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蝗蟲(精選6篇)
第一節 蝗蟲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蝗蟲的形態結構以及與其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理解蝗蟲的不完全變態發育的過程。
2.通過觀察蝗蟲身體結構與生理的小實驗,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通過了解蝗蟲的生活習性和對人類農業生產的危害,以及我國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樹立生命科學價值觀,另方面培養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分析
1.蝗蟲是學生學習昆蟲知識的典型代表,它個體較大,分布很廣。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很容易得到實物進行觀察實驗。同時,蝗蟲又是曾在我國歷史上造成嚴重災害的農業害蟲,人們對蝗蟲的研究比較清楚。所以,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知識是學生學習昆蟲綱的基礎,也是學習節肢動物門其他綱動物的基礎。因此,讓學生清楚地理解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是本課的重點。怎樣在教學中突出這個重點呢?首先,教師應盡力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觀察到蝗蟲的實物標本;其次就是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多而不繁,有規律可循;再有就是要多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蝗蟲本身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中去尋找防治它的方法及措施。這樣,既突出了蝗蟲形態結構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學生認識到了解形態結構對防治害蟲的意義。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的要求。
2.本課的難點在蝗蟲的發育。其中有兩點是學生不易理解的,其一是幼蟲的“齡”,雖然教材中對“齡”的概念敘述得很清楚(這個清楚是對教師而言)。但對學生,尤其是初一的學生并不能立刻弄明白。所以,需要教師利用教材中蝗蟲的發育圖解(圖Ⅲ-33)并加上板書的歸納來使學生理解“齡”的概念。例如,可以設計這樣的板書:
通過以上板書結合教材中的圖解,學生會對“齡”有比較明確的理解。如:蛻過一次皮的幼蟲是2齡蟲,蛻過二次皮的是3齡蟲……,這就像農歷計算年齡的方法一樣。
其二是不完全變態的概念,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態是指形態的改變。所以,要讓學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不完全變態,首先應該講清這個“態”的含義,也就是蝗蟲的發育過程其形態的改變不明顯,小蝗蟲和大蝗蟲“長相”相似,學生對這個“態”的含義明確了,在以后講什么是完全變態就能夠容易理解了。
教學過程 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二、教學過程
1.引言的設計:
(1)依教材順序引入:由于本課是本章內容的第一講,而本課的蝗蟲與本章的題目——節肢動物門有何關系呢?應該在引言中簡單說明,例如:“節肢動物的最大特點是足分節,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蟲標本(或活體),它具有這個特征嗎?”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將蝗蟲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的分類地位向學生講明,然后再簡單說明為什么要以蝗蟲為代表來學習昆蟲。(因為蝗蟲體型較大、結構典型、分布廣、易捕捉,同時它又是農業害蟲……等。)這樣的引言很清楚、簡潔,但不一定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一般不采用這樣的引言。
(2)從實物引入:首先將蝗蟲活體或標本發給學生,然后直接提出問題,如:“大家拿到的動物是什么?”“誰能描述一下蝗蟲的形態?”……這樣的引言將門綱的內容舍去而直接將本課的主題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就講蝗蟲。同時從發放和觀察實物開始,會使學生將注意力很快集中于手中的蝗蟲,興趣陡然而升,這是一種既突出主題又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的較好的引入方式。
(3)其他引入的方法:由于本課要講的蝗蟲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動物,直接引入,學生會不感興趣。所以,要了解學生情況,往往學生對很熟悉的動物缺乏細心的觀察,這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蝗蟲用什么來呼吸?”“蝗蟲有耳嗎?”“蝗蟲有鼻子嗎?”“蝗蟲是怎樣繁殖后代的?”……等等,對于這些問題,多數學生是不清楚的。所以,從設疑來引入也是較好的方法。另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錄像等做為引入方式,放一段有關蝗蟲的錄像片,然后根據錄像內容設計幾個問題,從而引出本課的主題。總之,引言的設計多種多樣,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最主要目的。
2.新課的設計:
以“實物引入”的方法為例來設計教學過程 比較適合本課的特點,也是大多數學校和生物教師容易做到的,同時對激發學生的興趣有較好的效果。所以,下面就這種方法談談具體的教學設計。
(1)課前準備:由于教學進度正好是在秋后,所以,課前發動學生捕捉到足夠量的蝗蟲是很容易的事,有了實物,課上的安排就可以圍繞著實物的觀察而展開。
(2)教師備課時要根據課上所講的內容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最后獲得正確答案。例如,在觀察外部形態時,可以設計幾個簡單的問題:“蝗蟲身體可以分成幾部分?”“頭部有些什么結構?”“胸部有什么?”“腹部什么特點?”“雌雄個體的腹部末端相同嗎?”……等等,以此來引導學生觀察。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由表及里、從頭到尾的觀察方法。當觀察到一個形態特點時,教師要立刻將此特點的生理功能設計為問題并提出。例如,當觀察頭部時,教師可以提問:“蝗蟲頭上的這對觸角是用來干什么的呢?”在學生積極的討論之后,教師講出答案:它是蝗蟲的嗅覺器官,不信嗎?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證明。這時,教師可以演示教材中用蟑螂做的剪去觸角的小實驗。如果時間不允許,也可以將這個小實驗留作課外來完成,要求下節課匯報你的實驗結果,學生對此會非常感興趣。下面一個證明胸、腹部的氣門是蝗蟲呼吸器官的小實驗也可以讓學生課后去做,然后在課上進行討論。還可以將兩個小實驗設計成小論文的題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記錄,最后寫出論文在課上宣讀。總之,形態結構要與其生理功能緊密相連,不能脫節,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一個完整的知識。
(3)課堂上的具體進程可以采取邊觀察實物邊討論的方法,一步一步將教材要求的內容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對蝗蟲的形態特點、感覺器官、運動器官、消化、呼吸及生殖發育等知識形成一個有序的清晰的印象。對于一些難點問題可以采取二種處理方法,一是要講就想盡辦法講清楚,不留疑問。二是干脆不講,當學生問到時個別講解,這樣就可以節省出時間將做為重點內容的形態結構講清講透。例如,做為難點之一的“不完全變態”就可以不提,把該問題留到下節課與蜜蜂的發育一起講。在相互對照的過程中,昆蟲發育中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的問題,學生會更容易理解。所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學步驟 是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的前提。否則,盲目照搬一些模式化的教學方法不一定能受到學生的歡迎,也就無效果可言了。
第一節 蝗蟲 篇2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理解蝗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理解蝗蟲的發育(不完全變態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蟲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蟲對農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過觀察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的小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蝗蟲的外部形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樹立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和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
(2)通過我國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通過了解蝗蟲的生活習性和對人類農業生產的危害,樹立保護生態環境意識。
教學難點
1.蝗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因為:蝗蟲是昆蟲的典型代表動物,其形態結構和生理知識是學生學習昆蟲的基礎,也是學習其他節肢動物的基礎。通過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的學習,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蝗蟲又是曾在我國歷史上造成嚴重災害的農業害蟲,人們對蝗蟲的研究,比較清楚。
2.蝗蟲的發育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其一是幼蟲的“齡”,即“齡蟲”,對于初一的學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齡是指在一定齡期中的具體昆蟲幼蟲的蟲態。所謂齡期是指昆蟲幼蟲在連續兩次蛻皮之間所經歷的時間。其二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態是指形態的改變。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謂一個世代是指昆蟲由卵開始,到成蟲產生后代為止,個體發育經過一個周期。世代的長短,因昆蟲的種類而不同。
3.昆蟲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昆蟲三個共同特征來判斷哪些節肢動物是昆蟲,哪些節肢動物不是昆蟲。
4.蝗蟲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課的另一難點,各種昆蟲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類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類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來。觀察蝗蟲的口器的順序不能搞亂。蝗蟲的呼吸方式是學生不知道的,其結構也不易觀察到。
教具準備
活蝗蟲、雌雄蝗蟲標本、蝗蟲模型、活螞蟻(或蟑螂)數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盤、鑷子、解剖針、放大鏡、膠水、實物投影儀、教學課件(或掛圖和投影片)、蝗蟲發育過程標本。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實物導人
設疑啟動
引出課題
→
觀察蝗蟲標本理解蝗蟲的形態結構
→
通過生理實驗和觀察實驗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
→
觀察并記錄,歸納昆蟲綱的主要特征
2.教學過程 的說明:
(1)導言的設計。
①由實物引入:教師課前將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蟲或蝗蟲標本放在學生實驗臺上的解剖盤里,上課后直接提出問題:同學們看到解剖盤里的是什么動物嗎,它是害蟲還是益蟲?等等,學生這時已經按捺不住了,這樣的引言干凈利落,直接將本課的主題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主題就講蝗蟲。同時從觀察實物開始,會使學生將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蝗蟲,興趣油然升起,這是一種既突出主題又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的較好的引入方式。把教材前的四種節肢動物的共同特點放在其他節肢物動中講解。
②其他引言方式:按教材順序引入,先導出章的題目再導出節的題目。這樣比較麻煩也耽擱時間。設疑導入 和錄像導入 也比較好,但沒有實物導入 節省時間,因為本節課內容多實驗量大,所以要選一種比較節省時間的方法。
(2)關于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部分的教學。
教師應該本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原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同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要節省時間。如果條件允許,建議先用一定的時間學生自己觀察和解剖蝗蟲,搞清楚蝗蟲的各部分結構,然后再通過兩個生理小實驗和兩個觀察實驗,解決蝗蟲各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
①在觀察蝗蟲的形態結構時,教師在大屏幕或(投影儀)上出示觀察提綱:看一看,蝗蟲的身體表面有什么結構特點?身體分哪三個部分?通過學生觀察,教師用模型(或多媒體大屏幕)進行整合。接著觀察蝗蟲的頭、胸、腹三部分,教師出示觀察提綱:頭部有哪些結構?胸部有幾對翅?幾對足,各有什么特點?腹部有什么特點,有什么結構?要求學生分部觀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邊觀察邊填寫觀察記錄表,兩個同學配合好,教師要適時出示蝗蟲模型(或大屏幕)給予指導。最后歸納出昆蟲的主要特征。
蝗蟲外形觀察記錄表
身體部分
器 官
功 能
頭
部
觸角( )對
復眼( )對
單眼( )對
解剖的咀嚼式口器實物標本加注名詞
前足( )對
胸
部
前胸
中胸
中足( )對
前翅( )對,革質
氣門( )對
后胸
后足( )對
后翅( )對,膜質
氣門( )對
腹
部
氣門( )對(1~8體節)
聽覺器官( )對(第一體節兩側)
產卵器(雌性),交接器(雄性)
②關于蝗蟲的生理特點的教學。按照蝗蟲身體分部,由前向后進行教學,幾個主要結構的功能通過兩個觀察實驗和兩個生理小實驗來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當講到觸角的作用時,教師可演示教材中用蟑螂(或螞蟻)做的小實驗,也可以課前布置學生觀察,最后得出結論。蝗蟲口器的觀察,教師用教學課件(或剪貼圖)來指導學生觸剖蝗蟲的口器,學生觀察后再把解剖后分解的口器各部分按順序貼到表格中的相應位置,注明各部分的名稱。教師應及時檢查和評分,糾正錯誤部分。在講授蝗蟲的呼吸系統時,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指導觀察氣管:學生用解剖針和鑷子將體側的體壁與內部器官稍稍分開,就可以找到白色、半透明的絲狀細管,這就是氣管,還能清楚地看到氣囊。可用放大鏡進行觀察,也可制成裝片,在低倍鏡下能更清楚地觀察到氣管分支情況和管壁上的幾丁質螺旋絲。關于氣門的作用,學生先提出假設氣門可能與呼吸有關,通過教材中的小實驗來驗證假設,證明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學生會問蝗蟲每一個氣門既能吸氣又能呼氣嗎?它是怎樣呼吸的呢?最后總結蝗蟲胸部有兩對氣門,腹部有8對氣門,前4對吸氣,后6對呼氣,氣體由前向后流動。
板書設計
第六章 節肢動物
第一節 蝗蟲
一、形態結構
1.體表:外骨骼
2.身體部分:頭部、胸部、腹部
二、呼吸過程
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
第一節 蝗蟲 篇3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理解蝗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理解蝗蟲的發育(不完全變態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蟲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蟲對農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過觀察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的小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蝗蟲的外部形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樹立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和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
(2)通過我國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通過了解蝗蟲的生活習性和對人類農業生產的危害,樹立保護生態環境意識。
教學難點
1.蝗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因為:蝗蟲是昆蟲的典型代表動物,其形態結構和生理知識是學生學習昆蟲的基礎,也是學習其他節肢動物的基礎。通過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的學習,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蝗蟲又是曾在我國歷史上造成嚴重災害的農業害蟲,人們對蝗蟲的研究,比較清楚。
2.蝗蟲的發育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其一是幼蟲的“齡”,即“齡蟲”,對于初一的學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齡是指在一定齡期中的具體昆蟲幼蟲的蟲態。所謂齡期是指昆蟲幼蟲在連續兩次蛻皮之間所經歷的時間。其二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態是指形態的改變。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謂一個世代是指昆蟲由卵開始,到成蟲產生后代為止,個體發育經過一個周期。世代的長短,因昆蟲的種類而不同。
3.昆蟲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昆蟲三個共同特征來判斷哪些節肢動物是昆蟲,哪些節肢動物不是昆蟲。
4.蝗蟲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課的另一難點,各種昆蟲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類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類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來。觀察蝗蟲的口器的順序不能搞亂。蝗蟲的呼吸方式是學生不知道的,其結構也不易觀察到。
教具準備
活蝗蟲、雌雄蝗蟲標本、蝗蟲模型、活螞蟻(或蟑螂)數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盤、鑷子、解剖針、放大鏡、膠水、實物投影儀、教學課件(或掛圖和投影片)、蝗蟲發育過程標本。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1.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由知識回顧進行設疑啟動導
出課題
→
觀察蝗蟲發育過程的標本,識別卵、若蟲、成蟲
→
通過課件展示蝗蟲發育過程理解其發育史
→
歸納不完全變態的概念和昆蟲的主要特征
2.教學過程 說明:
(1)知識回顧:圍繞上節課學習的基礎知識,可以讓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舉一反三地實現知識的遷移。如:蝗蟲有哪些形態結構適應陸生環境?為什么使用胃毒劑農藥噴灑在農作物上?為什么向空氣中噴灑起毒殺作用的氣體能殺死昆蟲?為什么在收藏衣物的箱柜里放些樟腦球就可防治蛀蟲?
(2)由知識回顧,引入課題。關于蝗蟲的發育過程比較復雜,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先讓學生觀察蝗蟲發育過程的實物標本,識別卵、若蟲、成蟲,特別是若蟲和成蟲的區別。然后教師通過課件展示蝗蟲發育過程的動態過程,并用板書來引導學生理解跳蛹、若蟲、蛻皮、成蟲、不完全變態、一個世代的概念。
關于什么是夏蝗和秋蝗,教師引導學生推測這兩種蝗蟲發育過程,然后進行歸納。蝗蟲的發育過程快,在我國有的地區一年能夠發生夏蝗和秋蝗兩代,因此有兩個世代。夏蝗是蝗蟲秋天產的卵,在土里越冬,到了第二年,大約在五月間,越冬卵就孵化成第一代蝗蟲,即夏蝗。夏蝗發育成成蟲后,經過十多天,就交配和產卵。卵經過十多天,便孵化為第二代,即秋蝗。學生理解了蝗蟲的發育史,就能分析出滅蝗應抓緊消滅三齡前的跳蛹,關于蝗災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蝗災和治蝗的有關資料。蝗災在我國是與水災、旱災并稱的三大自然災害之一。蝗蟲給我國人民造成的災難真是馨竹難書,從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的2642年間,我國曾發生蝗災796次,平均每三年發生一次。
在我國歷史上曾記載過較大的蝗災有300多次,其情景極為悲慘:先是“遮天蔽日”然后是“赤日千里”。“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面;牽衣頓足捕不能,大葉全空小葉折”,這正是蝗災的真實描寫,1927年,我國山東發生的蝗災,就使700萬人流離失所,四處逃荒。
建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蝗蟲的防治工作,蝗蟲從未大面積成災,但是近幾年,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蝗災在局部地區比較嚴重,關于治蝗,學生會說出很多治蝗的方法,那么哪種方法較好呢?請學生討論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最后歸納出昆蟲的主要特征。由教師說出幾種節肢動物,請學生判斷哪些是昆蟲,再請學生舉出一些屬于昆蟲的動物例子。
板書設計
第一節 蝗 蟲
三、發育:不完全變態
四、昆蟲的主要特征。
1.身體分頭、胸、腹
2.頭部:觸角一對、復眼一對、口器一個
3.胸部:3對足,2對翅
第一節 蝗蟲 篇4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理解蝗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理解蝗蟲的發育(不完全變態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蟲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蟲對農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過觀察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的小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蝗蟲的外部形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樹立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和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
(2)通過我國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通過了解蝗蟲的生活習性和對人類農業生產的危害,樹立保護生態環境意識。
教學難點
1.蝗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因為:蝗蟲是昆蟲的典型代表動物,其形態結構和生理知識是學生學習昆蟲的基礎,也是學習其他節肢動物的基礎。通過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的學習,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蝗蟲又是曾在我國歷史上造成嚴重災害的農業害蟲,人們對蝗蟲的研究,比較清楚。
2.蝗蟲的發育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其一是幼蟲的“齡”,即“齡蟲”,對于初一的學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齡是指在一定齡期中的具體昆蟲幼蟲的蟲態。所謂齡期是指昆蟲幼蟲在連續兩次蛻皮之間所經歷的時間。其二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態是指形態的改變。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謂一個世代是指昆蟲由卵開始,到成蟲產生后代為止,個體發育經過一個周期。世代的長短,因昆蟲的種類而不同。
3.昆蟲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昆蟲三個共同特征來判斷哪些節肢動物是昆蟲,哪些節肢動物不是昆蟲。
4.蝗蟲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課的另一難點,各種昆蟲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類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類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來。觀察蝗蟲的口器的順序不能搞亂。蝗蟲的呼吸方式是學生不知道的,其結構也不易觀察到。
教具準備
活蝗蟲、雌雄蝗蟲標本、蝗蟲模型、活螞蟻(或蟑螂)數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盤、鑷子、解剖針、放大鏡、膠水、實物投影儀、教學課件(或掛圖和投影片)、蝗蟲發育過程標本。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實物導人
設疑啟動
引出課題
→
觀察蝗蟲標本理解蝗蟲的形態結構
→
通過生理實驗和觀察實驗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
→
觀察并記錄,歸納昆蟲綱的主要特征
2.教學過程 的說明:
(1)導言的設計。
①由實物引入:教師課前將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蟲或蝗蟲標本放在學生實驗臺上的解剖盤里,上課后直接提出問題:同學們看到解剖盤里的是什么動物嗎,它是害蟲還是益蟲?等等,學生這時已經按捺不住了,這樣的引言干凈利落,直接將本課的主題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主題就講蝗蟲。同時從觀察實物開始,會使學生將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蝗蟲,興趣油然升起,這是一種既突出主題又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的較好的引入方式。把教材前的四種節肢動物的共同特點放在其他節肢物動中講解。
②其他引言方式:按教材順序引入,先導出章的題目再導出節的題目。這樣比較麻煩也耽擱時間。設疑導入 和錄像導入 也比較好,但沒有實物導入 節省時間,因為本節課內容多實驗量大,所以要選一種比較節省時間的方法。
(2)關于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部分的教學。
教師應該本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原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同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要節省時間。如果條件允許,建議先用一定的時間學生自己觀察和解剖蝗蟲,搞清楚蝗蟲的各部分結構,然后再通過兩個生理小實驗和兩個觀察實驗,解決蝗蟲各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
①在觀察蝗蟲的形態結構時,教師在大屏幕或(投影儀)上出示觀察提綱:看一看,蝗蟲的身體表面有什么結構特點?身體分哪三個部分?通過學生觀察,教師用模型(或多媒體大屏幕)進行整合。接著觀察蝗蟲的頭、胸、腹三部分,教師出示觀察提綱:頭部有哪些結構?胸部有幾對翅?幾對足,各有什么特點?腹部有什么特點,有什么結構?要求學生分部觀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邊觀察邊填寫觀察記錄表,兩個同學配合好,教師要適時出示蝗蟲模型(或大屏幕)給予指導。最后歸納出昆蟲的主要特征。
蝗蟲外形觀察記錄表
身體部分
器 官
功 能
頭
部
觸角( )對
復眼( )對
單眼( )對
解剖的咀嚼式口器實物標本加注名詞
前足( )對
胸
部
前胸
中胸
中足( )對
前翅( )對,革質
氣門( )對
后胸
后足( )對
后翅( )對,膜質
氣門( )對
腹
部
氣門( )對(1~8體節)
聽覺器官( )對(第一體節兩側)
產卵器(雌性),交接器(雄性)
②關于蝗蟲的生理特點的教學。按照蝗蟲身體分部,由前向后進行教學,幾個主要結構的功能通過兩個觀察實驗和兩個生理小實驗來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當講到觸角的作用時,教師可演示教材中用蟑螂(或螞蟻)做的小實驗,也可以課前布置學生觀察,最后得出結論。蝗蟲口器的觀察,教師用教學課件(或剪貼圖)來指導學生觸剖蝗蟲的口器,學生觀察后再把解剖后分解的口器各部分按順序貼到表格中的相應位置,注明各部分的名稱。教師應及時檢查和評分,糾正錯誤部分。在講授蝗蟲的呼吸系統時,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指導觀察氣管:學生用解剖針和鑷子將體側的體壁與內部器官稍稍分開,就可以找到白色、半透明的絲狀細管,這就是氣管,還能清楚地看到氣囊。可用放大鏡進行觀察,也可制成裝片,在低倍鏡下能更清楚地觀察到氣管分支情況和管壁上的幾丁質螺旋絲。關于氣門的作用,學生先提出假設氣門可能與呼吸有關,通過教材中的小實驗來驗證假設,證明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學生會問蝗蟲每一個氣門既能吸氣又能呼氣嗎?它是怎樣呼吸的呢?最后總結蝗蟲胸部有兩對氣門,腹部有8對氣門,前4對吸氣,后6對呼氣,氣體由前向后流動。
板書設計
第六章 節肢動物
第一節 蝗蟲
一、形態結構
1.體表:外骨骼
2.身體部分:頭部、胸部、腹部
二、呼吸過程
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
第一節 蝗蟲 篇5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理解蝗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理解蝗蟲的發育(不完全變態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蟲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蟲對農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過觀察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的小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蝗蟲的外部形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樹立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和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
(2)通過我國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通過了解蝗蟲的生活習性和對人類農業生產的危害,樹立保護生態環境意識。
教學難點
1.蝗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因為:蝗蟲是昆蟲的典型代表動物,其形態結構和生理知識是學生學習昆蟲的基礎,也是學習其他節肢動物的基礎。通過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的學習,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蝗蟲又是曾在我國歷史上造成嚴重災害的農業害蟲,人們對蝗蟲的研究,比較清楚。
2.蝗蟲的發育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其一是幼蟲的“齡”,即“齡蟲”,對于初一的學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齡是指在一定齡期中的具體昆蟲幼蟲的蟲態。所謂齡期是指昆蟲幼蟲在連續兩次蛻皮之間所經歷的時間。其二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態是指形態的改變。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謂一個世代是指昆蟲由卵開始,到成蟲產生后代為止,個體發育經過一個周期。世代的長短,因昆蟲的種類而不同。
3.昆蟲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昆蟲三個共同特征來判斷哪些節肢動物是昆蟲,哪些節肢動物不是昆蟲。
4.蝗蟲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課的另一難點,各種昆蟲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類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類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來。觀察蝗蟲的口器的順序不能搞亂。蝗蟲的呼吸方式是學生不知道的,其結構也不易觀察到。
教具準備
活蝗蟲、雌雄蝗蟲標本、蝗蟲模型、活螞蟻(或蟑螂)數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盤、鑷子、解剖針、放大鏡、膠水、實物投影儀、教學課件(或掛圖和投影片)、蝗蟲發育過程標本。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1.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由知識回顧進行設疑啟動導
出課題
→
觀察蝗蟲發育過程的標本,識別卵、若蟲、成蟲
→
通過課件展示蝗蟲發育過程理解其發育史
→
歸納不完全變態的概念和昆蟲的主要特征
2.教學過程 說明:
(1)知識回顧:圍繞上節課學習的基礎知識,可以讓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舉一反三地實現知識的遷移。如:蝗蟲有哪些形態結構適應陸生環境?為什么使用胃毒劑農藥噴灑在農作物上?為什么向空氣中噴灑起毒殺作用的氣體能殺死昆蟲?為什么在收藏衣物的箱柜里放些樟腦球就可防治蛀蟲?
(2)由知識回顧,引入課題。關于蝗蟲的發育過程比較復雜,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先讓學生觀察蝗蟲發育過程的實物標本,識別卵、若蟲、成蟲,特別是若蟲和成蟲的區別。然后教師通過課件展示蝗蟲發育過程的動態過程,并用板書來引導學生理解跳蛹、若蟲、蛻皮、成蟲、不完全變態、一個世代的概念。
關于什么是夏蝗和秋蝗,教師引導學生推測這兩種蝗蟲發育過程,然后進行歸納。蝗蟲的發育過程快,在我國有的地區一年能夠發生夏蝗和秋蝗兩代,因此有兩個世代。夏蝗是蝗蟲秋天產的卵,在土里越冬,到了第二年,大約在五月間,越冬卵就孵化成第一代蝗蟲,即夏蝗。夏蝗發育成成蟲后,經過十多天,就交配和產卵。卵經過十多天,便孵化為第二代,即秋蝗。學生理解了蝗蟲的發育史,就能分析出滅蝗應抓緊消滅三齡前的跳蛹,關于蝗災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蝗災和治蝗的有關資料。蝗災在我國是與水災、旱災并稱的三大自然災害之一。蝗蟲給我國人民造成的災難真是馨竹難書,從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的2642年間,我國曾發生蝗災796次,平均每三年發生一次。
在我國歷史上曾記載過較大的蝗災有300多次,其情景極為悲慘:先是“遮天蔽日”然后是“赤日千里”。“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面;牽衣頓足捕不能,大葉全空小葉折”,這正是蝗災的真實描寫,1927年,我國山東發生的蝗災,就使700萬人流離失所,四處逃荒。
建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蝗蟲的防治工作,蝗蟲從未大面積成災,但是近幾年,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蝗災在局部地區比較嚴重,關于治蝗,學生會說出很多治蝗的方法,那么哪種方法較好呢?請學生討論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最后歸納出昆蟲的主要特征。由教師說出幾種節肢動物,請學生判斷哪些是昆蟲,再請學生舉出一些屬于昆蟲的動物例子。
板書設計
第一節 蝗 蟲
三、發育:不完全變態
四、昆蟲的主要特征。
1.身體分頭、胸、腹
2.頭部:觸角一對、復眼一對、口器一個
3.胸部:3對足,2對翅
第一節 蝗蟲 篇6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理解蝗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理解蝗蟲的發育(不完全變態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蟲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蟲對農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過觀察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的小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蝗蟲的外部形態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樹立生物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和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
(2)通過我國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感。通過了解蝗蟲的生活習性和對人類農業生產的危害,樹立保護生態環境意識。
教學難點
1.蝗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因為:蝗蟲是昆蟲的典型代表動物,其形態結構和生理知識是學生學習昆蟲的基礎,也是學習其他節肢動物的基礎。通過蝗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的學習,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蝗蟲又是曾在我國歷史上造成嚴重災害的農業害蟲,人們對蝗蟲的研究,比較清楚。
2.蝗蟲的發育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其一是幼蟲的“齡”,即“齡蟲”,對于初一的學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齡是指在一定齡期中的具體昆蟲幼蟲的蟲態。所謂齡期是指昆蟲幼蟲在連續兩次蛻皮之間所經歷的時間。其二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態是指形態的改變。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謂一個世代是指昆蟲由卵開始,到成蟲產生后代為止,個體發育經過一個周期。世代的長短,因昆蟲的種類而不同。
3.昆蟲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昆蟲三個共同特征來判斷哪些節肢動物是昆蟲,哪些節肢動物不是昆蟲。
4.蝗蟲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課的另一難點,各種昆蟲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類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類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來。觀察蝗蟲的口器的順序不能搞亂。蝗蟲的呼吸方式是學生不知道的,其結構也不易觀察到。
教具準備
活蝗蟲、雌雄蝗蟲標本、蝗蟲模型、活螞蟻(或蟑螂)數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盤、鑷子、解剖針、放大鏡、膠水、實物投影儀、教學課件(或掛圖和投影片)、蝗蟲發育過程標本。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1.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
由知識回顧進行設疑啟動導
出課題
→
觀察蝗蟲發育過程的標本,識別卵、若蟲、成蟲
→
通過課件展示蝗蟲發育過程理解其發育史
→
歸納不完全變態的概念和昆蟲的主要特征
2.教學過程 說明:
(1)知識回顧:圍繞上節課學習的基礎知識,可以讓學生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舉一反三地實現知識的遷移。如:蝗蟲有哪些形態結構適應陸生環境?為什么使用胃毒劑農藥噴灑在農作物上?為什么向空氣中噴灑起毒殺作用的氣體能殺死昆蟲?為什么在收藏衣物的箱柜里放些樟腦球就可防治蛀蟲?
(2)由知識回顧,引入課題。關于蝗蟲的發育過程比較復雜,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先讓學生觀察蝗蟲發育過程的實物標本,識別卵、若蟲、成蟲,特別是若蟲和成蟲的區別。然后教師通過課件展示蝗蟲發育過程的動態過程,并用板書來引導學生理解跳蛹、若蟲、蛻皮、成蟲、不完全變態、一個世代的概念。
關于什么是夏蝗和秋蝗,教師引導學生推測這兩種蝗蟲發育過程,然后進行歸納。蝗蟲的發育過程快,在我國有的地區一年能夠發生夏蝗和秋蝗兩代,因此有兩個世代。夏蝗是蝗蟲秋天產的卵,在土里越冬,到了第二年,大約在五月間,越冬卵就孵化成第一代蝗蟲,即夏蝗。夏蝗發育成成蟲后,經過十多天,就交配和產卵。卵經過十多天,便孵化為第二代,即秋蝗。學生理解了蝗蟲的發育史,就能分析出滅蝗應抓緊消滅三齡前的跳蛹,關于蝗災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蝗災和治蝗的有關資料。蝗災在我國是與水災、旱災并稱的三大自然災害之一。蝗蟲給我國人民造成的災難真是馨竹難書,從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的2642年間,我國曾發生蝗災796次,平均每三年發生一次。
在我國歷史上曾記載過較大的蝗災有300多次,其情景極為悲慘:先是“遮天蔽日”然后是“赤日千里”。“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面;牽衣頓足捕不能,大葉全空小葉折”,這正是蝗災的真實描寫,1927年,我國山東發生的蝗災,就使700萬人流離失所,四處逃荒。
建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蝗蟲的防治工作,蝗蟲從未大面積成災,但是近幾年,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蝗災在局部地區比較嚴重,關于治蝗,學生會說出很多治蝗的方法,那么哪種方法較好呢?請學生討論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最后歸納出昆蟲的主要特征。由教師說出幾種節肢動物,請學生判斷哪些是昆蟲,再請學生舉出一些屬于昆蟲的動物例子。
板書設計
第一節 蝗 蟲
三、發育:不完全變態
四、昆蟲的主要特征。
1.身體分頭、胸、腹
2.頭部:觸角一對、復眼一對、口器一個
3.胸部:3對足,2對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