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
探 索 宇 宙
教學設計
〔教學策略〕本節是從地球開始,逐步向太陽系、銀河系和宇宙深處延伸,進而展示出宇宙結構的圖景,并通過著名人物、論著和事件,向學生展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最后是以“幻想與追求”為結題,鼓勵同學們學好物理,實現人類探索太空的夢想,培養學生認識宇宙、探索宇宙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科學精神。為此,本節教學應以“問題”為基礎,進行科學猜想和假設;通過文獻探究和交流研討等協作學習方式和互動式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存儲能力和對問題的分析論證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精神和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用具〕
1. 多媒體計算機(聯網)、cai課件。
2. 參考光盤:《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小百科全書》《科學博士》。
3. 參考書:《當代科學之門》《少年科學家》。
〔教學參考〕
一、 探索的歷程
1. 識圖——創設情境
使學生認識“探索的歷程”中的圖,并進行歸納和比較。
教師歸納:這些圖向同學們簡要展示了古今中外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歷程,前兩幅圖充滿神學與宗教的色彩,后四幅圖閃耀著人類科技文明的光芒。下面請同學們從下列各題中任選一條,進行網上信息收集。也可以自行立題探究。
2. 問題——科學猜想
(1) 中國古代關于宇宙結構的學說。
(2) 哥白尼和日心說。
(3) 從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到人類第一次乘飛船進入太空。
(4) 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
(5) “神舟”號飛船的四次成功飛行。
3. 上網查閱——文獻探究
學生協作式活動過程,教師可參與其中,與同學們共同查閱資料,共同討論。
4. 交流研討——互動式學習
在各組成員之間交流和協作的基礎上,各組推選代表,進行信息發布。把相關問題的科學猜想,論證分析進行報告。
5. 老師評價總結
肯定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成果,指出探究活動中的不足,設置疑問,引導學生探究的深入。
二、 浩瀚的星空、幻想和追求
1. 識圖——創設情境
使學生認識“浩瀚的星空”中的圖,并進行歸納。
教師歸納:
(1) 請同學們在太陽系示意圖中找出我們生活的地球。投影此圖,指出地球的位置。
(2) 這些圖是以地球為參考,逐漸向外延伸,向同學們簡單呈現太陽系、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的圖景,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出宇宙的結構和層次,我們的太陽只是星光閃閃的恒星的典型代表。為了進一步了解“浩瀚的星空”,請同學們選題進行網上查詢,也可以自擬論題查詢。
2. 問題——科學猜想
(1) 太陽系的結構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