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導學案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請同學們把表格中空白的地方根據課文的內容補充完整(括號內為應填內容)
列舉事例
闡述道理
論述角度
(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的失敗)
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反面事例
(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正面事例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措
(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國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發現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歷。
( 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正面事例
事例論證的好處:用典型事例作為論據進行論證,它的好處是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 課堂評價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 其實“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真正有沒有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鞏固練習 課文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討論一下,這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如果你對這一課還有什么見解,也請你在討論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識和文采。
鞏固練習(課堂、課后作業) 完成本課練習冊
備課組交流反思