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課 醉翁亭記
文中描繪: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自己描述:滁人游,前呼后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應有盡有;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為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6)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間,可以體會出什么內涵?有沒有太守之樂在里邊?
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滁人游”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游,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二、分析第四段
1.學生齊誦4節(jié),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2.整體分析,提問檢查理解情況:
本段寫了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
①描寫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②理解本段襯托手法的運用:
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
③寫醉與樂統(tǒng)一,點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樂”
3.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眾賓客:從太守游而樂
4.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fā)了自己復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 背誦此段。
小結: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怕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tài),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三、問題探究:
1.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為什么而醉。
學生自由發(fā)言, 師總結概括: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
2.那么,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學生討論。
師總結:太守是太高興了。為何高興呢,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以醉 寫樂) 找出帶樂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寫樂, 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
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為何?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復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第四課時
【導入新課】
文言總結(作業(yè))
【新課探究】
一、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
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
醉翁之意。意,情趣。
得之心,領會在心里。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交錯的樣子。
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指醉醺醺的樣子。
已而夕陽在山 已而:不久,后來。
二、詞類活用:
⑴名之者誰(“名”:名詞作動詞,“取名,為……命名”。)
⑵翼然(翼:名詞作狀語,象鳥的翅膀一樣)
(3)太守之樂其樂(前一個:形容詞活用為意動詞,以……為快樂)
三、一詞多義
而(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凡作為連接詞語和有調整音節(jié)作用時,則可以輕讀)
表并列 泉香而酒冽(輕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