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別遺傳》教學設計
其次,設計探究活動,實現目標
我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調查性別比例”的活動,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探究生男生女的實驗”。這些活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開展探究學習,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最后,開展合作競爭,鞏固目標
分組合作學習是探究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之一。根據學生的特點,合理分組,做到優勢互補,集眾人的智慧,更好地解決問題。同時,把競爭引進課堂,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展示活動探究的結果,回答鞏固練習,在小組間展開競爭。這樣更易鞏固目標。
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和考查及設計意圖
情境
導入
3′
復習
提問
2′
一、男女染色體的差別
10′
二、生男生女機會均等
20′
課堂
小結
2′
鞏固
練習
5′
課外
延伸
3′
向學生介紹社會上因母親生女孩而遭家庭成員冷落甚至摧殘的現象。有人認為生了女孩就全是女方的責任,這種思想對嗎?那么,人類為什么會有男女之別?生女孩完全是母親的事嗎?
1、生物體的性狀是由什么控制的?
2、什么是基因?基因、dna、染色體三者之間的關系怎樣?
出示男、女體細胞染色體排序圖和問題提綱:
(1)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對染色體中,哪一對有差別?這對染色體的差別可能與什么有關?
(2)兩幅圖中,哪幅是男性的染色體,哪幅是女性的染色體?
(3)圖中哪條是x染色體,哪條是y染色體,二者在形態上有何區別?
(4)就性染色體來說,在男性產生的精子和女性產生的卵細胞中,應該有幾條性染色體?精子和卵細胞各有幾種類型?
教師在讓學生自學、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正確地解決以上問題。
導語:在農村很多人把生男生女的責任都推卸到婦女身上,這樣對嗎?
安排學生完成教材上的圖解。
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
指導學生設計模擬隨機受精實驗驗證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先讓學生設計方案,教師給予鼓勵和肯定。然后,師生確定選用圍棋進行模擬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探究過程。
請學生匯報課前調查所在班級、年級、學校男女生人數的比例,并啟發學生發現問題。
提問:思考一下你們的課前調查結果。男女比例1:1有什么意義?有人做性別鑒定,根據個人的意愿來決定要男孩和女孩,這樣做對嗎?對社會有什么影響?我們應該樹立什么樣的生育觀念?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出示練習題
我國的男女性別比偏高,并且出現逐年加大的趨勢。同時出示相關資料,你認為其中的原因有哪些?這樣會對社會產生什么危害?
學生聆聽,猜測。
回答問題。
1、生物體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2、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斷,基因、dna、染色體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染色體包括dna,dna上有基因。
仔細觀察、分析,小組內相互交流,在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啟發、補充下,逐漸解決問題。
發現并表述出1—22號染色體在形態、大小上男女基本上相同。但沒有標號的那對差異較大。并大膽猜測這對染色體可能與性別有關。
閱讀教材37頁的文字敘述,逐漸認識x染色體和y染色體,從而能區分出兩幅圖中,哪幅是男性的染色體,哪幅是女性的染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