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
例如先天性行為分為趨性,即趨向有利一側。
學生:七年級教材中關于草履蟲趨向牛肉汁一側。
教師:還有反射。
學生:就像人類的簡單反射,如眨眼反射。
教師:本能也是其中一種,例如某一鳥類品種分布廣泛,但是他們的筑巢技巧是基本相同的,這也是因為遺傳物質的相同。
學習行為中首先是印隨,如很多鳥類的雛鳥剛剛孵化出來的時候看見的第一個大的行動的目標,它就會認為是自己的媽媽,及時是一輛車。如在《小龍人》中,從故宮群龍雕塑中誕生的小龍人就認為自己第一眼看見的小女孩是自己的媽媽。
學生:這主要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教師:模仿也是學習行為的一種,這是最經常見到的學習行為。此外還有聯想,例如馴獸師經常利用食物使動物聯想到做好動作或者表演后就有美食而十分聽話。
學生:家里養小狗,訓練它的一舉一動時就會用到聯想。
教師:還有的一種就是判斷與推理,主要是在一次次失敗或錯誤之后能夠找到或得出正確的結果。
學生:科學家就是在不斷的判斷與推理中取得成果的。
教師:學習行為的種類多樣,在我們身上的表現也是很多的,接下來我們就通過一些環節來體驗一下學習行為。首先,請同學們注意老師的動作。
做一些動作。
學生:猜動作表示的含義。
教師,這些是根據什么猜出結果的?
學生:生活中的一些經驗。
教師:下面進行競賽感受。請把名同學分為兩組,共同組織表示方式猜出老師給出的數字。
學生:分組猜數。
第一組 5/12.
第二組 14—3 /7
第三組 (根號6/15)2
教師:在體驗過程中,同學們的表示有一些錯誤,這說明大家在一起總結共有的表示方式中存在理解不同的地方,或者學習的過程中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體驗的過程也告訴我們,學習行為結果的獲得中環境因素很重要,而且過程中是曲折的,遇到失敗后我們不能放棄,最終才能獲得成果。
不過,動物的行為中往往是兩種行為交織在一起的,例如遷徙行為等,既要有向天性行為的飛行,也有排列隊形的學習行為。不過,我們今天主要針對資料中的突出現象進行分。
學生:第一、三則資料屬于先天性行為。
第二、四、五則資料屬于學習行為。
教師:你是通過什么進行判斷的?
學生:描述中的“本能”、“模仿”、“經驗”等就指出了資料中行為的特點。
教師:小袋鼠的先天性行為有什么意義?
學生:保證了最基本的生存。
教師:那么蚯蚓的學習行為又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保證了更好的適應環境,否則就要被電擊死。
教師:蚯蚓要經過200多次才能夠學會,老鼠藥經過10多次,而人類只要一兩次的辨認就可以了,這說明什么?
學生:人類的智商最高,越是高等的動物,學習的能力就越強。
教師:那同種生物之間也有差異嗎?
學生:也有,比如說同是一個班級的學生,接受相同的教育,但是取得的成績卻是不同的。
教師:這也說明,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除了遺傳、環境等因素的重要作用,還有一個因素也很重要,就是主觀因素。當你的思想上認為學習很重要,能夠努力刻苦學習時,你的行為就會積極主動,獲得更多的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