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故事兩篇
教學目標
⒈知識目標:
⑴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晏子這一人物形象。
⑵學習文章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的寫法。
⑶積累文言詞語,掌握文中成語的意義和作用。
⒉能力目標:
能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并能用準確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
⒊情感目標:
學習晏子機智勇敢,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
教學建議
主題
本文寫晏子出使楚國,與楚王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了晏子能言善辭的才能和機智勇敢,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
思路
《晏子故事兩篇》記敘了春秋時期晏子出使楚國,憑借自己的機智和辯才維護個人和國家的尊嚴,不辱使命的故事。文中先用一句簡潔的話“晏子使楚”交代故事背景,然后記敘了楚人以及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針鋒相對地予以回擊的經過。楚國人前兩次未能達到侮辱晏子、貶損齊國形象的目的,于是以楚王為首,精心策劃了第三次。第三次交鋒是前面兩次交鋒的發展,是故事的結尾,也是故事的高潮。
第一篇: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晏子使楚……從大門入”,寫晏子終于從大門進入楚國;
第二層“見楚王……故宜使楚矣”,寫晏子拜見楚王,回擊楚王的經過。
第二篇: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寫晏子使楚前,楚王設計辱齊;
第二層寫晏子設喻破計,維護了齊國尊嚴。
寫作特點
①結構嚴謹,敘述語言簡潔生動。
《晏子故事兩篇》生動地記述了晏嬰出使楚國的故事,篇幅雖然短小,但結構精巧,緊湊完整,故事情節有起有落,矛盾沖突合情合理,且高潮疊起,扣人心弦。敘述語言簡潔生動,既干凈利落又風趣幽默,具有極強的故事性。
②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
文章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人物語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寫楚王與晏子的對話,雙方辯詞的鋒芒,都表現得準確而生動,恰當地體現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晏子對楚王的三駁,描寫得相當精彩,從中不難領略到晏子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機智靈活的論辯、反擊技巧,和他處處以國家尊嚴為重的凜然氣節。文中楚王的話雖不多,且多為設問口氣,但短短幾句便把他目空一切、傲慢無禮的神情傳達得活靈活現,最后以“寡人反取病焉”的尷尬而收場,妙趣橫生。
教法建議
教學本文可采用整體把握——思考領悟——深入探究——遷移運用四步進行。
⑴ 整體把握:即整體疏通了解文句,掌握一些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文章的大體內容,個別疑難處可用圈點勾畫法標出,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從而達到能準確無誤、熟練地通讀全文的目的。
⑵ 思考領悟:引導學生在認讀的基礎上思考感悟,體味文章的精妙處。
⑶ 深入探究: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晏子能言善辭的才能和機智勇敢,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把握晏子這一人物形象特征;揣摩文章的表現手法。
⑷ 遷移運用:聯系現實思考晏子的這種精神在今天的外交場合有何重要意義,給予我們每個人怎樣的啟迪;掌握出自本文的成語,如:“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比肩繼踵”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目標
⒈知識目標:
⑴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晏子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