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運動的世界 第三節 快與慢
第二章 運動的世界 第三節 快與慢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單位
初步嘗試測量、計算速度
2. 過程與方法
借助多媒體讓學生體會物理思維過程
通過自主設計實驗,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課堂學生自主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體驗物理實驗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1. 速度的概念
2. 常見兩種速度單位的換算
3 .速度的測量
教學用具: 皮卷尺、秒表、課件、多媒體等
教學過程
一、快慢的比較
播放錄象,比較奧運會游泳運動員游泳的快慢?
學生分析討論,得出比較快慢的兩種方法:
方法1.相同時間比路程方法
2.相同路程比時間
舉例:飛機與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學生用上述方法比較兩者誰運動的更快?
提出問題:如果飛機與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均不同,如何比較快慢?
啟發導出“速度”的概念。
師生討論板書:
速度的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距離。
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關系式:速度=路程/時間
單位:米/秒
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單位―――km/h
單位換算:1m/s=3.6km/h
引導學生:
觀察汽車儀表盤加強速度單位的印象。
討論速度兩個單位的換算值,比較兩者的大小。
二、速度的大小
學生估測自己步行的速度,感受大小。
質疑:學生的估測是否準確?如何測出自己步行時的速度?
學生討論,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選取實驗器材。
學生自主實驗,3位同學從教室的一端步行到另一端,第4位同學利用秒表測出步行的時間,第5位同學利用皮卷尺測出步行的路程,并記錄實驗數據,全體同學處理實驗數據。
實驗次數 路程 時間 速度
1
2
3
教師只作適當指導,并點評剛才的學生實驗。
利用學生測量的路程和時間,說明計算題的規范解題格式。
觀察“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學生了解常見物體運動的速度,并與自己的步行速度相比較,增加感性認識。
學生板書練習計算題的規范解題格式。
課堂小結:自己回顧本節學過的知識,整理相關內容。
家庭作業:請同學們測量自己回家時上樓的速度。
課后反思
1 物理教學離不開現實的物理情景。由于受課堂客觀條件的限制,生活中的物理情景學生無法見到(如游泳比賽)。運用信息技術展示這一場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 由于學校教學條件的限制,學生實驗(如測步行速度)難以開分組實驗。利用信息技術能解決實驗在空間、時間和器材等方面的限制,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過程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