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和國民革命的失敗
教學設計示例教學重點:
北伐戰爭的目的、對象、戰況和勝利,;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教學難點 :對北伐戰爭概況的整體性把握;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教法設計:
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探究。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本資源庫所提供的或自制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播放《國民革命歌》]“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通過歌曲完成情景設置并進一步設問:我相信這是同學們熟悉的旋律,同學們知道這首歌曲的名稱嗎?這首歌曲誕生在一個怎樣波瀾壯闊的時代呢?如果你學習完本節課的知識,下次你再聽到這首歌,肯定會有新的感受。此處可就這首戰歌的產生作一簡單介紹。
講授新課
一、北伐的勝利進軍
1.北伐的目的和對象
要指明北伐戰爭的目的性和正義性。這場革命戰爭符合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順應了中國歷史前進的要求。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方式。教師可結合《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講解力量對比和戰略布置。指出從軍事實力上來看,敵強我弱:北洋軍閥總兵力75萬,是一個龐然大物。國民革命軍總兵力約15萬,一部分兵力留守后方,可以投入征戰的兵力有65000人。同時指出北洋軍閥有兩個致命弱點:全國人民對他們的統治早已深惡痛絕,寄希望于南方的國民政府;北洋軍閥內部四分五裂,難以統一行動,便于北伐軍對他們各個擊破。
教師提示學生閱讀葉挺獨立團組建的課文,認識共產黨在北伐軍中的作用。指出北伐軍是正義之師,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對部隊影響很大,成為北伐勝利的基本條件。北伐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先打吳佩孚,再打孫傳芳,最后消滅張作霖。
2.北伐的勝利進軍
本目所寫的勝利,表現在殲敵主力、席卷大江流域和革命重心由廣州移至武漢等三個方面。此處可安排學生課前準備,在課上由學生講解北伐由誓師到勝利進軍的過程,特別是汀泗橋、賀勝橋、武昌、九江、南昌和南京幾場戰役可讓喜歡軍事的學生制作電腦課件演示其過程,并強調北伐軍第四軍是兩湖戰場上的主力軍,葉挺獨立團是進軍先鋒。由于獨立團戰功卓著,載譽兩湖,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的稱號。隨著北伐軍由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
3.馮玉祥響應北伐
由于本教材未提“北京政變”,對馮玉祥從直系軍閥中分化出來的情況,可適當有所交待。對馮玉祥出師響應北伐,著重指明意義:馮玉祥響應北伐,開辟攻擊吳佩孚、張作霖的新戰場,加速了北洋軍閥統治的崩潰。1926年,馮玉祥得到了中共的幫助,組成國民革命聯軍,于11月底占領陜西,進軍河南,與北伐軍南北呼應。
二、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
通過“所謂國民革命運動,其大部分即是農民運動。”(引自毛澤東《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這句話,引導學生回憶早期農民運動的發展。聯系上節課農民運動講習所的知識,指出在1926年6月,第六屆農講所結束,其培養的300余畢業生作為農民運動的骨干力量立即奔赴全國各地,發動和組織農民群眾,迎接北伐戰爭。
重點講解以湖南為中心有農民運動。指出在北伐勝利進軍的時候,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民運動席卷全國。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教師指導學生對高漲的農民運動作歸納。
此處可以結合以前的民主革命的歷史,引導學生討論發展農民運動的必要性:封建勢力是幾千年專制政治的基礎,帝國主義、封建軍閥、貪官污吏的墻腳。“打翻這個封建,乃是國民革命的真正目標。”“國民革命需要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現在有了這個變動,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農民運動斗爭的目標:“……土豪劣紳,不法地主,旁及各種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貪官污吏,鄉村的惡劣習慣。”(以上引文出自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介紹推動農民運動的組織——農民協會。指出農會是團結農民,開展農村斗爭的機構,在許多地方,發展成為農村政權,并有自己的武裝。(讓學生看江西農民梭標隊形象圖和湖南民謠史料文,并閱讀全國17省農民協會發展的概況,以湖南為例農村出現新氣象的課文)。
對農民運動的評價:(學生朗讀課本上的結論)“……其勢猶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滌蕩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在中國的統治,有力地支搖了北伐戰爭。”
可以補充毛澤東指導農民運動的內容。介紹1926年底,毛澤東擔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第二年3月又在武昌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工作。武昌農講所畢業學生700多人,超過廣州農講所六屆畢業生的總和。他發表的《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指導農民運動的重要文章。
三、上海工人武裝起義
此處可以結合北伐戰爭中閩浙戰場的形勢來講解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裝起義,講清二者之間的聯系,突出上海工人的斗爭對北伐勝利進軍的意義。上海,那時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工人運動有鞏固的基礎。上海工人全力支援北伐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立了上海總工會糾察隊,引導學生看上海總工會工人糾察隊形象圖。指出這支工人武裝曾組織過兩次武裝起義,都因準備不充分、條件不成熟而失敗。第二次武裝起義失敗以后,黨即時研究形勢,成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周恩來擔任武裝起義總指揮,于3月21日發動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教師應強調這次起義“嚴密的組織”和“周密的計劃”。當時蔣介石有意讓北伐軍在上海郊外停留下來,坐視上海局勢的發展。上海工人糾察隊,同5000反動軍隊在上海火車部等處激戰30多個小時,打敗了敵人,解放了上海。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光輝一頁,也是世界工人階級武裝起義史上有數的成功記錄之一。作為這次起義總指揮的周恩來,顯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上海解放的第二天,北伐軍攻占南京,北洋軍閥只剩下張作霖能夠組織力量與北伐軍對抗了。北伐戰爭勝利大局已定。
四、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1.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
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展開小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①戰爭的正義性,順應了民心。②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推進,各革命階級的力量空前團結;③作戰的目標明確,方針正確;廣大官兵英勇作戰,葉挺獨立團最突出;④中共黨員、青年團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⑤工農群眾對北伐軍大力支持⑥北洋軍閥內部的深刻矛盾,便于北伐軍各個擊破。
2.“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首先指出帝國主義對國民革命運動的仇視。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死敵,列強在北伐戰爭走向決定性勝利的時候,運用炮艦政策和收買手段,分化革命陣營,推動蔣介石集團叛變,使國民革命面臨嚴重危機。
接著指出蔣介石將“司令部”設在南昌,籌拼他們自己的班底,與武漢國民政府相抗衡。北伐軍占領上海、南京后,蔣介石壯大了膽量,公開轉向反革命,其靠山就是帝國主義和大地主、買辦資產階級。
最后介紹“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教師可對蔣介石為什么選定上海作為公開叛變革命的地點;他耍弄了一些什么陰謀手段作出分析:①上海是帝國主義嚴密控制的城市,也是買辦資產階級集中的地方。蔣介石便于得到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的軍事援助和財力支持。②上海十里洋場,藏垢納污,有流氓和投靠過來的反動軍隊供蔣介石驅使。③上海有強大的革命力量。
為了對付上海工人階級和擁護革命的市民,蔣介石進行了一連串的陰謀活動。如:一面將投降過來的孫傳芳舊部防上海,好執行屠殺任務;一面向上海總工會表示“誠意”,向工人糾察隊贈送錦旗,施以欺騙。在政變計劃布置停當以后,蔣介石于4月9日離開上海去南京,等候上海大屠殺的的消息。上海是工人武裝起義奪取的城市,正當上海工人階級沉浸在勝利的歡悅時,反動派已磨刀霍霍,開始政變行動。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可分四個回合:4月12日凌晨發生工人糾察隊繳械事件。12日中午上海人民舉行總同盟罷工,抗議軍隊的暴行。13日中午,寶山路上群眾請愿大游行遭到血腥鎮壓。14日,上海總工會被封閉,反動派進行大搜捕、大屠殺。前后三天時間,上海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300多人被殺,10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蹤。繼上海“四·一二”政變之后,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都以“清黨”為名,大規模搜殺共產黨和革命群眾。可以補充介紹:4月28日,張作霖在北京殺害了李大釗,表明新老軍閥的反共默契。“四·一二”政變表明國民革命進入到生死關頭。
3.“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教師指出”四·一二”政變后,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打著反蔣的旗號,繼續保持國共合作的局面,但是這掩蓋不了武漢方面的深刻危機。在武漢國民政府管轄的地盤內,到處泛濫起反共反人民的逆流,其總后臺就是汪精衛。以汪精衛為首的集團,雖然反對蔣介石,但其本質也是反共反人民的國民黨右派勢力。他們隨時都在進行陰謀活動,滾到反革命的一邊去。長沙馬日事變,則是汪精衛集團叛變革命的前奏。
關于“馬日事變”可以介紹其過程,從分析許克祥輕易得手的原因,引出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嚴重危害。并安排學生課堂探究活動,參看后文。
最后指出“七·一五”政變,使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持續三年多的國民革命運動完全失敗了。國民黨蛻變為代表買辦階級、地主階級利益的反動政黨。
4.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課本對原因與教訓作了簡潔的歸納,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討論中,一面用具體史實說明,一面談認識。教師對討論進行總結。最后,教師分析國民革命運動的歷史意義,作為本課教學的結束。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發動的國民革命運動,掀起了規模空前的以工農群眾為主體的革命大風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使人們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盡管這次大革命最后失敗了,但它所產生的影響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消除的,從而成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