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5
【教學設想】本文的作者是一位詩人,在嚴酷而荒誕的年代里,他清醒地感覺到、認識到了作為一個詩人的神圣的歷史職責。他的詩更多地帶有反抗現實而義無返顧地奔赴“革命”理想的特點。時代的苦難使它對生活有著深刻的體察和獨特的感悟,讓他產生了創作的激情。作者追憶《我的第一書》時,以口語化的語言、幽默的筆調把苦難的生活渲染得充滿溫情,把惡劣條件下的學習寫得趣味橫生。在荒寒的背景下,不盡是辛酸,也有著抹不去的鄉間村鄰的友好淳厚的情義。初中階段是學生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良好時期,更是思想初步成型的時期,在這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學會感動。在進行《我的第一本書》的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到學生的思想滲透,抓住文章中滲透出的“情”來安排教學。只有讓學生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才能使學生領悟到作者童年時期的苦與樂,才算達到了語文教學上的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引導學生體會情感,認識生活的底蘊,感悟讀書對于人生的意義為目的,按感知內容──捕捉情感──體驗感悟的步驟進行。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意,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
2、激活生活體驗,感悟作者內心情感。
3、加強聯想與想像能力的培養,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聯系自己的學習經歷,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
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品味苦難對人生意義。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英國著名詩人莎士比亞曾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是哺育心靈的母乳,是啟迪智慧的鑰匙,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今天,我們將走進牛漢的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作者給我們帶來的美好回憶。
二、感知內容
學生朗讀課文思考:
1、課文圍繞書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2、課文中作者寫到了哪些與書有密切關系的人物?這些人物與書又有怎樣的關系?
明確:
1、看書──逼書──送書──讀書
2、父親、喬元貞、我
父親送書→我送書→喬之貞
三、捕捉情感
學生自讀課文,合作學習、自由討論發言:
1、說說你從敘事中體會到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2、課文中哪一句話可以概括作者的復雜情感?
3、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了作者對這一本書的難忘之情?
4、你認為這作者在文中說的“人不能忘本”本是什么?
明確:
1、父子之情:父親發現那本“凄慘的課本”只是嘆氣,在昏黃的油燈下為
“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書完完整整的書。”可見父親是一個知書達理、溫和、善良的人,是一個既理解、尊重孩子,又對孩子負責的好父親。
友情的珍貴:元貞的家太窮,買不起書,“我”便把這惟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人半本。在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便同學之間淳厚的友情顯得彌足珍貴,溫暖人心。
人與狗的樂:是我早已調教好的,只要主人下令,大狗便汪汪叫幾聲,來一個人狗合演“雙簧戲”,給惡劣的生活處境帶來一絲樂趣。
2、“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