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精選15篇)
《北伐戰爭》 篇1
【教學目的】
1. 基本知識
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目的、主要對象、主要戰場的重要戰役;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2. 基本技能
通過指導學生利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說明北伐戰爭的主要對象和進軍路線,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北伐戰爭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北伐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精神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并不惜為之獻出自己的生命;通過對北伐戰爭勝利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北伐戰爭是中國各革命階級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義戰爭,它的勝利是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
2.教學難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如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資源】
多媒體設備,自制課件。
【學生活動設計】
根據所學知識復習總結孫中山在“五四運動”前領導的重大斗爭;自學國民黨一大的有關內容;預習關于黃埔軍校的建立的內容,同桌之間合作寫一個有關報道;課前搜集北伐戰爭期間國民革命軍和共產黨員英勇斗爭的事跡,和國民黨右派及帝國主義破壞國民革命的資料等。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孫中山的頭像,然后請學生根據課前復習總結搶答:孫中山在“五四運動”前領導的重大斗爭。
教師加以總結后,引導學生討論,孫中山一次又一次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分析后教師明確失敗的主要原因有缺乏自己的根本原因,脫離人民群眾,從而引導分析學生得出孫中山從五四運動中得到的認識。于是進入到在蘇聯與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進行的國共第一次合作(課件展示國民黨一大會場的圖片同時說明一大的有關內容),從而開始新課的學習。
二、黃埔軍校的建立
展示課件圖片:黃埔軍校(含軍校校門對聯),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材料和課本知識及以往所學知識分組討論:
1.孫中山為什么要建立黃埔軍校?(在討論同時,教師多媒體設備給出孫中山先生的一段話:“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總結出答案。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進行系統總結<總結略>。)
2.從對聯可以看出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加以總結:培養有理想、不怕犧牲,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新一代軍人。)
3.讓每組學生找一個代表以記者的身份報道軍校建立的情況(結合學生課前的學生活動內容,讓學生代表根據課本內容和對聯以及剛才的對聯,以一個記者的身份報道軍校建立的情況)。
三、北伐勝利進軍
1.引入:國共合作實現后,一個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軍閥的革命新局面逐步形成。1926年,在國共兩黨推動下,廣東國民政府進行了北伐。
2.課件逐一展示:①《國民革命軍軍歌》;②蔣介石在北伐誓師大會上發表講話的圖片及錄音。③《北伐戰爭前形勢圖》;要求學生在閱讀書本的基礎上結合所給資料以及自己掌握的地理、歷史知識,回答問題:《國民革命軍軍歌》中的軍閥主要指那些人?北伐的目的有時為了什么?革命軍為什么要打倒他們?其主要戰場在哪里?學生回答后教師加以總結。
3.要求學生閱讀書本有關北伐軍勝利進軍的有關內容,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出《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用動態的方式逐一展示北伐軍的作戰方針、進軍路線和重要戰役地點等,讓學生利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到臺前自己做小老師給大家講一講北伐軍勝利進軍的過程。對表現好的、積極參與的同學、講解精彩的同學要給予表揚。
在次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渲染有關汀泗橋、賀勝橋戰役的情況,以加深學生對葉挺獨立團英勇作戰的印象。
4.組織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武昌戰役前獨立團一營戰士的請戰情況,加深學生對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印象,發揮歷史課堂的情感教育功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5.學生討論: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了長江流域,聲勢震動了全國。那么,北伐軍為什么能夠勝利進軍呢?請同學們根據給出的資料和本課知識,分組討論,看哪一組分析得最全面。
教師提示:一般分析戰爭勝利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戰爭的正義性;(2)軍隊的作戰方針是否正確;(3)各方面配合是否得力,官兵作戰情況;(4)是否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援、外援等。下面哪一位同學能根據各組分析的情況和這些方法來總結一下?(教師要給予表揚)最后教師進行總結。
6.課堂擴展:北伐戰爭期間,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成為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重要原因之一,你們認為在當今社會中,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否仍在發揚?請你舉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
6.課件展示題目,學生分組討論:北伐戰爭把國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國民革命的最終結果如何呢?針對這一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請同學們判斷哪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并說明理由。
7.那么,國民革命為什么會導致失敗呢?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四則材料分組討論,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組表現最棒。(課件展示相關圖片:四一二政變;七一五政變;北伐戰爭期間,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和帝國主義破壞革命的四則材料。學生回答后再由教師總結。)
四、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學生閱讀這部分內容結合課本頁兩幅圖片:《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國民黨在屠殺革命志士》兩幅圖片。回答問題:在國民革命失敗的同時,蔣介石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這一政府的具體情況如何呢?它的性質是什么呢?這一政府建立后,中國出現了哪三個對抗的政權?請同學們閱讀這一部分內容后搶答,看誰反應最快(最后教師加以總結)。
五、課堂小結
學生討論并說明這節課的內容,最后教師以歌謠的形式對本課知識小結,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孫中山開一大,國共合作成一家。
蘇聯、中共幫助下,黃埔軍校建立啦。
兩黨攜手齊北伐,反帝反封保國家。
齊北伐,打軍閥,吳、張、孫基本被打跨。
蔣、汪背信鬧分家,另起爐灶獨當家。
對內鎮壓,又屠殺,內外勾結力量大。
中共年幼大權撒,國民革命失敗啦。
六、鞏固練習及作業
1.課件展示題目,采用師問生答的方式展開競賽,對答得好的同學進行表揚。
2.課后作業:搜集材料,講一講北伐戰爭的故事,在班級或小組進行交流。
《北伐戰爭》 篇2
第11課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解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役勝利進軍和失敗的原因、國民革運氣動的失敗和南京公民政府的建破
掌握北伐戰爭的對象、共產黨在北伐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讀圖析圖再現情景
從課文和插圖或影象資料中設想北伐戰爭情景,接洽當時歷史背景理解北伐戰爭的目的,聯系戰爭進程理解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精神
整合教材全程剖析
辛亥革命缺點r孫中山創黃埔軍校r國共緊密合作r北伐勝利進軍r陳獨秀"右傾"危害、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r國民革命失敗
討論探索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原因、國民革命失敗原因
情感態度價 值觀愛黨情感
共產黨人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他們在北伐戰爭中不惜流血就義,為后人建立起一座豐碑
思想意識
北伐戰爭是中國各革命階層加入的反帝反封建的正義戰爭,情人攻略,它的歷史證實了國共真摯協作的主要性
教學重點 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教學難點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教養進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沒有取得成功?(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
2、五四運動有什么歷史作用?(五四活動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惟基礎和組織基礎,它屬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有什么意義?(中共的成立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孔從此面目一新.)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后,孫中山為了挽救革命,同共產黨合作,繼續進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后來終于形成國民國革命的熱潮mm北伐戰爭.(布置學生閱讀50mm54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黃埔軍校的建立
1、根據50頁"動頭腦":孫中山為什么要開辦黃埔軍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落入北洋軍閥手中的教訓,盼望發明一支革命軍來拯救中國的危亡.)
2、革命軍與北洋軍有哪些差別?(啟發學生應用"導入框"和51頁小字局部供給的資料,參軍隊的任務和作用等方面進行思考.)
教師小結、過渡:袁世凱等人應用北洋部隊作為本人專制獨裁的工具,持續禍國殃民.所以,要想搶救國家危亡,就必需唇槍舌劍,動用槍桿子來解決問題.
北伐成功進軍
1、北伐戰爭的目的是什么?(顛覆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戰爭的對象有哪些人?(指導學生在51頁《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中找到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的位置,畫圈作標記.)
3、北伐軍進攻路線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導學生在51頁《北伐戰爭情勢示意圖》中找到兩種箭頭所經過的地名,作出標記:
a.廣州r長沙r岳陽r汀泗橋r武昌r賀勝橋r九江、南昌r南京
b.廣州r南昌r南京
c.廣州r上海
4、北伐戰爭為什么可能在不到半年內,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有以下四個方面原因:a.作戰方針正確;b.國共兩黨緊密合作;c.[葉挺獨立團]共產黨員起了先鋒榜樣作用,寬大官兵浴血奮戰;d.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干部積極支持和嚴密配合等.)
5、國民革命最終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根據課本回答的基礎上,彌補介紹黨內"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廢棄領導權、一再讓步讓步、甚至壓抑工農運動等]:
a.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等人背離革命;
b.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過錯,造成嚴峻迫害.)
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國民政府具備什么性質?(反動的性質,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2、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后,中國大地上同時并存著哪三個抗衡的政權?(北京的北洋軍閥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
教師指出:后來,武漢和上海的反動勢力匯合起來,對幼年時期的共產黨進行瘋狂鎮壓.在壯大的敵人面前,許多共產黨人和革命積極分子慘遭屠殺.但是,英勇的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而是從地下爬起來,擦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體,重新投入戰斗.北伐戰爭的歷史明示我們:國共兩黨真誠合作時,對于國家、民族和革命事業具有很大的利益;兩黨的合作被損壞時,對于國家、民族和革命事業都會發生負面作用.
鞏固小結
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54頁抉擇題:應選d(張作霖、孫傳芳、吳佩孚).
《北伐戰爭》 篇3
淄河中學七年級歷史學科導學案 序號:11
課題12. 北伐戰爭
課型
新授
執教人 學習目標 1. 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目的、主要對象、主戰場的重要戰役;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2;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備 課 人 審 核 人 備課時間08.10.08 重點、 難點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上課時間 課時數1
學 案 內 容
學習隨筆 (教法、學法) (一)自主學習 充分準備 (基礎知識鞏固,找出重要時間、事件等基本要素并牢固記憶) 黃埔軍校的建立 北伐戰爭 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時間:______地點:______ 全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_____________ 時間:_____________ 總司令:_____________ 對象:_____________ 主要戰場:_____________ 重要的戰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伐戰爭勝力進軍的原因) 時間:_____________地點:_____________性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預習成果展示(自主進行:小組展示、組際交換矯正、評價)3′—5(三).課堂探究、展示、評價8′—10′(合作、探究、交流將答案記在筆記上)同學們,只有半年時間,北伐軍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為什么在短期內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呢? 四.教師反饋與點撥、師生小結5′—7′五.學生回頭看(根據情況有重點的看書或背誦)3′—4′六.當堂達標(翻番式檢查、小組交換矯正、評價)12′—16′
學 案 內 容
學習隨筆 (教法、學法)(一)選擇題 1.1926年北伐戰爭中任北伐軍總司令的是( ) a.蔣介石 b.葉挺 c.馮玉祥 d.廖仲愷 2.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其目的是( ) a.把革命從廣東推向全國 b.搶奪地盤和政權 c.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 d.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3.1924年5月,在廣州黃埔創辦了陸軍軍官學校的人是( ) a.孫中山 b.周恩來 c.廖仲愷 d.蔣介石 4.北伐的主要戰場是在( ) a.東北戰場 b.兩湖戰場 c.江西戰場 d.福建戰場 5.南京國民政府代表的是( ) a.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 b.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的利益 c.官僚資產階級的利益 d.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6.1926年,廣東革命政府北伐的主要對象是 ①吳佩孚②孫傳芳③張作霖④陳炯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7.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革命統一戰線發揮了積極作用 b.廣大北代官兵浴血奮戰 c.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d.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配合 8.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的標志是( ) a.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b.蔣介石實行屠殺共產黨人的政策 c.國民政府進行北伐 d.中原大戰蔣介石取得勝利 9.材料:下面是一所學校的對聯,請寫出學校的全稱和簡稱。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 10.該學校由誰創辦于何時?校長是誰?周恩來曾擔任什么職務? 11.對聯體現了學校怎樣的辦學宗旨? 12.為什么要創辦該學校?該校的創辦有什么重要意 學(教)后記:
《北伐戰爭》 篇4
第12課 北伐戰爭和南京國民政府建立
【自主梳理】:
一、黃埔軍校的創建
1、背景:_____年,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統一戰線。
2、時間:_____年。 3、地點:_____
4、目的:為培養_____ ,建立_____。
5、創辦人:_____兼任軍校總理,_____為校長,_____為黨代表。共產黨員_____等人先后擔任政治部主任,_____等人在軍校任教官。
6、辦學方針:實行__________的辦學方針。
7、作用:__________
二、北伐的勝利進軍
1、北伐的目的:__________
2、北伐的時間:_____年___月,__________揭開北伐戰爭的序幕。
_____年__月,_____正式出師北伐,_____任總司令。
3、北伐的主要對象是_____、_____、_____。
4.北伐的方針是:先_____,然后__________,最后_____。
5.北伐的進軍路線:西線指向_____,中線指向_____,東線指向_____,_____贏得“鐵軍”稱號。
6.結果:出師不到半年,從_____打到_____,_____年初,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到_____,_____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
三、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1.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_____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_____政變,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2._____年,蔣介石在_____建立國民政府。
3.“寧漢合流”是指_____與_____的合并。
4.1928年底,_____宣布“_____”,標志著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想一想,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有哪些?(p61)
答:第一,北伐戰爭是反帝反封建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第二,國共兩黨合作,協力反對北洋軍閥。第三,黃埔軍校的建立和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為北伐勝利進軍提供了重要保證。第四,北伐軍的英勇善戰,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第五,戰略部署和戰略方針的正確。第六,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熱情支援。第七,蘇聯的支援。第八,北洋軍閥勾心斗角,分崩離析。原北洋軍閥重要將領馮玉祥響應北伐,在五原誓師,與北伐軍會師鄭州,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戰爭。
2、張學良在什么情況下宣布“易幟”的?你如何看待這件事?(p62)
答:①皇姑屯事件中張作霖被炸死;日本威逼張學良宣布東北“獨立”;國民政府采取和平解決東北問題的方針,勸說張學良歸屬南京國民黨政府;身負國恥家仇的張學良毅然沖破日本阻撓,宣布“易幟”。
②張學良將軍的愛國之舉,充分體現了他顧全大局、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的祟高氣節,符合時代要求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有利于中國的團結和統一,值得肯定和稱贊。
3、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說:“我們過去的革命所以失敗……原因是只有革命黨的奮斗,沒有革命軍的奮斗。”你認為孫中山的說法對嗎?請說說你的理由。(p63)
答:①孫中山的說法是正確的。②辛亥革命前,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政府的統治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由于沒有自己的軍隊,均以失敗告終;辛亥革命后,由于沒有強大的革命軍,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為反對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孫中山又發動了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等,均因依靠一派軍閥去打另一派軍閥而失敗,孫中山終于清醒地認識到了創建革命軍隊和黃埔軍校的極端重要性。
4、什么事件標志著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南北?你知道當時的中國還有哪些地方被外國占據著?(p63)
答:①東北“易幟”標志著南京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南北。
②當時中國還有中國臺灣、香港、澳門、東北部分地區被外國人占據著。
5、北閥的時候,流行著一首歌詞為“打倒列強除軍閥……”的歌,找到這首歌,并學會唱它。
國民革命歌歌詞:
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齊奮斗。
工農學兵,工農學兵,大聯合!大聯合!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帝國主義,齊奮斗,齊奮斗。
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
【課堂練習】
1.擔任黃埔軍校黨代表的是( )
a、周恩來 b、蔣介石 c、惲代英 d、廖仲愷
2.廣州國民政府正式出師北伐是在( )
a、1926年5月 b、1926年7月
c、1927年5月 d、1927年7月
3.北伐戰爭中任北伐軍總司令的是( )
a.蔣介石 b、葉挺 c.馮玉祥 d.廖仲愷
4.標志南京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南北的事件是( )
a.寧漢合流 b.蔣介石建立南京政府
c.東北易幟 d.北伐部隊占領北京
《北伐戰爭》 篇5
第12課 北伐戰爭
(一)選擇題
1.1926年北伐戰爭中任北伐軍 總 司令的是( )
a.蔣介石 b. 葉挺 c.馮玉祥 d.廖仲愷
2.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其目的是( )
a.把革命從廣東推向全國 b.搶奪地盤和政權
c.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 d.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3.1924年5月,在廣州黃埔創辦了陸軍軍官學校的人是( )
a.孫中山 b.周恩來 c.廖仲愷 d.蔣介石
4.北伐的主 要戰場是在( )
a.東北戰場 b.兩湖戰場 c.江西戰場 d.福建戰場
5.南京國民政府代表 的是( )
a.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 b.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的利益
c.官僚資產階級的利益 d.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6.1926年,廣東革命政府北伐的主要對象是
①吳佩孚②孫傳芳③張作霖④陳炯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7.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革命統一戰線發揮了積極作用 b.廣大北代官兵浴血奮戰
c.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d.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配合
8.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的標志是( )
a.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b.蔣介石實行屠殺共產黨人的政策
c.國民政府進行北伐 d.中原大戰蔣介石取得勝利
(二)材料題
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
下聯: 貪生畏死勿入斯門;
橫批:革命者來。
回答下列問題:
9.材料是一所學校的對聯,請寫出學校的全稱和簡稱。
10.該學校由誰創辦于何時?校長是誰?周恩來曾擔任什么職務?
11.對聯體現了學校怎樣的辦學宗旨?
12.為什么要創辦該學校?該校的創辦有什么重要意義?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 2.d 3.a 4.b 5.d 6.b 7.a 8.a
(二)材料題
9.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
10.孫中山 1924 年5月 蔣介石 政治部主任
11.要培養有理想、不怕犧牲、以救國救民為己 任的新一代軍人
12.希望通過黃埔軍校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 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北伐戰爭》 篇6
第11課北伐戰爭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能力:了解和掌握黃埔軍校的創辦立;北伐戰爭的時間、目的、北伐對象、主要戰場和戰役,知道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的時間、地點、性質。
2過程與方法:培養閱讀識圖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利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說明北伐戰爭的主要對象和進軍路線,分析總結北伐戰爭勝利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二、重點難點
重點: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難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三、學習過程(一)自主學習:
認真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1、 年,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創辦了 ,簡稱黃埔軍校。
2、黃埔軍校最初由 任校長,后來由 任政治部主任,為革命培養了一大批軍政人才。
3、 年,北伐戰爭正式開始,由 率領的第4軍獨立團奮勇作戰,為第4軍贏得“鐵軍”稱號。
4、當北伐勝利進軍的時候,國民黨右派 和 叛變革命,他們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國民革命失敗了。5、1927年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代表 和 的利益,是個反動政府。
(二)、問題探究
1、孫中山為什么要創建黃埔軍校?
2、國民革命軍北伐的目的、對象、主要戰場、重要戰役?
3、 葉挺獨立團為什么如此英勇善戰?
4、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為什么會失敗?
(三) 系統總結:
(四)鞏固訓練:
1、“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文中所指學校的創辦者是( )
a.李大釗 b.毛澤東 c.孫中山 d.蔡元培
2、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國民黨辦了一所學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這所學校是( )
a.保定士官學校 b.云南講武堂
c.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 d.中國陸軍學堂
3、“打倒列強,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這首慷慨激昂的《國民革命歌》誕生于( )
a.辛亥革命時期 b.北伐戰爭時期 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
4、1926年北伐的主要戰場是( )
a.湖南、湖北 b.江西 c.廣西 d.福建、浙江
5、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稱號的獨立團是由誰領導的?( )
a、葉挺 b、朱德 c、陳毅 d、劉伯承
6、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哪幾派軍閥?( )
①段祺瑞 ②張作霖 ③孫傳芳 ④吳佩孚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下列屬于北伐戰爭中的戰役有( )
①桂林戰役 ②武昌戰役 ③賀勝橋戰役 ④汀泗橋戰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的標志是( )
a.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b.蔣介石實行屠殺共產黨人的政策
c.國民政府進行北伐 d.中原大戰蔣介石取得勝利
《北伐戰爭》 篇7
第11課 北伐戰爭教學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黃埔軍校的建立。
2.掌握北伐戰爭的目的、主要對象、主戰場的重要戰役。
3.掌握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4.掌握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5.掌握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能力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利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說明北伐戰爭的主要對象和進軍路線,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2.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北伐戰爭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對北伐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精神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并不惜為之獻出自己的生命。
2.通過對北伐戰爭勝利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北伐戰爭是中國各革命階級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義戰爭,它的勝利是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學重點
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教學難點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教學方法
1.詩詞對聯導入法。
2.分析講解法。對于課文中難一點的內容,教師可用此法。
3.歸納法。對于北伐的目的、對象等內容,可通過學生自己整理、歸納,使他們自己找到一種學習方法。
4.多媒體輔助法。對于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其過程可以用多媒體來顯示。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和記憶。
5.講述法。
●教具準備
1.投影儀。
2.電腦、多媒體設備。
3.相關圖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同學們,看課本導入框中的內容:黃埔軍校的門上有副引人注目的對聯,上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是“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這副對聯使人耳目一新。它體現了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就是要培養有理想、不怕犧牲,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新一代軍人,下面看具體內容。
[導入語例示二]
同學們,請看本課插圖“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位于廣州黃埔島上,是由原廣東陸軍學校和廣東海軍學校的校舍組成。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學生開始入學,6月16日正式開學。軍校全稱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2月改稱為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因校址在黃埔,也簡稱為黃埔軍校。本圖陸軍軍官學校是黃埔軍校校門的照片。那么,黃輔軍校是在什么情況下建立的?它建立后對當時的形勢起了什么樣的作用?下面,我們來學習具體內容。
[板書]第11課 北伐戰爭
一、黃埔軍校的成立
1.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和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
[教師引導]同學們,請看課本第一段小字內容。看完后請先復述國民黨一大的情況。
[學生看書]……
[學生復述]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4年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了國民黨新的黨綱,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大會通過的宣言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主張。這樣,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國共兩黨合作后,領導了國民革命運動。
[教師講解]國共在當時為什么要合作呢?這是由多重原因決定的。請同學們先看一組投影。
[投影顯示]
(一)1922年2月6日,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在華盛頓簽字。公約虛偽地宣稱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但實際上中國關于取消治外法權、撤退外國軍警,恢復關稅自主權,取消勢力范圍等項要求,一概未列入公約。而在公約中重點確定的倒是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這實質上就是宣布了中國成為帝國主義共同宰割的對象,助長了美國壟斷資本侵華的野心。《九國公約》是帝國主義反對中國人民,進一步瓜分中國的又一次勾結。毛澤東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曾經在一時期內給了日本帝國主義獨霸中國的機會。……一九二二年美國召集的華盛頓九國會議簽訂了一個公約,又使中國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王春良、祝允明主編《世界現代史》
(二)京漢鐵路工人罷工,目的是爭取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主要領導人是張國燾、羅章龍等共產黨人。京漢鐵路總工會原定于1923年2月1日在鄭州舉行成立大會。曾經通電“保護勞工”的軍閥吳佩孚立刻翻下臉來,下令“禁止開會”。……2月4日,在長達二千余里的京漢鐵路上,三萬名工人在三小時內有條不紊地舉行了總同盟罷工。2月7日,在帝國主義勢力的支持下,吳佩孚調動軍警在京漢鐵路沿線血腥鎮壓罷工工人。……在這次慘案中,前后犧牲者五十二人,受傷者三百余人,被捕入獄者四十余人,被開除流亡者一千余人。
……這個時期的斗爭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教訓。第一,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為了戰勝強大的敵人,僅僅依靠無產階級孤軍奮斗是不夠的,必須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簡本)
(三)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大體上是代表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政黨。……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優點:第一,這個黨在中國社會上還是有威信的。第二,這個黨已經在中國南方建立了一塊革命根據地,并且擁有一支數萬人的軍隊。第三,孫中山幾經挫折后,深感國民黨內許多人已經腐敗,中國革命必須改弦易轍。他開始同共產黨人建立聯系,真誠地歡迎共產黨員同他合作,歡迎蘇聯援助中國國民革命。
(四)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的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對國共合作的方針和辦法做出了正式的決定。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從材料中概括出國共合作的原因。
[學生概括]華盛頓會議后,中國民族災難更加沉重;“二•七”慘案給中國共產黨提供的教訓是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單憑工人階級無法戰勝敵人;國民黨符合同共產黨合作的條件和愿意同共產黨合作;蘇聯的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決定。
[教師講解]同學們的概括已經比較全面,我想說的就是華盛頓《九國公約》后,中國又回到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帝國主義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軍閥,爭權奪利,又聯合干涉中國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所發展的中國民族工業,戰后又重新受到了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在帝國主義策動下,軍閥混戰不斷,戰火彌漫全國大多數省份。國內經濟蕭條,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經過二七慘案,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僅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是不夠的。在共產國際幫助下,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轟轟烈烈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軍閥的大革命運動興起了。
[教師過渡]國民革命運動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反帝反封建的運動,它的進行需要以武裝力量為基礎,而黃埔軍校就是要為國民大革命培養軍事干部。下面我們來看具體內容。
[板書]2.黃埔軍校的建立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有關黃埔軍校的內容。從中提煉出相關信息。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回答一:是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創辦起來的。
回答二:1924年5月創辦,地點在廣州黃埔。
回答三:蔣介石任校長,后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回答四: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的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奠定了基礎。
回答五:孫中山希望在黃埔軍校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
[教師講解]請同學們看下面的材料。
[投影顯示]
6月16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出席了黃埔軍官學校正式成立典禮。孫中山作了關于軍校創辦及希望的長篇演講,他說:“今天是本學校開學的日期。我們為什么有了這個學校呢?為什么一定要這個學校呢?諸君要知道,中國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現在得到的結果,只有民國之年號,沒有民國之事實。”
……“中國和俄國革命的結果不同,推求當中原因,便是我們的一個大教訓。……這個教訓是什么呢?就是俄國發生革命的時候……因為有了革命軍做革命黨的后援,繼續去奮斗,所以就是遇到了多大障礙,還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大告成功。……由于我們革命,只有革命黨的奮斗,沒有革命軍的奮斗,所以一般官僚軍閥便把持民國,我們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我們今天要開辦這個學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今天起,把革命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干。有了這種好骨干,成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如果沒有革命軍,中國革命永遠還是要失敗。所以,今天在這里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孫中山勉勵黃埔學生繼承先烈精神,學習好本領,立志擔負起救國救民與建設新民國的大任。他說:“要從今天起,重新來做革命的基礎,另外成立一種理想上的革命軍,”這種革命軍必須像俄國的革命軍一樣明白革命的宗旨,立革命的志氣,“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一心一意的來革命。”
同學們,從上面材料來看,孫中山創辦軍校的目的,是創建革命武裝,以武力推翻帝國主義與軍閥的反動統治,挽救國家危亡。這也是軍校的辦學宗旨。孫中山的一生,有幾次大轉變,一次是由維新到革命,即1894年上書李鴻章失敗后到檀香山組建興中會。二是第一次護法失敗后,開始認識到“南與北如一丘之貉。”第二次護法失敗后,即進一步認識到了在中國要想使革命取得成功,就不能依靠一派軍閥打倒另一派軍閥,必須建立自己的軍隊。黃埔軍校就是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創辦起來的。因而在黃埔軍校中,政治放在了與軍事同等重要的地位。黃埔軍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黃埔軍校從1924年至1927年三年中,共舉辦六期,招收學生一萬多人,培養了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后來許多人成為國共兩黨的高級將領。
[教師過渡]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是北伐戰爭,那么,北伐戰爭的目的、對象、過程、結局怎樣,這是我們這一節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個大問題——北伐勝利進軍。
[板書]二、北伐勝利進軍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把北伐勝利進軍一目中的相關信息找出來,復述北伐勝利進軍的過程。
[學生尋找]……
[學生回答]北伐從1926年開始。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軍閥。
北伐軍總司令為蔣介石。
北伐的主戰場是湖南、湖北。
湖北戰場的代表性戰役是汀泗橋、賀勝橋和武昌之戰。
北伐的路線是從湖南進入湖北,又集中力量進攻江西,接著,沿江東下,直搗南京。另一路北伐軍也從福建進入浙江、上海。1927年4月,又進攻張作霖的軍隊。
[板書]1.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的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3.北代的主戰場:湖南、湖北。
4.北伐勝利進軍:①廣東→湖南、湖北→江西→南京
②福建→浙江→上海。
[教師講解]請同學們看“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我把北伐的過程講述一下。我們先來看北伐的三個對象的情況。
[投影顯示]
軍閥 控制地區 兵力
吳佩孚 湖南、湖北、河南和直隸一部 20萬
孫傳芳 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福建 20萬
張作霖 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山東、察哈爾、直隸 35萬
同學們,北伐戰爭打擊的目標是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國民革命軍在以加倫為首的蘇聯軍事顧問的建議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戰略方針:首先向湖南、湖北進軍,長驅直入,迅速消滅北洋軍閥中最薄弱的一環——吳佩孚的主力,爭取占據北方的張作霖和盤踞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的孫傳芳兩部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中立;待兩湖戰場取得勝利后,再引兵東向,消滅孫傳芳部;最后北上解決實力最強的張作霖部。
根據這個戰略方針,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部和第四軍葉挺獨立團等作為先頭部隊,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吳佩孚部擊敗而退守湖南衡陽的第八軍唐生智部。7月9日,國民革命軍正式出師北伐。先后攻占株洲、醴陵等地,長沙守敵聞訊棄城逃跑。湖南工團聯合會組織工人維持秩序,收繳潰散敵軍的槍械,迎接北伐軍。7月11日,北伐軍進入長沙。8月中旬,北伐軍總司令部遷往長沙,開始兩湖戰場的第二階段。這時,集中到湖南的北伐軍分成左、中、右三路,東路監視江西之敵,西路封鎖長江上游,中路直趨武漢。中路軍于8月中下旬連克平江、岳州等地,接著進入湖北。這時正在北方指揮直軍同國民軍作戰的吳佩孚星夜南下,命令2萬多主力部隊死守汀泗橋。汀泗橋是粵漢路上的軍事要隘,三面環水,一面高山矗立,易守難攻。8月27日,獨立團在當地農民的帶領下,穿過高山抄小路繞到敵人背后,出其不意地發起猛沖,突破了敵人的陣地。北伐軍其他部隊一起猛攻,敵人倉皇潰退。北伐軍占領了汀泗橋。接著,獨立團發揚猛打猛沖猛追的精神,很快占領咸寧城,并在其他部隊配合下,于8月30日攻占了鄂南另一戰略要地賀勝橋,打開了通往武漢的大門。這時,吳佩孚退守武漢,沿城挖掘戰壕,在高地構筑炮兵陣地,表示“城存與存,城亡與亡。”9月初,北伐軍總攻武漢三鎮。漢陽兵工廠工人舉行罷工。9月6日,北伐軍攻克漢陽,7日占漢口,吳佩孚逃往鄭州,10日占武昌,殲敵2萬,兩湖戰場取得決定性勝利,葉挺獨立團及其所在的第四軍屢立戰功,被稱為“鐵軍”。
當北伐軍在兩湖戰場取得重大勝利后,原來抱中立態度的孫傳芳改變態度,在8月底派重兵從江西向兩湖側翼進攻,企圖拆斷北伐軍后路。9月間,原來擔負監視孫部任務的國民革命軍第二、三、六軍和第一軍一師進入江西作戰,一度占領南昌。孫傳芳調集主力猛烈反撲,重新奪回南昌,使蔣介石親自指揮的第一軍第一師遭受慘重損失。于是,第四軍、第七軍先后轉入江西,匯合其他各軍,于11月初在南潯鐵路一帶發動猛烈進攻,終于殲滅孫傳芳部主力,占領九江、南昌。江西戰局根本改觀。原來留駐粵閩邊境的第一軍兩個師也乘勢向福建發動進攻,在12月下旬不戰而下福州。馮玉祥在五原誓師,揮戈南下,控制陜西、甘肅等省。
這樣,國民軍誓師北伐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取得了驚人的進展:到1926年底,已先后殲滅吳佩孚、孫傳芳兩部主力,控制了江蘇、浙江、安徽以外的南部各省。馮玉祥部也控制了西北地區,準備東出潼關,響應北伐軍。北伐戰爭勝利大局已定。1927年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了武漢。
[教師過渡]同學們,只有半年時間,北伐軍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為什么在短期內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呢?下面,我們來對此作一個分析。
[板書]5.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投影顯示]
“北伐軍占領湖南后,農村革命進一步深入發展。1926年12月,湖南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長沙召開。參加大會的有52個縣、兩個特別區的代表170人,代表有統計的農會會員130萬人,工農群眾20萬人參加了開幕典禮。毛澤東應邀在會上作了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和關于革命聯合戰線的報告。大會通過了宣言和減租減息。鏟除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建立農民政權、組織農民自衛武裝等決議案。最后選舉了湖南省農民協會委員會,并建議成立全國農民協會。這次大會加速了湖南農村大革命前進的步伐。到1927年1月,湖南全省已有50多個縣組織了農民協會,會員激增到200萬人,能直接領導的群眾達1000萬人。
此外,湖北、江西、河南、福建、浙江等地的農民運動都有相當的發展。到1927年3月中旬,全國各地農會會員達到500萬人左右。
農民運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的勝利進軍、農民在戰爭中幫助北伐軍抬擔架、救護傷員、送情報、送糧食,有力地推動了北伐的進行。”
“北伐戰爭開始后,中華全國總工會在7月25日發表《對國民政府出師宣言》,指出:‘這次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成功與失敗,就是中國革命的勝利和失敗,與中國民眾的痛苦的解除有極大的關系’,號召全國工人‘站在一切民眾之前,引導一切民眾援助國民革命軍,使之得到勝利’。要求國民革命軍在所到之處,擁護人民的利益,贊助人民的自由,幫助工農階級的組織,扶助一切民眾運動的發展。同時,總工會派出許多特派員,到全國各地去大力發展工會組織。在北伐戰爭軍事勝利的同時,全國工會組織有了迅速的發展,到1927年二三月間,全國工會會員由原北伐前的120萬增加到200萬。
工人組織起來后,積極投入到反帝反軍閥的革命洪流中去。工人運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許多地方,工人運動已由罷工發展到武裝斗爭,直接支援和配合了北伐戰爭。”
[教師引導]同學們,從上面材料中,我們看到了工農運動的發展狀況。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北伐戰爭與工農運動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請大家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回答一:北伐戰爭推動了工農運動的發展。
回答二:工農運動的發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回答三:工農運動的高漲應該是北伐戰爭高潮的一個組成部分。
……
[教師小結]北伐戰爭的進行有力地推動了工農運動的發展,工農運動的發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進了北伐的勝利進軍。由此看來,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援應是北伐勝利進軍的一個原因。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總結一下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學生回答]回答一:國共合作,為北伐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回答二: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先打兩湖、再打江西,然后揮師北上。
回答三:北伐軍戰士的英勇作戰。
回答四: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在中間起了先鋒模范作用。
回答五:孫傳芳保持中立,想坐收漁利,這表明了三派軍閥之間的矛盾。
……
[教師小結]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大致說來也就是這些,一是北伐軍作戰方針的正確;二是國共兩黨齊心協力;三是廣大北伐軍官兵的浴血奮戰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四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五是軍閥之間的矛盾削弱了他們的力量。
[板書]①北伐方針正確
②兩黨齊心協力
③將士浴血奮戰
④工農大力支援
⑤軍閥內部矛盾
[教師過渡]在北伐勝利進軍的同時,南方革命陣營的分裂趨勢也在不斷增加。1926年11月北伐軍在江西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后,這種趨勢日趨明朗并最終導致了1927年“四一二”政變的發生。
[板書]三、國民革命的失敗
1.“四一二”和“七一五”政變的發生
[教師講述]在北伐戰爭節節勝利,準備把國民政府遷往武漢之機,蔣突然提出要把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遷到北伐軍總司令部大本營所在地南昌,以便置于他的控制之下。1927年2月21日,他在南昌總部的講演公開反共,并開始鎮壓工農革命力量。3月6日,他使國民革命軍駐贛新一師誘殺贛州總工會委員長、江西省總工會副委員長、共產黨員陳贊賢。16日,他從南昌到九江,指使青紅幫流氓搗毀左派占優勢的國民黨九江市黨部和九江總工會,在市黨部打死3人,在總工會打死1人,打傷6人。23日,他指使暴徒在安慶搗毀國民黨左派領導的安徽省黨部和總工會、農民協會,并打傷多人。事實表明,蔣介石右派集團的公開叛變只是時間問題了。
4月12日,蔣介石突然在上海發動政變。當天凌晨,早就做好準備的大批青紅幫武裝流氓從租界沖出,向分駐上海總工會等處的工人糾察隊發動突然襲擊。工人糾察隊立刻奮起抵抗。這時,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開來,聲稱進行調解,將武裝流氓的槍械先行收繳。工人糾察隊輕信了他們的欺騙,打開了大門,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被強迫繳械。一部分工人糾察隊員進行抵抗,但因眾寡懸殊,遭到失敗。上海總工會委員長、共產黨汪壽華已在前一天被杜月笙騙去,遭到秘密殺害。13日上午,上海工人和市民召開十萬人的群眾大會,會后整隊游行,要求釋放被捕工友,交還糾察隊被繳槍械。隊伍進行到寶山路時,第二十六軍突然從埋伏處沖出,用槍向密集的人掃射,當場打死一百多人,受傷者不計其數。課本上有一組數字是幾天之內,三百多人被殺,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四一二”政變。
同學們,繼上海的“四一二”政變后,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相繼以“清黨”為名,大規模搜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單廣東一地,被捕殺的就達二千多人。同時,閻錫山在山西,劉湘在四川也紛紛舉行“清黨”,并表示擁護南京政府。與此同時,北方的奉系軍閥張作霖也捕殺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李大釗就是在這時被殺害的。大革命受到了嚴重挫折。
同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正式同共產黨決裂。并提出了“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口號,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進行血腥大屠殺。這就是“七一五”政變。第一次國共兩黨合作全面破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
那么,這次革命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板書]2.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教師引導]同學們,“七一五”政變的發生,標志著國共合作的破裂和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從咱們課本上所提供的圖片“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和“國民黨在屠殺革命志士”可以看出,國共關系已經完全破裂。下面,我們根據一些材料來分析一下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投影顯示]
蔣介石在陰謀遷都南昌的同時,一方面在江西、安徽鎮壓革命運動;另一方面迅速與日、英、美等帝國主義及各種反動勢力勾結,加緊準備改變。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以后,蔣介石來到上海,立即與帝國主義列強、江浙財閥和上海流氓頭子等,舉行一系列會談。帝國主義列強鼓勵他迅速而果斷地行動起來,江浙財閥答應給他巨額財政資助,上海流氓青紅幫頭子保證解除上海工人糾察隊武裝。蔣介石還與汪精衛密談“分共”,汪精衛同意開會討論“分共”問題。經過一系列活動,蔣介石完成了發動政變的準備。
當蔣介石在緊鑼密鼓地采取措施準備鎮壓共產黨人之際,中共中央以陳獨秀為代表對此卻沒有足夠的重視。而且在3月下旬,陳獨秀致信中共上海區委,提出要緩和反蔣,4月5日,陳獨秀和剛從海外歸國的汪精衛發表聯合宣言,把“國民黨領袖將驅逐共產黨,將壓迫工人與工人糾察隊”說成是“謠言”,要求大家“不信任何謠言。”這個宣言的發表,使一部分共產黨員放松了警惕,誤以為局勢已經緩和下來。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及我們本節課剛學過的知識來分析一下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回答一:蔣介石與國內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相互勾結。
回答二: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是在中共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開始的。
回答三: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對反動派的步步緊逼,采取了妥協退讓的政策。
回答四:汪精衛和陳獨秀聯合宣言麻痹了相當一部分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
回答五:蔣介石、汪精衛等叛變革命。
回答六:中國共產黨只掌握有一小部分武裝,還沒有掌握革命的領導權。
……
[教師小結]簡單地說,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有:從客觀上來看,一是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它們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二是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采取突然襲擊。從主觀上來看,一是年幼的共產黨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二是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對蔣介石、汪精衛篡奪革命領導權的活動一再妥協退讓,使黨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尤其是對革命武裝的領導權。
[教師過渡]同學們,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后,同年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那么,南京國民政府代表著哪一個階級的利益?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中國的局勢怎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的前景怎樣?下面我們就來看具體內容。
[板書]四、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把本目中的一些知識要點找出來。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后來統治了全國。
[教師強調]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之后,中國大地上存在著三個并立的政權——北京的北洋軍閥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下半年,寧漢合流,武漢國民政府遷往南京。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北伐,張作霖退往東北,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舊軍閥在北伐中被打垮,又出現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新軍閥。新軍閥是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沒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直到1949年解放戰爭取得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
[布置作業]
國民革命軍北伐的主要對象是軍閥
①張作霖 ②袁世凱 ③孫傳芳 ④吳佩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板書設計
第11課 北伐戰爭
一、黃埔軍校的成立
1.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和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
2.黃埔軍校的建立
二、北伐的勝利進軍
1.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的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3.北伐的主戰場:湖南、湖北
4.北伐勝利進軍:①廣東→湖南、湖北→江西→南京;②福建→浙江→上海
三、國民革命的失敗
1.“四一二”和“七一五”政變的發生
2.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四、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北伐戰爭》 篇8
本文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初中歷史《北伐戰爭》說課稿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
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目的、主要對象、主要戰場的重要戰役;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2.基本技能。
通過制作和利用《北伐戰爭形勢圖》,概述北伐戰爭的進軍路線和主要對象,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讀圖識圖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北伐戰爭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識;通過材料,分析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課堂辨析說明題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搶答和小組競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應變能力;通過課前搜集資料、預習、復習總結和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黨員始終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并不惜為之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激發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之情和愛國主義情感。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北伐戰爭是中國各革命階級積極參加,并由國共合作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正義戰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通過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和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國民政府的反動本質,增強愛國、愛黨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
2.教學難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如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解決辦法: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利用歌曲、對聯、小組活動、自學、小組競賽、小組討論、動手動腦、多媒體、圖片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教學資源】
①多媒體設備(或投影儀)。②圖片:孫中山的頭像;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國民政府屠殺革命志士;黃埔陸軍軍官學校。③自制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黃埔軍校校門對聯;《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關于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討論題和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及一個判斷說明題;吳、孫、張三派軍閥實力表;關于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及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和北伐戰爭期間帝國主義破壞中國革命的四段材料;北伐戰爭期間工、農運動發展的相關材料;自制知識網絡圖。④磁帶:《國民革命軍軍歌》(也可制成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
【學生活動設計】
根據所學知識復習總結孫中山在“五四運動”前領導的重大斗爭;自學國民政府一大的有關內容;預習關于黃埔軍校的建立的內容,每組寫一個有關報道;課前分組搜集北伐戰爭期間國民革命軍和共產黨員英勇斗爭的事跡和國民政府右派及帝國主義破壞國民革命的資料等。
【教學過程與方法】
1.導入新課。
提示或建議:展示圖片:孫中山的頭像,然后請各小組根據課前復習總結搶答:孫中山在“五四運動”前領導的重大斗爭。
教師總結:孫中山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五四運動”前,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領導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但斗爭都失敗了。“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他親眼目睹了人民群眾力量的不斷壯大,開始了他一生中偉大的轉變,1924年他改組了國民政府,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即國民革命時期。在這一時期,國共合作領導了北伐戰爭,把國民革命運動推向了高潮。導入新課(展示標題或板標題)。
2.教授新課。
國共合作之后,在中共和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干部的軍官學校。
一、黃埔軍校的建立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自制投影儀圖片):黃埔軍校;軍校校門對聯: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材料和課本知識及以往所學知識分組討論:孫中山為什么要建立黃埔軍校?這副對聯體現的辦學宗旨(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后,讓每組找一個代表以記者的身份報道軍校建立的情況。
孫中山認識到在過去自己進行不懈革命的過程中,所依靠的對象只是會黨、新軍和各派軍閥等,始終沒有自己的革命軍隊,這是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過黃埔軍校創立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對聯體現了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培養有理想、不怕犧牲,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新一代軍人。
在當時,黃埔軍校的建立是我國的一件重大事情,下面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根據課本知識和這副對聯及剛才的討論,以一名記者的身份報道它建立的情況。(課前預習準備)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位于廣州黃埔島上,是由原廣東陸軍學校和廣東海軍學校的校舍組成。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學生開始入學,6月6日正式開學。軍校全稱“中國國民政府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2月改稱為國民政府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因校址在黃埔,故稱為“黃埔軍校”。這是我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干部的學校。它為國民革命培養了大批的軍事人才,孫中山以軍校的學生為根本成立了國民革命軍,軍校的學生大多成為國民革命軍的各級領導干部,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1926年,他們在廣東革命政府的領導下,高唱著《國民革命軍軍歌》開始了北伐戰爭。
二、北伐勝利進軍
提示或建議: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北伐軍勝利進軍”這部分內容,并結合所給的資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歷史知識,回答問題。讓學生利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到臺前自己做小老師給大家講一講北伐軍勝利進軍的過程。對表現好的、積極參與的同學要給予表揚。
當年國民革命軍就是唱著這首歌開赴北伐前線的,那么,你知道歌詞中的軍閥主要指哪些人嗎?國民革命軍為什么要打倒他們呢?北伐的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其主要戰場在哪里?哪一位同學有勇氣來前面利用這幅圖給大家講一講北伐軍勝利進軍的過程?
通過這個實例表和我們掌握的地理、歷史知識,可以知道吳、孫、張三派軍閥擁兵自重,控制著中國大部分富庶的地區;同時他們又是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中國封建統治的代表,他們對內鎮壓、混戰,對外賣國投降,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因此成為國民革命軍討伐的主要對象。
剛才這幾位同學的表現非常出色,根據他們的講述,我們知道北伐軍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從珠江流域打到了長江流域,聲勢震動了全國。那么,北伐軍為什么能夠勝利進軍呢?請同學們根據給出的資料和本課知識,分組討論,看哪一組分析得最全面。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北伐戰爭期間工、農運動發展的有關資料。對同學們的分析給予點評,好的給予肯定,其他的要給予鼓勵。(教師總結)。
一般分析戰爭勝利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戰爭的正義性;(2)軍隊的作戰方針是否正確;(3)各方面配合是否得力,官兵作戰情況;(4)是否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援、外援等。下面哪一位同學能根據各組分析的情況和這些方法來總結一下?(教師要給予表揚)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北伐軍勝利進軍的原因,教師總結。
這位同學總結得很不錯,北伐戰爭之所以能夠勝利進軍是因為:(1)北伐戰爭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正義戰爭;(2)作戰方針正確;(3)國共兩黨齊心協力;(4)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5)廣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奮戰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北伐戰爭期間,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成為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學能列舉幾個這方面的例子?你們認為在當今社會中,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否仍在發揚?請你舉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
提示或建議:對于學生可能提出的一些不正確的觀點和事例,教師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分析,要教給學生看問題要看主流,不要以點概面,以免學生被個別黨員的違紀、違法行為蒙蔽,形成錯誤的思想和看法。
看來同學們對這個問題感觸很多,由于時間關系,余興未盡的同學,我們可以在課下繼續共同探討。
提示或建議:展示幻燈片(或投影儀圖片):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北伐戰爭》 篇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和掌握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目的、主要對象、重要戰役、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理解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制作和利用《北伐戰爭形勢圖》,概述北伐戰爭的進軍路線和主要對象,提高動手能力、讀圖識圖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北伐戰爭勝利的原因,提升綜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識;通過材料,分析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提升閱讀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搶答和小組競賽,鍛煉競爭意識和應變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之情和愛國主義情感。北伐戰爭是中國各革命階級積極參加,并由國共合作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正義戰爭,感受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難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與方法
環節一:導入
展示圖片:孫中山的頭像,然后請各小組根據課前復習總結搶答:孫中山在“五四運動”前領導的重大斗爭。
教師總結:孫中山是我國歷一位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五四運動”前,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領導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但斗爭都失敗了。“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他親眼目睹了人民群眾力量的不斷壯大,開始了他一生中偉大的轉變,1924年他改組了國民黨,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張,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即國民革命時期。在這一時期,國共合作領導了北伐戰爭,把國民革命運動推向了高潮。導入新課內容。
環節二:講授新課
國共合作之后,在中共和蘇聯的幫助下孫中山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干部的軍官學校。
1.黃埔軍校的建立
展示幻燈片(或自制投影儀圖片):黃埔軍校;軍校校門對聯:上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
讓學生根據這些材料和課本知識及以往所學知識分組討論:孫中山為什么要建立黃埔軍校?這副對聯體現的辦學宗旨(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后,讓每組找一個代表以記者的身份報道軍校建立的情況。
教師總結:孫中山認識到在過去自己進行不懈革命的過程中,所依靠的對象只是會黨、新軍和各派軍閥等,始終沒有自己的革命軍隊,這是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過黃埔軍校創立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對聯體現了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培養有理想、不怕犧牲,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新一代軍人。
下面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根據課本知識和這副對聯及剛才的討論,以一名記者的身份報道它建立的情況。(課前預習準備)
2.北伐勝利進軍
提出問題:當年國民革命軍就是唱著這首歌開赴北伐前線的,那么,你知道歌詞中的軍閥主要指哪些人嗎?國民革命軍為什么要*他們呢?北伐的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其主要戰場在哪里?哪一位同學有勇氣來前面利用這幅圖給大家講一講北伐軍勝利進軍的過程?
讓學生閱讀“北伐軍勝利進軍”這部分內容,并結合所給的資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歷史知識,回答問題。讓學生利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到臺前自己做小老師給大家講一講北伐軍勝利進軍的過程。
教師提問:北伐軍為什么能夠勝利進軍呢?請同學們根據給出的資料和本課知識,分組討論,看哪一組分析得面。
展示幻燈片圖片及北伐戰爭期間工、農運動發展的有關資料。點評學生的分析。
教師總結:北伐戰爭之所以能夠勝利進軍是因為:
(1)北伐戰爭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正義戰爭;
(2)作戰方針正確;
(3)國共兩黨齊心協力;
(4)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
(5)廣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奮戰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教師提問:北伐戰爭期間,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成為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學能列舉幾個這方面的例子?你們認為在當今社會中,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否仍在發揚?舉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
學生自由發言。
展示幻燈片。
教師提問:北伐戰爭把國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國民革命的最終結果如何呢?針對這一問題有兩種不同的看法,請同學們判斷哪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并說明理由。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因為,北伐戰爭雖然取得了巨大勝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軍閥,但是隨著國民黨右派蔣介石、王精衛等叛變革命,中國又出現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國民政府。舊軍閥被打垮了,又出現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軍閥。新軍閥對內鎮壓,對外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因此,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國民革命最終失敗了。
教師提問:那么,國民革命為什么會導致失敗呢?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四則材料分組討論,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組表現最棒。
展示幻燈片:四一二政變;七一五政變;北伐戰爭期間,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和帝國主義破壞革命的四則材料。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國民革命之所以會導致失敗是因為:國際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極力破壞中國革命,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力量;國民黨右派不斷制造反共反人民的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嚴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國共產黨還處于幼年時期,缺乏斗爭經驗。領導人陳獨秀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放棄了革命的領導權,導致在敵人發動突然襲擊時,不能組織有效的反抗。
3.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展示:幻燈片(或看課本第53頁圖片):《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國民黨在屠殺革命志士》兩幅圖片。
提出問題:在國民革命失敗的同時,蔣介石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這一政府的具體情況如何呢?它的性質是什么呢?這一政府建立后,中國出現了哪三個對抗的政權?
學生回答:1927年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政府,它成立后,使舊中國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張作霖的北洋軍閥政府。后來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國民政府進行了北伐,少帥張學良從國家和民族利益出發歸順了南京國民政府,使三個政權對立的局面結束。南京國民政府對內鎮壓,對外賣國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結束了它在中國大陸22年的反動統治。
環節三:鞏固提升
通過隨堂練習,學生對本課的重難點尤其是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加深理解。
環節四:小結作業
歌謠是濃縮知識點的有趣的方法之一,請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要靈活運用。下面是我用歌謠的形式對本課知識的小結,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孫中山開一大,國共合作成一家。蘇聯、中共幫助下,黃埔軍校建立啦。
兩黨攜手齊北伐,反帝反封保國家。齊北伐,打軍閥,吳、張、孫基本被打跨。
蔣、汪背信鬧分家,另起爐灶獨當家。對內鎮壓,又屠殺,內外勾結力量大。
中共年幼大權撒,國民革命失敗啦。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和今天所學的知識,課下分組討論,探究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和北伐戰爭的異同。
《北伐戰爭》 篇10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北伐戰爭的目的、對象、戰況和勝利,;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四·一二”政變;“七·一五”政變。
教學難點 :對北伐戰爭概況的整體性把握;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教法設計:
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探究。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本資源庫所提供的或自制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播放《國民革命歌》]“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通過歌曲完成情景設置并進一步設問:我相信這是同學們熟悉的旋律,同學們知道這首歌曲的名稱嗎?這首歌曲誕生在一個怎樣波瀾壯闊的時代呢?如果你學習完本節課的知識,下次你再聽到這首歌,肯定會有新的感受。此處可就這首戰歌的產生作一簡單介紹。
講授新課
一、北伐的勝利進軍
1.北伐的目的和對象
要指明北伐戰爭的目的性和正義性。這場革命戰爭符合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順應了中國歷史前進的要求。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方式。教師可結合《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講解力量對比和戰略布置。指出從軍事實力上來看,敵強我弱:北洋軍閥總兵力75萬,是一個龐然大物。國民革命軍總兵力約15萬,一部分兵力留守后方,可以投入征戰的兵力有65000人。同時指出北洋軍閥有兩個致命弱點:全國人民對他們的統治早已深惡痛絕,寄希望于南方的國民政府;北洋軍閥內部四分五裂,難以統一行動,便于北伐軍對他們各個擊破。
教師提示學生閱讀葉挺獨立團組建的課文,認識共產黨在北伐軍中的作用。指出北伐軍是正義之師,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對部隊影響很大,成為北伐勝利的基本條件。北伐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先打吳佩孚,再打孫傳芳,最后消滅張作霖。
2.北伐的勝利進軍
本目所寫的勝利,表現在殲敵主力、席卷大江流域和革命重心由廣州移至武漢等三個方面。此處可安排學生課前準備,在課上由學生講解北伐由誓師到勝利進軍的過程,特別是汀泗橋、賀勝橋、武昌、九江、南昌和南京幾場戰役可讓喜歡軍事的學生制作電腦課件演示其過程,并強調北伐軍第四軍是兩湖戰場上的主力軍,葉挺獨立團是進軍先鋒。由于獨立團戰功卓著,載譽兩湖,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的稱號。隨著北伐軍由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
3.馮玉祥響應北伐
由于本教材未提“北京政變”,對馮玉祥從直系軍閥中分化出來的情況,可適當有所交待。對馮玉祥出師響應北伐,著重指明意義:馮玉祥響應北伐,開辟攻擊吳佩孚、張作霖的新戰場,加速了北洋軍閥統治的崩潰。1926年,馮玉祥得到了中共的幫助,組成國民革命聯軍,于11月底占領陜西,進軍河南,與北伐軍南北呼應。
二、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
通過“所謂國民革命運動,其大部分即是農民運動。”(引自毛澤東《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這句話,引導學生回憶早期農民運動的發展。聯系上節課農民運動講習所的知識,指出在1926年6月,第六屆農講所結束,其培養的300余畢業生作為農民運動的骨干力量立即奔赴全國各地,發動和組織農民群眾,迎接北伐戰爭。
重點講解以湖南為中心有農民運動。指出在北伐勝利進軍的時候,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民運動席卷全國。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教師指導學生對高漲的農民運動作歸納。
此處可以結合以前的民主革命的歷史,引導學生討論發展農民運動的必要性:封建勢力是幾千年專制政治的基礎,帝國主義、封建軍閥、貪官污吏的墻腳。“打翻這個封建,乃是國民革命的真正目標。”“國民革命需要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現在有了這個變動,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農民運動斗爭的目標:“……土豪劣紳,不法地主,旁及各種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貪官污吏,鄉村的惡劣習慣。”(以上引文出自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介紹推動農民運動的組織——農民協會。指出農會是團結農民,開展農村斗爭的機構,在許多地方,發展成為農村政權,并有自己的武裝。(讓學生看江西農民梭標隊形象圖和湖南民謠史料文,并閱讀全國17省農民協會發展的概況,以湖南為例農村出現新氣象的課文)。
對農民運動的評價:(學生朗讀課本上的結論)“……其勢猶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滌蕩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在中國的統治,有力地支搖了北伐戰爭。”
可以補充毛澤東指導農民運動的內容。介紹1926年底,毛澤東擔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第二年3月又在武昌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工作。武昌農講所畢業學生700多人,超過廣州農講所六屆畢業生的總和。他發表的《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指導農民運動的重要文章。
三、上海工人武裝起義
此處可以結合北伐戰爭中閩浙戰場的形勢來講解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裝起義,講清二者之間的聯系,突出上海工人的斗爭對北伐勝利進軍的意義。上海,那時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工人運動有鞏固的基礎。上海工人全力支援北伐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立了上海總工會糾察隊,引導學生看上海總工會工人糾察隊形象圖。指出這支工人武裝曾組織過兩次武裝起義,都因準備不充分、條件不成熟而失敗。第二次武裝起義失敗以后,黨即時研究形勢,成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周恩來擔任武裝起義總指揮,于3月21日發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教師應強調這次起義“嚴密的組織”和“周密的計劃”。當時蔣介石有意讓北伐軍在上海郊外停留下來,坐視上海局勢的發展。上海工人糾察隊,同5000反動軍隊在上海火車部等處激戰30多個小時,打敗了敵人,解放了上海。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光輝一頁,也是世界工人階級武裝起義史上有數的成功記錄之一。作為這次起義總指揮的周恩來,顯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上海解放的第二天,北伐軍攻占南京,北洋軍閥只剩下張作霖能夠組織力量與北伐軍對抗了。北伐戰爭勝利大局已定。
四、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1.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
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展開小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①戰爭的正義性,順應了民心。②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推進,各革命階級的力量空前團結;③作戰的目標明確,方針正確;廣大官兵英勇作戰,葉挺獨立團最突出;④中共黨員、青年團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⑤工農群眾對北伐軍大力支持⑥北洋軍閥內部的深刻矛盾,便于北伐軍各個擊破。
2.“四·一二”政變
首先指出帝國主義對國民革命運動的仇視。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死敵,列強在北伐戰爭走向決定性勝利的時候,運用炮艦政策和收買手段,分化革命陣營,推動蔣介石集團叛變,使國民革命面臨嚴重危機。
接著指出蔣介石將“司令部”設在南昌,籌拼他們自己的班底,與武漢國民政府相抗衡。北伐軍占領上海、南京后,蔣介石壯大了膽量,公開轉向,其靠山就是帝國主義和大地主、買辦資產階級。
最后介紹“四·一二”政變。教師可對蔣介石為什么選定上海作為公開叛變革命的地點;他耍弄了一些什么陰謀手段作出分析:①上海是帝國主義嚴密控制的城市,也是買辦資產階級集中的地方。蔣介石便于得到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的軍事援助和財力支持。②上海十里洋場,藏垢納污,有流氓和投靠過來的反動軍隊供蔣介石驅使。③上海有強大的革命力量。
為了對付上海工人階級和擁護革命的市民,蔣介石進行了一連串的陰謀活動。如:一面將投降過來的孫傳芳舊部防上海,好執行屠殺任務;一面向上海總工會表示“誠意”,向工人糾察隊贈送錦旗,施以欺騙。在政變計劃布置停當以后,蔣介石于4月9日離開上海去南京,等候上海大屠殺的的消息。上海是工人武裝起義奪取的城市,正當上海工人階級沉浸在勝利的歡悅時,反動派已磨刀霍霍,開始政變行動。
“四·一二”政變,可分四個回合:4月12日凌晨發生工人糾察隊繳械事件。12日中午上海人民舉行總同盟罷工,抗議軍隊的暴行。13日中午,寶山路上群眾請愿大游行遭到血腥鎮壓。14日,上海總工會被封閉,反動派進行大搜捕、大屠殺。前后三天時間,上海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300多人被殺,10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蹤。繼上海“四·一二”政變之后,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都以“清黨”為名,大規模搜殺共產黨和革命群眾。可以補充介紹:4月28日,張作霖在北京殺害了李大釗,表明新老軍閥的反共默契。“四·一二”政變表明國民革命進入到生死關頭。
3.“七·一五”政變
教師指出”四·一二”政變后,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打著反蔣的旗號,繼續保持國共合作的局面,但是這掩蓋不了武漢方面的深刻危機。在武漢國民政府管轄的地盤內,到處泛濫起反共反人民的逆流,其總后臺就是汪精衛。以汪精衛為首的集團,雖然反對蔣介石,但其本質也是反共反人民的國民黨右派勢力。他們隨時都在進行陰謀活動,滾到一邊去。長沙馬日事變,則是汪精衛集團叛變革命的前奏。
關于“馬日事變”可以介紹其過程,從分析許克祥輕易得手的原因,引出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嚴重危害。并安排學生課堂探究活動,參看后文。
最后指出“七·一五”政變,使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持續三年多的國民革命運動完全失敗了。國民黨蛻變為代表買辦階級、地主階級利益的反動政黨。
4.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課本對原因與教訓作了簡潔的歸納,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討論中,一面用具體史實說明,一面談認識。教師對討論進行總結。最后,教師分析國民革命運動的歷史意義,作為本課教學的結束。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發動的國民革命運動,掀起了規模空前的以工農群眾為主體的革命大風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使人們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盡管這次大革命最后失敗了,但它所產生的影響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消除的,從而成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的新起點。
《北伐戰爭》 篇11
【學習目標】:
1、知道黃埔軍校的創建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了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實。
2、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3、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精神,他們始終把國家、民族的振興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學習重難點】:
重點: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難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自學指導】
一、黃埔軍校的建立
1、時間、地點
2、得到誰的幫助?
3、校總理、校長、黨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分別是誰?
4、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二、北伐勝利進軍
1、目的:
2、時間及主要對象
3、主要戰場及三場關鍵戰役
4、北伐軍中表現最英勇的是哪支隊伍?
5、北伐軍的主要戰績
(1)消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力,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
(2)從________________打到_________________,聲震全國。
(3)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_______遷到_________。
6、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三、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1、閱讀了解什么是“寧漢合流”?
2、南京國民政府的性質
課堂記錄
課堂記錄
【思維拓展】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北伐戰爭》 篇12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北伐戰爭的目的、對象、戰況和勝利,;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四·一二”政變;“七·一五”政變。
教學難點 :對北伐戰爭概況的整體性把握;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教法設計:
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探究。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本資源庫所提供的或自制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播放《國民革命歌》]“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通過歌曲完成情景設置并進一步設問:我相信這是同學們熟悉的旋律,同學們知道這首歌曲的名稱嗎?這首歌曲誕生在一個怎樣波瀾壯闊的時代呢?如果你學習完本節課的知識,下次你再聽到這首歌,肯定會有新的感受。此處可就這首戰歌的產生作一簡單介紹。
講授新課
一、北伐的勝利進軍
1.北伐的目的和對象
要指明北伐戰爭的目的性和正義性。這場革命戰爭符合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順應了中國歷史前進的要求。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方式。教師可結合《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講解力量對比和戰略布置。指出從軍事實力上來看,敵強我弱:北洋軍閥總兵力75萬,是一個龐然大物。國民革命軍總兵力約15萬,一部分兵力留守后方,可以投入征戰的兵力有65000人。同時指出北洋軍閥有兩個致命弱點:全國人民對他們的統治早已深惡痛絕,寄希望于南方的國民政府;北洋軍閥內部四分五裂,難以統一行動,便于北伐軍對他們各個擊破。
教師提示學生閱讀葉挺獨立團組建的課文,認識共產黨在北伐軍中的作用。指出北伐軍是正義之師,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對部隊影響很大,成為北伐勝利的基本條件。北伐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先打吳佩孚,再打孫傳芳,最后消滅張作霖。
2.北伐的勝利進軍
本目所寫的勝利,表現在殲敵主力、席卷大江流域和革命重心由廣州移至武漢等三個方面。此處可安排學生課前準備,在課上由學生講解北伐由誓師到勝利進軍的過程,特別是汀泗橋、賀勝橋、武昌、九江、南昌和南京幾場戰役可讓喜歡軍事的學生制作電腦課件演示其過程,并強調北伐軍第四軍是兩湖戰場上的主力軍,葉挺獨立團是進軍先鋒。由于獨立團戰功卓著,載譽兩湖,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的稱號。隨著北伐軍由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
3.馮玉祥響應北伐
由于本教材未提“北京政變”,對馮玉祥從直系軍閥中分化出來的情況,可適當有所交待。對馮玉祥出師響應北伐,著重指明意義:馮玉祥響應北伐,開辟攻擊吳佩孚、張作霖的新戰場,加速了北洋軍閥統治的崩潰。1926年,馮玉祥得到了中共的幫助,組成國民革命聯軍,于11月底占領陜西,進軍河南,與北伐軍南北呼應。
二、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
通過“所謂國民革命運動,其大部分即是農民運動。”(引自毛澤東《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這句話,引導學生回憶早期農民運動的發展。聯系上節課農民運動講習所的知識,指出在1926年6月,第六屆農講所結束,其培養的300余畢業生作為農民運動的骨干力量立即奔赴全國各地,發動和組織農民群眾,迎接北伐戰爭。
重點講解以湖南為中心有農民運動。指出在北伐勝利進軍的時候,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民運動席卷全國。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教師指導學生對高漲的農民運動作歸納。
此處可以結合以前的民主革命的歷史,引導學生討論發展農民運動的必要性:封建勢力是幾千年專制政治的基礎,帝國主義、封建軍閥、貪官污吏的墻腳。“打翻這個封建,乃是國民革命的真正目標。”“國民革命需要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現在有了這個變動,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農民運動斗爭的目標:“……土豪劣紳,不法地主,旁及各種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貪官污吏,鄉村的惡劣習慣。”(以上引文出自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介紹推動農民運動的組織——農民協會。指出農會是團結農民,開展農村斗爭的機構,在許多地方,發展成為農村政權,并有自己的武裝。(讓學生看江西農民梭標隊形象圖和湖南民謠史料文,并閱讀全國17省農民協會發展的概況,以湖南為例農村出現新氣象的課文)。
對農民運動的評價:(學生朗讀課本上的結論)“……其勢猶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滌蕩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在中國的統治,有力地支搖了北伐戰爭。”
可以補充毛澤東指導農民運動的內容。介紹1926年底,毛澤東擔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第二年3月又在武昌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工作。武昌農講所畢業學生700多人,超過廣州農講所六屆畢業生的總和。他發表的《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指導農民運動的重要文章。
三、上海工人武裝起義
此處可以結合北伐戰爭中閩浙戰場的形勢來講解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裝起義,講清二者之間的聯系,突出上海工人的斗爭對北伐勝利進軍的意義。上海,那時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工人運動有鞏固的基礎。上海工人全力支援北伐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立了上海總工會糾察隊,引導學生看上海總工會工人糾察隊形象圖。指出這支工人武裝曾組織過兩次武裝起義,都因準備不充分、條件不成熟而失敗。第二次武裝起義失敗以后,黨即時研究形勢,成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周恩來擔任武裝起義總指揮,于3月21日發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教師應強調這次起義“嚴密的組織”和“周密的計劃”。當時蔣介石有意讓北伐軍在上海郊外停留下來,坐視上海局勢的發展。上海工人糾察隊,同5000反動軍隊在上海火車部等處激戰30多個小時,打敗了敵人,解放了上海。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光輝一頁,也是世界工人階級武裝起義史上有數的成功記錄之一。作為這次起義總指揮的周恩來,顯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上海解放的第二天,北伐軍攻占南京,北洋軍閥只剩下張作霖能夠組織力量與北伐軍對抗了。北伐戰爭勝利大局已定。
四、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1.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
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展開小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①戰爭的正義性,順應了民心。②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推進,各革命階級的力量空前團結;③作戰的目標明確,方針正確;廣大官兵英勇作戰,葉挺獨立團最突出;④中共黨員、青年團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⑤工農群眾對北伐軍大力支持⑥北洋軍閥內部的深刻矛盾,便于北伐軍各個擊破。
2.“四·一二”政變
首先指出帝國主義對國民革命運動的仇視。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死敵,列強在北伐戰爭走向決定性勝利的時候,運用炮艦政策和收買手段,分化革命陣營,推動蔣介石集團叛變,使國民革命面臨嚴重危機。
接著指出蔣介石將“司令部”設在南昌,籌拼他們自己的班底,與武漢國民政府相抗衡。北伐軍占領上海、南京后,蔣介石壯大了膽量,公開轉向,其靠山就是帝國主義和大地主、買辦資產階級。
最后介紹“四·一二”政變。教師可對蔣介石為什么選定上海作為公開叛變革命的地點;他耍弄了一些什么陰謀手段作出分析:①上海是帝國主義嚴密控制的城市,也是買辦資產階級集中的地方。蔣介石便于得到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的軍事援助和財力支持。②上海十里洋場,藏垢納污,有流氓和投靠過來的反動軍隊供蔣介石驅使。③上海有強大的革命力量。
為了對付上海工人階級和擁護革命的市民,蔣介石進行了一連串的陰謀活動。如:一面將投降過來的孫傳芳舊部防上海,好執行屠殺任務;一面向上海總工會表示“誠意”,向工人糾察隊贈送錦旗,施以欺騙。在政變計劃布置停當以后,蔣介石于4月9日離開上海去南京,等候上海大屠殺的的消息。上海是工人武裝起義奪取的城市,正當上海工人階級沉浸在勝利的歡悅時,反動派已磨刀霍霍,開始政變行動。
“四·一二”政變,可分四個回合:4月12日凌晨發生工人糾察隊繳械事件。12日中午上海人民舉行總同盟罷工,抗議軍隊的暴行。13日中午,寶山路上群眾請愿大游行遭到血腥鎮壓。14日,上海總工會被封閉,反動派進行大搜捕、大屠殺。前后三天時間,上海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300多人被殺,10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蹤。繼上海“四·一二”政變之后,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都以“清黨”為名,大規模搜殺共產黨和革命群眾。可以補充介紹:4月28日,張作霖在北京殺害了李大釗,表明新老軍閥的反共默契。“四·一二”政變表明國民革命進入到生死關頭。
3.“七·一五”政變
教師指出”四·一二”政變后,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打著反蔣的旗號,繼續保持國共合作的局面,但是這掩蓋不了武漢方面的深刻危機。在武漢國民政府管轄的地盤內,到處泛濫起反共反人民的逆流,其總后臺就是汪精衛。以汪精衛為首的集團,雖然反對蔣介石,但其本質也是反共反人民的國民黨右派勢力。他們隨時都在進行陰謀活動,滾到一邊去。長沙馬日事變,則是汪精衛集團叛變革命的前奏。
關于“馬日事變”可以介紹其過程,從分析許克祥輕易得手的原因,引出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嚴重危害。并安排學生課堂探究活動,參看后文。
最后指出“七·一五”政變,使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持續三年多的國民革命運動完全失敗了。國民黨蛻變為代表買辦階級、地主階級利益的反動政黨。
4.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課本對原因與教訓作了簡潔的歸納,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討論中,一面用具體史實說明,一面談認識。教師對討論進行總結。最后,教師分析國民革命運動的歷史意義,作為本課教學的結束。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發動的國民革命運動,掀起了規模空前的以工農群眾為主體的革命大風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使人們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盡管這次大革命最后失敗了,但它所產生的影響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消除的,從而成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的新起點。
《北伐戰爭》 篇13
第11課 北伐戰爭導學案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和掌握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目的、對象、戰場、戰役,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能力目標:通過指導學生利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說明北伐戰爭的主要對象和進軍路線,培養學生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北伐戰爭勝利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北伐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精神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并不惜為之獻出自己的生命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是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本課的難點是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學法指導:
1、運用《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講解北伐戰爭的經過,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的習慣,教會學生運用歷史地圖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引導學生閱讀課,結合教師提供的史料和圖片,培養學生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歷史史實的能力。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根據學案,自學課文,完成下列問題,注意在課本上勾畫要點。)
知識點一:黃埔軍校的建立
1、1924年5月,孫中山在 和 的幫助下,在廣州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任校長,共產黨人 曾任政治部主任。
2、黃埔軍校培養了 ,為建立 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二:北伐勝利進軍
1、 年,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推翻 , 。
2、北伐的主要對象是 、 、 三個軍閥。 任總司令,主要戰場是 、 。
3、葉挺領導的獨立團猛攻武昌城,北伐軍登上武昌城, 的主力基本被消滅了。
4、 、 等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失敗。
5、 年 月,在 成立“國民政府”。
二、合作與探究:
1、 孫中山為什么要創辦黃埔軍校?有什么歷史貢獻?
2、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有哪些?(從不同的方面去分析)
三、反饋質疑:
(學生對不理解的問題提出來,在課堂上解答。)
四、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介紹的是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北伐戰爭,講述了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等問題。
五、展示提升:
(一)、選擇題:
1、黃埔軍校創辦于( )
、19xx年 、1917年 、1922年 、1924年
2、下列不屬于廣東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對象的是( )
、吳佩孚 、孫傳芳 、袁世凱 、張作霖
3、北伐過程中,湖南、湖北是主要戰場,在這里消滅的軍隊是( )
a、吳佩孚 b 、孫傳芳 c、袁世凱 d 、張作霖
4、葉挺領導的獨立團隸屬于( )
a、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b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c 、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d 、國民黨第四軍
5、吳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是在( )
a、汀泗橋戰役之后 b 、賀勝橋戰役之后 c、武昌戰役之后 d 、南昌戰役之后
6、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失敗,是由于( )
a、北伐戰爭失敗 b 、北伐軍閥的進攻 c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d 、蔣介石、汪精衛集團的背叛革命
( 二) 、 材料解析題
本黨鄭重向全國民眾宣言曰:“中國人民一切困苦之總原因,在帝國主義之侵略及其工具賣國軍閥之暴虐,中國人民唯一的需要,在建設以人民的統一政府……本黨為實現中國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統一政府之建設,鞏固國民革命根據地,不能不出師以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
《北伐宣言》
1、 材料中“本黨”指什么黨?
2、 根據材料指出北伐的目的。
3、 北伐戰爭開始后,革命形勢是如何發展的?
六、拓展延伸:
講故事:搜集材料,講一講北伐戰爭的故事,在班級和小組交流。
《北伐戰爭》 篇14
第12課北伐戰爭
【學習目標】:
1、知道黃埔軍校的創建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了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實。
2、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3、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精神,他們始終把國家、民族的振興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學習重難點】:
重點: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難點: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自學指導】
一、黃埔軍校的建立
1、時間、地點
2、得到誰的幫助?
3、校總理、校長、黨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分別是誰?
4、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二、北伐勝利進軍
1、目的:
2、時間及主要對象
3、主要戰場及三場關鍵戰役
4、北伐軍中表現最英勇的是哪支隊伍?
5、北伐軍的主要戰績
(1)消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力,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
(2)從________________打到_________________,聲震全國。
(3)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_______遷到_________。
6、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三、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1、閱讀了解什么是“寧漢合流”?
2、南京國民政府的性質
【思維拓展】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當堂訓練】
同步訓練
【學(教)后心得】
《北伐戰爭》 篇15
教學重點 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教學難點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沒有獲得成功?(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
2、五四運動有什么歷史作用?(五四運動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它屬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有什么意義?(中共的成立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后,孫中山為了挽救革命,同共產黨合作,繼續進行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后來終于形成國民國革命的高潮——北伐戰爭。(布置學生閱讀50——54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黃埔軍校的建立
1、根據50頁“動腦筋”:孫中山為什么要創辦黃埔軍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落入北洋軍閥手中的教訓,希望創造一支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2、革命軍與北洋軍有哪些區別?(啟發學生運用“導入框”和51頁小字部分提供的資料,從軍隊的任務和作用等方面進行思考。)
教師小結、過渡:袁世凱等人利用北洋軍隊作為自己獨裁專制的工具,繼續禍國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國家危亡,就必須針鋒相對,動用槍桿子來解決問題。
北伐勝利進軍
1、北伐戰爭的目的是什么?(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戰爭的對象有哪些人?(指導學生在51頁《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中找到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的位置,畫圈作標記。)
3、北伐軍進攻路線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導學生在51頁《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中找到兩種箭頭所經過的地名,作出標記:
a.廣州→長沙→岳陽→汀泗橋→武昌→賀勝橋→九江、南昌→南京
b.廣州→南昌→南京
c.廣州→上海
4、北伐戰爭為什么能夠在不到半年內,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有以下四個方面原因:a.作戰方針正確;b.國共兩黨緊密合作;c.[葉挺獨立團]共產黨員起了先鋒模范作用,廣大官兵浴血奮戰;d.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積極支持和緊密配合等。)
5、國民革命最終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根據課本回答的基礎上,補充介紹黨內“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領導權、一再妥協退讓、甚至壓制工農運動等]:
a.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等人背叛革命;
b.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造成嚴重危害。)
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國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質?(反動的性質,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2、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后,中國大地上同時并存著哪三個對抗的政權?(北京的北洋軍閥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
教師指出:后來,武漢和上海的反動勢力匯合起來,對幼年時期的共產黨進行瘋狂鎮壓。在強大的敵人面前,許多共產黨人和革命積極分子慘遭屠殺。但是,英勇的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而是從地下爬起來,擦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體,重新投入戰斗。北伐戰爭的歷史昭示我們:國共兩黨真誠合作時,對于國家、民族和革命事業具有很大的好處;兩黨的合作被破壞時,對于國家、民族和革命事業都會產生負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