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學評估
達標訓練
1.“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這“四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詞的含義是
(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討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3.從課文中找出與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詞語,寫在后面括號里。
(1)船掛滿帆,一路順風行駛。( )
(2)把手籠在袖子里,在一旁觀看。( )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幾節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地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
時至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思想。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1.第1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主要講的是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開放探究
閱讀《優點零》,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