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孔孟論學習》《借書不還,天打雷劈》教案及練習
二. 教學目標(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 1. 生字 論語 lún 不亦說乎yu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wǎnɡ dài 不悱不發fěi 舉一隅yú 奕之為數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2. 需掌握的多音多義字 3. 詞語積累 書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讀書人的家庭。 物極必反: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花雕:一種上等的紹興黃酒。紹興舊俗,用彩色酒壇貯美酒作陪嫁禮物,故名。亦省稱“花雕”。 雀躍:像雀跳躍一樣。形容十分欣喜的樣子:歡呼雀躍。 詛咒zǔ 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禍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罵。 干沒ɡānmò:①投機圖利。 ②指僥幸之利。③冒險僥幸。④貪求;貪得。 ⑤侵吞公家或別人的財物。 一筆勾銷:把賬一筆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淚下shān:潸然:流淚的樣子。形容眼淚流下來。 搖尾乞憐:狗搖著尾巴向主人乞求愛憐。比喻裝出一副可憐相向人討好。 對牛彈琴: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歃血shà xuè:古代幾方相會結盟時的一種儀式。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誠。一說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4. 語句翻譯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6)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他。 (7)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還沒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廢井。 (8)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完全相信《尚書》,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尚書》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處罷了。仁人無敵于天下,憑(武王那樣)最仁的人去討伐(商紂那樣)最不仁的人,怎么會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來呢? 5. 古文翻譯方法 (1)翻譯原則: “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2)翻譯方法 留(專有名詞,人名等照譯。) 補(補出省略成分,如主語,賓語) 刪(刪去不譯的詞語) 換(把古詞換成現代詞) 調(調整倒裝句句序) 選(根據上下文,選用恰當的詞義) 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通假字)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 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用意譯) 6. 作者、作品簡介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孟子(公元前372——約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他是儒家學派中思(子思)孟(孟軻)學派的主要代表,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們整理的孟子言論,其間雜有弟子的話語。《孟子》現僅存“內書”七篇。《孟子》一書,除了闡述儒家的“仁”的主張外,還提出了“義”的觀念,提出了“性本善”、“養浩然之氣”等一系列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命題。 柏楊,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筆名柏楊。1920年生于河南省開封市。幼喪母,先后就讀于蘭州大學、東北大學。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中國臺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他的雜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夢閑話》等。 (二)閱讀能力目標 1)熟悉文言文的語言現象,感知古今語言的不同。 2)感知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三)寫作能力目標 能夠對讀書生活中的人和事發表見解。 (四)思想教育 了解古今對讀書的認識,樹立良好的讀書觀。 三、教師建議 《孔孟論學習》這一課所引的孔子的語錄,有兩個特點。 第一,都很精粹警策,內涵深厚,文字簡潔,有格言的色彩。雖然有具體的語境、上下文,但也可以成為獨立的判斷,在不同的語境中自由地引用。第二,語錄雖然是片斷的,但是相互間有聯系,不是一般的聯系,而是深刻的聯系。實際上有一定的系統性。把它聯系起來,就是一篇邏輯完整的文章。學習《借書不還,天打雷劈》要從下面幾個方面思考:(一)文章為什么要采用“借書不還,天打雷劈”這樣極端用語式的語言表達?類似的詞句還有哪些? 這是故意夸張,幽默風趣,痛快淋漓,使讀者對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類似的詞句有惡客、悲劇、潸然淚下、呼天天不應、欺負一個手無寸鐵的朋友等等。詳見練習一解答。(二)該文時而穿插使用文言詞語,時而又使用通俗口語,還不時出現“柏楊先生”,這樣的語言表達產生了怎樣的效果?“不倫不類”的語言運用,給人諧趣、新異、灑脫自如的感覺。詳見練習二解答。(三)舉例說說本文自我調侃、自我貶低寫法(把書主和自己寫得很倒霉,似乎很不占理、處境很無奈很可憐、要書的做法很不得體等等)的好處。通過貶損自己顯示對方的無理、可氣,讀者又有頓悟的樂趣,這是幽默風趣的寫法。可以詞句品味·積累中的例句為例。詳見練習三解答。 四、課文講解《孔孟論學習》(一)文章主旨 孔孟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關于學習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關于學習的內容。孔孟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關于學習的目的。孔孟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 (二)重點語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解析 孔子講的學習,包括禮(包括各種儀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詩、書。孔子講學習,不是學過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時間去實習。在學習中還要有體會,有心得,所以說不也喜悅嗎?正因為學了有體會,所以感到喜悅。學習時有朋友來共同切磋,比一個人學習好,所以說有朋友來,不也快樂嗎?這樣,孔子講的學習,不光講學習書本知識,還要實習各種技能,還要跟德育結合,提高品德教育。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析 這一句講學和思的辯證關系。正確的知識,如科學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去學習。不學習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學知識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誤。只有學習與思考結合,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不致胡思亂想,陷于迷誤。思而不學,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問題是否前人已經解決,倘前人已經解決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費了?倘前人沒有解決,不知道從前人已經研究過處繼續前進,再從頭開始,是再走前人已經走過的路,也是浪費。所以一定要學與思結合才行。 (三)文章思路 (1)要有好的求知態度 好學——謙虛老實——以學習為樂 (2)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按時復習——總結復習,發現新知——學思結合——注重啟發 (3)要有好的學習原則 居之安,則資之深——積累重要——堅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學習原則——修養身心 (四)寫作特點 論學的這幾則也能充分地體現《論語》的文學特點。首先,它們全是用當時的規范性口語寫成的,可以說是明白如話。其次,語言自然流暢,簡約樸實,不事雕琢,不求辭采,卻能表達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們有一種從容不迫、多方啟發的風格,體現出所謂“文如其人”的文章規律,使讀者如同親眼目睹那位被學生們譽為“循循善誘”的師長。最后,《論語》不以善譬稱;但偶爾也有生動確切的比喻,使讀者耳目一新。 關于《孟子》的語言特色,一般認為與《論語》基本相同,屬語錄體。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節。課文中“弈秋誨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為有鴻鵠之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這種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這樣的寓言是為了說理,為了辯論。善于論辯,是孟子的特點。《孟子》里許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戶曉,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等等。孟子的寓言,則多有民間故事色彩。 (五)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 (從學習方法、態度、原則、意義四方面談:也可細分為十方面。自得之、啟發式與今主動學習最有關) 從以下十個方面談了讀書之道: 1. 溫習的重要(第一,二則)。 2. 學習與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則)。 3. 虛心好學(第四、五、八則)。 4. 情感、態度于學習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則)。 5. 啟發式教學原則,學習主體的第一性原則(第七則)。 6. 學習經典是與大師、先賢對話、交流(第九則)。 7. 學習、深造的正確途徑是依靠自己主動學習,主動獲得(第十則)。 8. 學習的關鍵在于專心致志(第十一則)。 9. 做學問要有成就必須持之以恒,堅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廢(第十二則)。 10. 讀書、學習要有懷疑精神(第十三則)。其議論方式主要是兩種。其一是直截了當提出觀點(直接下結論),如第五、七則。這第二種議論方式為第一、二、三、四、六則。這和《論語》的語言精練有關,同樣屬于事理例證的,《孟子》成為格言式句子的就較少。此外,第八、九兩則分別屬于第二、第一種。課文中《孟子》的論證方式的總特點是:一是因長于類比,多層次層層推進,顯得邏輯性強。二是善作形象類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為其論據。這是孟子的突出特點,為孔子所不及。其議論方式也是兩種。其一是事理論證,即第十則,此則層層推進特別明顯。其二是事實論證,即例證法,形象類比,即第十一、十二、十三則。長于事實例證是《孟子》議論的一大特點,這樣的議論往往有較強的說服力。 第三題 1. 說:通“悅”,高興,愉快。2. 罔:迷惑。殆:疑惑。3. 知,通“智”,聰明。4.商討,交談。5.技藝,技能。 《借書不還,天打雷劈》(一)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借書不還的惡習,對受損者極表同情,但是,全文正面批判借書者甚少,相反,倒是花了大部分篇幅細寫被借者的狼狽和倒霉,甚至寫其“惡劣”的討書行為,“惡毒”的開罵。但是,這種“惡劣”、“惡毒”大都是反諷,導致“惡劣”的大都不是正常的道理,是一種歪理。我國相聲藝術有言,“理而不歪,笑話不來”。正是因為歪理成串,歪理歪推,文章才充滿了幽默的諧謔之趣。 (二)重點語句 偷書屬于雅賊,打一錘已經該詛咒啦,至于借而不還,理就比天都大,你擺著還不是擺著,俺拿來進德修業,以便救國救民,你不送慰勞金已差勁啦,還有臉討呀。 這可以說是把歪理說到了極端了。把占人之書為己有推成有理,這是第一層歪理;上升到“進德修業,救國救民”這樣的高度上去,就更歪了。越是上升到這樣的高度上,就越是荒謬,越是顯出借書的無賴。這就是歪中的正。接著把這種完全缺乏根據的歪理作為前提,推出受損者應該對之奉上“慰勞金”,這就把荒謬推到了極端,無賴也到了極端。將謬就謬,越是層次上升,幽默的效果就越是強烈。 (三)寫作特點 柏楊的幽默感,和其他幽默作家比較起來,有任情率性、無所顧忌、不怕“丑”的特點。 這表現在用語上,好像有意違背文章風格的統一,有意追求雅俗夾雜。大雅的古代文言,與大俗的現代市井口語交替出現,而且二者均十分夸張,夸張到超越現實,進入虛幻情境,又故意“用詞不當”,構成亦莊亦諧的趣味。如寫有人一見朋友有好書,就想占為己有,用“頓起殺機”形容;把此等借書稱為“偉大的景觀”;借書之后,為逃避還書,竟“舉家潛逃”;把書被強借,說成是“列強瓜分”;等等。以語義的錯位,表現諧趣的放達。為了表現詼諧,在用語上,故意造成語義的大幅度的反差:時而用古代漢語的語匯,構成莊重的風格,如眼見書被糟蹋,忍不住“潸然淚下歟”;從借書不還者家中搶出書來,順手把人家的打火機偷走,把自己小偷小摸行為,說成是“略施小技,以示薄懲”;把小便急,稱作不同的幽默作家,其作品有不同的幽默色調,柏楊散文的幽默,散發出一種辛辣的味道。在寫作風格分析中,形成了“柏楊式幽默”。 (四)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 (夸張詞語見下文第二段。體會如題干文字;或故作夸張,痛快淋漓,引人發笑深思) 實際通篇的基調都是似乎夸張失實、不合常理,卻引人會心一笑的。文章真正要講的就是一件事,即倒數第二段說的,書被人借去不還,到自己要用時卻只能干著急,心情窩火。這對讀書人而言其實是有點要緊的,是值得認真一說的。因為天下讀書人向來容忍了這一壞習慣,認為是很正常的一件無可奈何的事;也同時寬容自己這方面的壞習慣,未設身處地替書主人想一想。作者采取另一種幽默風趣的寫法,不僅同樣給人深刻的印象,而且在開懷大笑的輕松閱讀中可能更易讓讀者接受;同時,一些在嚴肅正經的文字中不便表達的憤激之詞借此說出,借此引起讀者的“嚴重”關注。因此,類似倒數第二段的似乎夸張失實卻引人會心一笑的詞語在文中多處都是,例如大家努力崇洋、中華民族還有蓬勃的生機、惡客、暗起殺機、悲劇、偉大的景觀、舉家潛逃、救國救民等。 第二題 (諧趣、新異、灑脫自如、率性而為的表達效果,有關例子見下文) 時而穿插使用莊重的文言,時而又使用通俗的口語,本文中這種有意為之的新穎怪異的表達,產生的是一種諧趣的和陌生新鮮的感覺。首先是諧趣,這是幽默手法中常用的不倫不類法。其次是陌生新鮮感。讀者習慣了現代書面語,突然夾雜了許多不常人文的文言詞語和口語,特別是一連串的文言虛詞,其新異的表達使讀者耳目一新。所用文言、口語詞匯不僅是妥帖的,許多處還顯得更為精粹傳神,比如第七段的“是為……法”,第五段的“一場悲劇于焉上場”、“至于借而不還,理就比天都大(這是口語)”等等。以及諺語等通俗口語,讀來像脫口而出,有韻有味,因此這還表現了文章語言的豐富和作者駕馭語言的純熟能力。全文中,文言詞語、句式比較多,如蓋……也者、于是乎,也等。口語如“哎呀,老哥,給俺瞧瞧”、“還不如捅我一刀”等等。 第三題 (表面自我貶低,實顯對方無理、可氣,讀之既有趣又有頓悟之樂;例句見下文) 自我調侃,自我嘲笑,自我貶低,是幽默的一大重要手法。具體表現有三類: 1. 把自己說得很無奈,似乎很不占理,把對方說得似乎很占理,實際上則顯示了對方的無理。典型的句段就是“雅賊”那段,擴展一點包括“恐怕同情的不是書主,而是惡客”那幾句話,即詞句品味·積累的第二句段。類似的還有第六段中“八十年交情從此一筆勾銷”那幾句。 2. 故意暴露自己的缺點,貶低自我形象。典型的句段如倒數第四段里書主奪回書的經過,包括恐嚇、哀求,宣稱內急等,讓讀者在這令人發笑的假罵中體味真情。 3. 夸大其詞地把自己的處境寫得很狼狽,很可憐,如痛徹心肺,潸然淚下等。這同樣是故作可憐,人們在會心一笑中理解了其示弱于人,以退為進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