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氣體的交換(精選8篇)
體內氣體的交換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明氣體交換的原理。
2、掌握肺泡內和組織內的氣體交換過程及各結構中含氧量的變化。
3、知道煤氣中毒原理及其預防、急救常識。
4、知道呼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做向澄清的石灰水裝置中吹氣和吸氣的對比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訓練學生應用科學方法做對比實驗,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通過歸納呼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分析煤氣中毒的原理和學習預防煤氣中毒的措施,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關心他人的教育,滲透愛惜生命、預防為主的生物學觀點的教育。
2、在分組實驗及討論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相互協作。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本課的重點是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和呼吸的全過程。因為:
(1) 學生通過上節課學習呼吸運動,已經解決了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如何進行氣體交換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要理解呼吸的全過程,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是關鍵,因而氣體交換的過程和原理是本課的重點。
(2)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對人體的呼吸應該有整體的認識。學生在前面一章已經學習了血液循環系統,具備了氣體在血液中運輸的基礎知識。在本章第一節中又學習了呼吸運動,了解了肺的通氣。在此基礎上學習了體內氣體交換,就可以自己概括出呼吸的全過程。
因此,無論是從知識的完整性的角度來看,還是從能力培養的角度分析,呼吸的全過程應作為本課的重點。
2、本課的難點是氣體交換的原理。由于學生在物理課上還沒有學習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給學生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加上肺泡里的氣體、血液中的氣體、組織細胞里的氣體都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教法建議
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氣體中的含量多,建議用探索實驗:先提出問題,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假設,設計實驗設置對照實驗,向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裝置中分別吸氣和吹氣。觀察石灰水的渾濁現象。根據實驗現象,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講述體內的氣體交換,先引導學生思考一個問題:肺泡內氣體中的氧是怎樣進入人體細胞的?人體細胞內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的?引出體內氣體交換的內容。講述氣體交換的原理——擴散作用時,除了結合課本圖,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香水,上課撒到教室講臺前,問教室后排的同學有什么感覺,使學生獲得氣體可以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知識。
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教師可以利用板圖、剪貼圖來表示,有條件的學校做成電腦軟件來講述,并把這部分內容與血液循環聯系起來,給學生交代所交換的氣體都是由血液運輸的。
關于呼吸全過程所包括的四個環節及各環節和它們之間的聯系,利用書本上的插圖,并聯系學習的血液循環知識:血紅蛋白的特點、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知識進行總結,也可以用錄像或做成電腦軟件講述。
聯系生活實際,講述呼吸全過程中四個環節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阻礙,都會造成呼吸障礙,而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嚴重的會危及生命。在這基礎上,教師闡述呼吸的意義。
關于煤氣中毒,一定要從生理角度講清楚煤氣中毒的原因。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煤氣中毒。
課時安排:本節課建議為2課時
第一課時:探索人體呼出的氣體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和氣體交換的原理。
第二課時:氣體交換的過程、呼吸的全過程、呼吸的意義、煤氣中毒及預防。
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為什么提倡課間十分鐘,教室要通風換氣?
[提出假設]
如果是同學們上課呼吸產生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將剛下課的教室里的空氣導入 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會變渾濁。
[設計并完成實驗]
實驗設計:對比實驗法
對照組:剛通風換氣的教室或室外
實驗組:剛上課結束的緊閉窗戶的教室
材料用品:
玻璃瓶兩個、橡皮塞兩個、打孔器、彎成直角的玻璃管四段(兩長兩短)、藥棉、石灰水、70%酒精、凡士林。
實驗的具體操作:
實驗準備
1、在玻璃瓶里注入半瓶澄清的石灰水,另取橡皮塞,在塞上鉆兩個孔,插入兩根彎成直角的玻璃管,其中較長的一根浸沒在石灰水里,較短的一根不跟石灰水接觸,瓶口和孔口涂上凡士林防止漏氣。照這樣,做甲乙兩套。如圖:
2、上課前打開所有的窗戶,讓教室通風。
方法步驟
(1)上課開始時,緊閉窗戶,取裝置甲,把較短的玻璃管的一頭用70%的酒精消毒后含在嘴里作8—10次最深的吸氣,觀察石灰水有什么變化?
(2)上課結束時,取裝置乙,仍由這個學生重復實驗,此時,石灰水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或者在上課剛結束時,把裝置甲和裝置乙分別放到室外和教室內按(1)的操作
實驗結果:
上課開始時,學生作8—10次深吸氣,甲瓶的石灰水仍然保持澄清不發生任何變化。
上課結束時,這個學生重復上述實驗,乙瓶石灰水渾濁。
同樣上課剛結束時,放到室外的裝置甲仍然保持澄清,放在教室內的裝置乙發生了渾濁現象。
實驗結果的分析:
人多而不通風的教室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大大增加,而室內二氧化碳過多就要影響呼吸。
[得出結論] 每逢課間休息時,就必須使教室充分地換換空氣。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
1、什么是肺通氣?
2、肺通氣由哪個運動來完成?
3、氧氣最終到身體什么地方去干什么?
(到身體細胞去,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釋放能量,供人體生理活動需要。)
4、二氧化碳到哪去?(由呼氣排出體外)
一、探索: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氣體中的含量多(板書)
[提出問題] 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比吸入的氣體(空氣)中的含量多?
[提出假設] 人體呼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設計并完成實驗]
2注射到澄清的石灰水里,結果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用具:三角瓶2個,瓶塞2個,異形玻璃管1組,橡皮套管2個,石灰水一瓶。
方法步驟:
1、將等量的石灰水倒入容積相同的兩個三角燒瓶內,按圖所示連接好實驗裝置。
甲:檢查吸入空氣;乙:檢查呼出空氣。
2、實驗時用口含住A處,反復進行呼吸,吸氣時用手緊捏C處的橡皮管,呼氣時用手緊捏B處的橡皮管。
3、觀察兩個燒瓶中石灰水的變化。
(注意:一定仔細辨別實驗裝置。一人操作,其他人監督、觀察。操作前一定用酒精棉將吸、吹部位消毒。)
實驗結果:甲燒瓶無乳白色沉淀,乙燒瓶有較多的乳白色沉淀。
實驗結果的分析:
甲:吸入空氣中二氧化碳少,與石灰水反應產生的沉淀少。
乙: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多,與石灰水反應產生的沉淀多。
提供資料:科學家的實驗測定:人的吸入氣和呼出氣中成分的比較:
成分
吸入氣(%)
呼出氣(%)
O2
20、96
16、4
CO2
0、04
4、1
N2
79、00
79、5
數值說明:吸入空氣中的O2濃度大于呼出的氣體中的O2濃度,呼出的氣體中的CO2濃度大于吸入的空氣中的CO2濃度。(計算一下,人體呼出氣體含的二氧化碳大約是吸入氣體的100多倍)
[得出結論] 人體呼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支持假設。
引入:為什么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增多了?肺泡內氣體中的氧是怎樣進入人體細胞的?人體細胞內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的?
這與身體內進行的氣體交換及運輸有關系。下面我們來探討:
板書:第二節 和運輸
二、
體內的氣體是如何進行交換的呢?
(一)、氣體交換的原理——擴散作用
演示實驗:噴少量的香水 :問教室前面的同學有什么感覺?后排的同學聞到有香味嗎?
接著噴大量的香水,問后排的同學有什么感覺?
提問:
1、我在講臺處噴香水,你們為什么聞著了?(香味擴散過來了)
2、香水味為什么離老師近的學生先聞到,而教室后排的同學不易聞到?(距離和香水濃度)
3、香水為什么能擴散?(分子運動)
4、香味向怎樣的方向擴散?在密閉的教室范圍內,香味到什么時候就不再擴散了?
(向低濃度方向擴散,濃度達到平衡就不再擴散)
再結合觀察課本圖——嗅到炒菜的香味,猜猜人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是什么?(擴散作用)
什么叫擴散作用?
物質(包括氣體)總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的地方擴散,直到平衡為止,這叫擴散作用。
第二課時
(二)、氣體交換的過程
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兩個過程。
1、肺泡內的氣體交換
(1)交換部位:肺泡、肺泡毛細血管處
(2)交換條件:濃度差:
肺泡O2濃度>肺毛細血管內O2濃度
肺泡CO2濃度<肺毛細血管內CO2濃度
(3)交換的過程:
(4)交換結果:本質變化:氧氣進入血液與紅細胞血紅蛋白結合,二氧化碳跑出(看得見嗎?)
外在變化:血液由靜脈血à動脈血
2、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提問:原理?(擴散作用)。
提問:有交換的條件嗎?或說有沒有濃度差?
為什么組織細胞里的O2含量總是比動脈血中的少?而CO2含量總是比動脈血中的多?
組織細胞生命活動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產生許多的二氧化碳,因此這個部位的氧氣的濃度低,CO2含量比動脈血中的多。
(2)條件:濃度差:
體毛細血管O2濃度>組織細胞O2濃度
體毛細血管CO2濃度<組織細胞CO2濃度
(3)交換的過程:
(4)結果:外在變化:動脈血à靜脈血
本質變化:O2與紅細胞血紅蛋白分離,進入組織細胞,CO2進入血液。
提問:氧氣進入肺泡毛細血管后,如何到達組織毛細血管?(通過血液的運輸)
三、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提問:指什么氣體的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
氧氣由誰運?二氧化碳誰來運?
載體:氧氣:由紅細胞血紅蛋白
二氧化碳:部分由紅細胞攜帶,大部分溶于血漿
指出:呼吸是指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
小組討論,總結呼吸的全過程:
投影顯示討論題:
1、外界空氣中的氧氣到達全身組織細胞的大致過程?
2、呼吸的全過程包括哪幾個相互聯系的環節?
3、每個環節的原理是什么?
4、呼吸的意義是什么?呼吸全過程所包含的各個環節的生理意義是什么?
5、呼吸系統與血液循環系統的生理功能有什么關系?
6、呼吸系統與消化系統的生理功能有什么關系?
7、為什么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多?為什么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氧比吸入的氣體中氧少?
8、請各小組在討論的基礎上用文字簡要概括呼吸的全過程,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文字總結最準確、最簡練。請將本題的討論結果寫在投影膠片上。
各組派一名代表上講臺匯報本組討論結果——展示寫的投影片,教師和同學們共同評價:教師把關,若有科學性錯誤,要引導學生自我糾正。對總結得好的組,加以表揚,并可用做板書。
呼吸的全過程包括相互聯系的四個環節:
這四個過程無論哪一個環節發生異常,就會造成呼吸障礙。
提問:1、溺水死亡是呼吸的哪一個環節發生障礙?(第一個環節)
2、為什么呼吸出現障礙時,會危及生命?
因為人體進行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是由細胞內的有機物(如葡萄糖、脂肪),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時釋放出來的。如下面的公式:
有機物(貯藏著能量)+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如果細胞缺氧,就會影響有機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釋放,進而也就危及人的生命了。
因此,呼吸的意義就是:吸入氧將體內的有機物不斷地分解,釋放出能量,供給人體進行各項生理活動和維持體溫的需要;同時,可以不斷地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3、誰知道煤氣中毒是怎么一回事?它所造成的死亡又是呼吸過程中的哪個環節發生了障礙?
五、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學生用2分鐘時間看書中的內容(煤氣中毒及其預防):請從呼吸全過程的各個環節分析煤氣中毒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此分析:
(1) 由于冬季用煤火取暖時,爐子不裝煙筒或煙筒排氣不良,室內一氧化碳濃度過高。人體通過呼吸運動實現了肺的通氣,將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空氣吸入肺泡內。
(2) 進入肺泡的一氧化碳通過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擴散到毛細血管的血液中。由于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的結合能力比氧氣與血紅蛋白的結合能力大200多倍,并且結合以后再分離的速度極慢,于是,人體血液中會缺氧。
(3) 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血液通過血液循環系統運輸到全身各處,造成全身缺氧。
(4) 人體血液中缺氧,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受阻,全身各處組織細胞得不到氧,發生呼吸障礙,嚴重的會危及生命。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和運輸
一、實驗:探索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二、
(一)、氣體交換的原理——擴散作用
物質(包括氣體)總是從高濃度向低濃度的地方擴散,直到平衡為止,這叫擴散作用。
(二)、氣體交換的過程
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兩個過程。
1、肺泡內的氣體交換 (肺泡與血液之間)
2、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
三、氣體在血液中運輸
紅細胞運氧氣和部分二氧化碳 血漿運大部分二氧化碳
五、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體內氣體的交換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明氣體交換的原理。
2、掌握肺泡內和組織內的氣體交換過程及各結構中含氧量的變化。
3、知道煤氣中毒原理及其預防、急救常識。
4、知道呼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做向澄清的石灰水裝置中吹氣和吸氣的對比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訓練學生應用科學方法做對比實驗,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通過歸納呼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分析煤氣中毒的原理和學習預防煤氣中毒的措施,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關心他人的教育,滲透愛惜生命、預防為主的生物學觀點的教育。
2、在分組實驗及討論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相互協作。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本課的重點是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和呼吸的全過程。因為:
(1) 學生通過上節課學習呼吸運動,已經解決了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如何進行氣體交換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要理解呼吸的全過程,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是關鍵,因而氣體交換的過程和原理是本課的重點。
(2)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對人體的呼吸應該有整體的認識。學生在前面一章已經學習了血液循環系統,具備了氣體在血液中運輸的基礎知識。在本章第一節中又學習了呼吸運動,了解了肺的通氣。在此基礎上學習了體內氣體交換,就可以自己概括出呼吸的全過程。
因此,無論是從知識的完整性的角度來看,還是從能力培養的角度分析,呼吸的全過程應作為本課的重點。
2、本課的難點是氣體交換的原理。由于學生在物理課上還沒有學習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給學生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加上肺泡里的氣體、血液中的氣體、組織細胞里的氣體都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教法建議
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氣體中的含量多,建議用探索實驗:先提出問題,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假設,設計實驗設置對照實驗,向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裝置中分別吸氣和吹氣。觀察石灰水的渾濁現象。根據實驗現象,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講述體內的氣體交換,先引導學生思考一個問題:肺泡內氣體中的氧是怎樣進入人體細胞的?人體細胞內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的?引出體內氣體交換的內容。講述氣體交換的原理——擴散作用時,除了結合課本圖,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香水,上課撒到教室講臺前,問教室后排的同學有什么感覺,使學生獲得氣體可以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知識。
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教師可以利用板圖、剪貼圖來表示,有條件的學校做成電腦軟件來講述,并把這部分內容與血液循環聯系起來,給學生交代所交換的氣體都是由血液運輸的。
關于呼吸全過程所包括的四個環節及各環節和它們之間的聯系,利用書本上的插圖,并聯系學習的血液循環知識:血紅蛋白的特點、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知識進行總結,也可以用錄像或做成電腦軟件講述。
聯系生活實際,講述呼吸全過程中四個環節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阻礙,都會造成呼吸障礙,而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嚴重的會危及生命。在這基礎上,教師闡述呼吸的意義。
關于煤氣中毒,一定要從生理角度講清楚煤氣中毒的原因。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煤氣中毒。
課時安排:本節課建議為2課時
第一課時:探索人體呼出的氣體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和氣體交換的原理。
第二課時:氣體交換的過程、呼吸的全過程、呼吸的意義、煤氣中毒及預防。
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為什么提倡課間十分鐘,教室要通風換氣?
[提出假設]
如果是同學們上課呼吸產生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將剛下課的教室里的空氣導入 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會變渾濁。
[設計并完成實驗]
實驗設計:對比實驗法
對照組:剛通風換氣的教室或室外
實驗組:剛上課結束的緊閉窗戶的教室
材料用品:
玻璃瓶兩個、橡皮塞兩個、打孔器、彎成直角的玻璃管四段(兩長兩短)、藥棉、石灰水、70%酒精、凡士林。
實驗的具體操作:
實驗準備
1、在玻璃瓶里注入半瓶澄清的石灰水,另取橡皮塞,在塞上鉆兩個孔,插入兩根彎成直角的玻璃管,其中較長的一根浸沒在石灰水里,較短的一根不跟石灰水接觸,瓶口和孔口涂上凡士林防止漏氣。照這樣,做甲乙兩套。如圖:
2、上課前打開所有的窗戶,讓教室通風。
方法步驟
(1)上課開始時,緊閉窗戶,取裝置甲,把較短的玻璃管的一頭用70%的酒精消毒后含在嘴里作8—10次最深的吸氣,觀察石灰水有什么變化?
(2)上課結束時,取裝置乙,仍由這個學生重復實驗,此時,石灰水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或者在上課剛結束時,把裝置甲和裝置乙分別放到室外和教室內按(1)的操作
實驗結果:
上課開始時,學生作8—10次深吸氣,甲瓶的石灰水仍然保持澄清不發生任何變化。
上課結束時,這個學生重復上述實驗,乙瓶石灰水渾濁。
同樣上課剛結束時,放到室外的裝置甲仍然保持澄清,放在教室內的裝置乙發生了渾濁現象。
實驗結果的分析:
人多而不通風的教室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大大增加,而室內二氧化碳過多就要影響呼吸。
[得出結論] 每逢課間休息時,就必須使教室充分地換換空氣。
體內氣體的交換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明氣體交換的原理。
2、掌握肺泡內和組織內的氣體交換過程及各結構中含氧量的變化。
3、知道煤氣中毒原理及其預防、急救常識。
4、知道呼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做向澄清的石灰水裝置中吹氣和吸氣的對比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訓練學生應用科學方法做對比實驗,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通過歸納呼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分析煤氣中毒的原理和學習預防煤氣中毒的措施,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關心他人的教育,滲透愛惜生命、預防為主的生物學觀點的教育。
2、在分組實驗及討論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相互協作。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本課的重點是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和呼吸的全過程。因為:
(1) 學生通過上節課學習呼吸運動,已經解決了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如何進行氣體交換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要理解呼吸的全過程,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是關鍵,因而氣體交換的過程和原理是本課的重點。
(2)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對人體的呼吸應該有整體的認識。學生在前面一章已經學習了血液循環系統,具備了氣體在血液中運輸的基礎知識。在本章第一節中又學習了呼吸運動,了解了肺的通氣。在此基礎上學習了體內氣體交換,就可以自己概括出呼吸的全過程。
因此,無論是從知識的完整性的角度來看,還是從能力培養的角度分析,呼吸的全過程應作為本課的重點。
2、本課的難點是氣體交換的原理。由于學生在物理課上還沒有學習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給學生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加上肺泡里的氣體、血液中的氣體、組織細胞里的氣體都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教法建議
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氣體中的含量多,建議用探索實驗:先提出問題,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假設,設計實驗設置對照實驗,向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裝置中分別吸氣和吹氣。觀察石灰水的渾濁現象。根據實驗現象,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講述體內的氣體交換,先引導學生思考一個問題:肺泡內氣體中的氧是怎樣進入人體細胞的?人體細胞內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的?引出體內氣體交換的內容。講述氣體交換的原理——擴散作用時,除了結合課本圖,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香水,上課撒到教室講臺前,問教室后排的同學有什么感覺,使學生獲得氣體可以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知識。
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教師可以利用板圖、剪貼圖來表示,有條件的學校做成電腦軟件來講述,并把這部分內容與血液循環聯系起來,給學生交代所交換的氣體都是由血液運輸的。
關于呼吸全過程所包括的四個環節及各環節和它們之間的聯系,利用書本上的插圖,并聯系學習的血液循環知識:血紅蛋白的特點、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知識進行總結,也可以用錄像或做成電腦軟件講述。
聯系生活實際,講述呼吸全過程中四個環節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阻礙,都會造成呼吸障礙,而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嚴重的會危及生命。在這基礎上,教師闡述呼吸的意義。
關于煤氣中毒,一定要從生理角度講清楚煤氣中毒的原因。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煤氣中毒。
課時安排:本節課建議為2課時
第一課時:探索人體呼出的氣體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和氣體交換的原理。
第二課時:氣體交換的過程、呼吸的全過程、呼吸的意義、煤氣中毒及預防。
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為什么提倡課間十分鐘,教室要通風換氣?
[提出假設]
如果是同學們上課呼吸產生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將剛下課的教室里的空氣導入 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會變渾濁。
[設計并完成實驗]
實驗設計:對比實驗法
對照組:剛通風換氣的教室或室外
實驗組:剛上課結束的緊閉窗戶的教室
材料用品:
玻璃瓶兩個、橡皮塞兩個、打孔器、彎成直角的玻璃管四段(兩長兩短)、藥棉、石灰水、70%酒精、凡士林。
實驗的具體操作:
實驗準備
1、在玻璃瓶里注入半瓶澄清的石灰水,另取橡皮塞,在塞上鉆兩個孔,插入兩根彎成直角的玻璃管,其中較長的一根浸沒在石灰水里,較短的一根不跟石灰水接觸,瓶口和孔口涂上凡士林防止漏氣。照這樣,做甲乙兩套。如圖:
2、上課前打開所有的窗戶,讓教室通風。
方法步驟
(1)上課開始時,緊閉窗戶,取裝置甲,把較短的玻璃管的一頭用70%的酒精消毒后含在嘴里作8—10次最深的吸氣,觀察石灰水有什么變化?
(2)上課結束時,取裝置乙,仍由這個學生重復實驗,此時,石灰水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或者在上課剛結束時,把裝置甲和裝置乙分別放到室外和教室內按(1)的操作
實驗結果:
上課開始時,學生作8—10次深吸氣,甲瓶的石灰水仍然保持澄清不發生任何變化。
上課結束時,這個學生重復上述實驗,乙瓶石灰水渾濁。
同樣上課剛結束時,放到室外的裝置甲仍然保持澄清,放在教室內的裝置乙發生了渾濁現象。
實驗結果的分析:
人多而不通風的教室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大大增加,而室內二氧化碳過多就要影響呼吸。
[得出結論] 每逢課間休息時,就必須使教室充分地換換空氣。
第 1 2 頁
體內氣體的交換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明氣體交換的原理。
2、掌握肺泡內和組織內的氣體交換過程及各結構中含氧量的變化。
3、知道煤氣中毒原理及其預防、急救常識。
4、知道呼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做向澄清的石灰水裝置中吹氣和吸氣的對比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訓練學生應用科學方法做對比實驗,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通過歸納呼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分析煤氣中毒的原理和學習預防煤氣中毒的措施,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關心他人的教育,滲透愛惜生命、預防為主的生物學觀點的教育。
2、在分組實驗及討論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相互協作。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本課的重點是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和呼吸的全過程。因為:
(1) 學生通過上節課學習呼吸運動,已經解決了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如何進行氣體交換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要理解呼吸的全過程,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是關鍵,因而氣體交換的過程和原理是本課的重點。
(2)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對人體的呼吸應該有整體的認識。學生在前面一章已經學習了血液循環系統,具備了氣體在血液中運輸的基礎知識。在本章第一節中又學習了呼吸運動,了解了肺的通氣。在此基礎上學習了體內氣體交換,就可以自己概括出呼吸的全過程。
因此,無論是從知識的完整性的角度來看,還是從能力培養的角度分析,呼吸的全過程應作為本課的重點。
2、本課的難點是氣體交換的原理。由于學生在物理課上還沒有學習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給學生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加上肺泡里的氣體、血液中的氣體、組織細胞里的氣體都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教法建議
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氣體中的含量多,建議用探索實驗:先提出問題,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假設,設計實驗設置對照實驗,向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裝置中分別吸氣和吹氣。觀察石灰水的渾濁現象。根據實驗現象,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講述體內的氣體交換,先引導學生思考一個問題:肺泡內氣體中的氧是怎樣進入人體細胞的?人體細胞內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的?引出體內氣體交換的內容。講述氣體交換的原理——擴散作用時,除了結合課本圖,教師可以準備一些香水,上課撒到教室講臺前,問教室后排的同學有什么感覺,使學生獲得氣體可以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的知識。
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教師可以利用板圖、剪貼圖來表示,有條件的學校做成電腦軟件來講述,并把這部分內容與血液循環聯系起來,給學生交代所交換的氣體都是由血液運輸的。
關于呼吸全過程所包括的四個環節及各環節和它們之間的聯系,利用書本上的插圖,并聯系學習的血液循環知識:血紅蛋白的特點、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知識進行總結,也可以用錄像或做成電腦軟件講述。
聯系生活實際,講述呼吸全過程中四個環節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阻礙,都會造成呼吸障礙,而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嚴重的會危及生命。在這基礎上,教師闡述呼吸的意義。
關于煤氣中毒,一定要從生理角度講清楚煤氣中毒的原因。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煤氣中毒。
課時安排:本節課建議為2課時
第一課時:探索人體呼出的氣體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和氣體交換的原理。
第二課時:氣體交換的過程、呼吸的全過程、呼吸的意義、煤氣中毒及預防。
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為什么提倡課間十分鐘,教室要通風換氣?
[提出假設]
如果是同學們上課呼吸產生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將剛下課的教室里的空氣導入 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會變渾濁。
[設計并完成實驗]
實驗設計:對比實驗法
對照組:剛通風換氣的教室或室外
實驗組:剛上課結束的緊閉窗戶的教室
材料用品:
玻璃瓶兩個、橡皮塞兩個、打孔器、彎成直角的玻璃管四段(兩長兩短)、藥棉、石灰水、70%酒精、凡士林。
實驗的具體操作:
實驗準備
1、在玻璃瓶里注入半瓶澄清的石灰水,另取橡皮塞,在塞上鉆兩個孔,插入兩根彎成直角的玻璃管,其中較長的一根浸沒在石灰水里,較短的一根不跟石灰水接觸,瓶口和孔口涂上凡士林防止漏氣。照這樣,做甲乙兩套。如圖:
2、上課前打開所有的窗戶,讓教室通風。
方法步驟
(1)上課開始時,緊閉窗戶,取裝置甲,把較短的玻璃管的一頭用70%的酒精消毒后含在嘴里作8—10次最深的吸氣,觀察石灰水有什么變化?
(2)上課結束時,取裝置乙,仍由這個學生重復實驗,此時,石灰水又發生了什么變化?
或者在上課剛結束時,把裝置甲和裝置乙分別放到室外和教室內按(1)的操作
實驗結果:
上課開始時,學生作8—10次深吸氣,甲瓶的石灰水仍然保持澄清不發生任何變化。
上課結束時,這個學生重復上述實驗,乙瓶石灰水渾濁。
同樣上課剛結束時,放到室外的裝置甲仍然保持澄清,放在教室內的裝置乙發生了渾濁現象。
實驗結果的分析:
人多而不通風的教室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大大增加,而室內二氧化碳過多就要影響呼吸。
[得出結論] 每逢課間休息時,就必須使教室充分地換換空氣。
體內氣體的交換 篇5
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的:
1. 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
2. 掌握肺泡內的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的基本知識。
3. 了解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4. 學會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
教學重點:體內的氣體交換。
教學難點 :氣體交換的原理。
教具準備:氣體交換示意圖(參照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氣體交換示意圖”畫,刪去圖中的分壓數值)。
實驗材料用具:澄清的石灰水,試管,干凈的玻璃管,燒杯,香水(指有香氣味的液體,如花露水),廣口瓶(或培養皿)。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與講述、談話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
實驗前的準備:教師提前準備好石灰水,待澄清。上課前,請兩位同學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試管中(石灰水要適量),并按每只燒杯內放兩個試管和1個玻璃管的要求,準備出12份(實驗組人數視班內人數而定),然后拿到教室,供實驗時用。(本節課也可在實驗室上。)
復習提問:肺內氣體與外界氣體的交換是怎樣實現的?
(回答:是通過呼吸運動來實現的。)
引言:回答得對。但是在進入肺泡內的氣體中,氧是怎樣進入組織細胞,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的呢?這就涉及體內氣體的交換和運輸的問題了。(點題)
觀察:請同學們先按照第二節課文開始時的[看一看,想一想]欄目中的要求,進行觀察、思考。
提問:人體呼出氣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氣體中的多了還是少了?
(回答:從圖中看出,呼出氣體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氣體中的氧含量;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講述:回答正確。這說明XX同學看懂了插圖的意思。那么,如何證明呼出的氣體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呢?下面做一個實驗。
實驗、觀察:請按前后四位同學為一組坐好,每組選一人來講臺領取實驗材料用具一套。實驗開始,請一位同學從燒杯中取出一個試管,按實驗九中的圖示,先將玻璃管插入試管里的澄清石灰水中,再吹氣。其他同學注意觀察。
(教師巡視,同時指出:①玻璃管一端不要插到試管底部,以免影響吹氣。②吹氣的時間要適當,以吹至石灰水渾濁為宜。)
提問:大家都見到石灰水渾濁了嗎?
(回答:見到了。)
講述:現在請將兩個試管并排在一起,比較一下二者的石灰水是否一樣渾濁?
(回答:不一樣渾濁。)
提問:沒有吹入氣體的那個試管在實驗中起什么作用呢?
(回答:作對比用。)
講述:對。另一試管中的石灰水暴露在空氣中,是作對比實驗用的。(教師也可以設法向另一試管中打氣,以示吹入氣體,這樣更能說明問題。)
提問:這個實驗證明了什么?
(提示:在初一做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的實驗,也見到了試管中石灰水變渾濁的現象,在課文中簡述了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
(回答: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會變得渾濁。因此,實驗證明了呼出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
小結:由于空氣中也含有二氧化碳。因此,正確地說,實驗證明了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至于為什么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這是化學反應的結果,將來化學課上會講明的。(請將實驗用品交回,坐好。)
講述:呼出的氣體中氧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這與體內進行氣體交換有關。那么,體內的氣體是如何進行交換的呢?
觀察:請同學們先觀察課文中的“氣體擴散”示意圖,想一想這個圖表示什么意思?
(請一位同學表述圖的意思,同時將放在講臺上的盛有香水的廣口瓶或培養皿的蓋打開。)
提問:(待同學表述完)現在大家嗅到了什么氣味?
(前面的同學回答嗅到了香氣味,后面的同學未答。稍等片刻,后面的同學也說嗅到了香氣味)。
講述:插圖所表示的意思和同學們能嗅到香氣味,都說明了氣體的擴散作用,而且一種氣體總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擴散,直至平衡為止。人體內的氣體交換,也是通過擴散作用來完成的。
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兩個過程。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指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觀察:請同學們觀察課文中的“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示意圖。
提問: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怎樣進行的?
(回答:二氧化碳由血液進入肺泡,氧由肺泡進入血液。)
講述:(邊講邊板書)大家注意,正確地說,肺泡中的氧擴散到血液中;靜脈血中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肺泡里。
提問:為什么在肺部,靜脈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擴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擴散?
教師自答:這是因為在吸入肺泡內的氣體中,氧的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少。因此,氧由肺泡擴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靜脈血擴散到肺泡中。這完全符合氣體擴散的原理。經過這樣的氣體交換,靜脈血就變成了含氧豐富的動脈血。
氧進入血液后,絕大部分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通過體循環被運輸到全身各組織。
觀察:請同學們再觀察課文中的“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示意圖。
提問: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是指什么?
(回答:是指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提問:從圖上看,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是怎樣進行的?
(回答:動脈血中的氧向組織擴散;組織里的二氧化碳向
血液擴散。〕
講述:正確地說,動脈血中的氧與血紅蛋白分離,再擴散到細胞里;細胞里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血液。
提問:為什么氧和二氧化碳的擴散方向是這樣的?
教師自答:這是因為組織細胞里的氧含量比動脈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動脈血中的多的緣故。
提問:經過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動脈血變成了什么血?
(回答:動脈血變成了含氧較少的靜脈血。)
講述:回答正確,說明學理解了靜脈血的概念。
靜脈血流經肺部時,再進行氣體交換。體內的氣體就是這樣不斷地進行交換的。
體內氣體的交換 篇6
第六章第二節體內氣體的交換 教案示例(二)
教學目的
1. 知識方面:
(1)知道肺泡內和組織里氣體交換的基本知識。
(2)學會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3)知道煤氣中毒及其預防方法。
2. 能力方面:
(1)通過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培養學生探索的精神和學習自然科學的學習方法及實事求是的精神。
重點難點
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實驗為重點。因為通過驗證實驗可以使學生知道人體需要不斷地吸人空氣中的氧,同時不斷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呼出體外,體內在不斷地進行著氣體交換。
煤氣中毒的原因為本節的難點。因為要解釋煤氣中毒的原因既要講清楚氣體擴散作用,又要聯系血紅蛋白特性,學生接受有一定難度。
教具準備
投影片或課件、試管、玻璃管、澄清的石灰水。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1) 情境導入 、引出課題。
(2) 分析問題、探究實驗。
(3) 課件演示氣體交換,分析體內血液成分變化。
(4) 歸納小結。
(5) 討論答疑。
2. 教學過程 的說明:
(1) 關于課題的引出。
教師可將課文中吸入和呼出的氣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示意圖用投影片打出,也可請學生直接看書中的示意圖,啟發學生分析:氣體吸入與呼出的成分發生了變化,說明氣體在體內進行了交換,從此引出課題。
(2) 關于驗證實驗部分的教學。
從示意圖中可發現: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用什么方法去驗證這個結論呢?
①啟發學生分析問題,設計實驗,用最簡單、安全、可操作、現象明顯的方法。因為初一做過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實驗,學生能借鑒這種方法,在達成共識后,采用向石灰水中吹氣。
②啟發學生在吹氣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最后明確:a.石灰水要用新配制的;b.操作時應選另一試管做對照;c.吹氣吹到石灰水變渾濁就要停止吹氣;d.不許向口中吸。
③注意實驗室紀律,可用打氣筒向氣球打一定量的空氣,當向一試管吹氣后,可將盛空氣的氣球連一玻璃管一端,另一端插入另一試管的石灰水中放氣,并對比兩試管中的變化。
(3) 關于體內氣體交換部分的教學。
這部分知識大綱沒有作要求,無疑是降低了教材的難度。因此這部分教學,教師可由復習動脈血和靜脈血、血液循環等知識再引領到體內氣體交換上,也可利用復合投影片或課件顯示氣體交換的過程;教師也可板畫肺泡、組織里氣體交換示意圖,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最后歸納出知識點。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體內氣體的交換(一)
一、 體內氣體的交換
(一) 驗證實驗: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證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
(二) 體內氣體的交換
1. 肺泡內:(略)
2.組織內:(略)
第二課時
1. 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1) 由知識回顧設疑導出呼吸概念。
(2) 討論、分析、歸納出呼吸的意義。
(3) 利用課件演示煤氣中毒,分析中毒原因,討論預防措施。
(4) 歸納、小結。
(5) 討論答疑。
2.教學過程 的說明:
(1)呼吸概念的引出。
教師可利用投影或課件回放上節體內氣體的交換過程,啟發學生思考:外界氧進入組織細胞,而細胞內的二氧化碳又排到體外,這樣的氣體交換就完成了什么過程?引出呼吸的概念。
教師也可采角直接提問的方式使學生復習上節知識,引出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是呼吸的概念。
(2)關于呼吸的意義部分教學。
學生對人呼吸與生命安危認識很清,但對呼吸時吸入的氧到體內的作用認識不清。本部分教學可啟發學生討論,互相探討;也可直接放錄像或課件,顯示呼吸的意義,最后請學生歸納:
①通過呼吸吸入的氧,將體內的有機物不斷分解,釋放出能量,供給人體進行各項生理活動和維持體溫的需要,同時不斷地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②若呼吸功能發生障礙,會危及人的生命。
(3)關于煤氣中毒及其預防部分的教學。
這部分是第二節體內氣體交換的難點,因為煤氣中毒原因聯系的知識點較多,學生要解釋清楚比較難。因此,教師可請學生講實際生活中見到的煤氣中毒現象及其搶救,也可播放課件演示煤氣中毒,然后請學生分組討論:①什么是煤氣中毒?②煤氣中毒的原因是什么?③為什么煤氣中毒嚴重時會危及人的生命?④如何預防煤氣中毒?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到班上進行發言,使全體學生都明確:①煤氣中毒。②煤氣中毒的原因及其預防。
(4)歸納小結。
本節課由兩課時完成,全部知識學究后,教師應啟發學生將所學知識歸納小結,明確重、難點和應強化的技能,這樣可使學生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5)討論、答疑。
就所學知識,學生們之問展開討論,如課后習題、課外有關問題等,均可討論、答疑。教師也應積極參與,對學生間爭論不清的問題應予以明確的解答。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體內氣體交換(二)
二、呼吸的意義
三、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1.煤氣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2.中毒原因: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能力強,使體內缺氧
3.中毒預防:室內要通風,爐子、煙囪不堵、不漏
體內氣體的交換 篇7
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的:
1. 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
2. 掌握肺泡內的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的基本知識。
3. 了解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4. 學會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
教學重點:體內的氣體交換。
教學難點 :氣體交換的原理。
教具準備:氣體交換示意圖(參照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氣體交換示意圖”畫,刪去圖中的分壓數值)。
實驗材料用具:澄清的石灰水,試管,干凈的玻璃管,燒杯,香水(指有香氣味的液體,如花露水),廣口瓶(或培養皿)。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與講述、談話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
實驗前的準備:教師提前準備好石灰水,待澄清。上課前,請兩位同學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試管中(石灰水要適量),并按每只燒杯內放兩個試管和1個玻璃管的要求,準備出12份(實驗組人數視班內人數而定),然后拿到教室,供實驗時用。(本節課也可在實驗室上。)
復習提問:肺內氣體與外界氣體的交換是怎樣實現的?
(回答:是通過呼吸運動來實現的。)
引言:回答得對。但是在進入肺泡內的氣體中,氧是怎樣進入組織細胞,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的呢?這就涉及體內氣體的交換和運輸的問題了。(點題)
觀察:請同學們先按照第二節課文開始時的[看一看,想一想]欄目中的要求,進行觀察、思考。
提問:人體呼出氣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氣體中的多了還是少了?
(回答:從圖中看出,呼出氣體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氣體中的氧含量;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講述:回答正確。這說明XX同學看懂了插圖的意思。那么,如何證明呼出的氣體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呢?下面做一個實驗。
實驗、觀察:請按前后四位同學為一組坐好,每組選一人來講臺領取實驗材料用具一套。實驗開始,請一位同學從燒杯中取出一個試管,按實驗九中的圖示,先將玻璃管插入試管里的澄清石灰水中,再吹氣。其他同學注意觀察。
(教師巡視,同時指出:①玻璃管一端不要插到試管底部,以免影響吹氣。②吹氣的時間要適當,以吹至石灰水渾濁為宜。)
提問:大家都見到石灰水渾濁了嗎?
(回答:見到了。)
講述:現在請將兩個試管并排在一起,比較一下二者的石灰水是否一樣渾濁?
(回答:不一樣渾濁。)
提問:沒有吹入氣體的那個試管在實驗中起什么作用呢?
(回答:作對比用。)
講述:對。另一試管中的石灰水暴露在空氣中,是作對比實驗用的。(教師也可以設法向另一試管中打氣,以示吹入氣體,這樣更能說明問題。)
提問:這個實驗證明了什么?
(提示:在初一做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的實驗,也見到了試管中石灰水變渾濁的現象,在課文中簡述了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
(回答: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會變得渾濁。因此,實驗證明了呼出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
小結:由于空氣中也含有二氧化碳。因此,正確地說,實驗證明了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至于為什么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這是化學反應的結果,將來化學課上會講明的。(請將實驗用品交回,坐好。)
講述:呼出的氣體中氧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這與體內進行氣體交換有關。那么,體內的氣體是如何進行交換的呢?
觀察:請同學們先觀察課文中的“氣體擴散”示意圖,想一想這個圖表示什么意思?
(請一位同學表述圖的意思,同時將放在講臺上的盛有香水的廣口瓶或培養皿的蓋打開。)
提問:(待同學表述完)現在大家嗅到了什么氣味?
(前面的同學回答嗅到了香氣味,后面的同學未答。稍等片刻,后面的同學也說嗅到了香氣味)。
講述:插圖所表示的意思和同學們能嗅到香氣味,都說明了氣體的擴散作用,而且一種氣體總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擴散,直至平衡為止。人體內的氣體交換,也是通過擴散作用來完成的。
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兩個過程。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指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觀察:請同學們觀察課文中的“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示意圖。
提問: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怎樣進行的?
(回答:二氧化碳由血液進入肺泡,氧由肺泡進入血液。)
講述:(邊講邊板書)大家注意,正確地說,肺泡中的氧擴散到血液中;靜脈血中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肺泡里。
提問:為什么在肺部,靜脈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擴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擴散?
教師自答:這是因為在吸入肺泡內的氣體中,氧的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少。因此,氧由肺泡擴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靜脈血擴散到肺泡中。這完全符合氣體擴散的原理。經過這樣的氣體交換,靜脈血就變成了含氧豐富的動脈血。
氧進入血液后,絕大部分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通過體循環被運輸到全身各組織。
觀察:請同學們再觀察課文中的“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示意圖。
提問: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是指什么?
(回答:是指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提問:從圖上看,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是怎樣進行的?
(回答:動脈血中的氧向組織擴散;組織里的二氧化碳向
血液擴散。〕
講述:正確地說,動脈血中的氧與血紅蛋白分離,再擴散到細胞里;細胞里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血液。
提問:為什么氧和二氧化碳的擴散方向是這樣的?
教師自答:這是因為組織細胞里的氧含量比動脈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動脈血中的多的緣故。
提問:經過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動脈血變成了什么血?
(回答:動脈血變成了含氧較少的靜脈血。)
講述:回答正確,說明學理解了靜脈血的概念。
靜脈血流經肺部時,再進行氣體交換。體內的氣體就是這樣不斷地進行交換的。
體內氣體的交換 篇8
第六章第二節體內氣體的交換 教案示例(二)
教學目的
1. 知識方面:
(1)知道肺泡內和組織里氣體交換的基本知識。
(2)學會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3)知道煤氣中毒及其預防方法。
2. 能力方面:
(1)通過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培養學生探索的精神和學習自然科學的學習方法及實事求是的精神。
重點難點
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實驗為重點。因為通過驗證實驗可以使學生知道人體需要不斷地吸人空氣中的氧,同時不斷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呼出體外,體內在不斷地進行著氣體交換。
煤氣中毒的原因為本節的難點。因為要解釋煤氣中毒的原因既要講清楚氣體擴散作用,又要聯系血紅蛋白特性,學生接受有一定難度。
教具準備
投影片或課件、試管、玻璃管、澄清的石灰水。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1) 情境導入 、引出課題。
(2) 分析問題、探究實驗。
(3) 課件演示氣體交換,分析體內血液成分變化。
(4) 歸納小結。
(5) 討論答疑。
2. 教學過程 的說明:
(1) 關于課題的引出。
教師可將課文中吸入和呼出的氣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示意圖用投影片打出,也可請學生直接看書中的示意圖,啟發學生分析:氣體吸入與呼出的成分發生了變化,說明氣體在體內進行了交換,從此引出課題。
(2) 關于驗證實驗部分的教學。
從示意圖中可發現: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用什么方法去驗證這個結論呢?
①啟發學生分析問題,設計實驗,用最簡單、安全、可操作、現象明顯的方法。因為初一做過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實驗,學生能借鑒這種方法,在達成共識后,采用向石灰水中吹氣。
②啟發學生在吹氣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最后明確:a.石灰水要用新配制的;b.操作時應選另一試管做對照;c.吹氣吹到石灰水變渾濁就要停止吹氣;d.不許向口中吸。
③注意實驗室紀律,可用打氣筒向氣球打一定量的空氣,當向一試管吹氣后,可將盛空氣的氣球連一玻璃管一端,另一端插入另一試管的石灰水中放氣,并對比兩試管中的變化。
(3) 關于體內氣體交換部分的教學。
這部分知識大綱沒有作要求,無疑是降低了教材的難度。因此這部分教學,教師可由復習動脈血和靜脈血、血液循環等知識再引領到體內氣體交換上,也可利用復合投影片或課件顯示氣體交換的過程;教師也可板畫肺泡、組織里氣體交換示意圖,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最后歸納出知識點。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體內氣體的交換(一)
一、 體內氣體的交換
(一) 驗證實驗: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證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
(二) 體內氣體的交換
1. 肺泡內:(略)
2.組織內:(略)
第二課時
1. 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1) 由知識回顧設疑導出呼吸概念。
(2) 討論、分析、歸納出呼吸的意義。
(3) 利用課件演示煤氣中毒,分析中毒原因,討論預防措施。
(4) 歸納、小結。
(5) 討論答疑。
2.教學過程 的說明:
(1)呼吸概念的引出。
教師可利用投影或課件回放上節體內氣體的交換過程,啟發學生思考:外界氧進入組織細胞,而細胞內的二氧化碳又排到體外,這樣的氣體交換就完成了什么過程?引出呼吸的概念。
教師也可采角直接提問的方式使學生復習上節知識,引出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是呼吸的概念。
(2)關于呼吸的意義部分教學。
學生對人呼吸與生命安危認識很清,但對呼吸時吸入的氧到體內的作用認識不清。本部分教學可啟發學生討論,互相探討;也可直接放錄像或課件,顯示呼吸的意義,最后請學生歸納:
①通過呼吸吸入的氧,將體內的有機物不斷分解,釋放出能量,供給人體進行各項生理活動和維持體溫的需要,同時不斷地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②若呼吸功能發生障礙,會危及人的生命。
(3)關于煤氣中毒及其預防部分的教學。
這部分是第二節體內氣體交換的難點,因為煤氣中毒原因聯系的知識點較多,學生要解釋清楚比較難。因此,教師可請學生講實際生活中見到的煤氣中毒現象及其搶救,也可播放課件演示煤氣中毒,然后請學生分組討論:①什么是煤氣中毒?②煤氣中毒的原因是什么?③為什么煤氣中毒嚴重時會危及人的生命?④如何預防煤氣中毒?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到班上進行發言,使全體學生都明確:①煤氣中毒。②煤氣中毒的原因及其預防。
(4)歸納小結。
本節課由兩課時完成,全部知識學究后,教師應啟發學生將所學知識歸納小結,明確重、難點和應強化的技能,這樣可使學生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5)討論、答疑。
就所學知識,學生們之問展開討論,如課后習題、課外有關問題等,均可討論、答疑。教師也應積極參與,對學生間爭論不清的問題應予以明確的解答。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體內氣體交換(二)
二、呼吸的意義
三、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1.煤氣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2.中毒原因: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能力強,使體內缺氧
3.中毒預防:室內要通風,爐子、煙囪不堵、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