上棗把持著地方到中央的政權;田莊里的農民終年勞苦,世代相繼,很少自由。豪強地主田莊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留待以后再研究。
兩漢時期經濟的發展為后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業 :
指導學生完成教材課后的練習題。
經濟和社會生活 篇7
北京市第3中學高級教師 朱爾澄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漢代的重農抑商政策。水利:王景治黃。農具:漢武帝時發明耬車。冶鑄:西漢時冶鑄開始用煤作燃料,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紡織:西漢時紡織使用提花機。東西二京的繁榮與豪強地主田莊的特點。
2.思想教育
各族勞動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締造了西漢的強盛局面和多方面領先于世界的發展成就,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
3.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通過講解、讀圖、討論的形式發展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兩漢農業、手工業的新成就,是本課重點。
學習古代生產史上的科技知識過程中培養想象力,是本課難點。
板書提綱
一、重農抑商政策
二、農業的新成就
水利 王景·治黃
工具、技術 耬車(漢武帝時)
作物 麥
三、手工業的興盛
冶鐵 煤作燃料(西漢)
四、東西二京的繁榮
長安、洛陽的人口、商業繁榮
五、豪強地主田莊
豪強地主、田莊及其特點
(二)教學過程
(抄寫課題)這題目上出現一個詞棗兩漢?(學生答:西漢和東漢。)對,我想同學們是能理解的。西漢、東漢合稱兩漢,也可以就叫漢朝、漢代。我們先從經濟政策說起,以前兩課已經學過涉及經濟方面的政策有什么呢?(學生答:西漢初年的休養生息政策。東漢光武帝減輕百姓租稅徭役的政策。)今天再向你們介紹一項棗重農抑商政策(板書)。農是農業,商是商業,抑字與重字相對,是輕視的意思。怎么抑制呢?請一位同學讀一下93頁第3段課文(從略)。接著我們分析分析為什么重農?大概無需多做解釋,你看107頁豎排的漢文帝詔書中的一句話:“夫農,天下之本也。”農業是國家的根本。為什么要抑商呢?(學生答:防止農民不種田去做買賣。)說得好,也就是保障農業勞動力,還有一個原因棗商人“不佐國家之急”棗商人不為國家著想,甚至給國家制造困難。重農抑商成為后世封建皇朝的一項基本國策,它對我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怎樣,我們暫且不去議論,只說對兩漢時期的直接作用棗對農業發展是有利的,農業取得許多新成就(板書)
先看看水利(板書)。在農業發展的相關因素中,水極重要,但有時水不能帶來利益,反成禍患。像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的黃河,所以稱之黃河,是因為它濁流滾滾,黃水滔滔。黃河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看來是隨著泥沙含量增高以至渾濁呈黃色了。(掛兩漢水利圖)漢武帝時,黃河在下游決口,泛濫16個郡,20多年都沒能堵住。漢武帝親臨現場,面對那一片汪洋,他作歌一首,其中有兩句:“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表達了他的滿腹愁情。因此下令上自將軍、下至小吏都去堵塞決口,終于成功,此后80多年黃河未成大災。到西漢后期黃河又決口,直到東漢明帝時,王景率領幾十萬民工在黃河下游千余里進行堵口、筑堤、修渠等一系列工程,從此黃河800多年沒發生大的決口改道,相對地安流。我們該怎樣評價王景?(學生議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專家。漢代很重視農田水利,以關中地區為例(掛關中水利圖),圖中標出的幾條渠哪一條是以前學過的?(學生答:鄭國渠。)漢武帝時代,在鄭國渠上游開了六條小渠,叫六輔渠,能夠灌溉鄭國渠灌溉不到的高地。(指圖)這一條渠,200里長,叫白渠。為什么漢武帝對關中水利特別注意?(學生答:因為西漢都城長安在關中。)在一首稱頌白渠的民謠中說得好:“衣食京師(就是都城),億萬之口。”關中沃野千里,成為西漢穩固的統治中心,與這些河渠是分不開的。我還想告訴同學們一件事:在水利建設中的一項發明。漢武帝時,開鑿一條河渠必須經過一座山,如沿山腳明挖,怕是會(學生答:塌方。)那么怎么辦呢?(學生議論)修渠的民工大膽地采用開鑿豎井,井下水道相通,這條渠從地下穿過這座山,很像什么?(學生答:隧道。)請你看一下94頁倒數第2行,這就是井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創舉,凡是地勢高低不平的地方都可以用這個辦法,還有什么情況下用這個辦法挺好?(學生答:用在特別干旱、水容易蒸發的地方。)想得很好,有人認為新疆的坎兒井就是受井渠的影響。總的來說,西漢時期一批水利工程先后完成,許多地區河渠縱橫、田野蒼翠,真是水利史上空前的盛況。
漢代的農民為興修水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還不斷地改進耕作的工具和技術(板書)。考古學家發現漢代的犁有一個突破性的新的裝置,請看94頁第1段第1行,西漢的耕犁已裝上了犁壁棗與犁的主要部件犁鏵(入土起土)聯成一體的。有了犁壁,犁就能翻土碎土,還能起垅,沒有犁壁的犁只能破土劃溝,再靠鋤、鏟一類農具幫助才行。你可能會想:犁壁,不就是那么一個帶孤度的厚鐵片嗎,有什么了不起?看下行課文,這個發明歐洲則到了約1000年以后才有,很了不起!接著看課文,牛耕普遍使用二牛三人的方法,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方法,下面的圖就是,從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的變化,反映了什么呢?(學生答:犁在進步。人駕馭耕牛的技術提高了,越來越熟練。)右邊那幅圖是耬車,是使用畜力的播種機械,它的本事之大,你大概看圖是看不出來的。它把開溝、下種、覆蓋全部完成,同時能播三行。據記載中說,使用它能“省力過半,得谷加五”,勞力省了一半多,產量增加五成。漢武帝曾命令各地的縣令,還有鄉里老農的代表,到長安學習這些先進的農具和技術。這里我插一句話,人們說漢武帝是雄才大略,你看還是合適的吧。
水利、農具、技術的發展,給農作物(板書)的種植帶來了變化。糧食作物在南方還是以水稻為主,而北方,便普遍需要種植水量比粟大一倍的小麥。把小麥磨成粉,就是—(學生答:面。)當時的面食都叫餅。餅是并的意思,因為以水和面,好像并起來。火燒而食者,為燒餅;水煮而食者為湯餅;籠蒸而食者為蒸餅,蒸餅就是饅頭,不過當時還沒有饅頭這個叫法。在中國的飲食史上,北方人喜歡吃面食,始于漢代。那時候吃的蔬菜呢?我們常吃的蘿卜、芹菜、韭菜、蔥蒜等等,他們也差不多都吃上了。而且,漢代已經能利用溫室栽培蔬菜,這一項世界首創的新技術,比歐洲早1000多年。不過咱們可以想象當時一般的人是吃不上溫室蔬菜的。我介紹你看一張圖:96頁上的漢朝飲食加工圖。這是在今山東省發現的,畫的是一家庖廚,就是廚房,肯定是貴族官僚家的廚房,那么多人,那么多種活計,那么多樣吃的,你越仔細琢磨,就越有意思,越有味道。
說過吃,再說穿。與穿有關的作物,桑和麻的種植在向我國北方、南方更多的地方發展。你看課本95頁的采桑圖,這是在今屬內蒙古的一個地方。兩漢的畜牧業也有很大發展。農業的發展必定會促進手工業發展、興盛(板書)。當然手工業發展又必會推動農業進步,這種關系特別表現在冶鐵業上。看課本98頁上的漢代手工業分布圖,圖中以各種標記表示漢代各類著名的手工業發達的地點。從圖上看得出冶鐵業的廣泛分布,其中最著名的冶鐵中心有宛、鞏等地。規模巨大、技術成熟是漢代冶鐵業的主要特點。煉鐵燃料開始使用煤(板書)。宛這個地方屬南陽郡,東漢時有一位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板書),利用水力鼓風冶鐵,這項發明比歐洲早1000多年。為什么這項發明能夠在我國、在東漢時期、在宛這個地方完成?(學生答:因為早在春秋后期,我國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年。)生鐵冶煉技術的一個關鍵是什么?(學生答:有鼓風設備,提高爐溫。)很好,接著說。(學生答:宛在戰國時代就是冶鐵中心。)我來總結同學們的看法:論冶鐵技術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在世界上數得上我們中國,而在中國又數宛這個地方突出。另外,你們再想想宛這地方還具備一個什么條件?(學生答:河渠較多。)是那些富于高度創造力的鐵匠們,將那激流的沖擊力變做鼓風冶鐵的動力,恐怕不是太守大人的一人之功吧,但他是比較關心生產,體察下情的。水排的價值,有人評論:是人類利用自然力的一次偉大勝利。兩漢時期,先是農具、后是兵器,逐漸鐵器化了,不僅在中原,也逐步推廣到少數民族地區。
隨著鐵器的發展,銅也就失去了在工具、兵器方面昔日獨特的地位,但在錢幣鑄造、精美的銅制器皿的生產方面,規模還很大。在出土的漢代銅器中頗有些凝聚著藝術創造光輝的精品,(指圖)馬踏飛燕、長信宮燈(板書)。你一定更熟悉馬踏飛燕棗(學生答:是中國旅游的標志。)一匹馬,三足騰起,一足踏在一只飛鳥上,奔馳著的馬能追得上疾飛中的鳥,有多么快,我仿佛都聽見了那馬的嘶鳴聲!美不美呢,給你一種什么樣的美感?(學生答:矯健的美!)我有同感,但這是藝術想象的美,因為這樣神奇的情景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指長信宮燈圖)一宮女跪著執燈,燈盤能轉動,燈罩能開合,因此可以隨意調節燈的亮度和角度,而更加妙不可言的是,燈煙順著宮女右臂進入宮女體內,避免了空氣污染。長信宮燈在整體造型上給我們以和諧的美感。
在手工業的發展中,怎么能落下絲織業!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啊。(板書)漢代的絲織業以臨淄(在今山東)、襄邑(在今河南)最為有名,那里的官營作坊專為皇宮和官府織造上等的絲織品。西漢時一位婦女,連姓名也沒傳下來,只知她丈夫叫陳寶光,她織的綾錦極為華麗,織得也比別人快。原來這是因為她把當時已經非常復雜的提花織機加以改造的緣故(板書)。漢代的紡織機械也是領先世界的,現已出土的漢代絲綢,有的像天上云霞般的美妙,有的像地上的鮮花一樣鮮麗多采。從記載中看,漢武帝時一年之中征集天下的絲綢500萬匹,產量、質量都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我國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國家,漆器制造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大發展,我就不多說了。
兩漢手工業有哪些新成就?(學生答:冶鐵、冶銅、絲綢業都很發達。)對,請舉幾件事例。(西漢時冶鐵開始用煤做燃料。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水力鼓風冶鐵。西漢紡織用的提花機。精美的銅器,如馬踏飛燕。)
兩漢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也必然從當時的首都反映出來。(板書)繁榮的東、西二京。東、西二京指的是東漢的都城洛陽,西漢的都城長安。無論長安、洛陽,都有巍峨宏偉的宮殿。看長安城平面圖,長安的未央宮、長樂宮,占了長安城約摸三分之一。當初營建未央宮時,盡管社會非常貧困,蕭何仍強調宮殿“非壯麗無以重威”,重威,即至高無上的威嚴。還有寬闊而縱橫交錯的大街,熱鬧而井井有條的商業區。看課文99頁中間的豎字:班固形容長安的繁華說:人不得顧,車不得旋。人不能回頭,車不能拐彎,多么擁擠。長安城比當時歐洲最大的城羅馬大3倍以上,是世界上第一大城,洛陽的人口也很多。
在99頁課文中還有幾幅漢代人的民房建筑,左邊的大宅院,正中有磚木結構的多層樓閣高高突起,右邊是百姓住宅,形成了鮮明對比。看100頁上邊有漢代的床榻棗一種小床,主要是為了坐著用的。這些家具有個共同的特點棗(學生答:都很矮。)漢代保持著我們自古以來的席地起居的習俗,有個成語“席地而坐”就是由古代的這一習俗而來。
翻看課本93頁課題下方框里的第一句話: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時期。通過學習,我們都會得出這一結論的,而且知道了當時社會生活也有較大進步。推動這個發展、進步的是默默耕耘的農民、心靈手巧的工匠……,可他們卻難得溫飽、缺食少穿。那些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高樓大院的人,不僅有貴族、官僚、還有遍及各地的大地主,從西漢后期,他們大量兼并土地,擁有龐大的田莊,田莊的主人被稱為豪強地主(板書)。豪強地主田莊的特點是什么?請你根據課文內容來回答我的問題。經濟上棗規模大,自給自足;軍事上棗有私人武裝和軍事設施;政治上棗把持著地方到中央的政權;田莊里的農民終年勞苦,世代相繼,很少自由。豪強地主田莊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留待以后再研究。
兩漢時期經濟的發展為后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業 :
指導學生完成教材課后的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