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
教材分析:
《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第二章的一節課,承上節課《動物的運動》,進一步詳細介紹動物通過運動所呈現的多種多樣的行為特點與類型,而且也對動物的行為有初步的探究活動,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動物行為的本質以及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
學生分析:
經過第一章的學習,學生們已經了解各種環境中生活的動物運動方式,并且已經了解哺乳動物運動系統的組成,通過各種媒體資源也能夠了解動的行為多種多樣,但是對于行為的實質是什么還是不明確的。在能力上,學生的分析與實踐能力都已經有所提高,可以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通過自身以及小組合作的方式站來探究,并且得出一定的結論。
教學內容:
《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
闡明動物行為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
培養學生觀察、獨立研究分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知識的銜接引入動物身上并存的兩種行為的現象,在生動的情境下分析初步認識動物的兩種行為。通過實踐活動環節深入理解學習行為發生過程中各種因素的重要作用,以使學生理解學習結果獲得的不易。在資料分析過程中注重學生獨立分析能力與辨析能力,并且能夠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認識到學習過程中個人因素、發育關鍵期等的重要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對生存的不同意義;
認同學習行為關鍵期的重要性,樹立抓緊時間、積極學習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說明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特點與區別;
能夠對動物的行為特點進行分析并且歸納。
教學難點:
說明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特點與區別;
能夠對動物的行為特點進行分析并且歸納;
認同學習行為關鍵期的重要性,樹立抓緊時間、積極學習的學習態度。
教學過程:
導入環節:
教師:提問上一節課關于行為的描述。
學生:動物所進行的一切有利于生存和繁殖后代的各種活動稱為行為。
教師:舉例,行為的多樣性。
播放flash短片《查水表記》,提醒學生注意鸚鵡在故事中的行為。
學生:觀看短片。
鸚鵡通過發出聲音和不斷的學習、往復模仿學會了一句英語和“查水表的”。
教師:在故事中,鸚鵡會發出一些聲音,不僅限于著一只鸚鵡,任何鸚鵡都會。而說這樣一句鸚鵡和“查水表的”卻只是它會。這兩種行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
學生:前者是鸚鵡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后者是后來學習才會的能力。
教師:更具行為獲得途徑不同,我們將行為分為兩類,即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
講授新課:
教師:首先請同學們通過自行閱讀找到關于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的描述。
學生:閱讀教材。
說出概念。
教師:強調先天性行為概念中生來就有的、遺傳物質。
強調學習行為中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生活經驗和學習等重要描述。
學生:嘗試舉例說明兩種行為。
嬰兒饑餓就會啼哭,蜘蛛生來會織網等屬于先天性行為。
我們的學習就屬于學習行為。
教師:兩種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而且每一種行為又可以根據獲得的不同分為不同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