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
四、品一品,暢讀收獲夯實底蘊
選擇最喜歡你,讓你最有收獲的一點來讀,并說明理由。
明確:
1.可以從說明方法上來詮釋,恰當地說明方法準確地凸現了說明對象,說明事理明晰透徹。
2.可以從文章語言的準確性,談一談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的好處。
3.可以從文章的思想內容這個角度來進行賞析,談一談自己心靈受到的啟迪。
4.還可以從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和精神對自己的影響來讀。
學情估計:
1.只能泛泛而敘,不能具體深入的闡明理由。
2.可能或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隨意地拼湊一氣。
3.可能提出的問題過于松散,教師要對學生的問題引導、歸納,使之更典型性和探討價值。
(這一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教師的引導,補充、點評十分重要,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營造和諧的氣氛,使師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成長,一起進步。有效地培養學生們積極合作,主動探究的精神。)
五、議一議,明白利弊辨獲真知
文中說"科學進行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你認為克隆對于人類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展開辯論(可以運用自己搜集到的素材)。
辯論問題本身并沒有是與非的定論,但在辯論求證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路會更開闊,更好地走出文章,走進生活,能清醒地審視自己和生活。在思索中求證,在求證中領悟,而不是簡單地去接受某種觀點。
新課標確定語文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工具,它還具有人文性,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引導,可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同時,此環節還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辯論要求:
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宏亮。
2.觀點鮮明,證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要有"理"、"禮"。
結語:同學們觀點鮮明、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獨特看法,或許不夠科學,或許有幾分幼稚,或許還有一點偏激,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這些都是我們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想法,是樸素而真誠的。說出來在辯論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示,也使我明白:想阻止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前行的,誰也不能阻止它前行的腳步。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資料寶藏】
1.內容分析
(一)
《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瀏覽一下課文的小標題,對課文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
1.克隆是什么?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在"克隆是什么"一小節里,作者把這門科學技術說得淺顯易懂。首先,從我們容易理解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寫起,"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這樣就把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從詞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讓我們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義。緊承前文,文章對克隆的介紹又進一步,從植物"克隆"寫到動物的"克隆"。以"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來作結,把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