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學課例
四、教學方法
1、課前預習法。
(1)搜集作者生平的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性格、志趣愛好、所屬流派及文學成就等。老師發放相關詳細資料供學生參考。
(2)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的讀音。
2、朗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朗讀,首先要讀得清晰,即字音咬準、句讀分明、節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語句流利,讀出抑揚頓挫之情。本文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還應注意讀出對稱感來。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3、討論與點撥相結合法。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帶有傳奇色彩,引人入勝,可讀性強,課本注釋也較詳細,教師可適當點撥翻譯技巧鼓勵學生反復通讀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礎上結合課文注釋,大膽試譯課文。不懂的地方,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并進行適當指導點撥。
4、品讀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步品味,通過想像、描繪、分析、推理的活動,讓學生含英咀華,探幽攬勝,進而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這環節主要著眼于學生想像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和分析概括能力、鑒賞能力的訓練。
5、拓展延伸法。分發《桃花源詩》,指導學生進行詩文對讀,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五、教具準備
已打印好的資料、錄音機和示范朗讀磁帶、幻燈機和幻燈片
六、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了解作者、導入新課
以“‘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是誰的人格宣言?”這一問題入手,引出陶淵明,然后由學生自由暢談對陶淵明的了解及本文寫作的背景等,老師可做適當補充。從而自然導入課文。
(二)回憶舊知、確定目標
充分調動學生以前學習文言的舊知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商議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達成一致后將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然后明確每課時的目標(本課時完成目標一、二)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桃源之美。
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掃除下列字詞障礙(用幻燈放映出來)
豁然 儼然 黃發垂髫 要還家 邑人 間隔 此中人語云 詣太守 阡陌
2、錄音范讀。(要求學生聽讀品味,進入意境,想像畫面。)
3、指導學生朗讀
(1)老師做些斷句講解和師范:(用幻燈投映)
a、忘/路之遠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一般都是按意義單位劃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劃分)
b、對偶句、四字句要讀出對稱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老師可適當作些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等朗讀技巧的指導:
如“a問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漢,c無論魏晉!币痪,加著重號的詞宜重讀,語調稍慢;a句讀得略平緩,b、c句讀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頓略久些,b、c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讀,能較好地讀出輕重緩急形成鮮明的節奏感和抑揚頓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