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故事兩篇
應試教育的缺點:教育觀念封閉;教育功能偏頗,忽略經濟、政治、社會發展對人的發展的內在需求;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表面;教育對象少數,不是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是選撥適合教育的兒童,被淘汰的學生過多;教育方式的機械,教師忙于滿堂灌,強化訓練,題海戰術;教育評價單一,以升學為教育目的,以考試分數作為惟一評價標準;教育效益的近利,側重于眼前既得利益,無暇顧及社會的變革要求和學生自我發展的實際需要。
八.布置作業
1.找出這篇文章中的成語并解釋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l)使狗國者從狗門人( )
(2)使子為使( )(3)今方來( )
(4)何坐( )
(5)葉徒相似( )
(6)其實味不同( )
3.翻譯下列句子
(1)吾欲辱之,何以也?
(2)縛者局為者也?
(3)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4)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5)圣人非所與熙也。
(6)寡人反取病焉。
九.板書設計
晏子故事
事:晏子使楚
人:晏子——聰明 楚王——愚蠢
情節:使小門入;齊是否有人;誰善盜
道理: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不肖使者使不肖主;楚之水土使民善盜
十.溺愛景知識與課外閱讀
晏子和《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記錄晏子思想言行的一部書,相傳是晏子所作,實為后人根據晏子的逸聞軼事編寫的。全書八卷(篇),包括《內篇》六卷(《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外篇》二卷,共收錄200多個簡短故事。
晏子(?一前500),名嬰,夷維(今山東省高密縣)人,春秋時齊國大夫,后為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博聞強識,善于辭令。他主張以禮治國,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件相提并論。
—《譯注析評古文百篇》曲樹程編著(山東教育出版社)
小時了了
[南北朝]劉義慶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遠禮有盛名,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日:“昔先君什尼與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圖大踧躇。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 )
②既通,前坐。( )
③遠禮及賓客莫不奇之。( )
④人以其語語之。( )
2.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
②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3.指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
①既通,前坐。( )
③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
4.文舉說陳韙“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融的聰明表現在哪些方面?可以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