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學課例
學生暢答:(如 節奏輕緩 調子歡樂而柔和 古箏、琵琶、葫蘆笙、鋼琴等)
師:誰能用一首歌或曲子作個比喻?
學生暢答:(如:桃花源就像藤格爾的《天堂》優美、抒情、流暢讓人如入天籟…… 像搖籃曲柔柔的感覺很溫暖……)
3、影片美
師:陶源明既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一位高超的導演,細讀課文我們會發現作者很巧妙的用了一條線把本是零散的一個個畫面串聯了起來讓景物隨著線移動變換地動起來,從而讓我們獲得了視覺上的愉悅感受,誰能把這位導演的線牽出來?
學生答:(緣溪性 忽逢桃花林 復前行 便得一山 從口入 復行數十步 既出 及郡下 遂迷,不復得路 )
教師小結:桃花源也是一部優美的風土人情片(行蹤清晰線索分明)
(三)品評“桃源”之情結
1、師:桃花源真美啊,它既是一幅絕美的畫卷又是一首動人的曲子還是一部風光旖旎的影片!仙境般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嗎?從哪里可以看出?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明確:不存在,是作者虛構的。“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后遂無問津者” ……
2師: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王國?
指導學生結合陶淵明的經歷及本文的寫作背景等理解,使學生明白要準確
解讀作品就要“知人論世”這個常識。
學生思考回答后明確:本文純屬虛構。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呈的環境里,中年以后,他長期隱居在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有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桃花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紛擾,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這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3、師:有人說《桃花源記》體現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有人說《桃花源記》體現了作者積極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這個問題?(還是要結合作者生平經歷、思想性格、志趣愛好及本文寫作的背景進行理解評判)
組織學生討論,形式不拘一格,可集體討論,也可分組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評價,言之有理即可。
師略作小結: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看法與評判。我個人認為桃花源雖然只是作者用筆虛構的一個理想搖籃,但是他敢于去想象與憧憬自己的理想世界,這也是很可貴的。桃花源不能僅僅看成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還應該看成是他閃光理想的依托。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當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試問:還有什么人間奇跡不能創造?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他也應該無比欣慰!其實古往今來許多的仁人志士也一直在為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奮斗不息。古者如墨子、屈原、杜甫……今人如魯迅、方志敏、焦裕祿……等等,舉不勝舉呀。千百年來,“桃花源”已經成了人們的理想的化身,衍化成了一種“桃源情結”。我希望在21世紀的今天,同學們也能志存高遠,向著理想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