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1927年,中國發現“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繼發現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遺跡,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193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劉易斯在印巴交界處的西瓦立克山區找到一塊上頜碎塊,該標本從形態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點,他便借用印度一個神的名字“拉瑪”把它命名為“拉瑪猿”。但由于當時他人微言輕,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學家皮爾賓姆和西蒙斯對林猿類26個屬50多個種作綜合研究時,注意到拉瑪猿形態上的似人特點,認為它可能是人類這一支系的祖先類型,并將它從猿科中轉到人科中,人類起源南亞說再度興起。然而隨著非洲早期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的大量涌現,使人類起源非洲說重新嶄露頭角。
在達爾文推測人類起源于非洲時,當時少見化石證據。這種情況在20世紀20年代發生了改變。在南非盛產金鋼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個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許多采石場,在采石時經常發現哺乳動物化石。1924年曾發現一具幼年猿類頭骨,后經解剖學教授達特的研究,認為它人形態介于人和猿之間,遂將其命名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蘭士瓦地區斯特克方丹采石場發現一個成年個體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羅姆特萊伊采石場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頜骨和頭骨碎片,南猿逐漸引起學術界的認同和重視。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還是“最接近人的猿”,學術界仍有爭議。解決爭議的關鍵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雖然人們曾在發現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時還有進步類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難取得一致意見。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層位不清,故南猿確切的生存年代還一時無法搞清。
正當人們左右徘徊時,東非的化石發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從1931年起,英國考古學家路易斯·利基就在東非大裂谷的一個名叫奧爾杜威峽谷的分支部分進行發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們是用河卵石或礫石簡單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誰是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婦在這里搜索了20多年,終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發現了一具南猿頭骨。它比南非粗壯南猿還要粗壯,學名為“鮑氏南猿”,一般稱其為“東非人”。通過種種理化測年法測得他的生存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據目前所擁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類的發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
“東非人”及“能人”的發現,不僅揭開了東非地區一系列重要發現的序幕,而且將作為“缺環”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躍升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類的先驅者。”以利基夫婦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據此認為人類起源于非洲。
進入70年代,世界范圍內古人類學的重要發現和研究獲得了長足的進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臘、肯尼亞和我國發現了大量的古猿化石。雖然它們名稱不一,但基本可分為大小兩種類型,大的屬西瓦猿型,小的為拉瑪猿型,而且往往兩者并存。經過各方專家的比較研究,發現它們并非不同的種屬,而是雌雄個體而已。既然拉瑪猿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種屬,焉有人類祖先之說?人類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瑪猿”而明朗過,現在又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