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眼鏡
3.情感、態度、價值觀
● 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培養學生關心殘疾人和熱愛世界的情感;
● 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使學生具有眼保健意識。
四、教學要點
1.重點: 眼睛成像原理和調節作用、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正;
2.難點:眼睛調節作用、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正。
五、教學方法
探究性學習(以啟發式為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索知識)。
六、教具
充水的透明氣球、用手電筒制作的光源、凸透鏡兩只(焦距不同)、白紙兩張、凹透鏡一只、多媒體教學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研究研究課題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情景之一:我們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它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眼睛會流露出你的感情,是心靈的窗戶。(關鍵詞:明亮的眼睛,心靈的窗戶)
情景之二:請戴眼睛的同學摘去眼前的眼鏡,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大家。(關鍵詞:摘去眼鏡,景物變得模糊)
情景之三:投影“浙江盲校的同學在認真地用手看書”的圖片。(關鍵詞:盲人需要幫助,愛心使世界光明)
由此啟發,讓學生提出問題,并選取其中三個問題作為本節課研究的主題。
(1)眼睛為什么能看清物體?
(2)近視眼是怎么形成的?
(3)近視眼和遠視眼應如何矯正?
眼睛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會流露出你的感情,被稱為 。(填空)
摘去眼前的眼鏡,景物變得模糊。
閉上眼睛,體會盲人的痛苦,激發學生的愛心。
我們都擁有一雙眼睛。有關眼睛,你想了解什么問題?請提出一個有關眼睛的問題,寫在下面:
(過渡:為了解決你的問題,我們一起來研究和學習與眼睛、眼鏡相關的知識)
(二)子課題1:模擬眼睛成像(探究“眼睛為什么能看見物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投影眼睛結構圖,觀察我們眼睛的結構
逐一介紹眼球的結構,并與相應的光學儀器相對應(提示學生,我們晶狀體的焦距很短,只有1~2cm,因此我們平時看到的物體都在兩倍焦距以外;同時讓學生觀察玻璃體、晶狀體、視網膜的位置,為學生實驗做好鋪墊)。
簡單介紹桌上的器材:充水的透明氣球、用手電筒制作的光源、凸透鏡兩只(焦距不同)、白紙兩張,讓學生有一個初步了解。
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眼睛成一個什么樣的像?”進行合理猜想,教師對猜想進行歸納和匯總。
組織學生討論:⑴實驗器材的裝置;⑵實驗的步驟;⑶記錄信息的方法;⑷應注意的問題;并對討論結果完善補充。
實驗一:把凸透鏡與充水的透明氣球緊帖放置,光源放置在凸透鏡前兩倍焦距之外并正對凸透鏡,把白紙放置在充水的透明氣球后接收像,記錄成像的位置。
2.眼睛的調節
預備知識: 凸透鏡中間越厚,焦距較短,凸透鏡使光線偏折的程度越大,會聚本領越強。
請一位同學在教室第一排和最后一排觀看。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人眼睛如何看到遠近不同的物體?
實驗二:在透鏡位置不變時,改變光源的遠近,研究所成像的位置,位置是改變的。
進而提問:在透鏡和光屏的位置不變時,若要使遠近不同的物體都成在光屏上,怎么辦?
實驗三:利用充水的透明氣球模擬晶狀體的變形與調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