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精選5篇)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篇1
第七單元 第一章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知識體系要點:
1、常見的兩棲動物除青蛙外,還有 , , 等。
2、雄蛙的口角有一對 ,這是青蛙的發聲器官,雌雄蛙在生殖期間有 現象,青蛙的發育過程,雄蛙產在水中的 ,雌蛙產在水中的 ,在水中完成受精,形成 ,其后發育成蝌蚪,蝌蚪先長出 ,然后再長出 , 消失,發育成蛙。
3、兩棲動物的生于發育特點:兩棲動物的 和幼體的 必須在水中進行。生殖環境:青蛙的產卵場所需要 , 的環境。
4、兩棲動物的興衰:兩棲動物發展的繁盛時期是 年間,當時氣候 __________、 、 。兩棲動物走向衰退的時期是 年至今,其原因是部分地區出現了 和 ,氣候也變得 。
注意問題提示
重點: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難點: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關注環境的變化
基礎知識過關:
一、 選擇題
1、青蛙的個體發育過程經歷了( )
a、卵----胚胎-----幼蛙-----成蛙 b、卵----胚胎-----蝌蚪----成蛙
c、受精卵----蝌蚪----成蛙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在青蛙的繁殖季節,雌蛙與雄蛙抱對的生物學意義是( )
a、表示友好b、使產在水中的卵受精c、孵卵d、確定“配偶”
3、青蛙的生殖和發育在哪里進行( )
a、陸地b、水中c、水中和陸地d、母體內
4、兩棲動物分布范圍較小,種類較少的原因可能是( )
a、兩棲動物的生殖必須在水中進行b、兩棲動物的幼體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c、兩棲動物的幼體要經過變態發育才能上陸地生活d、以上答案全對
5、某生態縣開展“養蛙治蟲”實驗,結果表明,放養一定數量的青蛙的稻田比噴灑數次化學農藥的對照田水稻增產9﹒2%,這個事實說明( )
a、農藥能較好地控制農田害蟲b、青蛙對農田害蟲的控制作用有限c、青蛙能較好地控制農田害蟲d、農藥影響水稻的傳粉
6、兩棲動物不能完全適應陸地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肺不發達b、體溫不恒定c、生殖發育離不開水d、心臟結構簡單
7、蛙的幼體和成體的呼吸器官分別是( )
a、肺和鰓b、鰓和肺c、皮膚和鰓d、肺和皮膚
8、下列動物不屬于兩棲類動物的是( )
a、大鯢b、鱷魚c、蠑螈d、癩蛤蟆
9、青蛙從幼體到成體,不可能出現的變化是( )
a、鰓消失b、尾消失c、體表出現鱗片d、長出四肢
10、下列哪個實例不能說明生物的生殖和發育受環境的影響( )
a、大旱之年易鬧蝗災b、低洼多水的地區容易流行瘧疾(一種由蚊傳播的疾病)c、把美國出現畸形蛙的地區的水取來,用非洲爪蟾做實驗,結果爪蟾在發育過程中出發生畸形d、青蛙生活在潮濕的陸地上
11、下列動物的個體發育過程中,需要經歷變態發育階段是一組是( )
a、蝗蟲,家鴿b、家蠅,蜥蜴c、青蛙,蜘蛛d、蜜蜂,青蛙
12、一位同學在調查本地動物資源中,發現本地兩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比較多,那么當地環境可能是怎么樣的( )
a、炎熱多雨b、常年寒冷c、炎熱干燥d、工業化大城市
13、青蛙是莊稼的朋友,下列關于青蛙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青蛙進行體外受精,卵生,變態發育b、青蛙的皮膚裸露,有呼吸功能c、青蛙和揚子鱷屬于同一類群d、青蛙的幼體用鰓呼吸
14、關于兩棲動物生殖發育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將青蛙的受精卵放在干燥的環境中,會很快的死亡b、即使出現久旱天氣,兩棲動物的數量也不會減少c、只有青蛙是變態發育,其他兩棲動物不是變態發育d、青蛙有抱對的行為,因此,兩棲動物的生殖方式是體內受精
二、非選擇題
15、下圖是“田園衛士”美譽的青蛙及其發展簡史,請讀圖回答
(1)青蛙的體色使它適于生活在何種環境中?
(2)圖中的[2]是由[1] 發育成的,它的呼吸器官是 。
(3)從蛙的發育簡史可以看出,它的發育過程屬于 發育。
(4)比較蝌蚪和成蛙在下列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的不同點
四肢 尾 呼吸器官 生活環境
蝌蚪
成蛙
(5)從圖中可以看出,青蛙發育的起點是 。
(6)繁殖季節,雌雄蛙抱對目的在于 。
(7)蝌蚪外形像魚,身體呈 形,有 ,用 呼吸,從這些事實可以推測出____________ 。
(8)青蛙是農林害蟲的天敵,在山嶺地中放養青蛙來防治害蟲是否可行,為什么?(從蛙的生殖和發育上回答)
16、下面是某生物興趣小組有關青蛙培養過程的論文片斷,閱讀后探究下列問題
在天氣轉暖,雄蛙高聲鳴叫的春季,我們多次在溝渠或池塘旁觀察雌雄蛙的抱對現象,后來,在專家的帶領下,我們又采集了一些蛙的受精卵,蛙的受精卵由膠質膜包裹著形成單獨的小圓球,一個個小圓球再聚集成團,形成卵塊,帶回學校后,把這些受精卵放在盛有池塘水的玻璃缸中,在玻璃缸中又放些露出水面的石塊和水草,玻璃缸放在向陽溫暖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為蛙營造的新“家園”
(1)根據論文中的描述,下列a,b,c,d四圖中,屬于青蛙受精卵的是 。
(2)培養蛙卵時,為什么用池塘水而不用自來水?
(3)為什么玻璃缸放在向陽溫暖的地方?缸內放些水草為什么?
(4)為什么玻璃缸內有些石塊露出水面?
初二生物 第七單元 第一章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和殖和發育答案
知識體系要點
1、蟾蜍 大鯢 蠑螈
2、鳴嚷 抱對 精子 卵細胞 受精卵 后肢 前肢 鰓(尾)
3、生殖 發育 水源充沛 水質良好
4、3.45億——2。25億 溫暖潮濕 水域密布 食物豐富 2。25億 干旱 沙漠 干燥
一、選擇題
1、d 2、b 3、b 4、d 5、c 6、c 7、b 8、b 9、c 10、d 11、d 12、a 13、c 14、a
二、非選擇題
15、(1)水草叢生的池塘或沒有水草的水溝
(2)受精卵 鰓 (3)變態 (4)
四肢 尾 呼吸器官 生活環境
蝌蚪 無 有 鰓 水中
成蛙 有 無 肺,皮膚輔助 水中,陸地
(5)受精卵 (6)提高受精率
(7)梭 尾 鰓 兩棲動物與魚類有較近的親緣關系(兩棲動物由魚類進化而來)
(8)不行,蛙的生殖過程離不開水,幼體的發育過程必須在水中進行
16、(1)c (2)自來水中含有氯,氯影響蝌蚪的發育
(3)適宜的溫度有利于蛙卵的發育 水草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溶解在水中有利于蝌蚪的呼吸 (4)露出水面的石塊為青蛙在陸地上生活提供環境條件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篇2
第三節: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教學目標: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和資料分析,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教學重點、難點: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一、 導入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有什么特點?與昆蟲類似的發育方式還有哪些代表?
二、新授
常見的兩棲類: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
比較常見兩棲類的異同點。
相同:皮膚裸露
不同:青蛙、蟾蜍無尾:大鯢、蠑螈有尾。
㈠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觀察圖
說說雌雄蛙區別,青蛙的發育過程是怎么樣的?
蛙與蟾蜍的卵有什么區別?
雄蛙:有鳴囊,有婚墊
雌蛙:略大
青蛙發育過程: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陸地上
蛙卵團狀,蟾蜍卵帶狀。
想一想:雄蛙的鳴叫、雌雄蛙抱對各有什么意義?青蛙的發育過程與家蠶有什么異同?
鳴叫吸引異性,抱對使受精更加容易。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均有很大差異。
㈡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
討論:⑴上述事例說明,環境的變化對兩棲動物的繁衍有什么影響?(干旱、沙漠化不利兩棲類生長。)
⑵某些地區出現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環境污染)
⑶從上述事實你受到哪些啟示?(保護環境)
2. 討論
本地區兩棲動物的生活環境如何?數量是不是在不斷減少?如果是,我們應當采取哪些保護措施?(耕地大量被挪作它用,活動區域越來越小。數量亦在減少。措施:合理開發利用耕地;產卵期注意保持水面面積;不允許大面積作業化捕捉等。)
三、 小結
青蛙發育的特點
四、 練習
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注意了對學生觀察方法的培養。在每一次觀察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觀察的線索。這既是觀察的內容,又隱含著觀察的順序,無意識的對觀察的科學方法進行了訓練。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在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看到的表面問題入手,引導學生深層思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有利于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養成。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篇3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目標與方法 1. 說出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及特點。 2. 嘗試觀察青蛙的發育過程。 3. 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和資料分析,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關系,認識到環境的改變對生物生殖有一定的影響。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 課前準備 相應投影片、學習提綱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教學內容學生活動復習提問昆蟲的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的異同。回答導入新課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都是兩棲動物,它們的生殖和發育具有許多共同的特點。青蛙和生殖和發育出示自學提綱1. 青蛙的叫有何意義? 2. 雌蛙和雄蛙都能鳴叫嗎? 3. 雌雄蛙抱對有何意義? 4. 青蛙的發育過程與家蠶有什么異同?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有人認為導兩棲動物分布范圍較小、種類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兩棲動物的生殖和幼體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經過變態發育才能上陸生活。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自學書本 利用資料證明自己觀點。得出結論環境的變遷對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都會產生影響。所以我們更應該保護環境。練習鞏固書后及課課練教后小記 學生已有自己的主見,通過課堂上的自由交流,讓學生各抒己見,爭當學生的小主人。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篇4
教學目標: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和資料分析,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教學重點、難點: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一、 導入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有什么特點?與昆蟲類似的發育方式還有哪些代表?二、 新授常見的兩棲類: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比較常見兩棲類的異同點。相同:皮膚裸露不同:青蛙、蟾蜍無尾:大鯢、蠑螈有尾。㈠青蛙的生殖和發育1. 觀察圖ⅶ-6說說雌雄蛙區別,青蛙的發育過程是怎么樣的?蛙與蟾蜍的卵有什么區別?雄蛙:有鳴囊,有婚墊雌蛙:略大青蛙發育過程:卵 蝌蚪 幼蛙 成蛙生活在水中 生活在陸地上蛙卵團狀,蟾蜍卵帶狀。想一想:雄蛙的鳴叫、雌雄蛙抱對各有什么意義?青蛙的發育過程與家蠶有什么異同?鳴叫吸引異性,抱對使受精更加容易。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均有很大差異。㈡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1.資料分析p.14-15資料分析討論:⑴上述事例說明,環境的變化對兩棲動物的繁衍有什么影響?(干旱、沙漠化不利兩棲類生長。)⑵某些地區出現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環境污染)⑶從上述事實你受到哪些啟示?(保護環境)2. 討論本地區兩棲動物的生活環境如何?數量是不是在不斷減少?如果是,我們應當采取哪些保護措施?(耕地大量被挪作它用,活動區域越來越小。數量亦在減少。措施:合理開發利用耕地;產卵期注意保持水面面積;不允許大面積作業化捕捉等。)三、 小結青蛙發育的特點四、 練習完成課課練練習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篇5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教材分析: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了解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的特點,進而明確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學情分析:
學生對兩棲動物比較熟悉,但對什么是兩棲動物?其生殖和發育過程有什么特點?與環境有關嗎?等問題還比較模糊。所以教師要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直觀教學加強感性認識,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使學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學目標:1、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2、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和資料分析,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教學策略:
創設情景---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1、青蛙(frog)的生殖和發育 水中受精,水中發育: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很大的差異,為變態發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條小魚,用鰓呼吸。 青蛙:成體既能生活在陸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膚輔助呼吸。 兩棲動物(amphibian)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既能生活在陸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膚輔助呼吸。 2、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 環境影響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青蛙的生殖發育離不開水;可都必須生活在水中。 兩棲動物可能是由于累進化來的。 激情、質疑激發興趣 表述交流補充說明 認真觀察 表述交流 補充說明 得出結論 闡述觀點 說明道理 表述交流 補充說明 得出結論 進一步明確 鞏固新知創設情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分析在什么環境條件下能聽到蛙的鳴叫?蛙的鳴叫意味著什么?導入新課。 媒體播放:青蛙生殖發育的過程。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青蛙生殖發育過程的特點。問題:1、青蛙都能鳴叫嗎?2、雌雄蛙的抱對對生殖有什么意義?3、青蛙的受精發育過程在什么環境中進行?4、青蛙的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沒有差異? 質疑:青蛙、揚子鱷、龜都是兩棲動物么? 點撥指導 得出結論 質疑:青蛙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有關嗎? 指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 解釋說明 知識回顧感悟與收獲達標檢測:瞭望角進一步探究布置作業
課后記:
本節課不僅要明確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過程,要聯系以前學習的內容,進一步了解變態的含義(成體的形態結構與幼體明顯不同),兩棲動物的含義(成體生活在陸地上,幼體生活在水中),兩棲動物與爬行動物的明顯區別是,兩棲動物到了繁殖的季節要回到水中,二爬行動物卻是到陸地上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