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導學設計
尋病終 ( ) 尋向所志( )
4、本文以 為線索,描繪了一個 、 、 的桃花源。
5、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后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學習研討
6、“此人--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嘆惋一詞表現了桃源人怎樣的心態?
7、討論分析:聯系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放飛想象的翅膀,想象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處?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社會理想?這理想在當時社會能實現嗎?
8、深入探究: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
拓展學習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纊、麻枲(xǐ,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9、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別指代什么?
(1)此公欲來。 (2)老人肯相引至此 (3)此殊不缺也
10、穴中人與桃花源中的人生活狀況一樣嗎?
11、翻譯“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一句。
桃花源祭
——不聽智者之言的悲劇
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后,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在金錢的誘惑下,漁人忘記了當初智者告訴他的“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訓誡,竟把線索賣給了出價最高的電視臺,做一次導游,再去一次桃花源。
又是沿溪行,依舊忽逢桃花林,仍然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又到了桃花源頭,又看到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和數朝的遺民。桃源人看到他們的來到,頗為不悅,但本著來者是客的古風,設酒殺雞作食。記者們享用著酒食,一邊拍奇聞趣事,桃源訪談很快拍完了。
一拍完,就拿到外國去放,老外大叫good,將當年的“金蛤蟆獎”頒給了他們。
消息很快傳回來,傳到一直找不到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的太守耳中,太守立馬興奮起來,決定部署以開發桃花源為龍頭的經濟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