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節體內氣體的交換(通用4篇)
第六章第二節體內氣體的交換 篇1
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的:
1. 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
2. 掌握肺泡內的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的基本知識。
3. 了解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4. 學會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
教學重點:體內的氣體交換。
教學難點 :氣體交換的原理。
教具準備:氣體交換示意圖(參照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氣體交換示意圖”畫,刪去圖中的分壓數值)。
實驗材料用具:澄清的石灰水,試管,干凈的玻璃管,燒杯,香水(指有香氣味的液體,如花露水),廣口瓶(或培養皿)。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與講述、談話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
實驗前的準備:教師提前準備好石灰水,待澄清。上課前,請兩位同學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試管中(石灰水要適量),并按每只燒杯內放兩個試管和1個玻璃管的要求,準備出12份(實驗組人數視班內人數而定),然后拿到教室,供實驗時用。(本節課也可在實驗室上。)
復習提問:肺內氣體與外界氣體的交換是怎樣實現的?
(回答:是通過呼吸運動來實現的。)
引言:回答得對。但是在進入肺泡內的氣體中,氧是怎樣進入組織細胞,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的呢?這就涉及體內氣體的交換和運輸的問題了。(點題)
觀察:請同學們先按照第二節課文開始時的[看一看,想一想]欄目中的要求,進行觀察、思考。
提問:人體呼出氣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氣體中的多了還是少了?
(回答:從圖中看出,呼出氣體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氣體中的氧含量;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講述:回答正確。這說明XX同學看懂了插圖的意思。那么,如何證明呼出的氣體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呢?下面做一個實驗。
實驗、觀察:請按前后四位同學為一組坐好,每組選一人來講臺領取實驗材料用具一套。實驗開始,請一位同學從燒杯中取出一個試管,按實驗九中的圖示,先將玻璃管插入試管里的澄清石灰水中,再吹氣。其他同學注意觀察。
(教師巡視,同時指出:①玻璃管一端不要插到試管底部,以免影響吹氣。②吹氣的時間要適當,以吹至石灰水渾濁為宜。)
提問:大家都見到石灰水渾濁了嗎?
(回答:見到了。)
講述:現在請將兩個試管并排在一起,比較一下二者的石灰水是否一樣渾濁?
(回答:不一樣渾濁。)
提問:沒有吹入氣體的那個試管在實驗中起什么作用呢?
(回答:作對比用。)
講述:對。另一試管中的石灰水暴露在空氣中,是作對比實驗用的。(教師也可以設法向另一試管中打氣,以示吹入氣體,這樣更能說明問題。)
提問:這個實驗證明了什么?
(提示:在初一做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的實驗,也見到了試管中石灰水變渾濁的現象,在課文中簡述了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
(回答: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會變得渾濁。因此,實驗證明了呼出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
小結:由于空氣中也含有二氧化碳。因此,正確地說,實驗證明了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至于為什么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這是化學反應的結果,將來化學課上會講明的。(請將實驗用品交回,坐好。)
講述:呼出的氣體中氧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這與體內進行氣體交換有關。那么,體內的氣體是如何進行交換的呢?
觀察:請同學們先觀察課文中的“氣體擴散”示意圖,想一想這個圖表示什么意思?
(請一位同學表述圖的意思,同時將放在講臺上的盛有香水的廣口瓶或培養皿的蓋打開。)
提問:(待同學表述完)現在大家嗅到了什么氣味?
(前面的同學回答嗅到了香氣味,后面的同學未答。稍等片刻,后面的同學也說嗅到了香氣味)。
講述:插圖所表示的意思和同學們能嗅到香氣味,都說明了氣體的擴散作用,而且一種氣體總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擴散,直至平衡為止。人體內的氣體交換,也是通過擴散作用來完成的。
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兩個過程。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指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觀察:請同學們觀察課文中的“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示意圖。
提問: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怎樣進行的?
(回答:二氧化碳由血液進入肺泡,氧由肺泡進入血液。)
講述:(邊講邊板書)大家注意,正確地說,肺泡中的氧擴散到血液中;靜脈血中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肺泡里。
提問:為什么在肺部,靜脈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擴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擴散?
教師自答:這是因為在吸入肺泡內的氣體中,氧的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少。因此,氧由肺泡擴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靜脈血擴散到肺泡中。這完全符合氣體擴散的原理。經過這樣的氣體交換,靜脈血就變成了含氧豐富的動脈血。
氧進入血液后,絕大部分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通過體循環被運輸到全身各組織。
觀察:請同學們再觀察課文中的“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示意圖。
提問: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是指什么?
(回答:是指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提問:從圖上看,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是怎樣進行的?
(回答:動脈血中的氧向組織擴散;組織里的二氧化碳向
血液擴散。〕
講述:正確地說,動脈血中的氧與血紅蛋白分離,再擴散到細胞里;細胞里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血液。
提問:為什么氧和二氧化碳的擴散方向是這樣的?
教師自答:這是因為組織細胞里的氧含量比動脈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動脈血中的多的緣故。
提問:經過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動脈血變成了什么血?
(回答:動脈血變成了含氧較少的靜脈血。)
講述:回答正確,說明學理解了靜脈血的概念。
靜脈血流經肺部時,再進行氣體交換。體內的氣體就是這樣不斷地進行交換的。
第六章第二節體內氣體的交換 篇2
第六章第二節體內氣體的交換 教案示例(二)
教學目的
1. 知識方面:
(1)知道肺泡內和組織里氣體交換的基本知識。
(2)學會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3)知道煤氣中毒及其預防方法。
2. 能力方面:
(1)通過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培養學生探索的精神和學習自然科學的學習方法及實事求是的精神。
重點難點
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實驗為重點。因為通過驗證實驗可以使學生知道人體需要不斷地吸人空氣中的氧,同時不斷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呼出體外,體內在不斷地進行著氣體交換。
煤氣中毒的原因為本節的難點。因為要解釋煤氣中毒的原因既要講清楚氣體擴散作用,又要聯系血紅蛋白特性,學生接受有一定難度。
教具準備
投影片或課件、試管、玻璃管、澄清的石灰水。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1) 情境導入 、引出課題。
(2) 分析問題、探究實驗。
(3) 課件演示氣體交換,分析體內血液成分變化。
(4) 歸納小結。
(5) 討論答疑。
2. 教學過程 的說明:
(1) 關于課題的引出。
教師可將課文中吸入和呼出的氣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示意圖用投影片打出,也可請學生直接看書中的示意圖,啟發學生分析:氣體吸入與呼出的成分發生了變化,說明氣體在體內進行了交換,從此引出課題。
(2) 關于驗證實驗部分的教學。
從示意圖中可發現: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用什么方法去驗證這個結論呢?
①啟發學生分析問題,設計實驗,用最簡單、安全、可操作、現象明顯的方法。因為初一做過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實驗,學生能借鑒這種方法,在達成共識后,采用向石灰水中吹氣。
②啟發學生在吹氣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最后明確:a.石灰水要用新配制的;b.操作時應選另一試管做對照;c.吹氣吹到石灰水變渾濁就要停止吹氣;d.不許向口中吸。
③注意實驗室紀律,可用打氣筒向氣球打一定量的空氣,當向一試管吹氣后,可將盛空氣的氣球連一玻璃管一端,另一端插入另一試管的石灰水中放氣,并對比兩試管中的變化。
(3) 關于體內氣體交換部分的教學。
這部分知識大綱沒有作要求,無疑是降低了教材的難度。因此這部分教學,教師可由復習動脈血和靜脈血、血液循環等知識再引領到體內氣體交換上,也可利用復合投影片或課件顯示氣體交換的過程;教師也可板畫肺泡、組織里氣體交換示意圖,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最后歸納出知識點。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體內氣體的交換(一)
一、 體內氣體的交換
(一) 驗證實驗: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證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
(二) 體內氣體的交換
1. 肺泡內:(略)
2.組織內:(略)
第二課時
1. 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1) 由知識回顧設疑導出呼吸概念。
(2) 討論、分析、歸納出呼吸的意義。
(3) 利用課件演示煤氣中毒,分析中毒原因,討論預防措施。
(4) 歸納、小結。
(5) 討論答疑。
2.教學過程 的說明:
(1)呼吸概念的引出。
教師可利用投影或課件回放上節體內氣體的交換過程,啟發學生思考:外界氧進入組織細胞,而細胞內的二氧化碳又排到體外,這樣的氣體交換就完成了什么過程?引出呼吸的概念。
教師也可采角直接提問的方式使學生復習上節知識,引出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是呼吸的概念。
(2)關于呼吸的意義部分教學。
學生對人呼吸與生命安危認識很清,但對呼吸時吸入的氧到體內的作用認識不清。本部分教學可啟發學生討論,互相探討;也可直接放錄像或課件,顯示呼吸的意義,最后請學生歸納:
①通過呼吸吸入的氧,將體內的有機物不斷分解,釋放出能量,供給人體進行各項生理活動和維持體溫的需要,同時不斷地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②若呼吸功能發生障礙,會危及人的生命。
(3)關于煤氣中毒及其預防部分的教學。
這部分是第二節體內氣體交換的難點,因為煤氣中毒原因聯系的知識點較多,學生要解釋清楚比較難。因此,教師可請學生講實際生活中見到的煤氣中毒現象及其搶救,也可播放課件演示煤氣中毒,然后請學生分組討論:①什么是煤氣中毒?②煤氣中毒的原因是什么?③為什么煤氣中毒嚴重時會危及人的生命?④如何預防煤氣中毒?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到班上進行發言,使全體學生都明確:①煤氣中毒。②煤氣中毒的原因及其預防。
(4)歸納小結。
本節課由兩課時完成,全部知識學究后,教師應啟發學生將所學知識歸納小結,明確重、難點和應強化的技能,這樣可使學生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5)討論、答疑。
就所學知識,學生們之問展開討論,如課后習題、課外有關問題等,均可討論、答疑。教師也應積極參與,對學生間爭論不清的問題應予以明確的解答。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體內氣體交換(二)
二、呼吸的意義
三、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1.煤氣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2.中毒原因: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能力強,使體內缺氧
3.中毒預防:室內要通風,爐子、煙囪不堵、不漏
第六章第二節體內氣體的交換 篇3
教案示例(一)
教學目的:
1. 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
2. 掌握肺泡內的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的基本知識。
3. 了解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4. 學會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
教學重點:體內的氣體交換。
教學難點 :氣體交換的原理。
教具準備:氣體交換示意圖(參照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氣體交換示意圖”畫,刪去圖中的分壓數值)。
實驗材料用具:澄清的石灰水,試管,干凈的玻璃管,燒杯,香水(指有香氣味的液體,如花露水),廣口瓶(或培養皿)。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與講述、談話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
實驗前的準備:教師提前準備好石灰水,待澄清。上課前,請兩位同學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試管中(石灰水要適量),并按每只燒杯內放兩個試管和1個玻璃管的要求,準備出12份(實驗組人數視班內人數而定),然后拿到教室,供實驗時用。(本節課也可在實驗室上。)
復習提問:肺內氣體與外界氣體的交換是怎樣實現的?
(回答:是通過呼吸運動來實現的。)
引言:回答得對。但是在進入肺泡內的氣體中,氧是怎樣進入組織細胞,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的呢?這就涉及體內氣體的交換和運輸的問題了。(點題)
觀察:請同學們先按照第二節課文開始時的[看一看,想一想]欄目中的要求,進行觀察、思考。
提問:人體呼出氣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氣體中的多了還是少了?
(回答:從圖中看出,呼出氣體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氣體中的氧含量;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講述:回答正確。這說明XX同學看懂了插圖的意思。那么,如何證明呼出的氣體中含二氧化碳多于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呢?下面做一個實驗。
實驗、觀察:請按前后四位同學為一組坐好,每組選一人來講臺領取實驗材料用具一套。實驗開始,請一位同學從燒杯中取出一個試管,按實驗九中的圖示,先將玻璃管插入試管里的澄清石灰水中,再吹氣。其他同學注意觀察。
(教師巡視,同時指出:①玻璃管一端不要插到試管底部,以免影響吹氣。②吹氣的時間要適當,以吹至石灰水渾濁為宜。)
提問:大家都見到石灰水渾濁了嗎?
(回答:見到了。)
講述:現在請將兩個試管并排在一起,比較一下二者的石灰水是否一樣渾濁?
(回答:不一樣渾濁。)
提問:沒有吹入氣體的那個試管在實驗中起什么作用呢?
(回答:作對比用。)
講述:對。另一試管中的石灰水暴露在空氣中,是作對比實驗用的。(教師也可以設法向另一試管中打氣,以示吹入氣體,這樣更能說明問題。)
提問:這個實驗證明了什么?
(提示:在初一做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的實驗,也見到了試管中石灰水變渾濁的現象,在課文中簡述了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
(回答: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會變得渾濁。因此,實驗證明了呼出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
小結:由于空氣中也含有二氧化碳。因此,正確地說,實驗證明了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至于為什么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變渾濁?這是化學反應的結果,將來化學課上會講明的。(請將實驗用品交回,坐好。)
講述:呼出的氣體中氧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這與體內進行氣體交換有關。那么,體內的氣體是如何進行交換的呢?
觀察:請同學們先觀察課文中的“氣體擴散”示意圖,想一想這個圖表示什么意思?
(請一位同學表述圖的意思,同時將放在講臺上的盛有香水的廣口瓶或培養皿的蓋打開。)
提問:(待同學表述完)現在大家嗅到了什么氣味?
(前面的同學回答嗅到了香氣味,后面的同學未答。稍等片刻,后面的同學也說嗅到了香氣味)。
講述:插圖所表示的意思和同學們能嗅到香氣味,都說明了氣體的擴散作用,而且一種氣體總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擴散,直至平衡為止。人體內的氣體交換,也是通過擴散作用來完成的。
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兩個過程。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指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觀察:請同學們觀察課文中的“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示意圖。
提問: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怎樣進行的?
(回答:二氧化碳由血液進入肺泡,氧由肺泡進入血液。)
講述:(邊講邊板書)大家注意,正確地說,肺泡中的氧擴散到血液中;靜脈血中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肺泡里。
提問:為什么在肺部,靜脈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擴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擴散?
教師自答:這是因為在吸入肺泡內的氣體中,氧的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少。因此,氧由肺泡擴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靜脈血擴散到肺泡中。這完全符合氣體擴散的原理。經過這樣的氣體交換,靜脈血就變成了含氧豐富的動脈血。
氧進入血液后,絕大部分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通過體循環被運輸到全身各組織。
觀察:請同學們再觀察課文中的“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示意圖。
提問: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是指什么?
(回答:是指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提問:從圖上看,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是怎樣進行的?
(回答:動脈血中的氧向組織擴散;組織里的二氧化碳向
血液擴散。〕
講述:正確地說,動脈血中的氧與血紅蛋白分離,再擴散到細胞里;細胞里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血液。
提問:為什么氧和二氧化碳的擴散方向是這樣的?
教師自答:這是因為組織細胞里的氧含量比動脈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動脈血中的多的緣故。
提問:經過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動脈血變成了什么血?
(回答:動脈血變成了含氧較少的靜脈血。)
講述:回答正確,說明學理解了靜脈血的概念。
靜脈血流經肺部時,再進行氣體交換。體內的氣體就是這樣不斷地進行交換的。
第六章第二節體內氣體的交換 篇4
第六章第二節體內氣體的交換 教案示例(二)
教學目的
1. 知識方面:
(1)知道肺泡內和組織里氣體交換的基本知識。
(2)學會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3)知道煤氣中毒及其預防方法。
2. 能力方面:
(1)通過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通過實驗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培養學生探索的精神和學習自然科學的學習方法及實事求是的精神。
重點難點
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實驗為重點。因為通過驗證實驗可以使學生知道人體需要不斷地吸人空氣中的氧,同時不斷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呼出體外,體內在不斷地進行著氣體交換。
煤氣中毒的原因為本節的難點。因為要解釋煤氣中毒的原因既要講清楚氣體擴散作用,又要聯系血紅蛋白特性,學生接受有一定難度。
教具準備
投影片或課件、試管、玻璃管、澄清的石灰水。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1) 情境導入 、引出課題。
(2) 分析問題、探究實驗。
(3) 課件演示氣體交換,分析體內血液成分變化。
(4) 歸納小結。
(5) 討論答疑。
2. 教學過程 的說明:
(1) 關于課題的引出。
教師可將課文中吸入和呼出的氣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示意圖用投影片打出,也可請學生直接看書中的示意圖,啟發學生分析:氣體吸入與呼出的成分發生了變化,說明氣體在體內進行了交換,從此引出課題。
(2) 關于驗證實驗部分的教學。
從示意圖中可發現: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那么用什么方法去驗證這個結論呢?
①啟發學生分析問題,設計實驗,用最簡單、安全、可操作、現象明顯的方法。因為初一做過種子呼吸時釋放二氧化碳實驗,學生能借鑒這種方法,在達成共識后,采用向石灰水中吹氣。
②啟發學生在吹氣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最后明確:a.石灰水要用新配制的;b.操作時應選另一試管做對照;c.吹氣吹到石灰水變渾濁就要停止吹氣;d.不許向口中吸。
③注意實驗室紀律,可用打氣筒向氣球打一定量的空氣,當向一試管吹氣后,可將盛空氣的氣球連一玻璃管一端,另一端插入另一試管的石灰水中放氣,并對比兩試管中的變化。
(3) 關于體內氣體交換部分的教學。
這部分知識大綱沒有作要求,無疑是降低了教材的難度。因此這部分教學,教師可由復習動脈血和靜脈血、血液循環等知識再引領到體內氣體交換上,也可利用復合投影片或課件顯示氣體交換的過程;教師也可板畫肺泡、組織里氣體交換示意圖,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最后歸納出知識點。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體內氣體的交換(一)
一、 體內氣體的交換
(一) 驗證實驗: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證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
(二) 體內氣體的交換
1. 肺泡內:(略)
2.組織內:(略)
第二課時
1. 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1) 由知識回顧設疑導出呼吸概念。
(2) 討論、分析、歸納出呼吸的意義。
(3) 利用課件演示煤氣中毒,分析中毒原因,討論預防措施。
(4) 歸納、小結。
(5) 討論答疑。
2.教學過程 的說明:
(1)呼吸概念的引出。
教師可利用投影或課件回放上節體內氣體的交換過程,啟發學生思考:外界氧進入組織細胞,而細胞內的二氧化碳又排到體外,這樣的氣體交換就完成了什么過程?引出呼吸的概念。
教師也可采角直接提問的方式使學生復習上節知識,引出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是呼吸的概念。
(2)關于呼吸的意義部分教學。
學生對人呼吸與生命安危認識很清,但對呼吸時吸入的氧到體內的作用認識不清。本部分教學可啟發學生討論,互相探討;也可直接放錄像或課件,顯示呼吸的意義,最后請學生歸納:
①通過呼吸吸入的氧,將體內的有機物不斷分解,釋放出能量,供給人體進行各項生理活動和維持體溫的需要,同時不斷地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②若呼吸功能發生障礙,會危及人的生命。
(3)關于煤氣中毒及其預防部分的教學。
這部分是第二節體內氣體交換的難點,因為煤氣中毒原因聯系的知識點較多,學生要解釋清楚比較難。因此,教師可請學生講實際生活中見到的煤氣中毒現象及其搶救,也可播放課件演示煤氣中毒,然后請學生分組討論:①什么是煤氣中毒?②煤氣中毒的原因是什么?③為什么煤氣中毒嚴重時會危及人的生命?④如何預防煤氣中毒?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到班上進行發言,使全體學生都明確:①煤氣中毒。②煤氣中毒的原因及其預防。
(4)歸納小結。
本節課由兩課時完成,全部知識學究后,教師應啟發學生將所學知識歸納小結,明確重、難點和應強化的技能,這樣可使學生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5)討論、答疑。
就所學知識,學生們之問展開討論,如課后習題、課外有關問題等,均可討論、答疑。教師也應積極參與,對學生間爭論不清的問題應予以明確的解答。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體內氣體交換(二)
二、呼吸的意義
三、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1.煤氣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2.中毒原因: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能力強,使體內缺氧
3.中毒預防:室內要通風,爐子、煙囪不堵、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