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科普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教案1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體說明部分。列數字是一個重要說明方法,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
“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
“大約經歷了1億年, (南極)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極。那里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
——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說明,給人以科學依據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說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對于第一部分,又是在舉例說明,說明“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科學論斷。
(四)總結、擴展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為學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龍的足跡嗎》,進行比較閱讀,使大家加深對《恐龍無處不有》所說明內容的理解,進而從兩篇寫法各異說明內容卻一樣的文章中,去找尋自己的發現。
(五)布置作業
借閱有關資料,或參觀自然博物館,或看有關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龍的世界。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以900~1200屬之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后來一齊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滅絕的,至今仍然是科學的一個謎。本文是破解此謎的一個觀點,同學們讀后與自己已知的別的觀點進行比較,看哪種觀點更讓人信服。
(一)明確目標
1.本文有關恐龍滅絕的觀點要把握。
2.本文說明其觀點的依據、順序及方法。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1.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討論明確:
1.科學界對于恐龍在6500萬年遭遇滅頂之災,存在著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
“撞擊說”的依據: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