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會聽見的》教案6
四、設計聲音游戲,引導學生用心傾聽教師播放事先錄制好的磁帶,可以是一首音樂,也可以是冬日的風聲、夏日的蟬鳴、春日的燕語呢喃,也可以是雄雞的報曉聲、深巷中狗的狂吠聲等等,要求學生用心聽,然后把自己的感覺記錄下來。學生交流。教師宜以表揚為主,對感覺靈敏、思維敏捷,感受細膩的同學予以肯定,給予他們較高的評價,鼓勵他們用心傾聽。五、課堂小結本文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神奇美妙、其樂無窮的聲音世界,啟發我們用心聽,用心感受,體會生活中令人醉心的奇妙。讓我們在“聽”的成長過程中,學會選擇,學會思考,學會感受,學會欣賞,學會微笑,成為一個生機蓬勃、活力四射、內涵豐富的生命體,讓世界因我們而更加精彩。六、布置作業1.聽一首喜愛的音樂,把它編成一個故事。(提示:由樂聲得到啟發,展開聯想和想像,寫成一篇有較強抒情色彩的記敘文)2.模仿課文前三段的寫法,寫一組排比段,描摹細微的聲音。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一、寫作活動設計1.課文中寫了多種“聲音”,你用心聽過哪些?說說你的感受。(提示:不是隨意地用“耳朵”聽,而是有意識地用“心”去聽,從中感受喜怒哀樂,汲取有益的知識。切忌泛泛空談)2.“從聲音里,人學會了分辨,感受各種喜怒哀樂,也吸收了知識”“從聲音里,我們逐漸成長”,請寫出你的成長中最動聽的聲音,好嗎?3.課文結尾處寫了5種聲音游戲,請選擇其中兩種,試著把感覺記錄下來。4.俗話說:“眼觀六方,耳聽八方”用心聽,用心看,用心想,構成一個豐富奇妙的世界。請描繪一下你眼中的豐富奇妙的世界,好嗎?二、利用圖書館或網絡查詢有關自然界各種聲音的資料,較全面地了解這個奇妙萬千的聲音世界。三、開放探究閱讀《“筷子”趣談》,談談本文的“趣”表現在哪些方面。“筷子”趣談黃麗春偶爾想起曾經聽人說過,在中國,人人具有三種博士資格:拿筷子博士、吹煤頭紙博士、嗑瓜子博士。至于吹煤頭紙,現在早已銷聲匿跡了。半個多世紀前,豐子愷老先生曾犀利地調侃國人嗑瓜子之劣跡,把光陰嬉耗在“咯嘣”聲中,這不是民族性的衰退嗎?難怪老先生要痛心疾首地感慨自己一見瓜子就害怕。歷史寫到今天,這種悠閑的生活態度已被埋沒在高效率快節奏的時代旋律里。惟有筷子,風風雨雨了兩千多年,還是經歷不衰。“民以食為天”,對于國人,筷子是進食的工具,少不得。古時筷子稱“箸”,閩南話至今沿用此音。后來,據說吳人為了避忌“箸”與“住”同音,使行船擱淺,便改“箸”為“筷兒”。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風順。漢代筷子又稱為“挾提”,意思是挾住再提起,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當我們的祖先結束了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時,筷子便與文明一起誕生了。據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資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種。有商朝時的銅筷,春秋時的鐵筷、玉制犀頭筷等。到唐朝,筷子還曾被用來象征人的剛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賜過宰相宋璟一雙金箸,說:“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這也就是“賜箸表直”的典故。其實最為普遍的還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還有現代的塑料筷子。它們既不像金屬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屬筷子名貴,做工簡便,易于就地取材。相傳,有一種叫做“箸竹”的竹子,產生于廣西平樂府一帶,“其小如箸,堅結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見國人對筷子還有一定的講究。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總統慣于使用刀*,而總理卻安排了筷子,這確令人納悶。其實這正是我們總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據筷子的寓意來招待客人,寓意兩國和平相處,不動干戈。難怪一位加拿大記者連忙把這雙筷子收起珍藏。筷子不但有其象征意義,還有其特殊的作用呢。人們所說的“籌算”,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用筷子來計算的一種方法。漢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中也曾提到過利用“籌算”來計算體積和容積。總之,“籌”的應用使我國古代的數學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筷子最大的功用是用來吃飯的。“殷勤問竹箸,甘苦爾先嘗。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一個民族的傳統習慣,常常體現該民族人民的處世特色。就像中國人慣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從中體現了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異。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問時所說:“中國人從來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從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