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課 醉翁亭記
(3)分析描寫亭的環境的寫景
寫亭的環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亭賞心悅目的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亭幽清的環境;接著寫亭的近景,用烏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
方式——自遠而近,由大到小,從大環境寫起,層層烘染,步步推進,一步步把讀者帶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樂路線與環境。
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 → 瑯琊秀色圖 → 釀泉流水圖 → 溪亭展翅圖。
3.背誦此段。
三、分析第二段。
1.先指定學生讀、講課文,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2.思考與討論
(1)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朝暮景色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③“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2)這段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樂”的具體化。
解說: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抓住各自特點來寫。
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從早到晚,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云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幅畫面。
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從春到冬,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寫亭四周的朝暮、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
小結: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系了起來。
3.背誦此段。
四、總結
1-2節的內容及詞語。
第三課時
【導入新課】
找學生試背課文1-2節。
【新課探究】
一、分析閱讀第三段:
1.學生齊誦3節,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2.問題探究
(1)整體分析,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①酒宴上陳列的東西?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
②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
③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
(2)第三段寫什么:可分為哪幾層?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描寫太守與滁人游山宴飲之樂。可分為四小層。分別是“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襯,寫“醉”也是寫“樂”。
用“至于”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
(3)為什么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游”?
為了給“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的氛圍,并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4)這段的結構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用三個并列的層次來突出最后一個層次。在大小環境和眾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 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太守見到這些,有著怎樣的神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